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A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A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14: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检测卷(A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话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神秘莫测 广袤无垠 朝气蓬勃 好大喜功
B.夙兴夜寐 穿流不息 长年累月 面目全非
C.信马由缰 常年积雪 微不足道 模棱两可
D.碧波荡漾 疏疏朗朗 因地制宜 茫无际涯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B.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
C.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行其是。
D.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银河系,一个被天文学家称为“骨头”的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长卷须状的天体,可能从邻近的星体汲取生命能量,看上去非常年轻。
B.“日全食”发生当天,各大媒体的新闻记者和新闻采访车、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都放弃了休息,自始至终关注着这一天文奇观。
C.最近,天文学家们报告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双星系统,这一对双星位于银河系之外,属于大麦哲伦星系范围,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左右。
D.我国发射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将显著增加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似盖笠,地法覆槃”,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的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他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旋涡论却比西方著名的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旋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中国的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中国古代的天与人才那么接近,“天文”永远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看起来似乎越来越不重要,其实情况并非这么简单。当我们探索宇宙越深入,就越发现我们人类是与宇宙紧密相关的。例如,现代天文学探索宇宙中的地外生命,就是出于对我们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只有当我们关心人,才可能更好地探索宇宙;也只有当我们更多地了解宇宙,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摘编自孙小淳《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胆的一段话可作代表: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 天文志》)
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节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4.下列对于盖天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天说是中国古人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对宇宙的认识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天圆地方”“天似盖笠,地法覆樂”。
B.盖天说对天地结构的认识比较直观,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可能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
C.《周髀算经》试图用盖天说的天地几何模型来说明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有“千里差一寸”的误差,结果不理想。
D.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很有用。天体的赤道坐标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有一致之处。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所以盖天说中“天在上,地在下”的说法是正确的。
B.宣夜说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实际影响。这种宇宙论认为“天”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在气体中飘浮游动。
C.朱熹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比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旋涡说早400多年,他的气旋涡论是根据汉代郗萌的气宇宙论提出的新认识。
D.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依据实地天文观测,“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得出了浑天说可信的结论。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星官体系和西方的星座体系完全不同,中国的星官体系不以神话事物为主,而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天上,有天地对应关系。
B.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这一举动给当时的天文学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天文学研究均以盖天说为依据。
C.浑天说这种对天球的认识认为地被天包在其中。在浑天说的影响下,浑仪被发明了出来,有可能会使人们对天体位置的测量越来越精密。
D.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并非越来越不重要。现代天文学探索宇宙中的地外生命,就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
7.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说明方法?请简要概括。
8.古人在研究宇宙结构时秉持的原则有哪些?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怎样的科学传统?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达尔文在划时代的《物种起源》巨著中,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科学进化论,大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这部经典著作中,达尔文以诚实的态度提出了进化论中的一系列难点,其中一个就是“寒武爆发”。
