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回延安》
基础关
能力关
素养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基础关]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嘉兴南湖红船上的一点光芒,冲破旧军阀反动派的严厉________与血腥镇压,使人民心中dēnɡ shí充满光明和希望;黄土高原上________的延安宝塔,萦绕nǎo pàn,湿润了诗人的yǎn kuànɡ,成为中华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照亮最终胜利的引航灯塔。在引领中华儿女寻找到光明、冲破黑暗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把持初心使命,以________、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不断书写时代精神,昂扬民族志气。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dēnɡ shí( ) (2)nǎo pàn( ) (3)yǎn kuànɡ( )
登时
脑畔
眼眶
[基础关]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D
A.迫害 伫立 发人深省 B.侵害 伫立 感人肺腑
C.侵害 矗立 发人深省 D.迫害 矗立 感人肺腑
【解析】 迫害:压迫使受害(多指政治性的)。侵害:侵入而损害;用暴力或非法手段损害。句中用来形容旧军阀反动派的压迫加害,应用“迫害”。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矗立:高耸地立着。句中用来形容延安宝塔,应用“矗立”。发人深省:启发人深刻思考而有所觉悟。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句中用来形容英雄事迹,应用“感人肺腑”。故选D。
[基础关]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A.在引领中华儿女冲破黑暗、寻找到光明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把持初心使命
B.在引领中华儿女冲破黑暗、寻找到光明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秉持初心使命
C.在带领中华儿女寻找到光明、冲破黑暗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把持初心使命
D.在引领中华儿女寻找到光明、冲破黑暗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秉持初心使命
[基础关]
【解析】 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把“寻找到光明”与“冲破黑暗”调换位置;二是搭配不当,应把“把持”换为“秉持”。只有B项全都修改正确,故选B。
[基础关]
4.花都区代表广州市参加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竞赛,小语同学想发朋
友圈为花都区推广宣传,请帮忙完善以下推广词。( )
作为广州的“后花园”,花都绘就了一幅乡村发展振兴的美好图景_______
①这些村落除了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
②如塱头村的“春阳台”,融合了文博展馆、藏书楼、善本室、阅览室等多样空间。
③其中,竹洞村黄花风铃木争相盛开,构成了“满山尽带黄金甲”的景象。
④走近各个村落,一幅幅美丽画卷映入眼帘。家家门前水长流,户户庭院花飘香。
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B
[基础关]
4.花都区代表广州市参加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竞赛,小语同学想发朋
友圈为花都区推广宣传,请帮忙完善以下推广词。( )
作为广州的“后花园”,花都绘就了一幅乡村发展振兴的美好图景_______
①这些村落除了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
②如塱头村的“春阳台”,融合了文博展馆、藏书楼、善本室、阅览室等多样空间。
③其中,竹洞村黄花风铃木争相盛开,构成了“满山尽带黄金甲”的景象。
④走近各个村落,一幅幅美丽画卷映入眼帘。家家门前水长流,户户庭院花飘香。
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B
[基础关]
【解析】 语段描绘了一幅乡村发展振兴的美好图景。④③两句展现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①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②句展现乡村浓厚的人文氛围。因此正确排序是④③①②。故选B。
[基础关]
5.学习《回延安》后,语文学习小组对革命圣地延安进行拓展学习。请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延安更是中国革命圣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基础关]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不超过25字。
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更是中国革命圣地。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本则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二是“延安更是中国革命圣地”。据此概括为: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更是中国革命圣地。
[基础关]
(2)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是知名度极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请你根据对联常识及材料内容,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宣传延安红色旅游的对联。
圣地 革命 精神 延安 游览 传承
上联:游览革命圣地; 下联:传承延安精神
[基础关]
【解析】 本题考查组合对联。对联的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所给词语“革命”“圣地”“延安”“精神”与材料中“革命圣地”“延安精神”相对应,这两个短语都是偏正短语,结构相同;“游览”“传承”均为动词,词性相对,且“游览”搭配“革命圣地”,“传承”搭配“延安精神”;“革命圣地”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可作上联,“延安精神”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可作下联。故组合对联为:上联“游览革命圣地”,下联“传承延安精神”。
[基础关]
对联的特征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相同。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严格意义上讲究“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意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能力关]
1.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激动、喜悦
过往生活
崭新面貌
颂
[能力关]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7《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贺敬之在《回延安》中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同时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当地的生活细节。
C.&8《回延安》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变化。
D.《回延安》是一首抒情诗,全诗突出一个“情”字,抒情线索是“回忆—重逢—赞美—展望”。
【解析】 抒情线索应是“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能力关]
3.(1)【字词】“亲山亲水有亲人”连用三个“亲”字,其表达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手法】“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采用______的表现手法,强调
延安母亲和“我”之间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修辞手法】“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诗人把延安比作母亲,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______和______。
突出诗人与延安的亲密关系
比兴
养育与被养育
亲切
敬意
[素养关]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9分)
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素养关]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宇宙飞船探索宇宙的奥秘,
[素养关]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素养关]
1.“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这几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2分)增强了诗歌的气势,起到强调作用;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使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之情更突出、更强烈。(2分)
[素养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几句诗句式相同,语意相关,构成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能够增强气势。“追寻你”用了四次,又构成反复,起到强调作用。作者所要追寻的分别是: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这几个都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延安和延安精神的象征,使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之情更突出、更强烈。
[素养关]
2.这首诗的题目是“延安,我把你追寻”,通读全诗后,你认为诗人追寻的是什么?(3分)
诗人追寻的是延安精神,(1分)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军民一体、党群一家的团结精神,是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信念、理想、温暖、光明。(2分)
[素养关]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从“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可以看出诗人追寻的是延安精神,从“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可以看出这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军民一体、党群一家的团结精神,是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信念、理想、温暖、光明。
[素养关]
3.请仿照“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写两个句子。(2分)
示例:像五彩缤纷的太阳花,/在追寻火热的太阳;/像衔着橄榄枝的白鸽,/在追寻和平和阳光。(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诗句。分析被仿写句可知,“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像茁壮成长的小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为“像……,在……;像……,在……”。仿写时还要注意喻体追寻的对象,语言要精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