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08: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58年,赫鲁晓夫宣布凡是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而对东欧出口石油只降价6%。到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石油产品出口价格,对西欧出口降价55.7%,向东欧只降价8.3%。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由1958年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74%增长至1963年的89%。苏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改善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 B.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展现其石油工业的强大产能 D.获取现代化急需的资金技术
2.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 )
A.苏联的经济改革任重道远 B.美苏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
C.戈尔巴乔夫改革面临失败 D.苏联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3.1959年夏天,美国在莫斯科举行了为期6周的博览会,几乎所有的参展商品都受到了苏联民众的喜爱和好评,就连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手持一杯美国某知名品牌的饮料,在各国记者的摄像机面前露出了满意的表情。据此可知,这次博览会( )
A.折射出苏联经济发展的隐忧 B.促使苏联的改革重心转向工业
C.改善了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 D.表明美苏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
4.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产生的影响( )
A.成功实现了苏联社会经济的转型
B.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
C.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D.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5.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6.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制定《行动纲领》(部分内容,见图)。这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 )
(1)使生产资料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即企业真正归工人和员工所有。 (2)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行党政分离。 (3)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同社会主义各国和世界进步力量结盟,同时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反对外来力量干涉本国事务。
A.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推行生产资料私有制
C.学习西方国家政党政治 D.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7.1946年9月和1947年2月,联共(布)中央先后通过《关于消除集体农庄中违反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现象的措施》和《战后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决议。这表明战后苏联(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得到纠正 B.发展农业成为经济建设的中心
C.借助国际局势缓和进行改革 D.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及时调整
8.下面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年)示意图。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发展 B.中苏经济发展模式迥异
C.中国社会制度优势明显 D.改革举措影响经济发展
9.1950年至1963年,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扩大企业财权,并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这些措施( )
A.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C.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混乱 D.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10.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互会成员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中,东欧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比从1970年的23.7%上升到1980年的近30%。匈牙利和波兰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逐年增长,并同西方世界广泛展开经济合作。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已消除 B.苏联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C.欧洲国家加快走向一体化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11.1968年7月16日出席华沙会议的苏、波、匈、保、东德五国领导人联名致信给捷共中央,“我们不能坐视敌对势力把你们的国家推离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引起使捷克斯洛伐克表示,脱离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危险。这已经不仅是你们一国的事情了。”这一事件( )
A.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源自于美国对东欧的和平演变
C.不利于东欧国家的独立发展 D.加速了苏东剧变和多极化趋势
12.1962年苏联《经济报》载文,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所有制或大或小的发展都是从全民所有制的发展、从国民财富的增长派生出来的数值”“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所有制同公有制经济是不矛盾的”。这一文章得到苏联高层的认同。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遭到抵制 B.赫鲁晓夫改革受挫
C.物质利益原则得到重视 D.私有化正加速发展
13.如表所示是1956—1975年苏联国民收入与基建投资、固定生产基金的年均增长率(单位:%)情况。这反映了该时期的苏联( )
项目 1956—1960年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国民收入 9.1 5.7 7.2 5.7
基建投资 12.4 6.1 7.6 6.9
固定生产基金 9.5 9.6 8.0 8.7
A.偏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B.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C.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 D.市场在经济中作用凸显
14.在戈尔巴乔夫的主持下,苏联于1986年11月通过了《个体劳动法》,允许手工业(9项)、生活服务业(14项)和社会文化领域(6项)可以从事29种个体劳动,从事个体劳动的公民事前需取得登记证,同时禁止雇工。这表明当时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B.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C.国民经济结构已趋向合理化 D.国内市场活力得到激活
15.20世纪80年代后期,波兰、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受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影响下,相继发生巨变。东欧剧变最根本的变化是( )
A.领导人变化 B.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C.国家名称发生改变 D.执政党发生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经济政策推行之初,党内外很多人都质疑:恢复市场、商品自由贸易等措施,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会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列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这样的危险,他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主要是:
(1)国家掌握土地。
(2)也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运输等等)。
(3)小生产领域中的贸易自由。
(4)在吸收私人资本(租让和合营公司)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
——摘自刘军等《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大误读与正解》
根据材料,指出列宁认为确保资本主义因素不至于危害无产阶级政权的关键。结合所学,从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简述斯大林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对农业的措施及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年,苏联农业总产值达到1913年水平的118%,其中种植业产值为114%,畜牧业产值为127%。但从1928年开始,苏联国内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到1929年4月,收购到的粮食比上年同期还要少,连莫斯科的面包供应都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心加速农村的集体化运动,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以便把粮食牢牢地控制在国家手里。“一五”计划结束时,有60%以上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的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70%以上;在主要产粮区,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比例为80%—90%。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从斯大林时期到赫鲁晓夫时期》
材料二 1952年,民主德国工业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50%,工业优势明显,呈现出典型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特征。同年,民主德国借鉴苏联模式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通过大量的财政拨款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税费优惠政策、向合作社派送专业技术人员、补贴合作社社员收入,吸引农民主动自愿加入合作社。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动员、教育、说服、许诺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在农产品收购制度方面,政府采用了双重价格体系,国家规定农户每年以交售价格向国家出售一定额度的农产品,超出交售额度的农产品既可以以收购价格出售给国家,也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市场上出售。而且,在集体化期间一直保留了较高比例私有成分,甚至直到实现全盘集体化的前一年,私营比例依然超过一半以上。至1960年底,民主德国农业基本实现了全盘集体化。
