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中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部分中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11:4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部分中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是,进入现代以来,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而更多代表一种价值。无论是鲁迅笔下的S城,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都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因为有了现代与乡土的时空落差,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寓文学”的概念,所谓“侨寓”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现代文学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也在叙事学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即“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在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文化心理中,乡村与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始终作为现代文明的参照物存在着。
有意思的是,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这既与乡土问题本身的容量有关,也与作家观察把握乡土的视野和结构能力有关。贾平凹的《秦腔》等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50后”“60后”作家耳闻目睹了乡土在20世纪下半叶所经历的种种沧桑变化,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以历时性的、近乎历史编年体的方式呈现乡土的流变,长篇小说的总体性视角和庞大体量为他们全方位、多维度描写乡土提供了合适的艺术形式。除此之外,红色经典作为这一批作家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也一再诱发了他们的史诗性冲动,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世界”重建另一种历史叙事的可能性。
(节选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乡土文学在现代文明的裹挟下发生了新变。有关乡土文学“存亡”的问题浮出历史地表,成为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乡土文学消亡论”的观点屡见不鲜。陈晓明认为,“乡土中国在整个现代性的历史中,是边缘的、被陌生化的、被反复篡改的、被颠覆的存在,它只有碎片,只有片断和场景,只有它的无法被虚构的生活。”他以贾平凹的《秦腔》为例,阐释了作为乡土文学发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张清华也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作家莫言的“红高梁”系列为代表,乡土文学的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乡土文学的认识论基础由社会学、阶级论变成文化哲学和人类学。‘乡土文学’变成了广义的历史文化或者农业经验的一种书写,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也就终结。”
事实上,现代化转型给城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随着中国城乡发展的规划与完善,乡村所面临的困境也会得到更全面的关注和解决。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续写农村新人形象、反映“农民进城”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向度,这些已然成为21世纪乡土小说几个基本的情节单元。从小说创作来看,乡土文学不仅没有走向消亡,还吸引着许多作家将创作热情投入到这片“热土”。人们有理由相信,源于“乡土”、寄托着中国人浓郁“乡愁”、忠于“乡土”的传统文学精神,会支持中国乡土文学走向新的发展。
文学是人学,乡土文学的本体价值也体现在人对乡土的独特情感和精神指归之中。虽然作家对文学“乡土”的叙事方式各不相同,但内蕴在叙事主体中的对“乡土本体”的热爱、“乡土传统”的继承、“乡土精神”的发扬都是不变的。从广义上说,无论是以怀旧情感悲观地书写一曲乡土挽歌,或以静观的姿态客观呈现乡土的现代性转变,或以乐观的感情书写理想的乡土愿景,都能称之为“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概念界定应牢牢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以人的审美情感观照文学“乡土”的本质内涵,守住乡土文学的底线标准,才能得出更具学理性的结论。