“寒武爆发”,是指在寒武纪(距今5.7亿年前至5.0亿年前)初期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突然爆发出众多无脊椎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棘皮动物、须腕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几乎都在此时出现。在我国澄江动物群中还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达尔文不相信进化中有“突然爆发”的事件,认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在寒武纪初期几乎同时出现,是生物逐步进化,即连续渐进的结果:现在人们感到突然,一是由于地质上有间断,二是由于未找到“中间型过渡生物”。他在《物种起源》中,说自己的进化论是“缓慢而渐进的进化论”,还多次宣告“自然界无跃进”。这是达尔文学说的第一个缺陷,也是达尔文的第一个可悲之处。事实上,生命演化史上的爆发远不止寒武纪初期一次,还有三叠纪初的大爆发、第三纪初的大爆发等:自然界也绝不是“无跃进”,生物的演化亦不完全是连续渐进的。
鉴于大量的事实,美国科学家N.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于1972年提出了生命演化的全新理论“间断平衡论”。该理论认为生物演化的过程不完全是达尔文强调的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是突进与渐进交替的过程:认为生物演化进程不完全是达尔文强调的线性进化图形,根据基因突变学说,生物演化进程应该是间断平衡图形:认为新种的形成不是缓慢变异积累的过程,而是由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间断平衡论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点看待生物进化史,向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它比较合理地解释了生命历史上的许多化石记录,即生物界的突进、跃变,是可以在没有地质间断的层序中发生的。例如,在中国南方,古生界和中生界之间往往是连续沉积的,看不到长时间的间断,但是古生界的生物与中生界的生物都发生了突变,腕足类、双壳类、有孔虫类、牙形石、三叶虫类、珊瑚类等都发生了突然的变化或绝灭和新的生物的爆发。而且,可以说生命演化的绝大多数突变阶段都找不到达尔文所期待的“中间型过渡生物”,这都是达尔文的渐变论无法解答的。
(摘编自孙关龙《达尔文进化论的五大缺陷》)
材料二 今天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达尔文是错误地把即使在最纯的群体里也会出现的细微的、连续的、偶然的变异,当作自然选择的材料。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变异不是遗传的。这个事实很重要,值得做简要的说明。
如果你拿来一捆纯种大麦,一个麦穗一个麦穗地测量它们的麦芒的长度,并根据统计数字作图,你将会得到一条钟状的曲线。换句话说,一定的中等长度占优势,以一定的概率向两个方向偏离。现在把一组麦芒明显超过平均长度的麦穗拿出来,麦穗的数目足够在地里播种并长出新的作物。对新长出的大麦做同样的统计时,我想,达尔文是会发现向右方移动的相应的曲线的。换句话说,他可以期待通过选择来增加麦芒的平均长度。但如果用的是真正纯种繁育的大麦品系,就不会是这种情况。从选出来播种的大麦的后代那里得到的新的统计曲线,跟第一条曲线将是完全一样的,即使选麦芒特别短的麦穗作为种子,也将是完全一样的。因为细微的、连续的变异不是遗传的,所以选择没有效果。它们显然不是以遗传物质的结构为基础的,而是偶然出现的。
可是,在四十多年前,荷兰人德弗里斯发现,即使是完全纯种繁育的原种的后代里,也有极少数的个体,比如说几万分之二或几万分之三,出现了细微的但是“跃迁式”的变化。“跃迁式”,并不是说这个变化是相当大的,而是说这是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在未变和少许改变之间没有中间形式。德弗里斯称之为突变。重要的事实是不连续性。这使我想起了量子论物理学家——在两个相邻的能级之间不发生中间能量。打个比喻说,德弗里斯的突变论,不妨称为生物学的量子论。以后我们将会明白,这可不是比喻,突变论实际上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所引起的。1902年,当德弗里斯第一次发表他的发现时,量子论的问世还不过两年时间。因此,要由另一代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不足为怪的。
突变同原始的、未变的特性一样,也是丝毫不爽地遗传下去的。比如,上面讲到的大麦的第一次收获中,会出现少量的麦穗的麦芒长度大大超过了变异范围的情况,比如说完全无芒。它们可以代表一种“德弗里斯突变”,并将生育出一模一样的后代,就是说,它们的所有后代全都是无芒的。
因此,突变肯定是基因宝库中的一种变化,而且必须用遗传物质中的某些变化来说明。由于突变繁育模样相同的后代,所以突变是达尔文描述的,通过不适者淘汰、最适者生存而产生物种的自然选择的合适材料。在达尔文的学说里,恰恰必须用上述所谓的“突变”来代替他的“细微的偶然变异”。
(摘选自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生物细胞的物理学见解》)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武纪初期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以及个别脊椎动物,在世界各地几乎不约而同地突然出现,充分证实了“生命大爆发”的存在。
B.达尔文认为,寒武纪初期世界各地突然爆发出众多无脊椎动物,是生物逐步进化的结果,人们感到突然,只是因为缺乏有关证据。
C.“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演化的过程是突进与渐进交替的间断平衡图形,而非达尔文强调的连续渐进的线性进化图形。
D.所谓“跃迁式”变化,并不只是说这个变化有多么大,而且是说这是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在未变和少许改变之间没有中间形式。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没有地质间断的层序中发生的生物界的突进、跃变所留下来的化石记录完全颠覆了科学进化论,使“间断平衡论”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证明。
B.人们基本找不到达尔文所说的“中间型过渡生物”,证明生命演化过程不是缓慢变异积累的过程,新种是由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的。
C.用真正纯种繁育的大麦品系播种后得到的麦芒平均长度的统计曲线,跟第一条曲线完全一样,证明这些细微的、连续的变异不是遗传的。
D.物种发生突变的比例虽然很低,但也需要用遗传物质中的某些变化来说明,因为突变同未变的特性一样,也是丝毫不爽地遗传下去的。
1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一项是( )
A.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
B.在英国工业革命前,某种飞蛾的颜色呈灰白色:工业革命以后,空气污染,树皮由白变黑,飞蛾的颜色也跟着变成黑色了。
C.新的改良变种必将取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灭绝,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
D.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的门类和已灭绝的生物,都突然出现在寒武纪地层,而在更古老的地层中却没有其祖先的化石被发现。
12.结合两则材料,简述“科学进化论”“间断平衡论”“德弗里斯突变论”三种生物学理论的异同点。
