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十四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6-综合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十四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6-综合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10:26:42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创新题专练
1.[2023江西二模]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比较富有的男子的典型服装是西装外套、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深色领带或领结,浅色衬衣。而当时工人或农民多穿着结实又不妨碍工作的服装,如牛仔裤等。到了20世纪,西装逐渐成为工人、农民的日常服装,同时,牛仔裤等也成为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喜欢穿着的服装。这一变化表明欧美国家(  )
A.工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贫富分化问题逐渐缓解
C.休闲实用成为服饰潮流
D.社会政治经济得到发展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的欧美,西装日渐平民化,牛仔裤日渐大众化,这与自由平等的社会思潮的传播、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有极大的关系,D项正确;工人社会地位提高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利方面,材料并未
体现,排除A项;仅凭服饰的变化,无法判断贫富分化的具体状况,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牛仔裤的大众化趋势,不能将其扩大为“休闲实用成为服饰潮流”,排除C项。
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 阶段概况
春秋战国到汉末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两晋到五代 医学理论无显著发展,主要是实践医学的进步和药物及方剂品种更加丰富,同时域外医学(如印度医学)和药物(如乳香、胡椒、安息香、檀香等)传入。
宋金元时期 将药理与医理相结合,以思辨结合临床经验的方法,来解释药物的功效。
明到清前中期 一方面对经典医书进行注解与再整理,另一方面创建温病学说。至此,在外感热病方面,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并存,理法方药更臻完善。
续表
——摘编自刘芳、罗雄等《略论中医学史》
从材料中选择至少两个阶段,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历史时期 阶段概况
晚清、民国 传统中医学受到有力挑战,形成中西医并存局面。发生中医存废之争;1936年《中医条例》颁布,中医合法地位得以确认。
新中国成立初期 毛主席作出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的重要批示,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注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在法律上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2017年7月1日实施的第一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中医药的发展保驾护航。
【解析】【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中医学不断发展完善。(2分)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宽松的学术环境客观上促进了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至汉末,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中外交往频繁,外来医学和药物的传入推动了中医学的进步;宋金元时期,理学发展,格物致知的思辨性客观上启发了中医学在药理和医理方面的研究;明清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医学研究侧重整理而少于创新,中医学理法方药日渐完善的同时,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8分)结论:中国古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2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中医学在西医学的挑战中曲折发展。(2分)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西医学在内的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国人对其态度经历了从抵制到接受再到推崇的过程,传统中医学受到有力挑战。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传统中医学被当成封建迷信遭到盲目批判。民国时期甚至发生中医存废之争,传统中医学险遭废弃。新中国成立后提倡中西医结合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学,并通过立法保护中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在几次全国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中医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识了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地位。(8分)结论:传统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传承中发扬光大。(2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 审设问→从材料中选择至少两个阶段,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注意设问中的限定,即“选择至少两个阶段”
第二步 选择至少两个阶段→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古代和近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可以选取古代史部分的四个阶段,也可以选取近现代史中的三个阶段。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选取方便阐述的历史阶段
第三步 拟定论题→论题一为中国古代中医学不断发展完善;论题二为近代以来中医学在西医学的挑战中曲折发展。(任选其一进行阐述即可)
第四步 结合所学进行阐述→阐述论题一时,可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政治等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方面展开。阐述论题二时,可从近代中医学遇到的挫折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的发展等方面展开
【热点解读】 公共卫生关乎国计民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近年来,高考对医学、公共卫生的发展也有所涉及,如2021年辽宁卷第15题考查国际卫生防
疫体系的发展;2020年天津卷第4题考查晚清人们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等等。
关于卫生疾病问题,高考可能从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医疗卫生与科技、教育的关系,福利制度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考查。(共12张PPT)
