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培优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培优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30 15: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培优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2.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3.人在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此刺激的感受器的存在部位和痛觉形成的部位是(  )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C.分别在指尖和手指受伤处 D.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伤处附近
4.要在光屏上得到和物体一样大小的像,下列元件中应选用(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平面镜
5.生活处处是科学,下图中与如图所示铅笔在水中弯折现象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树的倒影 B.彩虹
C.手影 D.小孔成像
6.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主要交通道路上设置的噪声强度显示仪不可以消除噪声
D.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赫兹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
B.B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来诊断疾病的
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音调
D.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可以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8. 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阳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B.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C.在河岸边看到河底变浅 D.透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
9.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图乙中,漫反射的反射光线虽杂乱无章,但是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图丙中,太阳光仅经过了光的折射便在纸板上形成了七种单色光
D.图丁中,平面镜成的虚像是反射光线实际相交而成的
10.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另外一位同学的眼睛,那么他也一定看到你的眼睛,这说明反射现象(  )
A.反射角=入射角 B.遵循反射定律
C.光路可逆 D.光沿直线传播
11.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12.如图所示,把由同种玻璃制成的正方体玻璃砖A和半球形玻璃砖B放在报纸上,若正方体的边长和半球的半径相同,则从正上方沿图中虚线(中心线)方向往下看中心线对准的文字(  )
A.A和B中看到的都比实际的高
B.A中看到的比实际的高,B中看到的比实际的低
C.A中看到的比实际的高,B中看到的与实际的一样高
D.A和B中看到的都与实际一样高
13.与传统投影机相比,家用投影机因其精巧化、实用化、娱乐化等特点受到很多家庭的青睐。如图甲是利用家用投影机播放时的情景,如图乙是小科用实验室光具座模拟家用投影机的成像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但位置偏上的像,应将凸透镜向上调
B.小科实验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C.调整正确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小科将凸透镜适当向左移,当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可模拟家用投影机的成像原理
D.将近视眼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是为了模拟近视眼的眼球缺陷及矫正
14.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明把夜光显示的手表置于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当手表与光屏分别处于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小明看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若此时手表表盘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明看到光屏上呈现的像为下图中的(  )
A. B.
C. D.
15.小明在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
A.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B.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C.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了出来
D.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二、填空题
16.王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7.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到达绿纸做的光屏上,光屏上应该有   种色光,但眼睛只能在光屏上看到   光;对于流入市场上的假币,人们常借助验钞机发出的   来辨别真伪。

18.皮肤有   等感觉功能。皮肤的各部位对各种刺激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    ,因为这个部位的    。
19.如图所示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平面镜)。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   。
(2)小朋友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   (填“镜面前”“镜面上”或”镜面后”)。
20.雨后天晴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   处;乙同学背着月光走,应走   (前两空均填“亮”或“暗”)处。因为若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
21.星期天,小明约小科逛公园。在游玩时看见了一些现象,他俩从科学角度议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在自己的西边,则此时是   (选填“上午”或“下午”);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   (选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来到湖边,小科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若湖中的水深1m,则白云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   1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些“倒影”看起来比景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发生   进入了水中。
22.
(1)在光学中,折射率是这样定义的,让光线从真空(或空气)射入某介质发生折射,如果入射角是i,折射角是r,则该介质的折射率为n=sini/sinr,下面图为某光线通过等腰三角形三棱镜(顶角为2a)的光路图,则该三棱镜的折射率为   。
(2)将三棱镜换成图所示平行玻璃砖,平行玻璃砖的厚度为d。某光线斜射到玻璃砖的上表面,a=45°,光线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玻璃对这种光的折射率为 ,则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间距x为    。
23. 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4]    的曲度可以调节.
(2)刚从电影院出来,[3]瞳孔将会    .(填变大或者缩小)
(3)只有物像落在[8]    上时,才能看清物体.
(4)[5]    病变或者受到损伤,可通过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光明.
(5)不同人种,[2]    的颜色不同.
