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树和天空》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1.运用文本细读,展开想象,挖掘本诗的新鲜意象内在的多重蕴意。 2.通过比较阅读,感受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不同的语言特点。 3.联系作者创作过程,体味作者精准凝练的写诗风格和多层主题。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运用文本细读,展开想象,挖掘本诗的新鲜意象内在的多重蕴意。
2. 通过比较阅读,感受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不同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 联系作者创作过程,体味作者精准凝练的写诗风格和多层主题。
教学过程
任务一:自读,质疑 导入:现代诗歌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决定了诗歌理解上的晦涩难懂。以此,我们常常惧怕诗歌阅读,排斥诗歌阅读。但是,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相信你会对现代诗歌有不一样的理解,它在意象运用和语言表达上将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诗歌阅读体验。 任务一:自读诗歌,找出诗歌的意象,体会意象组合形式,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说出自己的阅读困惑。 明确:诗歌的意象有树、天空、雨、我们、果园的黑鹂、雪花等。它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运用拟人、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来表现生命(不仅仅是人)和自然的某种关系。在自读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阅读障碍。 比如:树、天空、雨、我们、果园的黑鹂、雪花这些意象都有什么寓意和内涵? 它们组合在一起又在表达什么? 诗歌题为“树和天空”,为什么树前面要加上“一棵”? 为什么运用拟人手法,让树走动,而不是我们?或者诗人根本就没有拟人,而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奇异表达方式? 我们是谁,仅是指人类吗? 树站着不可以汲取雨中的生命吗,为什么要急匆匆地走动? 树急着要汲取雨中的生命,是不是有一种生命短暂的危机意识? 急着汲取雨中生命的树和果园里的黑鹂有什么相似点? 上下两节各有两句中间使用了句号,这两个句号可以改成逗号吗?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作何理解? “和我们一样”为何要提到“它在等待那瞬息”前面,它们之间为何不用逗号分开? 雪是不是雨的另一种存在形态? 树和天空有着怎样的联系?它们依靠什么来建立联系? 任务二:自读,发现 任务二:特朗斯特罗姆的写作信条:写得少,写得好。也正是这一信条,让他在五十年里写了二百首诗,并最终让诺贝尔给他戴上刻着“用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打开通往真相的新径”的桂冠。品读诗歌,结合你的发现说说《树和天空》是如何体现他这一写作特点的? 发现:1.诗歌从一棵树走动开始,匆匆走过我们身边,到急着汲取生命,再到第二节停下脚步,在晴朗的夜晚静闪,再到最后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的那瞬息,诗中没采用很多诗人喜欢使用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的方法,而是把思想和感情埋藏在对事物(自然)的描述之中。 PPT 它体现了二十世纪庞德所倡导的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影响的“意象主义”的精义,即摒弃诗中的叙述和议论,追求意象的精准精炼,通过令人震惊的意象,让缺少表达能力的日常语言显现奇迹。 “诗歌的力量在于凝练。所谓凝练,言简则意繁。”(特朗斯特罗姆语)诗歌分上下两节,每节四句。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主动,后者主静。前两节的意象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后两节的意象便进入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 PPT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诗,应该简短,精确。”他的诗是凝练艺术的典范。 3.本诗隐喻性很强,许多意象的使用让人很难读懂。 与传统诗歌相比,现代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更自由,更重视发掘意象内在的多重蕴意,常常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法将看似疏远甚至对立的意象组织在一起,让诗歌在某个看似奇异但却富于暗示性的情境中发生和展开,借以表现比传统诗境更开阔也更复杂的人生体验。《树和天空》这首诗鲜明地表现了现代诗歌的这些特点。 任务三:自读,挖掘 古今中外写树的诗歌多如牛毛,而特朗斯特罗姆的这首《树和天空》则写得新奇独特,让人叹为观止。生命的短促和意义,被寥寥数笔勾画得如此生动而清晰,就像突然飘落的雪片。 任务三:《每日新闻》的文化主编说:“我喜欢他的诗。他的诗是超越时间的经典。”请结合任务一的质疑和任务二的发现,深入挖掘意象,探究诗歌的多元主题。 1.挖掘单一意象: 树——生命、大地等 天空——广阔的世界、自然、永恒等 雨——自然馈赠的养分、短暂的给予,也许还是生存过程的困难、阻力等 我们——人类、树和人以外的任一种生命,是旁观者、见证人、记录员 果园的黑鹂——获得自然馈赠的鲜活生命、有生存保障的弱小生命等 雪花——精神供养、理想追求、坚强意志、真善美等 2.挖掘“树”的各种形态组合: 一棵树——有独立思想的生命 走动的树——懂得主动追求的生命个体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的树——积极承受自然赐予与挑战的生命和大地 汲取雨中的生命的树——懂得努力向上生长,唯有先向下延伸的觉醒意识的生命 有急事的树——有目标且急切赴之的生命 停下脚步的树——也许是被动停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生命,也许是主动停下脚步、思考奋斗努力意义的生命 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的树——明写夜晚晴朗,暗写月明,雨洗后的大地在月光映照下格外明亮,“挺拔”是一种向上的姿态,“静闪”既可以指月光灵动,也可以指雨霁后树的生命的闪耀,“晴朗的夜晚”又较之“静闪”无限绵长,反过来,“静闪”则表现得生命过于短促,在这样的时间背景下,“挺拔”就显得尤为可贵 和我们一样的树——生命的平等、向往天空 在等待那瞬息的树——等待不是一种生命的浪费,而是一种生命的修习,生命的享受,生命的静止的默许,并且即便是浪费,也一定有那瞬息是值得等待、值得浪费 挖掘“天空”的各种形态组合: 下着雨的天空——雨中有生命,雨中也有倾洒的灰色,隐喻多样的是自然世界 晴朗夜晚的天空——广袤的宇宙、瞬息万变的自然 雪花绽开的天空——和雨中有生命不同的是,雪花绽放的天空,有季节的暗指——冬季;有精神的寄托——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美的共享——绽放的花;有时间转换的期待——夜晚等待白天;有生命走到终点的坦然 挖掘“树”和“天空”的关系: 生命个体和大千世界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获取养分和无私馈赠的关系,有限生命和无尽宇宙之间的关系,偶然现象和必然经历的关系,是小和大、物与我、受与施、有和无、或然和必然的关系,是无所不包的哲学关系。他们依靠雨、雪、晴朗、夜晚建立联系,甚至依靠倾洒、汲取、挺拔、等待、绽开建立联系,既有外在的物质媒介,也有内在的精神媒介。既是树选择了天空,也是天空选择了树。 5.深入特朗斯特罗姆其人 特朗斯特罗姆是营造意境的大师。他擅长用精准的描述,让读者进入一个具体的时空。然后突然更换镜头,把细节放大,变成特写,让飞逝的瞬息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散发出“意义”,展现一个全新的可感可触的世界。 PPT 特朗斯特罗姆:“我常从一个物体或状态着手,为诗建立一个‘基础’。这基础有时是一个地点。诗从一个意象中渐渐诞生……我用清晰的方法描述我感受到的神秘的现实世界。” 是什么让这位北欧诗人如此迷恋树这个意象呢?诗人在树身上看到了人和命运。 PPT 特朗斯特罗姆说: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解读这样的诗,我们通常需要发挥想象,通过想象与诗歌共情,与作者共情,与这个美丽的世界共情。特朗斯特罗姆本人已经给出了答案。由此可得,我们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合理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和作者创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解读现代诗歌。 参考资料: [1]卢吉增,《树和天空》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22.3 [2]沉石与火舌: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著;李笠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8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