考点6 医疗与公共卫生
题组1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1.[2023重庆八中调研]公元前5世纪,雅典暴发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时人认为瘟疫的暴发是神灵对人类的惩罚,修昔底德则认为瘟疫源于埃塞俄比亚,是通过海洋传播而来的,并指出疫病发病率最高的是“与病人接触最频繁”的医生。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强调个性自由 B.具有理性精神
C.反对直接民主 D.集文化之大成
B
题组1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修昔底德认识到瘟疫的暴发并非神灵对人类的惩罚,并对瘟疫的发源地、传播途径、发病率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这说明修昔底德具有理性精神,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无法体现,排除。
题组1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2.下表是中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期间,意大利威尼斯市当局采取的应对举措。据此可知,当时威尼斯(  )
A.政府抗疫决心有待提高
B.有效遏制了黑死病造成的危害
C.疫病的防治手段多元化
D.城市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已建立
C
(一) 出台了“巡逻收尸”制度,每天派出船只,在城内的水道里巡逻;为杜绝尸体传染,选择远离城市的偏僻荒岛,挖个大坑,把尸体埋入
(二) 专门在老拉撒路岛上新建了医院,把威尼斯居民中有疑似症状的人都送到那里,集中隔离
(三) 医生和黑死病患者接触时,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发明“鸟嘴式”防疫面具,“鸟嘴”部分塞入防病的草药
题组1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3.[2023重庆南开中学调研]《刘涓子鬼遗方》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医学专著,书中详细记载了外伤、痈疽(毒疮)、疥癣等的治疗方法,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外科医学的较高水平。这反映了该时期(  )
A.传染病防治取得突出成效
B.儒学的发展推动医学进步
C.医学的发展契合时代需要
D.中医辨证施治实践的创新
C
题组1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解析】
题组1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4.[2023武汉调研]《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骨”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  )
A.专业分科开始出现
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面向市场服务大众
D.致力于总结医药学成果
C
题组1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解析】 由“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骨’的牌子”可知,宋代已经存在较为专业的中医分科治疗,这有利于为民众治病;由“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可知,宋代的药铺既看病又代煎中药,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由此可知,C项正确。“开始出现”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A项错误。理学思想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题干材料与“总结医药学成果”无关,D项错误。
题组1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5.[2023江苏扬州期初考试]晚清《大公报》所刊载的一则西医广告中写道:“ 世界上的人,本是精气血肉长成的,身体不似金石的坚固……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意在宣传拓展医疗业务
B.传播了西医基础理论
C.旨在普及公共卫生知识
D.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A
题组1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解析】 据材料“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可知,此广告是在宣传牙齿保养的重要性,其意在宣传拓展医疗业务,故选A项;材料仅宣传了牙齿保养的重要性,没有涉及西医的基础理论,排除B项;材料广告是在宣传牙齿保养的重要性,而非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这一广告带来的效果,排除D项。
题组2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9·11”事件后,美国专家认为,公共卫生安全是和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一样重要的国家安全。即使生物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暂时没有出现,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也可防治疾病,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主要说明(  )
A.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国家安全需要
B.建立公共安全卫生体系可预防疾病
C.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双赢战略
D.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领先世界
C
题组2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解析】 根据材料“公共卫生安全是和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一样重要的国家安全”“即使生物恐怖主义……也可防治疾病”等信息可知,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双赢战略,既可以保卫国家安全,也能够加强对疾病的防治,C项正确;A项中“国家安全需要”、B项中“可预防疾病”只能部分反映材料的观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共13张PPT)
考点6 医疗与公共卫生
晚清官员岑春煊曾谓,中国驱虏卫生之事,夙所未习。海通已来,五洲之民,相率莅此,奇疾怪征,挟以俱至。医者不察,思以旧有之术应之,不得当则委之劫运,罹疫死者,岁辄有闻。岑氏意在强调(  )
A.通商口岸地区瘟疫高发
B.西方侵略导致瘟疫流行
C.当时瘟疫防控面临新挑战
D.传统社会不重视瘟疫防治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通商口岸开放后,外来移民逐渐增多,疑难杂症、瘟疫也逐渐增多,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解决,反映出当时瘟疫防控面临新挑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新型瘟疫与旧有防治方法之间的矛盾,而非通商口岸瘟疫高发,排除A项;瘟疫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西方侵略,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治疗方法难以应对新型疾病,并不代表传统社会不重视瘟疫防治,排除D项。
20世纪初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最近卫生学》一书的广告词中指出:“夫欲保国,必先强种,而强种之术,舍人人自解卫生、自能卫生,其道无由。吾国自医学失传,卫生一事,阙而不讲,此国民体格所以日趋于文弱也。”这一广告词意在(  )