24.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   侧(选填“左”或“右”),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   。
25.如图所示,在x轴的原点放一点光源S,距点光源a处放一不透光边长为a的正方体物块,若在x轴的正上方距x 轴2a处放一镜面朝向物块的长平面镜,则点光源在平面镜中的像S′与点光源S相距   ;在正方体右侧x轴上被光照亮的长度是   
三、解答题
26. 如图,一束光线从三棱镜的AB边射入,从BC边射出.请画出完整光路图.

27.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继续肆虐。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今年以来,全国人民已陆续接种新冠疫苗,但不建议孕妇接种疫苗,因为胚胎发育所需   和氧气均通过   从母体中获得,虽然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使得两者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顺利地进行物质交换,但某些化学物质仍能穿越这个屏障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2)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通过平面镜检视防护服的穿戴情况。医护人员在平面镜中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当医护人员面镜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每晚夜自修结束后,学校都会对教室进行消毒,喷洒到地面的消毒液不久之后消失,这是因为消毒液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此过程属于   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28.与传统投影机相比,家用投影机因其精巧化、 实用化、娱乐化等特点受到很多家庭的青睐。如图甲是利用家用投影机播放时的情景,小科用实验室光具座模拟家用投影机的成像原理。
(1)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但位置偏上的像,是因为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处于   ;
(2)调整正确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小科将凸透镜适当向    (填 “左”或”右”)移,当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可模拟家用投影机的成像原理;
(3)小丽在实验时,发现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29.在太阳光或白炽灯下,如果挡住了光的去路,就会形成清晰的影子.可是小明却发现,在日光灯下的影子灰蒙蒙一片,一点不清楚,特别是处处装点着电灯的大厅里,人和物的影子就更是模糊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呢?
小明去问物理老师,老师拿出几根蜡烛、一个圆柱形铁块,让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①木块放在桌子上,旁边点上一只蜡烛.观察铁块的影子;(如图a)
②在旁边再点上一只蜡烛,观察铁块的影子(如图b);
③继续在铁块旁边点蜡烛,直到将蜡烛围满铁块四周,观察铁块的影子(如图c和d)。
结果小明发现,蜡烛影子越来越淡,最后几乎没有了!他又比较了一下白炽灯和日光灯,看到白炽灯的灯丝很集中,而日光灯的灯管却很长,他想了一会后,高兴的说:“老师,我明白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替她回答一下
(2)此结论在生活中可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在上述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探究要素?
30.如图所示,新坝中学初三(2)班STS课外兴趣小组,在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关系时,将一束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发现光在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处同时发 生折射和反射现象,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远,且越来越弱,反射光线却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α时,折 射角达到90°,折射光线就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回玻璃中的光线;再减少入射角,当入射角小于α时,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又同时存在;而让光线从空气射向玻 璃时,无论怎样改变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同时存在.他们感到非常惊奇,大家又做了一遍,发现还是如此,这究竟是什么现象呢?
查阅资料得知,这种折射光线完全消失的现象叫全反射现象,而且此现象在医学和通信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阅读上面内容,请回答下面问题:
(1)用符号γ将上图中折射角标出;
(2)如果将一束光从空气射向玻璃,    (选填:能、不能或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3)发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是:
①    ;
②    。
四、实验探究题
31.利用一根钢尺,研究声音的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实验的步骤:
(2)实验的现象:
(3)实验的结论:
32.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比较   (填“序号”),可得: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
3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宁将”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但像出现在光屏的上方,下列操作可以让像呈在光屏中央的有   (填序号)。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②“F”发光物上移一段距离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2)重新调整好位置后,”F”发光物、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小宁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缩小 B.放大 C.放大 D.缩小
(3)保持”P”发光物和光屏的位置不动,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宁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保持”P”发光物的位置不变,小宁将自己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F”发光物与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若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小宁应该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
34.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所成的像是倒立   (选填 “放大”或“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将蜡烛向左移动,为了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但是不管蜡烛怎么向左移动,像始终在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
(3)相机和手机的镜头也是凸透镜。
①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cm。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②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
35.如图1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小彬通过级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传播现象。
(1)图 1 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 A 处得到一个光点,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光点移至 B 处。为使 B 处的光点移至 C 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   ,若 BC 间距离为 2 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 h     2 cm(填“ > ”、“ = ”或“ < ”)。
(2)如图 2 所示,小彬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照射,为使光束第一次从水面射出后沿DE 方向传播,则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   ,且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区   (填“①”、“②”或“③”)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利用,属于声学中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条件,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3)蝙蝠中的多数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蝙蝠,能产生短促而频率高的声脉冲,这些声波遇到附近物体便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能够确定猎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
【解答】甲图: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乙图: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丙图:太空中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丁图: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因此声学知识相同的是乙和丙。
故选B
2.【答案】B
【解析】【解答】调节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
故选:B.