13.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5.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中国古代第一个能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②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③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④天离地相距8万里,⑤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在天壳上运动。⑥盖天说突破了人们在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⑦提出了平天平地说,⑧是具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⑨然而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浑天说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浑天说提出后,随即与盖天说展开争论,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1)______________,a由于《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载:“天道旦圆,地道日方”、故盖天说提出后便获得了许多孔儒学老的支持。
b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的浑盖之争、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在中国历史上(2)_____________的“小儿辩日”问题,在浑盖之争的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c再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d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3)_____________的学术争论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
18.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三处标点使用错误,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与西方的水晶天说相比,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正因为如此,熟知西方天文学发展史的科学史家如李约瑟等在了解了宣夜说的具体内容后,对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宣夜说的重要性就相形见绌了。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一句话,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这决定了它在天文学界必然要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这种主张,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所以,它不利于科学发展,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说。正因为如此,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没有人再关注它了。东汉著名学者蔡邕在总结当时天文学界的状况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宣夜说的处境:“宣夜之学,绝无师法。”(《晋书 天文志》)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是历史的必然。
19.请分析画框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0.请简要概括宜夜说被天文学家抛弃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穿流不息”应写作“川流不息”。
2.答案:C
解析:A.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指原地坚守,不要越过雷池地界。后形容办事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语境是说袁隆平认为不能不敢打破权威的限制,熟语使用正确。B.金字招牌:意思是旧时店铺为显示资金雄厚而用金箔贴字的招牌。比喻高人一等可以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比喻名誉好。语境是说企业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才能赢得好名誉,成语使用正确。C.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语境是说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都各自有自己的轨道,此处应为“各得其所”,其意思为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D.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语境修饰太阳的运行,成语使用正确。
3.答案:A
解析:A.正确。B.搭配不当,“新闻采访车……放弃了休息”主谓搭配不当,可以将“和新闻采访车”删除。C.成分赘余,补语“约16万光年左右”中,“约”、“左右”语意重复,不能同时使用,应该删除一个。D.搭配不当,“增加……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应为“提升……水平。故选A。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试图用盖天说的天地几何模型……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有‘千里差一寸’的误差”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的“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可知,文中说《周髀算经》把盖天说构造成天地几何模型,而选项错误地理解为盖天说本身包含这个模型,此外,“千里差一寸”是盖天说的一种假设,并非实际的误差。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的“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可知,盖天说及阴阳二气的说法都是古人的假设构想和推论,并没有明确的事实依据。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这一举动给当时的天文学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天文学研究均以盖天说为依据”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4段中的“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可知,当时有很多天文学家都不认同梁武帝宣扬的盖天说,故不会使大部分天文学研究均以盖天说为依据。