A.说明建立完善医疗体系的重要性
B.大力宣传国家卫生防疫基本常识
C.强调卫生之事应该与救国相结合
D.督促政府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C
【解析】
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20世纪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  )
A.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B.新农合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C.药品供应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D.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A
【解析】 可对材料进行如下分析:
新农合指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非材料中的农村合作医疗,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药品供应的相关信息,C项排除;材
料未涉及医疗机构服务职能的扩大,排除D项。
1918年大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当时,“大流感”被冠以许多名称,如“法国流感病”“那不勒斯士兵病”“战争瘟疫”“佛兰德斯感冒”“德国瘟疫”“布尔什维克病”等。这一现象说明(  )
A.意识形态对峙影响疫情防控
B.敌对情绪造成疫情的污名化宣传
C.战争局面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D.国际社会对病毒缺乏科学的认知
B
【解析】 1918年处于一战时期,由材料“法国”“那不勒斯”“德国”等可知,敌对情绪影响了人们对流行病的认识,
造成疫情的污名化宣传,故选B项;题干中的法国和德国在意识形态上是一致的,而且材料也未涉及疫情防控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流行病的污名化,而非战争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排除C项;流感这一名称的出现意味着当时国际社会对病毒有一定的科学认识,排除D项。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霍乱被称作“19世纪的世界病”,最初是印度的地方性疫病,其后成为世界性疫病。霍乱时期的印度也见证了殖民政权的逐步确立。
材料一 柴明达尔制度和莱特瓦尔制度(注:殖民政府在当地推行的两种土地税收制度),再加上盐税,同印度的气候结合到一起,就为霍乱这种毁灭性的灾难的流行造成了适宜的环境,这种灾难正在由印度向西方世界猛扑。
——马克思《战争问题——议会动态——印度》
(1853年7月)
印度的朝圣活动是“所有导致霍乱流行和传播的原因中最强大的原因”。
——1866年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国际卫生会议
材料二 我们采用四阶段疗法,大体是与阿育吠陀医学疗法(注:印度本土疗法)无异,如果手头有些药物不易使用时,可以用当地的药物取而代之,比如印度医生普遍使用的用胡椒和其他香料熬制而成的汤剂。
——孟加拉医学委员会发布的通告(1817年9月)
霍乱一暴发,他们就祈祷,或是用原本的办法治疗,不过近来发现这些无济于事后,所有人开始抛弃宗教偏见,求助于欧洲医生。
——加尔各答医疗机构医生安斯利(1831年)
材料三
1856—1900年英国殖民政府的相应措施表(部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人们认为霍乱流行和传播的原因以及治疗霍乱手段的变化。(10分)
(2)根据材料三,归纳英国殖民政府为了应对疫病采取的措施。(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疫病、医学与英国殖民统治三者关系的看法。(8分)
① 改造供水运输设施,运送过来的水会先经过过滤再安排专人运送
② 制定了改造印度各地厕所的标准,并雇用专门的厕所清洁工
③ 重新规划军营驻地,让所有英国士兵驻扎在环境较好、空气流通并远离印度民众的地势较高处
④ 改造军团营地医院,确保英国军团每个营地医院至少有三名外科医生和多位医护人员,印度士兵营地医院通常安排一名外科医生
⑤ 给约一万名英国士兵和印度士兵接种了霍乱疫苗
⑥ 在英国成立伦敦卫生和热带医药学院专门研究霍乱等疫病,并在英国设立专门培训学校对殖民地医生进行培训教育
【解析】【参考答案】 (1)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的气候;朝圣活动导致的人口聚集。(6分)变化:从借助印度本土医学疗法治疗转为借助西方医学治疗。(4分)
(2)措施:改善供水运输设施;改善厕所卫生;重新规划军营驻地;改造军团营地医院;为士兵接种疫苗;成立专门的疫病研究机构;对医生进行培训。(8分,任答4点即可)
(3)疫病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疫苗的诞生,医学的发展也抑制了疫病的进一步扩散。英国的殖民活动造成殖民地疫病大规模流行,对殖民地社会造成严重破坏,而疫病的流行也为殖民者不断干预与控制当地社会提供了借口。殖民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医疗改革措施,逐渐在殖民地建立了现代医疗卫生制度,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同时通过推广西方医学教育等手段逐渐确立并增强西方医学的霸权与垄断地位。但殖民政府的医疗服务主要以殖民者的健康为优先考虑目标,以巩固殖民统治为目的。在疫病横行背景下产生的殖民医疗服务成了英国促使殖民统治正当化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8分)
【解题思路】 (1)第一小问“原因”:可根据材料一从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的气候、朝圣活动导致的人口聚集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大体是与阿育吠陀医学疗法(注:印度本土疗法)无异”“所有人开始抛弃宗教偏见,求助于欧洲医生”可知,从借助印度本土医学疗法治疗转为借助西方医学治疗。
(2)“措施”可根据材料三进行归纳,具体分析如下: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疫病与医学的相互作用、英国殖民活动对疫病流行和防治的影响、殖民医疗服务的目的和本质等方面分析。
材料三 措施
“改造供水运输设施”“制定了改造印度各地厕所的标准,并雇用专门的厕所清洁工” 改善供水运输设施;改善厕所卫生
“重新规划军营驻地”“改造军团营地医院” 重新规划军营驻地;改造军团营地医院
“给约一万名英国士兵和印度士兵接种了霍乱疫苗” 为士兵接种疫苗
“在英国成立伦敦卫生和热带医药学院专门研究霍乱等疫病” 成立专门的疫病研究机构
“在英国设立专门培训学校对殖民地医生进行培训教育” 对医生进行培训(共22张PPT)
专题综合检测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代化的装备与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高效率的管理,创造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大大刺激了农业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的发展。广泛运用农业机械,不仅弥补了劳动力的短缺,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剩余的供给能力……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1974年以后,销售额在1 000美元以上才被认为是农场)。美国家庭农场的农产品销售量占美国的70%以上……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有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政策、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在美国的家庭农场和农资市场、农技市场、农产品销售市场之间,有着完善的服务体系,其主体是合作社,完全由农民自发联办,主要活跃在流通及农产品初加工、储运环节,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在一起。