【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幅度.
3.【答案】B
【解析】【分析】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解答】手指被刀片划伤后感到疼痛过程中,感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手指受伤处的神经末梢;而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中;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A
【解析】【分析】在光屏上能成像肯定是实像,能与物体成等大的像有哪些光学元件,可采用排除法一一判断。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各个光学元件的成像规律。
【解答】凸透镜能使物体在屏上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故不能成等大的像,
凸面镜是成正立缩小的实像,而平面镜是光的反射作用,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故答案为:A
5.【答案】B
【解析】【分析】铅笔在水中弯折的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而我们看到的水中部分其实是错位的虚像,据此解答。
【解答】铅笔在水中弯折的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A.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不合题意;
B.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手影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小孔成像也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而不是响度越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噪声强度显示仪只能显示声音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该选项说法正确;
D、低于20赫兹的声音属于次声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分析】A、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B、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噪声强度显示仪可以检测声音响度大小;
D、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属于次声波.
7.【答案】B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利用的知识判断;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4)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解答】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A错误;
B.B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来诊断疾病的,即声音传递信息,故B正确;
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大小,即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可以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A
【解析】【解答】解:A、阳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故A正确;
B、看到岸边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岸边的树在水面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在河岸边看到河底变浅,是由于池底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的结果,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透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①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当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③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有: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透镜成像等.
9.【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色散和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图甲中,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如果像距大,则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则成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图乙中,漫反射的反射光线虽杂乱无章,但是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B正确;
C.图丙中,太阳光从空气射入水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在水里的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在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然后在纸板上形成了七种单色光,故C错误;
D.图丁中,平面镜成的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故D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分析】当入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进入一个人的眼睛,如果反射光线变成入射光线,那么入射光线就会变成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就是光路的可逆性.此题主要考查“光路可逆”在生活中产生的现象,解释时要结合光的反射定律(主要是两角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解答】解:如果一个光路中的入射光线变成反射光线,则原来的反射光线就变成入射光线,这种现象就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因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同学的眼睛,不管这个镜子有多小,只要你在这块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同学的眼睛,那么的你同学也会从镜中看到你的眼睛.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解答】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选项A符合要求;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故选A。
【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
12.【答案】C
【解析】【分析】判断光的折射现象,要对折射的定义理解清楚,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当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解答】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某同学从正上方(对B来说是最高点)竖直向下.放在B中心处的字反射的光线经半球体向外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变,故人看到的位置是字的真实位置,对于立方体而言,是B斜向于A,故会发生折射.则通过立方体观察像比物高,即看到A中的字比B中的字高,通过球体观察物像重合,即看到B中的字和没有放玻璃半球时一样高。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如下表