7.答案:①做引用,材料一引用了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中对浑天说的形象描写;材料二引用祖眶的话说明古人关注的是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这一事实。②做比较,材料一将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地对应、天人对应的特点,与西方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的特点进行比较;材料二将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进行比较。③举例子,材料一举现代天文学探索地外生命的例子说明人类与宇宙紧密相关;材料二举南朝梁武帝宣讲盖天说的例子,说明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浑盖之争”中。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3段中的“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和材料二第2段中的“自古论天者多矣……信而有征”运用了做引用的说明方法。由材料一第5段中的“西方的传统……中国的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和材料二第3段中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可知,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例如,现代天文学探索宇宙中的地外生命,就是出于对我们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和材料二第4段中的南朝梁武帝宣讲盖天说的史实可知,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8.答案:(1)①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②重视实际校验,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③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会介入学术研究中。(2)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重视实际校验的严谨务实的科学传统。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第一问,由材料一第5段中的“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可得出要点①。由材料二第4段中的“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这场争论之中”可得出要点②③。第二间,由材料二第1段中的“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和材料二第3段中的“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可知,通过分析“浑盖之争”,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始终秉承着重视实际校验的严谨务实的科学传统。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寒武纪初期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突然出现,充分证实了‘生命大爆发’的存在”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的“‘寒武爆发’,是指在寒武纪……几乎都在此时出现”可知,原文说的是“寒武爆发”的表现包括无脊椎动物的突然广泛出现,并未提及无脊椎动物的出现证实了“生命大爆发”。B项,“只是因为缺乏有关证据”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2段中的“现在人们感到突然,一是由于地质上有间断,二是由于未找到‘中间型过渡生物’”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将两点原因误归结为一点。D项,“并不只是说这个变化有多么大”曲解文意。结合材料二第3段中的“‘跃迁式’,并不是说这个变化是相当大的”可知,“跃迁式”并没有表示变化很大的意思。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完全颠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可以说生命演化的绝大多数突变阶段都找不到达尔文所期待的‘中间型过渡生物’,这都是达尔文的渐变论无法解答的”可知,是绝大多数实例都无法用达尔文的科学进化论解释,而非全部,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根据文章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缓慢而渐进的进化论”,他还多次宣告“自然界无跃进”,认为生物的演化是连续渐进的。D项所述内容属于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强调生物的突然爆发,中间有“间断”,而非连续渐进的演化。
12.答案:相同点:三种理论都认为物种是渐进式进化。
不同点:①达尔文“科学进化论”只承认渐进式,即进化是缓慢、连续不间断的,不相信进化中有突变和跃进:②“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突进与渐进交替的过程,这里的“突进”强调突然发生、不连续:③“德弗里斯突变论”强调不连续的“跃迁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缓慢而长期的。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不同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相同点:结合材料一第2段中的“他在《物种起源》中,说自己的进化论是‘缓慢而渐进的进化论’”,材料二第3段中的“在四十多年前,荷兰人德弗里斯发现……出现了细微的但是‘跃迁式’的变化”和材料一第3段中的“该理论认为生物演化的过程不完全是达尔文强调的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是突进与渐进交替的过程:认为生物演化过程不完全是达尔文强调的线性进化图形”等句段分析可知,三种理论都认为物种是渐进式进化。不同点:结合材料一第2段中的“达尔文不相信进化中有‘突然爆发’的事件……还多次宣告‘自然界无跃进’”分析,可得出达尔文“科学进化论”的观点:结合材料一第3段中的“鉴于大量的事实,美国科学家N.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于1972年提出了生命演化的全新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新种的形成不是缓慢变异积累的过程,而是由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分析,可得出“间断平衡论”的观点:结合材料二第3段中的“可是,在四十多年前……重要的事实是不连续性”分析,可得出“德弗里斯突变论”的观点。综合对比分析三种理论可知,达尔文“科学进化论”只承认渐进式,即进化是缓慢、连续不间断的,不相信进化中有突变和跃进:“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突进与渐进交替的过程:“德弗里斯突变论”强调不连续的“跃迁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缓慢而长期的。