——摘编自包宗顺《国外农业现代化借鉴研究》等
 
  材料二 日本基于土壤贫瘠和耕地面积小等因素,1947年颁布《土地改良法》,通过平整水田、垦田造田等措施改良土地,并实现水利化指标的极大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迅猛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化肥、农药,农业生产实现化学化;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通过改良品种来提高土地生产率,通过资金投入支持研发,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良种化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1953年日本政府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其机械化进程,一方面依靠本国先进的工业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适宜的中小型机械,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欧美国家先进的农机具,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摘编自白冰洁、高美玲《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日农业现代化的不同,简析二战后美、日现代化农业发展程度高的共同原因。(10分)
【解析】【参考答案】 (1)特点: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技术创新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实行大规模经营;政府的农业政策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体系的作用;国内、国际市场发达。(4分,任答4点即可)
(2)不同 条件不同:美国人少地多、自然条件优越,日本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2分)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日本以中小型为主。(2分)共同原因:根据本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选择适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教育的发展使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政府重视并给予农民优惠政策;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6分,任答3点即可)
【解题思路】 (1)根据材料一“现代化的装备与发达的科学技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得出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根据材料一“广泛运用农业机械,不仅……而且……”得出技术创新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一“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得出土地实行大规模经营;根据材料一“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有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政策、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得出政府的农业政策起了重大推动作用;根据材料一“有着完善的服务体系”得出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体系的作用;根据材料一“美国家庭农场的农产品销售量占美国的70%以上”并结合所学得出国内、国际市场发达。
(2)第一小问“不同”属于求异类设问,可根据材料从自然条件、机械规模等方面进行对比,具体分析如下:
美国农业现代化 日本农业现代化
自然 条件 “得天独厚”“人少地多”→美国人少地多、自然条件优越 “日本基于土壤贫瘠和耕地面积小等因素”→日本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
机械 规模 根据美国人少地多的特点以及所学知识→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 “为农业生产提供适宜的中小型机械”→日本以中小型为主
第二小问“共同原因”属于求同类设问,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工业发展的推动、教育发展的推动、政府的支持、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材料及所学知识 共同原因
根据材料中两国发展农业的措施 根据本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选择适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根据美国“大大刺激了农业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的发展”和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通过改良品种来提高土地生产率,通过资金投入支持研发”等 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 教育的发展使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政府重视并给予农民优惠政策;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等
1.[2023湖南益阳模拟]约8 000年前,中国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体系,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中国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
A.促进了早期文化的发展
B.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C.增强了历法的准确程度
D.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出现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约8 000年前我国形成的农业体系对我国古代天文学、敬天观、祖先崇拜和宇宙自然观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促进了早期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B项只是对材料现象的复述,且只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原始农业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的出现,排除D项。
【技巧】如果选项只是对材料现象的简单重复,那么该选项很可能是错误的,可优先分析排除
2.[2023辽宁联考]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运输,是长安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之一,且其中的吴兴米是朝廷贵族的专享美食。史载:“吴兴米,炊之甑香……虢国夫人厨吏邓连,以此米捣为透花糍,以豆洗皮作灵沙臛,以供翠鸳堂。”这说明当时(  )
A.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关中地区经济严重衰退
D.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输送至京师,以保障都城民众生活需求,此外来自江南地区的特产专供朝廷贵族享用,这表明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根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
