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检测卷(A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进谏/饯别 疏浚/俊俏 殷忧/殷红
B.崇高/鬼崇 竭诚/应届 苟免/污垢
C.朽索/珍馐 谦冲/悭吝 懈怠/携带
D.谗邪/禅意 黜恶/雏鸟 谬赏/绸缪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育泽斯民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谏太宗十思疏》。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B.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C.九德,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即“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而恭,乱(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D.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多指统治者以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4.下列各句中,与“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人不暇自哀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赵尝五战于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王安石的变法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实践。我们不能因为皇权制度的束缚和一时的成败,就彻底否定这次改革。“失败者”王安石,其实有一个更准确的大历史定位,那就是“探路者”:他的变法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历史,也为千年之后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以后的中国历史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变法的失败,让北宋以后的思想家们对王安石的改革路径进行反思。比如朱熹,他觉得理想的改革者,必须既是顶级的学问家、思想家、政治家,同时还要有稳定的、不受干扰的政治环境。这些条件想要完全具备,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改革者来说,更现实的做法是什么呢?理学家的回答是“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也就是要先从基层做起,通过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建立起一套普遍的社会共识和社会秩序,一代代人前赴后继,这才是能够长期持续并真正产生实际效果的变革。因此,北宋以后,理学家们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把儒家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向普通民众输送,与基层社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
其次,王安石变法重在“道理”二字。北宋中期,王安石、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这些思想家们将“道理”二字的内涵阐述得丰富且深刻。这里所说的“道理”,既包括自然的法则规律,也包含人心中的良知和道德情感,同时还包括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标准与规范。这些思考探索,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声,启发了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后世的哲学家;又通过西方传教士的转译,间接影响到了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欧洲思想家,对西方近代的启蒙运动产生推动作用。
最重要的是,它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现代人三观的基石。今天的中国人,可以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却有着共同的道德意识和家国情怀。如此既可以避开宗教的非理性因素,又能建立起类似于宗教的,甚至比宗教更强大的群体凝聚力。所以说,王安石和他们那一代人的思想、行动,给中国文明深深地扎了一个根子。
最后,王安石变法埋下了一颗变革的种子。王安石仿佛是一个穿越者,在他的时代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但是他把“变革”这颗种子埋了下来,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
到晚清时期,保守的政治与思想文化越来越难以压抑中国社会中累积下来的深刻矛盾。这时候大家回顾王安石,忽然发现他的政治经济思想与国家治理观念,与近代西方探索出的很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比如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由国家主导金融信贷、政府对市场的管控、基层社会的网格化管理……这些在传统社会被士大夫们视作异端邪说的治理手段,到近现代却成为司空见惯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王安石用他的变法,揭示出一个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并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变革才合理”。变革并不一定能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方向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中国,经历了浴火重生的蜕变,越来越表现为一个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同时也在不断自我挑战、自我变革的政治与文化共同体,正所谓“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王安石种下的这颗种子,经过千年历史的浮沉涵养,终于开花结果,也让我们对未来抱有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摘编自雷博《“失败”与“探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政治学分析》)
材料二:
庆历七年,王安石以大理评事出任鄞县知县。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到任后,王安石积极整顿田赋,增加官府财政收入;在青黄不接时,将县库存粮低息放贷给百姓,待秋收后加息归还;还改差役为雇役,要求各家各户联保,维护社会治安。这些举措大多成为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推出改革措施的蓝本。
嘉祐三年,王安石写就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封上书引起了时为皇子的赵顼的注意。有进取心的皇子迫切想要改变宋廷之困,当他注意到满腹经纶、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的王安石后,感觉终于找到了一位治世能臣,可以辅佐自己谋求变法。治平四年,宋神宗(赵顼)继位不久,就问“安石今在甚处”。
