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09:2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研习任务——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学体裁。 2.梳理事件叙述顺序和背景内容,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3.赏析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及细节刻画,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4.学会写文学札记,落实对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梳理事件叙述顺序和背景内容,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赏析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及细节刻画,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报告文学的定义: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梳理归纳,体会新闻真实 报告文学要求素材真实可信,力避虚构和夸张。正如夏衍所说: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 为了解真实历史,请你详细记录下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并结合调查内容整理相关的背景资料,完成以下两个表格。 活动1:请你绘制一张《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 时间活动生活状况上午四点过一刻起床蓬头赤脚、衣衫褴楼、睡眼惺忪;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充斥威势的喊声四点半之后吃早饭每天两粥一饭,几乎没有菜吃;吃的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豆腐渣;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五点钟上工劳动没有自由;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面对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的罚规
小结:文章思路清晰,整体上沿着包身工一天的作息时间进行。通过对包身工住宿、饮食和劳动三个场面的描写,全方位地展现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活动2:请你结合调查内容,整理与包身工相关的背景资料 包身工的来历乡下或灾荒区域的女孩招揽包身工的手段哄骗她们的父母签下“包身契”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1.因日军的侵略,农村破产,这些女孩子生活困苦不得不出去谋生 2.“带工”老板为了从中渔利极力促成东洋纱厂大量使用包身工的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获得巨大的利益,纱厂数量急速增加包身工的命运结局能够做满三年期限的不到三分之二;衰弱到不能走路还要工作直到死亡
小结: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文章的三处背景介绍,作为一个系列看,安排得合乎逻辑。第一处写包身工来历,说明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点明包身工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第二处分析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揭露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对包身工的奴役和剥削:正是在第二处的基础上,才有第三处对于出入厂凭证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 总结:本文一方面理出了“包身工的一天”这样一条主线,清晰地记录了事情的真相,让人把握包身工的状况:另一方面又在其中穿插着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将事实描述和制度分析交相进行,符合报告文学记事为主的要求,体现了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真实、有逻辑性。 我们了解到,文学是历史的侧面,往往从文学中能够看到最生动的历史真相,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 任务二:研讨探究,品味文学手法 夏衍的《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但读完后分明感觉就像看了一部纪录片一样触动人心。主要是因为《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他运用了小说、散文乃至戏剧、电影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使其具有了文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研讨探究,品味文学手法” 具体活动是:结合必修上册《学写文学短评》的相关内容,深入阅读《包身工》一文,就你感触最深的文学笔法,写一段文学短评(至少100字),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提示:可从典型形象塑造、细节描写和场景描绘、行文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思考) 简单示例: 1.典型形象的塑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着重描写、刻画富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作者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这三个人物,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特别是通过对芦柴棒烧火做饭、被逼带病出工及下工搜身的三次细腻的描写, 第一次: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第二次:真的挣扎不起来了,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 第三次:她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让她揩点油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 明确: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了她的“瘦”和受压迫下的本能的动作。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遇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2.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作者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 例如,作品开始写包身工喝粥的场景: 楼下的那些席子、破被之类收拾掉之后,晚上倒挂在墙壁上的两张板桌放下来了。几十碗,一把竹筷,胡乱地放在桌上,轮值烧稀饭的就将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放在板桌中 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洋铅桶空了,轮不到盛第一碗的人们还捧着一只空碗,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舌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双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烘烘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明确:这些描写准确,细致入微。从放下挂在墙上的桌、一窝蜂地抢粥、到粥不够、老板娘自来水冲拌粥桶等细节,淋漓尽致地表明:这些廉价的“机器”们正过着道道地地的猪一般生活。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要通过这样一个整体的描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3.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夏衍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在表达上,运用对比、比喻、反语、排比等修辞手法。 如: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明确: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工厂主的种种罪恶,但在关键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他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这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作出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笔法飞灵,情真意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任务三:观照现实,写好精彩议论。 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 活动:阅读《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的议论,说一说作者的议论特色。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好,同学们已经非常清晰的找出了本段议论中的修辞手法,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反语的手法,对真实的内容以艺术的加工,作为一个人的权利连动物都不如,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包身工制度的惨无人道。 三、拓展延伸 到这里,我们已经通过三个学习任务深入了解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议论性。那么,是否掌握了这三点,就可以写好一篇报道文学了呢?新闻性、文学性、议论性只是报告文学的骨架,除了骨架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会巧妙的安排叙事结构,把最感人、最能吸引读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核心位置,来突出重点。此外,想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还学要进行深入的采访,小说家靠积累生活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灵感,选取主题进行文学的想象与虚构,而报告文学家则是通过采访来获得第一手最直接的生活素材,就如著名报告文学家理由所言,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夏衍先生为了写好报告文学,就曾亲自潜入日本纱厂,混进包身工的队伍,足足上了两个多月的夜班,才取得了包身工们的信任,获得了最真实、最直接的创作素材。具备了以上这些,才有可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 四、小结与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包身工》一文中“包身工的一天”的作息记录、背景调查,体会报告文学真实而具有逻辑的新闻性特点,通过对《包身工》一文中的场景描写、人物塑造、表现手法的分析,感受报告文学的理性与感性俱存的文学性特点,通过对《包身工》中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赏析,感受报告文学议论性的特点。最后对如何写好报告文学进行方法拓展——巧妙安排结构和进行深入采访。 作业:从写好报告文学的要素入手,将100字的文学短评扩展为500字的文学札记。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