13.答案: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首先提出观点,阐明达尔文进化论的错误之处——否认突变,只认可自然选择和渐进。然后用三个段落展开分析论证,证明渐进式的不合理及“跃迁式”突变的存在。最后做进一步总结,升华论点,全面辩证地分析了达尔文进化论既有不全面、不合理处,同时又有它的科学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1段先总说,提出问题,指出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错误认识:达尔文把即使在最纯的群体里也会出现的细微的、连续的、偶然的变异,当作自然选择的材料,而这些变异不是遗传的。第1段结尾句起过渡作用:“这个事实很重要,值得做简要的说明。”接下来,第2段、第3段和第4段展开论证,具体分析达尔文的观点为何是错的。第2段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得出因为细微的、连续的变异不是遗传的,所以选择没有效果的结论。第3段和第4段则使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通过介绍荷兰人德弗里斯发现的“跃迁式”变化论证达尔文的错误。第5段在第4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总结全文,使用因果论证,总结整个文段,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承认了达尔文的科学认知。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文段既说明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错误之处,也论证了它的科学性,全面辩证地进行分析,思路清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
14.答案:A
解析:A项,“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分析错误,诗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人情”应是寻春的执着之情,交代了“南山觅”的原因,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
15.答案:①珍惜美好,执着追求。作者对“无边春色”执着追寻,一个“苦”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美好景色的执着追求。②积极态度,重视劳动。“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③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问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
解析:“人日”为中国传统节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是人类的生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节日习俗因地区不同,有的地方吃面条,有的地方吃“七宝羹”,又以登高赋诗为乐。孟春时节尽是春色,可还是要寻春,觅春,体现出对自然美景的执着追求。“行商坐贾”泛指商人,四处行走的是“商”,坐店经营的是“贾”,耕织的是“农”,活动特征明显。
16.答案:(1)此起彼伏;(2)赫赫有名;(3)引人注目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1)空,根据语境可知,浑盖之争从汉武帝时起一直持续到清代,此处重在形容争论一直不断不休,故此处可填“此起彼伏”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2)空,根据后文“‘小儿辩日’问题”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很多人都知道,故此处可填“赫赫有名”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3)空,根据前文“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可知,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人关注,此处是在总结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故此处可填“引人注目”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17.答案:①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④天地相距8万里。⑥盖天说突破了人们在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⑨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能堪称”语义重复。“堪”是“能够”的意思,应将“能堪称”改为“堪称”。第④句,“天离地相距”句式杂糅。应将“天离地相距”改为“天地相距”或者“天离地有”。第⑥句,动词“突破”后缺宾语中心语。应在“半球”后加“的生活经验”。第⑨句,关联词使用不当。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盖天说的积极意义,故此句的重点应在前半部分,关联词“然而”所引导的句子的重点在后半部分,故应将“然而”改为“尽管”。
18.答案:a句去掉引号前的冒号;b句去掉“一千三、四百年”中间的顿号;c句去掉省略号前的分号。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句,句中的引用属不完整引用,应把引号前的冒号去掉;b句,“一千三、四百年”表约数,中间不加标点,应去掉中间的顿号;c句,省略号本身即可表示停顿,且分号非句末点号,不应标在省略号前,应去掉省略号前的分号。
19.答案:①通过连续否定,形成排比句式,增强语势,加强了论证说服力。②采用“不能……不能……不能……”的整句表达,形式整齐,节奏协调,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③以“一句话”做停顿总结,使前文的否定意味更强烈。④“决定”一词的使用,使因果作用的效果更强,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几句,从修辞手法上看,是以三个否定句构成的排比句式,连续否定,增强语势,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此外,采用“不能……不能……不能……”的整句表达,形式整齐,节奏协调。后半部分“一句话……这决定了它在天文学界必然要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在前面连续否定后,以“一句话”做停顿总结,使前文的否定意味更强烈。另外,“决定”一词的使用,使因果作用的效果更强,论证也更有说服力。
20.答案:①宣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不大。②宜夜说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其主张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选文第1段是对宜夜说的肯定评价,第2段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因此,答题区间在第2段。由“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一句话,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这决定了它在天文学界必然要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可知,宜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不大。由“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这种主张,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所以,它不利于科学发展,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说”可知,宜夜说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其主张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