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拉开熙宁变法帷幕。两年后,王安石上书《乞改科条制札子》,熙宁兴学鸣锣登场。熙宁兴学的主要内容概括而言:一是改革太学体制,创立“三舍法”;二是改革科举制度,罢废明经诸科,增加进士取士名额;三是编订《三经新义》,统一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四是整顿地方学校,发展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科学校。王安石期待通过施行以上举措,能够培养出“经世务”的优秀人才。为此,他不惜与群臣激辩,甚至高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场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龙《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以后的儒家思想家们汲取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变革时会采取更有效的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的“变革”方式。
B.今天的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却有共同的家国情怀,这与王安石那一代思想家们对“天理”“良知”的探索有关。
C.称王安石为“穿越者”,是因其思想具有超前性,近现代社会的许多发展路径便是借鉴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治国理念。
D.熙宁兴学是一次涉及教材、学校、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改革,目的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但遇到了群臣阻挠。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在思想上为民族文明注入了理性内核。
B.君权体制下的改革,既需变革者有思想才华,更依赖帝王的意志和权力,宋神宗的支持是熙宁变法能施行的关键。
C.出任鄞县知县主政一方的经历,让王安石能将思想与实践结合,熙宁变法的部分改革措施在此时初步成型。
D.正是王安石种下了变革的“种子”,当今中国才能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不惧变革、勇于迎接挑战的政治与文化共同体。
7.下列古人的言论,与材料一作者对王安石的态度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B.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C.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D.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8.列宁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请结合材料概括王安石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9.放眼中国甚至全人类的未来,王安石的变法能带来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材料二:
田表圣奏议叙
苏轼
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
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
10.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谊虽不遇A而其所B言C略已施行D不幸E早世F功烈G不H著于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照,即照见自己;自贤,即以为自己贤明,“贤”是“以为贤明”的意思。
B.遗直,即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作者在文中赞美了田公直言敢谏的品质。
C.大治,指治理得好。“治”与《出师表》“则治臣之罪”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D.是,指这、这样,与成语“一无是处”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先概写太宗“求谏”,再引用他的话写“求谏”之因,是一则以“记言”为主的短章。
B.材料二开篇,苏轼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能接纳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
C.汉文帝时,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不兴兵动武,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
D.苏轼认为要让田公的奏议广泛流传,期望遇到与田公见解相合之人,让奏议发挥出作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2)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
14.唐太宗与苏轼都论说了臣子进谏的必要性,两人阐释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同异。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 出关
(唐)魏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①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土恩。
季布②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①请缨: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②季布:楚汉时人,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
15.本诗多处运用了典故,有些典故最终演化为成语,请写出本诗中蕴含的两个成语。
16.后人认为魏征此诗雄浑古朴的气势注入南朝的绮丽工整之中,一扫六朝以宋柔靡轻艳之风的积弊。请从用词、用句、用典等三个角度来分析本诗“雄浑工整相融”的特点。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出“十思”,其中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战国纵横家中,苏秦的个人遭际及功业是值得玩味的。苏秦在齐国享受到齐王的优待,这使得与苏秦争宠的齐国权臣怀恨在心,向苏秦下了毒手,派人刺杀苏秦。但刺客没能一下子杀死苏秦,①___________。苏秦重伤将死,便要求齐王以燕国间谍之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刺客。这样一来,凶手必然浮出水面。苏秦引蛇出洞的计策收到了预定的效果,刺客果然如苏秦所料,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和行刺过程,苏秦凭一条妙计就让事情水落石出。但,这算不上苏秦的真本事所在。
苏秦的真正本事在这里。他敏锐地发现,②___________。弱国需要的是安全,强国需要的是扩张。问题是,安全需要和扩张需要只是一个愿望,确保愿望的实现才是关键。苏秦比其他谋士高明的地方,③___________。这一理论具有简单性、明确性、实用性。其所指是,面对强秦,必须维持以崤函、河西为界线的两大战略力量的均衡,而合纵联盟,是实现这种均衡的唯一可能。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下列各句中的“可能”和文中加粗的“可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就不可能在时代的潮流中有所发展和建树。
B.在制订工作计划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
C.在运动会上,进行接力赛跑时,你消耗的能量最多,可能每小时多达650卡。
D.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以探讨存在的种种可能性为主题,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21.请根据文中信息简要分析苏秦的临终之计最后奏效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各组的读音分别为jiàn,jùn,yīn/yān。B项,各组的读音分别为chóng/suì,jié/jiè,gǒu/gòu。C项,各组的读音分别为xiǔ/xiū,qiān,xiè/xié。D项,各组的读音分别为chán,chù/chú,miù/móu。