物距u与焦距f的
关系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应用
举例
实像或虚像 放大或缩小 正立或倒立 与物体同侧或异侧 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u>2f 实像 缩小 倒立 异侧 fu=2f 实像 等大 倒立 异侧 v=2f  
2f>u>f 实像 放大 倒立 异侧 v>2f 投影仪
u=f 不能成像(实像和虚像)  
uu 放大镜
【解答】A. 从乙图中可以看出蜡烛的高度有点偏低,为了能让蜡烛的像能呈在光屏的中间,应让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因此可以将凸透镜向下调,或者将蜡烛向上调,A错误。
B. 乙图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40cm,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20cm,此时呈倒立、缩小的实像,即u>2f,f<v<2f,由此可以解得10cm<f<20cm,无法具体计算出焦距f的值,B错误。
C. 投影仪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f<u<2f,v>2f,当把凸透镜向左移,移动到40cm处,即物距为移动前的像距时,会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确。
D. 将近视眼镜放到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是为了模拟近视眼的矫正,无法模拟近视眼的眼球缺陷,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 一般情况下,我们观察物体和光屏上的像时,都是从同一侧进行的。以这幅图片为例,当我们从手表的左侧观察光屏上的像时,成像的特点表现为“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由于手表上的时针是向右的,所以光屏上看到的像的时针就是向左的。但是手表是不透明的,我们看手表时只能从手表的右侧看,这时看到的形状和从手表左侧看时时针的方向正好相反,即相当于从左侧看时指针向左。此时根据“倒立性”可知,光屏上的像的指针应该向右。由于原来手表的时针向右,看到光屏上像的时针也向右,所以实际效果为“上下颠倒而左右不颠倒”,故应选D。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分析】闪光灯的光比投影仪的光强,白光盖过了投影仪的光。银幕反射彩色的光本来就是漫反射。光很弱,如果用闪光灯,银幕反射白光强度大,反而使得漫反射出的图像的颜色与屏幕相比更暗。
【解答】闪光灯的光照射到物体上,可以使物体表面的亮度增大,但闪光灯照射到银幕上以后,只能增加银幕的亮度,而不能增加图象的亮度,相反,图象的亮度和清晰度明显减弱,所以反而看不清银幕上的图象,而银幕上的污渍更加清晰了,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3;仍能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解答;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此为虚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王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
(2)王芳同学在平面镜内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在镜子后面放上木板不能阻止像的形成,即她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像。
17.【答案】七;绿;紫外线
【解析】【解答】(1)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发生光的色散现象,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2)绿纸做的光屏只能反射绿色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七色光照在绿色光屏上光屏只显绿色;(3)光谱紫光以外的光为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紫外线的作用有:①杀菌作用、②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③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能够发出紫外线使钱币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分析】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紫外线具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性质,验钞机就是利用这个性质制成的。
18.【答案】触觉、痛觉、冷热觉;指尖;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解析】【分析】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解答】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例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故答案为:触觉、痛觉、冷热觉;指尖;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19.【答案】(1)沿直线传播
(2)镜面后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
【解答】(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小朋友在镜面前方,则对应的像在镜面后方。
20.【答案】暗;亮;镜面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集中在某个范围内;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因此反射光线比较微弱。
【解答】雨后天晴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月光在水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则亮的地方为地面,暗的地方为水。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暗处。
乙同学背着月光走,水面上的反射光线肯定不能射入眼睛,即亮的地方为地面,暗的地面为水,应走亮处。因为若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
21.【答案】(1)上午;反射
(2)大于;折射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可知,影子与光源总是在物体的两侧。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计算。根据光的折射的知识解答。
【解答】(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在自己的西边,而光源与影子在人的两侧,即太阳肯定在东方,则此时为上午。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反射红色光的缘故。
(2)湖面相当于平面镜,白云为物体,则白云在水里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白云到水面的距离,肯定大于1m。这些“倒影”看起来比景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发生折射进入了水中。
22.【答案】(1)cota
(2) d
【解析】【分析】(1)先作左边界面的斜面的法线,再作右边斜面的法线,找出空气中的入射角和介质中的折射角,分别求出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然后再根据折射率的定义计算即可.