南米北运,且只反映了大米这一种农产品,不能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排除B项;关中地区城市规模大,人口数量多,需要来自其他地区的物资来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经济并未严重衰退,排除C项。
3.[2023福建部分学校联考]宋熙宁年间,“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经济功能决定城市治所变迁
B.交通条件推动治所的迁移
C.治所变迁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D.区位优势使城市规模扩大
B
【解析】 根据材料“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可知,古便县临靠郴江,水路运输便利,贸易发展环境优越,这成为李士燮迁移治所到此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因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治所的迁移,未体现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D项。
4.[2023郑州一模]下表是学者对汉代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的统计(部分),据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  )
A.人口城乡结构具有一定稳定性
B.汉唐时期的城市人口数量相同
C.生产方式的质变加速人口增长
D.经济发展受制于城市化的水平
A
时期 统计
汉代 城市人口的占比约为10%
唐代 城市人口的占比约为10%
宋代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清代(鸦片战争前) 城市人口维持在总人口的10%左右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到清代,城市人口的占比变化不大,这反映了封建时期人口城乡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城市人口的占比,无法推知不同时期城市人口的数量,排除B项;C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城市化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D项说法错误。
5.[2023九师联盟联考]学者研究表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人们把金、银、铜块按照不同的重量储存起来,如果一方想买卖牛,另一方想买卖谷物,为了保证公平交易,他们会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双方物品的价值,但是不会用黄金、白银进行直接交换,甚至可以直接进行物物交换,且这一现象还很普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
A.借贷关系日益普遍 B.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C.契约意识逐渐增强 D.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D
【解析】 据“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双方物品的价值,但是不会用黄金、白银进行直接交换,甚至可以直接进行物物交换,且这一现象还很普遍”并结合所学可知,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此时埃及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流通货币,商业贸易较为原始,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买卖关系,并非借贷关系,排除A项;材料“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双方物品的价值,但是不会用黄金、白银进行直接交换”说明此时的贵金属只起到了价值尺度的作用,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买卖双方签订契约,无法体现契约意识,排除C项。
6.[2023湖南岳阳一模]17世纪初,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指出,海洋是所有人共有的一项财富。无边无际的作为万物之母的海洋,是人类之家,既不能被获取,也不能被封闭。他主张海上航行、海上贸易自由,任何国家都不应为了私人利益对其加以限制。据此可知,格劳秀斯旨在(  )
A.打破西葡两国的海上霸权
B.倡导自由主义贸易
C.打击西欧天主教教皇权威
D.缓和西欧间的矛盾
A
【解析】 据材料“17世纪初”“荷兰”“海洋是所有人共有的一项财富”“主张海上航行、海上贸易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格劳秀斯认为海洋应该是全世界人类共有的财富,主张贸易自由,其目的是反对西葡的海上霸权和贸易垄
断,为荷兰的海外扩张提供理论支持,故选A项;倡导自由主义贸易只是格劳秀斯的主张,并非其目的,排除B项;格劳秀斯主要针对的是海上霸权问题,与西欧天主教会无关,排除C项;荷兰对西葡海上霸权的挑战和批判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西欧各国海外殖民扩张与争夺的日益剧烈,排除D项。
7.[2023兰州一模]为了提高滑冰速度,人们不断对冰刀性能进行改进。19 世纪中期,钢制冰刀首先在西方被制成并迅速取代了铁制冰刀,滑冰运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产生了以竞速为目的的速度滑冰比赛,花样滑冰运动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工业化成果的应用拓展
B.钢制冰刀丰富了滑冰形式
C.西方滑冰运动更加普及
D.体育发展取决于技术水平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19世纪中期滑冰运动迅速发展的原因是“钢制冰刀……被制成并迅速取代了铁制冰刀”,钢制冰刀的出现从侧面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钢铁业的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速度滑冰比赛,花样滑冰运动”可知钢制冰刀丰富了滑冰形式,但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直接概括,并非材料侧面反映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滑冰运动受众群体的扩大,排除C项;体育发展受到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技术水平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并非决定因素,排除D项。
8.1871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合并了与管理公共卫生事务相关的诸多机构,将卫生管制大权集中到新建机构——地方政府委员会。该机构拥有管理污水排放与卫生事务、预防疾病、疫苗接种、防范疫情等诸多权限。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医疗科学技术进步
B.提升了社会保障水平
C.完善了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D.调整了福利国家制度
C
【解析】
【错误项分析】
选项 错因 分析
A项 与主旨不符 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公共医疗卫生的管理,而非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排除
B项 概念混淆 社会保障强调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材料所述与此不符,排除
D项 时间错误 福利国家制度确立于二战后,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