(节选自毛金灿《21世纪乡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却失去了“礼”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B.作家在乡土文学作品中都采用“离去—归来—再离去”这种基本叙事模式。
C.乡土作家常把自己所置身的现代时空中的现代文明作为关照乡土的参照物。
D.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就能准确界定“乡土文学”的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小说中的“乡土”不是实指故乡,而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
B.乡土小说作家只要产生史诗性创作冲动,就会选择长篇小说来呈现乡土的流变。
C.随着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乡土文学在现代文明的裹挟下,最终会走向消亡。
D.源于“乡土”、忠于“乡土”的传统文学精神,能推动乡土文学走向新的发展。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的一项是(3分)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4.下面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一段从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入手,阐述乡土中国的基本特点。
B.材料一第四段是将贾平凹的《秦腔》作为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列举出来。
C.材料二将贾平凹的《秦腔》与莫言的《红高粱》做对比,是为了证明乡土文学已经消亡。
D.材料二最后一段指出了乡土文学的本体价值,以及对“乡土文学”概念界定的科学方法。
5.在论述“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话题时,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养鸟的老人
残 雪
女孩子在街上整整逛了一个下午,最后来到一片空场上看别人驯鸟,驯鸟的人走了,围观的人群也都散了,她还在空场上坐着不想回家。这时候,那个老人向她走来,把鸟笼子挂在远处的几棵小树上。
十四岁的女孩子和那个养鸟的老人认识了。一老一少坐在那块大树根上,谈得挺投机。她问老人,他的鸟叫什么名字。老人说,是画眉。
“您有蜡嘴雀吗 ”
“没有。你有 ”
“我也没有。蜡嘴雀可真不错。再说我也没钱。”
“你要是想买本正经书什么的,你妈大概多少钱都给。”
“唉!您怎么知道的 ”女孩子惊奇地看着老人。老人笑笑,觉得她这神气可真熟悉。
“我妈是个老朽。”她开始用脚后跟磕那树根。
“我呢 ”老人说。
“我看您还行。我妈是个老朽,连我给同学写封信都不行。”
“给男同学写还是给女同学写呀 ”
“男同学,怎么了 !我们光是谈学习上的事。您不信 ”
“我干吗不信呀 我信。这没什么,依我看这没什么,”老人对女孩子说。“我十岁时就喜欢上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因为她会唱一支歌。”
“什么歌 您唱一个,我看我会不会。”
“头一句是,”老人咳嗽一下,想了想:“当我幼年的时候,母亲教我歌唱,在她慈爱的眼里,隐约闪着泪光。”老人唱得很轻,嗓子稍稍沙哑。
“下面呢 ”
老人想了一会,说:“你得让我好好想想,好些年不唱了。”
“这歌挺好听。”她说。“当我幼年的时候,母亲教我歌唱。在她慈爱的眼里,隐约……是隐约吗 在她慈爱的眼里,隐约闪着泪光。”
“唉,你唱得可真像,”老人看着她,终于明白她像谁了,“还是你行。”女孩子又唱了几遍,发觉自己原来能唱得这么好听,一时也感到惊讶。
“我想送给你一只鸟。”老人说。“我家里有只鹦鹉新近孵了几只小鹦鹉,等再长大点儿,我给你带来。那些小家伙儿准保你更喜欢。”
推婴儿车的老人走过一棵小树,车里并没有孩子,而是五六只鸟笼。笼子上罩着粗针大线缝成的笼套,画眉都不叫。老人身着黑色秋装,给女孩子带来一对白色的鹦鹉。女孩子穿了一身红。
“两只哪,都给我 ”女孩子喜出望外,把插在婴儿车上的两根木棍摘下来,每根木棍上站着一只白鹦鹉,脖子上都挂着金属链。
“您家也有这样的婴儿车呀 ”
“我的孙子自小跟着我,这会儿都大了,这车没用了,冬天出来遛鸟我用它当拐棍儿。”“我们家也有跟这一模一样的婴儿车,是我小时候坐的,现在也没用了。”
“你妈一个人把你带大可不容易。”老人说。
“可不吗 上班下班她推着我,有一回下雪天,她摔了一大跤,把嘴都摔流血了。那会儿我光会哭。”
“可你还说你妈是个老朽。”
“我什么时候说了 ”
“没说就好。带大一个孩子你以为容易吗 夏天怕热着,怕中暑。中了暑就拉稀,得吃藿香正气水,孩子懂什么 不喝。不喝就得狠狠心往下灌。”
“我最不爱喝那种药,又辣又呛嗓子。”
“天凉了又怕得感冒。打针吃药,孩子知道什么 打着挺儿哭,哭也不行呀,针还是得打,打得小屁股肿成疙瘩。”
“最怕得肺炎,喘气儿又急又不吃东西,身子缩成一团儿就像个绒球儿,没精打采的。得用葡萄糖水把土霉素化开,掰着嘴一滴一滴往里喂,弄不好能要了命。”
“我得过肺炎,我还住过院呢。我妈说我差点儿死了。”
“经常也得吃点儿荤腥儿,蜊蜊蛄、知了、油葫芦、蜘蛛什么的都行。有种叫三道纹儿的蜘蛛,脊背上有三条纹儿,最好了。”
“吃蜘蛛哇 !”