(2)过O点作法线EF,根据光线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玻璃对这种光的折射率为 ,可求得折射角的度数;然后通过B点作AO延长线的垂线交点为D,则x=BD;计算出∠BOD的度数,再利用三角函数值表示BD,即为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间距x。
【解答】(1)先作左边界面的斜面的法线,再作右边界面的斜面的法线,
如图所示:当光线BC从左边以a角射入时,入射角i=90°-α;
当光线从右边可逆方向以a角入射并求出此时的折射角,发现两角相等;
这说明了中间光线和两侧的斜边夹角相等,也就是说中间光线和底边平行;
即ED∥BC;
由此可知,当光线从左边以a角入射时,折射角 ,
则该三楼镜的折射率 ;
(2)如图,由α=45°,光线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且玻璃对这种光的折射率为 ,
可得: ,
解得sinr= ,
则r=30°;
根据cosr= ,
解得:OB= d:
由上述可计算得∠BOD=∠EOD-∠r=45°-30°=15°,
则 ,
解得:BD= d,
即x= d。
23.【答案】(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解析】【解答】(1)在眼球的结构中,图中4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图示中虹膜中央有3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电影院里面的光线弱,瞳孔变大,才能看清;当我们从电影院走出来时,外面的光线强,因此瞳孔由大变小,才能减少外界光线对眼的刺激.
(3)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8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4)图示中的5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
(5)图中2虹膜的中央有瞳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因此被称为黑眼珠.
故答案为:(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图示中的1是睫状体、2是虹膜、3是瞳孔、4是晶状体、5是角膜、6是巩膜、7是脉络膜、8是视网膜、9是视神经、10是玻璃体.
24.【答案】左;60°
【解析】【分析】①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解答】由图知:
光线从左侧射向右侧,所以左侧光线是入射光线,右侧光线的折射光线;
已知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反射角也是60°;
过入射点做法线(如下图),可以看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这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过程,即左侧是空气,右侧是玻璃。
故答案为:左 60°
25.【答案】4a;
【解析】【分析】 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一定过电光源的像点,作出电光源的像点,补出第一条的反射光线交不透明物体右侧的地面于点 B,第二条的反射光线交右侧地面于点A,则AB区域即为不透明物体右侧被照亮的范围,结合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分析即可
【解答】如图所示,先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点光源S的像点S′,因为 S距离平面镜为2a,则 S'距离平面镜也为 2a,那么镜中的像 S'与点光源S 相距2a+2a=4a;
连接SA,光反射到D点,连接 S'B,光反射到C点,BE=2a,S'E=3a,SS'=4a,由得 则则△SA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SD=4a,则CD=SD-。
26.【答案】解:
【解析】【解答】解:光先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会靠近法线;当光线从玻璃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会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在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较大,作出法线,确定光是从空气射入介质还是从介质射入空气,确定折射角与入射角谁大谁小,最后确定折射光线的大致传播方向.
27.【答案】(1)营养物质;胎盘和脐带
(2)虚像;不变
(3)汽化(蒸发);吸收
【解析】【分析】(1)在母体的子宫内,胚胎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胚胎发育到第8周,其外貌开始像人,从这时起到出生前的胚胎,叫做胎儿.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的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所以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2)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像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
(3)根据三态变化分析解答。
【解答】(1)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和氧气均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中获得。
(2)护人员通过平面镜检视防护服的穿戴情况。医护人员在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当医护人员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3)喷洒到地面的消毒液不久之后消失,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此过程属于吸收热量。
28.【答案】(1)同一高度
(2)左
(3)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或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或像离凸透镜太远等)
【解析】【分析】(1)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时,像位于光屏中心,当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但位置偏上的像 ,则说明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处于同一高度 ;
(2)图乙,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到2倍焦距之间,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在1倍到2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2倍焦距,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适当向左移;
(3)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说明所成的像为虚像,光屏无法承接,或者像离凸透镜太远,光具座不够长。
【解答】(1)当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但位置偏上的像 ,则说明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处于同一高度 ,故填同一高度;
(2)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在1倍到2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2倍焦距,故凸透镜适当向左移;
(3) 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说明所成的像为虚像或者像离凸透镜太远,故可能的原因是物距小于或等于一倍焦距,像离凸透镜太远。
29.【答案】(1)不透明物体的周围,光源越多,形成的影子越淡,四周都有光源,就不会形成影子
(2)医院外科手术室用的无影灯
(3)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解析】【解答】(1)小明明白了不透明物体周围的光源越多,影子越不明显直至消失;(2)为防止做手术时出现影子影响手术的进行,手术室内用无影灯;(3)本题经历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归纳出结论的过程。
【分析】物理学上任何问题的研究,要遵循提出问题、设计进行实验、得到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
30.【答案】(1)如图:
(2)不能
(3)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当入射角≥α时