——摘编自曾哲《民主德国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及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民主德国两国农业集体化特点的异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为正值、负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图3)。
1886- -2002 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
——摘编自【英】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等
材料二 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而同期美国GNP只增长了68%,年均增长率只为2.3%。1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别为1.8%、2.6%、0.5%、0.3%、2.0%,1990年分别为-4%、-1.2%、-2.3%、-19%、-3%。
——摘编自杨荣、季正矩《经济建设的成败与苏联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1917—1940年苏美两国经济均出现增长的相似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匈牙利的改革在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较平。50年代初,匈牙利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1956年,因为对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不满,匈牙利民众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并发展为武装冲突。匈牙利最高领导人卡达尔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国家仍制定五年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但只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关有压力和约束力,基本上取消了中央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的做法。企业可以自己到市场上采购生产原材料和设备,自己销售产品,既可内销,也可出口;企业部分利润用来实行对广大劳动群众的物质鼓励。各级党组织的书记都不兼行政第一把手:政府原来的十八个部减少到十三个、精简机关工作人员百分之三。随着新经济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在1967~1974年间,匈牙利经济飞速增长,成为“消费者的天堂”。从1973年底开始,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匈牙利“黄金时期”结束。
——据王亮《战后匈牙利改革的思考与借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匈牙利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匈牙利的改革。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至1962年(苏联)。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在这一时期,美国调整了其经济遏制战略,局部缓和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苏联赫鲁晓夫政府开始积极寻求扩大东西方贸易关系,以便为苏联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获得技术和资金,D项正确;A项并非苏联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苏联向西欧出口石油与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排除B项;苏联向西欧出口石油,主要是为了获得资金技术,并不是炫耀本国石油产能,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联)。由“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陷于停滞,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矛盾激化,反映了苏联的经济改革任重道远,A项正确;虽然苏联经济存在问题,但此时期苏联的经济并没有被“拖垮”,且导致材料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间是198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苏联经济的情况并非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而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活力受到压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苏联领导人对美国某知名品牌饮料很满意,侧面反映出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折射出苏联经济发展的隐忧,A项正确;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重心已经转向工业,排除B项;博览会不能改善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排除C项;高度互补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88年(苏联)。这种取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改革,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混乱和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B项正确;苏联这样改革并没有成功实现社会转型,排除A项;私有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排除C项;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这是其中之一,且不是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二战后苏联。依据材料文字“一半是失败”“另一半是成功”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有积极性也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但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D项正确;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赫鲁晓夫的改革未能打破单一的公有制,排除B项;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改变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捷克斯洛伐克探寻社会发展的道路,同时力图摆脱苏联控制,走对立发展的道路,D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向西方国家学习,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1947年苏联。据材料中苏联在1946、1947年通过的两个文件可知,苏联将会对集体农庄的某些不合理现象进行整治,二战后苏联将会大力发展农业,这是苏联对经济调整的体现,D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苏联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并未得到纠正,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战后苏联发展农业成为经济建设的中心,材料表明苏联战后对经济进行调整,排除B项;材料只是表明战后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及时调整,材料信息不涉及国际局势与战后苏联经济调整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根据示意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和中国粮食产量相当,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粮食产量明显高于苏联,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成功,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反映改革举措影响经济发展,D项正确;自然条件不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粮食产量明显高于苏联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苏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多方面相似,排除B项;当时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扩大企业财权,并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可知,二战后南斯拉夫希望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将权力下放到地方有助于提高地方自主权,工人管理工厂有助于提升企业活力,且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改善民众生活,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B项正确;战后南斯拉夫实行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材料中的措施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且“秩序混乱”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南斯拉夫没有照搬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中,东欧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不断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苏联政治趋于僵化保守,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已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欧洲一体化在当时尚未包括东欧国家,排除C项;东欧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不断上升并不能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8年(东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开始改革,受到了苏、波、匈、保、东德五国的干预,因此不利于东欧国家的独立发展,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排除A项;美国对东欧的和平演变属于客观因素,且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剧变和多极化趋势明显,与材料内容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2年的苏联。据题意可知,1962年苏联高层认为个人所有制同公有制经济并不矛盾,这就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说明物质利益原则得到了一定的重视,C项正确;1962年的苏联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抵制,排除A项;认同个人所有制同公有制经济不矛盾,这并不代表赫鲁晓夫改革受挫,排除B项;当时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私有化并没有加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1975年的苏联。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苏联五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基建投资、固定生产基金的增长率,均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这说明就经济增长方式而言,苏联还是粗放型经营,A项正确;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依然是畸形的,并没有健康稳定发展,排除B项;苏联仍然坚持传统的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市场在经济中作用凸显的表述从材料信息难以看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苏联)。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允许个体劳动存在,意在使个体劳动满足国营和合作社企业无法满足的劳务,丰富消费市场,但这种个体劳动仍然禁止雇工,未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A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没有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这一政策是在国营经济外,允许个体经营,不涉及三大产业的比例,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未能激发市场活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 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B项正确;领导人变化、国家名称变化、执政党变化都是表面的变化,不属于根本性变化,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关键:国家对土地的掌控,国家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