“冬天没这些东西了,就养点儿黄粉虫,就是粮食里长的小虫。放在瓦罐里养,温度在十五到二十五度之间就行。”
“您是说鸟呢吧 ”
“是呀 你这老半天听什么呢 ”
女孩子大笑起来:“我还当是说您孙子呢!我说的呢,怎么给人吃蜘蛛吃蜊蜊蛄呀。”她又笑得跪在地上,两只白鹦鹉有些惊慌。
老人的脸腾地红了,呆楞着说不出话来光咽唾沫。他才想起来,原来是要说自己的孙子来着,怎么就说到蜊蜊蛄去了呢 一瞬间他真感到自己是老了,说着说着就弄不清在说什么了。近来他常常把人和鸟弄混,把年月弄混,把天和地都能弄混。
老人闷闷寡言,一直到和女孩子分手。女孩子一直在笑,和那两只鹦鹉玩得开心极了。“我得走了。一会儿我得练嗓子,我决定学唱歌了。”
看着女孩子端着白鹦鹉走远,老人心里空空落落。这时他忽然记起那支歌后半部分的歌词来。他想喊住女孩子,喊她回来告诉她往下怎么唱,那样女孩子又可以跟他多待一会儿了。可是,那红色的身影和那两个小白点已经走得看不见了。那支歌的后半部是这么唱:如今我教我的孩子们,唱这首难忘的歌曲,我辛酸的眼泪,滴滴流在我这憔悴的脸上。
(选自《礼拜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在教女孩唱歌的过程中,发现她像自己小时候喜欢过的女生,赞叹她歌唱得好听,表现了他对少年美好年华深深的怀念。
B.小说中女孩开头称妈妈“老朽”,后来否认自己说过,说明经过老人的启发,她已经完全理解了母亲对她管教中蕴含的爱意。
C.老人向女孩诉说养育孩子的艰辛,却把自己的孙子和鸟弄混了,表面上是因为他真的老了,其实表现出他内心的失落与孤独。
D.女孩和母亲在日常相处中互不理解而产生隔阂,但是却能和陌生的老人不设防地倾心交谈,展示着人生的另一种孤独的困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和环境烘托渲染来表现人物形象,这种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很好地凸显了老人与女孩不同的形象特点。
B.作者在小说中使用了象征和隐喻,女孩和老人有着符号意义,分别代表了人类认识懵懂的时期和能够透彻领悟人生的阶段。
C.作者刻画人物笔法老练,小说中女孩的母亲并没有正面出场,但她的保守和对女儿无微不至关心的特点,却让人印象深刻。
D.小说构思精巧,作者善于借助具体的物象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老人由婴儿车自然而然地引发出对辛苦养育孩子的感慨。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老人的形象。(5分)
9.有人认为“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也有人认为“歌”才是这篇小说的线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梁)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帝之仇,而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安国侯既为右丞相,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大怒,乃详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项羽取陵母A置军中B陵使C至D则东乡E坐F陵母G欲H以招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指归属、从属,与《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的“属”意思不同。
B.军,指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中“军”的意思用法不同。
C.善,亲善、交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驱而之善”的“善”意思不同。
D.迁,调动官职,既可以表示升职,也可以表示降职。文中是降职的意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婴为人忠厚老实,东阳少年们起事后没有合适的人选便想到了他。当少年们又想立他为王时,他没有答应。
B.陈婴认为项氏世代为将,在楚国是名门。如果想成就大事就必须依靠名门望族,于是便率领军队投奔了项梁。
C.王陵起初不肯跟从刘邦,直到刘邦回军进攻项羽时才率兵归顺。又因为和刘邦仇人关系好,所以很晚才受封。
D.王陵不支持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吕后因此不满。加之王陵也心怀怨恨,不朝见皇帝,于是吕后罢免了王陵。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4分)
(2)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4分)
14.陈婴与王陵的成就都离不开母亲的教诲,两位母亲的教诲分别给了儿子怎样的启示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食 笋
曾 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龙蛇戢戢②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③。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为人正直,勤于政事。②戢戢(jí jí):牛羊角的样子。③《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铼归来乎!食无鱼。””后遂以“食无鱼”为待客不丰或不受重视、生活贫苦的典故。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花事阑珊”点明时节是春末夏初,正是春笋登盘的时节,同时照应了标题。
B.颔联用“龙蛇”“虎豹”比喻竹笋,想象新奇,生动表现了新笋破土而出的状貌。
C.颈联“不忧”表达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的喜悦心情。
D.这首咏物诗结构谨严,前两联写物,后两联议论抒情,然其言于意外,寄兴深微。