【解析】【分析】垂直于空气和玻璃界面的线为法线,根据光线的方向确定折射光线,然后再根据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标出折射角;根据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 即当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时,并且入射角又等于临界角时,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时,才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分析光线的传播方向;再根据折 射光线消失时,结合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分析入射角的取值范围。
【解答】(1)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折射角γ;如图所示:
(2)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永远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3)只有当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时,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因此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之一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当折射光线刚好消失时,对应的入射角为临界角α,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原则,因此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之二为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
31.【答案】(1)把一根钢尺的一段固定在桌面上,使钢尺的另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拔动钢尺的伸出端,听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频率
(2)尺子伸出的长,难振动,振动的慢,频率小,音调低
(3)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析】【解答】(1)实验的步骤:在“探究音调与频率关系实验”中,把一根钢尺的一段固定在桌面上,使钢尺的另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拔动钢尺的伸出端,听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频率;(2)实验的现象:尺子伸出的长,难振动,振动的慢,频率小,音调低;(3)通过本实验可得到的初步结论为: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分析】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2.【答案】(1)A、D、E
(2)在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3
【解析】【分析】(1)找到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的实验比较即可;
(2)确定三个实验中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然后根据控制变量法 的要求得到结论;
(3)一般声速的大小关系:固体>液体>气体。
【解答】(1)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的是A、D、E,因此:通过比较A、D、E,可得: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 A、B、C中介质种类相同,但温度不同,因此得到结论:在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声音会从水管、水和空气三个途径传递到小明的耳朵中,因此它会听到3次敲打声。
故答案为:(1)A、D、E;(2)在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3)3
33.【答案】(1)①②③
(2)C
(3)缩小
(4)远离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序号 物距u和焦距f的位置 像的性质 相当原理 像距v和焦距f的位置
1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2t>v>f
2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3 2f>u>f 倒立、放大的、实像 幻灯机 v>2f
4 u=f 不成像    
5 f>u 在光屏中不成像从光屏透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解答】(1) 像出现在光屏的上方,造成的原因是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没有在同一水平高度,为了让像呈在光屏中央①光屏上移可以让像呈在光屏中央;②“F”发光物上移一段距离可以让像下移,可以让像呈在光屏中央,③透镜下移也可以让像往下移,让像呈在光屏中央。
故①②③正确
(2)从图中可以看出物距u小于像距v,且光屏上能看到像,即2f>u>f,v>2f,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上下左右均颠倒,但由于人在光屏前观察,因此看到的像是上下颠倒的,故C正确,A、B、D错误
(3)保持”F”发光物和光屏的位置不动,通过移动透镜,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是时,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即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制成的,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左右,因此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小宁应该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1)①②③ (2)C (3)缩小 (4)远离
34.【答案】(1)缩小
(2)左
(3)0.5;像距都非常接近焦距(像距变化不大)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①在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即当物距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像距会几乎等于焦距;
②根据表格分析,当物距明显变化时像距的变化特点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将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增大,而像距减小,即将光屏向左移动。
(3)①根据表格可知,当物距最大为10cm时,像距为0.5cm,那么该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0.5cm。
②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像距都非常接近焦距(像距变化不大)。
35.【答案】(1)增加;小于
(2)平行于DE;①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作图,从而确定水量的变化。若BC间距离为2cm,由几何关系分析水面高度的变化量与2cm的大小关系;
(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从空气到水中,再到空气中的折射光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水槽中未加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激光射到侧壁上的A点,当水槽中加水时,光点下移到B点位置,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此时入射角小于角θ。因水面方向、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要使B处的光点向上移到C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增加。若BC间距离为2cm,因两次折射光线是平行的,如下面图1所示,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大于2cm;
(2)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厚度可忽略不计)照射,因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和从水斜射进入空气中时,两次发生折射,一次折射角减小,另一次折射角增大,则最终的折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所以激光笔应该与DE平行入射到区域②的位置,才能实现,如下面图2所示;
则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平行与DE,且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区域①。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