措施及影响: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集体化”(农产品实行义务交售制),促进工业化发展,但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赫鲁晓夫改为农产品收购制,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未突破原有体制束缚。
【详解】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国家掌握土地、也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运输等等)”可分析出国家对土地的掌控,国家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苏联)。措施及影响:结合斯大林体制可分析出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集体化”(农产品实行义务交售制),促进工业化发展,但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局限性可分析出赫鲁晓夫改为农产品收购制,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未突破原有体制束缚。
17.(1)苏联农业水平的恢复;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领导人对形势的认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2)同:都体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要求(体现政府主导作用)都重视群众的力量;都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都基本实现了全盘集体化)。
异:苏联——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带有强烈的强制性;粮食收购过程中排斥市场;实现的方式相对单一。民主德国——建立在工业化实现基础上;强制与自愿相结合;过程中农产品收购利用市场;政府多种方式引导。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原因:根据材料一“ 1926年,苏联农业总产值达到1913年水平的118%,其中种植业产值为114%,畜牧业产值为127%。”可知,苏联农业水平的恢复;根据材料一“到1929年4月,收购到的粮食比上年同期还要少,连莫斯科的面包供应都出现了问题。”可知,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根据材料一“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心加速农村的集体化运动,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以便把粮食牢牢地控制在国家手里。”可知,领导人对形势的认识;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故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材料一“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可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52年(苏联、民主德国)。同:根据材料一“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心加速农村的集体化运动,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以便把粮食牢牢地控制在国家手里。”和材料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通过大量的财政拨款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税费优惠政策、向合作社派送专业技术人员、补贴合作社社员收入,吸引农民主动自愿加入合作社。”可知,都体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要求或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材料一“有60%以上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的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70%以上;在主要产粮区,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比例为80%—90%。”和材料二“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动员、教育、说服、许诺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可知,都重视群众的力量;从结果的角度分析可知,都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或都基本实现了全盘集体化。异:结合所学可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故苏联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带有强烈的强制性;从实施的过程中可知,粮食收购过程中排斥市场,实现的方式相对单一。根据材料二“同年,民主德国借鉴苏联模式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可知,民主德国建立在工业化实现的基础上;根据材料二“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动员、教育、说服、许诺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可知,强制与自愿相结合;根据材料二“在农产品收购制度方面,政府采用了双重价格体系,国家规定农户每年以交售价格向国家出售一定额度的农产品,超出交售额度的农产品既可以以收购价格出售给国家,也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市场上出售。”可知,过程中农产品收购利用市场;根据材料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通过大量的财政拨款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税费优惠政策、向合作社派送专业技术人员、补贴合作社社员收入,吸引农民主动自愿加入合作社。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动员、教育、说服、许诺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可知从方式上,政府多种方式引导。
18.(1)相似因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解读: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言之成理即可)
(2)态势: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前后的美国、苏联。第一问相似因素,由材料“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而同期美国GNP只增长了68%,年均增长率只为2.3%。”及所学可知,美国此时实施了罗斯福新政,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可见,两者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二问解读,由材料“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1886—2002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及所学可知,分别从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1年至1990年的苏联。第一问态势,由材料“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别为1.8%、2.6%、0.5%、0.3%、2.0%,1990年分别为-4%、-1.2%、-2.3%、-19%、-3%。”可得出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等方面分析说明。
19.(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产生消极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群众对政权的信任危机;斯大林逝世以及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的认识与魄力。
(2)评价:积极性: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匈牙利经济的快速增长;党政分开,精简政府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赢得人民信任;体现社会主义者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改革最终失败。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70年代的匈牙利。据材料“匈牙利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因为对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不满”可得出照搬苏联模式产生消极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据材料“匈牙利民众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并发展为武装冲突”可得出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群众对政权的信任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逝世以及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据材料“匈牙利最高领导人卡达尔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可得出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的认识与魄力。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70年代的匈牙利。要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思考。积极性方面,思考对匈牙利和其他国家的影响。对匈牙利的积极影响有,据材料“只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关有压力和约束力,基本上取消了中央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的做法。企业可以自己到市场上采购生产原材料和设备,自己销售产品,既可内销,也可出口”可得出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性;据材料“企业部分利润用来实行对广大劳动群众的物质鼓励。”“匈牙利经济飞速增长,成为‘消费者的天堂’”可得出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匈牙利经济的快速增长;据材料“各级党组织的书记都不兼行政第一把手:政府原来的十八个部减少到十三个、精简机关工作人员百分之三”可得出党政分开,精简政府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赢得人民信任;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体现社会主义者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局限性方面,据材料“国家仍制定五年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从1973年底开始,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匈牙利‘黄金时期’结束。”可得出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改革最终失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