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自己之歌(节选)》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3《自己之歌(节选)》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09:2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自己之歌(节选)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1.了解惠特曼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鉴赏诗歌选取的独特意象,以及诗歌开阔宏大的意境。 3.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鉴赏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我”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完美诗歌形式应允许韵律自由成长。应准确而松散地结出如同那丛丛丁香和玫瑰般的花蕾,形状像栗子、橙子、柠檬和梨子一般紧凑,并散发出形式的难以名状的香味。” 诗人惠特曼在其代表作《草叶集》的序言里如是说道。通过学习这首名篇《自己之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余味悠长。 二、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主要诗集《草叶集》。 创作可分三期: 南北战争以前,诗作《软骨头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己之歌》等,主要揭露奴隶主和种植园主的压迫,对黑人和印第安人表示同情,歌颂自由的理想; 《欧罗巴》欢呼法国一八四八年革命; 《斧头之歌》歌颂人民的创造性劳动。 南北战争时期,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悼念被杀害的林肯总统。 南北战争结束后,诗歌《不,今天别向我提到那重大的耻辱》及政论《民主的远景》等,认为真正的民主还没有在美国出现; 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 不难看出惠特曼的创作与时代息息相关。他密切地关注着社会,追求民主与自由。因其在诗歌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誉为“美国诗歌之父” 学习任务一 “析意象,品情感” ①请同学们通读诗歌,同时思考这几个问题: 1.第一节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它们有哪些共同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二节列举了哪些意象?诗人把“我”和这些意象并提有何意义? 3.第三节列举了哪些意象?谁在逃跑在畏怯?它们在躲避或者畏怯什么?为什么是“徒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第一节中惠特曼选取了草叶、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藤蔓四延的黑莓、关节、母牛、小鼠等诸多意象。草叶是自然界再普通不过的植物,但作者却把它比肩高悬夜空的璀璨群星;蝼蚁、沙子、鹪鹩的卵、雨蛙都及其渺小,但作者却称他们“完美”、“是一种精工的制作”;藤蔓四延的黑莓是随处可见的野果,但作者却说它们足以装饰天堂的华屋;母牛平凡,小鼠甚至会让厌恶,但作者同样饱含深情,认为它们具有超越宗教的价值。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物象都平凡且渺小,但又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完美和崇高的意义。通过对比手法,作者让这些生命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同时也展现出这里的“我”也是由自然打造的,神奇且完美。 这是一曲歌颂自然之伟大与神奇的赞歌,涌动着作者无限的热爱和力量。 #第二节中,诗人把“我”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飞鸟和走兽并提,用了“混合在一起”这样的表述。作者以诗的形式表述了19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进化论的观念,承认 “我”作为一个人,与世间的各种生命形态都有着亲缘关系,“我”“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则体现了“我”在身体上也不可分离地拥有着许许多多在亿万年演变历程中获得的、与其他各种生命形态相同的特征。诗人尊重世间千姿百态的生命形态,讴歌了生命之美,这充分展现出惠特曼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立场。“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这两行诗句,构成本节诗歌情绪的顶点。“我”来自自然,也有强大的、支配万物的巨大力量。 #第三节中出现了这些意象:火成岩、爬虫、海洋、怪物、鹰雕、蝮蛇、麋鹿、海燕。其中火成岩、海洋、怪物象征着可能破坏生命的巨大自然力,他们对“我”存在着威胁;而在藤蔓和木材中间溜过的蝮蛇、躲藏在树林深处的麋鹿、向远方迁徙的海燕等意象则是暂时还与 “我”相异的生命存在。作者连用九个“徒然”表述他们的行为,无论是威胁“我”还是疏远“我”,都根本损害不了“我”的存在“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这是为什呢?因为生命自身不停向前的进程、“我”与世界之间本质上的同一性,都是必然的事实,任何力量想要抹杀这些事实都是 “徒然”的。从侧面表达我的强大,以及自己和自然的不可分割。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让我们感受到“我”背后涌动的巨大力量和蓬勃生命力。这里的我是“无拘无束,无所不能”的。 ②经过以上学习,我们发现这首诗选取的意象众多,但似乎与一般诗歌中的意象有很大不同。那么本诗的意象和一般诗歌有什么区别呢? 明确:诗中的意象,像“草叶”“蝼蚁”“母牛”“小鼠”等,多是平常且普通的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似乎也缺乏一般诗歌意象的“美感”。而且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学习任务二 知背景,悟“自我” 本诗曾题作《美国人瓦尔特 惠特曼之歌》,后改为《自己之歌》。请同学们阅读《自己之歌》创作背景,然后结合本诗,谈谈对诗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 背景: 国家层面: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 文化层面: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社会潮流: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 作者思想:惠特曼自幼家贫,兄弟姐妹众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民主主义思想基础。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意识。 明确: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诗人特别偏爱这些平凡的事物。诗歌中的“我”,表面上似乎是诗人自己,实际上是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拓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诗中的“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群体的“我”,《自己之歌》中的“我”正是一个与世间众多事物相融的“我”,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我”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学习任务三 赏形式,味“自由” 惠特曼说“完美诗歌形式应允许韵律自由成长。”那这首诗形式上有何特点呢? 明确: ①长短交替。最长的句子多达近三十个字,如“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最短的句子才十几个字,显得非常自由奔放。 ②诗不跨行。如“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一句,诗句很长,却不跨行,而这种不跨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形成了自由奔放、汪洋态肆、舒卷自如的节奏,使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 ③整散结合。第三节列举了一系列“徒然的”举动,形成一组气势磅礴的排比句,以排山倒海的力量,将诗人心中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赞美,将歌颂生机勃勃的祖国的激情宣泄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④平白如话。语言直白率真、接地气,张扬着个性。 结束语 冀以此篇激励我们去不断叩问内心、追寻自由。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