16.东坡尝言:“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意思是欣赏诗作不是单看词语表面的意思,必须深入挖掘言语背后的深意。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深层用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里“ , ”两句,强调了坚持不懈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并在后来衍变成一个常用成语。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哂之”,因为他认为子路:“ , 。”
(3)今年是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突出的吉祥符号。“龙”在”等。古诗文多有出现,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每一条弄堂就是一个迷宫,在外省人眼里似乎一样的格局,一样的规整,一样的精巧,一样的逼仄,一样的破落,也一样的别有洞天,曲径通幽。弄堂是一只只瞬息万变的万花筒,更是通向上海秘境的捷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上海没有两条相同的弄堂。弄堂大抵称“里”“弄”“坊”,似乎称“里”的最多,比如陈独秀住过的老渔阳里,毛泽东与杨开慧住过的甲秀里,鲁迅和茅盾、叶圣陶、周建人住过的景云里……上海大学初创时借了时应里、甄庆里、敦裕里、民厚里等好几条弄堂的房子做教室和宿舍,所以也被称为“弄堂大学”。
每一条弄堂,都藏着历史沧桑与人间烟火。纵使时光褪却,高楼林立,上海弄堂还是安静地坚守在那里,烙印着千千万万上海人的生活。老上海的大部分居民,都住在弄堂里。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老上海。如今,上海到处高楼林立,充满现代化的气息,但还保留了一些能够代表上海文化的元素,弄堂就是其中之一。弄堂是老上海独一无二的象征,弄堂更是上海的命脉。从高空俯瞰这些间隔交错在现代建筑与老宅之间或小桥、堤岸、街道之间的弄堂,它们就像是一条纵横交织的记忆之线,把上海的昨天、今天都编织在了它的经纬之间。漫步在这条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生活气息温馨的石板铺就的耐人寻味的烟火气的弄堂里,所有石板缝隙都是历史风刮过留下清幽的痕迹,横平竖直了历史、现代人走过的痕迹。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在外省人眼里似乎一样的格局、规整、精巧、逼仄、破落、别有洞天、曲径通幽”,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弄堂大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
C.中国的古书,一向被称为“浩如烟海”,是一辈子也读不完的。
D.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编织”,艺术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路走下去,便可路经四季,从荒芜冬天一直走至迟迟春日。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D.漫步在这条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生活气息温馨的石板铺就的耐人寻味的烟火气的弄堂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处于探索时期,但从多项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来看,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产业发展势如破竹。文创产品设计其实是文化、创意、科技与设计的融合,因此,A_,才能增强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博物馆收藏资源丰富,文化价值高,合理地进行文化创造,设计和开发文创产品,将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变成工业优势,将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不断提高的需求。B ,就是“精神”和“物质”的融合,是通过产品的文化属性和价值属性来传递,文化创意的传播是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
同样,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也需要科技的支持,如设计者可通过3D打印技术为消费者定制文创产品,让消费者进一步地接触文创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此外, C ,如中国3D博物馆里展出了具有水墨晕染效果的3D打印座椅家具,出现了3D打印一体成型的铰链连衣裙。更有借助3D打印数字化雕刻工具,实现平面到立体化转化、多层次的镂空古典之美的《置幻》屏风。①通过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向大众展示我国历史各阶段的发展特点,②并以文物为媒介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③探究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④不仅可使博物馆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能承担公共服务职能,⑤提升大众的美学素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余秋雨《中国文脉》中说:“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的屈服,一种是正在试炼着扛起泰山的姿态,但看起来也像是屈服。”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