2.答案:B
解析:B项为名词用作动词,施加恩泽。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答案:A
解析:A项,“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有误。“疏”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提建议或意见的一种文体。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的文体是“策”。
4.答案:D
解析:例句与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的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
5.答案:C
解析:“近现代社会的许多发展路径便是借鉴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治国理念”曲解文意。材料一中只是说“他把‘变革’这颗种子埋了下来,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这时候大家回顾王安石,忽然发现他的政治经济思想与国家治理观念,与近代西方探索出的很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这些在传统社会被士大夫们视作异端邪说的治理手段,到近现代却成为司空见惯的模式”,并不是说近现代社会的许多发展路径借鉴了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治国理念。
6.答案:D
解析:“正是王安石种下了变革的‘种子’,当今中国才能……”说法绝对。结合材料一中的“今天的中国,经历了浴火重生的蜕变……正所谓‘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可知,当今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不惧变革、勇于迎接挑战的政治与文化共同体有多方面的原因。
7.答案:C
解析:材料一作者对王安石的态度: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历史,也为千年之后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A项,韩琦肯定了王安石的才学,但是否定他的政治才华。B项,司马光认为别人对王安石的批评诋毁太过分,王安石只是不圆滑且对自己的理念比较执拗。C项,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和品行,认为他以塑造天下人的道德品行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己任。D项,曾巩认为王安石的文章和品行都像古人。只有C项朱熹的言论,与材料一中作者对王安石的态度最接近,故选C。
8.答案:①北宋以后,儒学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②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深刻影响现代人的三观。③令中国在变革中不断发展进步。④重视教育对培养国家合格的政治人才的重要作用。
解析:
材料信息 答案
材料一“北宋以后,理学家们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把儒家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向普通民众输送,与基层社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 答案①
材料一“最重要的是,它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现代人三观的基石” 答案②
材料一“但是他把‘变革’这颗种子埋了下来,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 答案③
材料二“两年后,王安石上书《乞改科条制札子》,熙宁兴学鸣锣登场……这场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④
9.答案:①国家需要对政治经济进行规划统筹和风险管控(强化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②伟大的变革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③变革在时代的发展中意义重大(变革不一定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影响是必不可少的);④变革的方法和内容来自实践;⑤改革家要有不畏质疑、坚持自我的勇气。
解析:材料主要是围绕王安石本身、变法内容、变法的必要性及意义等方面展开的,可针对这些谈启示。结合材料一中的“这时候大家回顾王安石,忽然发现他的政治经济思想与国家治理观念,与近代西方探索出的很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比如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由国家主导金融信贷、政府对市场的管控、基层社会的网格化管理……”,可得出答案①;结合材料二中的“这封上书引起了时为皇子的赵顼的注意……可以辅佐自己谋求变法”,可得出答案②;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更重要的是,王安石用他的变法,揭示出一个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变革并不一定能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方向是必不可少的”,可得出答案③;结合材料一中的“王安石的变法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实践”和材料二中的“王安石积极整顿田赋……这些举措大多成为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推出改革措施的蓝本”,可得出答案④;结合材料一中的“王安石仿佛是一个穿越者……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材料二中的“他不惜与群臣激辩,甚至高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得出答案⑤。
10.答案:ADF
解析:“谊”作主语,“不遇”作谓语;“虽”与后一句的“而”是一组关联词语,因此“谊虽不遇”后应断开;“其所言略已施行”的意思是他的建议已经得到施行,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不幸早世”和“功烈不著于时”的主语都是贾谊,其间应断开。
11.答案:D
解析:“含义相同”错误。“一无是处”中的“是”指“对的”。C项,《出师表》“则治臣之罪”中的“治”指处罚,惩办。
12.答案:C
解析:“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错误。材料二中说“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说明当时是“治世”,这并不是贾谊忧患的直接原因。作者举贾谊之例,是为了证明君子处治世遇明主仍有忧危意识。
13.答案:(1)唐太宗容颜威严庄重,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
(2)他事尽其言,无所避讳,大概连与他地位相当或在他之下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不能忍受,更何况是君主呢!
解析:
14.答案:(1)同:两人都从人性的弱点出发,借用古事谈到君主需要臣子进谏。
(2)异:唐太宗以隋亡为例,论说臣子不进谏导致君臣亡国破家;苏轼以贾谊谏文帝为例,证明进谏成就了汉代的安定和君臣的美名。
解析:同:结合材料一中的“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分析可知,唐太宗明白人性的弱点是惧怕而不言,结合材料一中的“至于隋炀帝暴虐……寻亦诛死”可知,唐太宗借隋炀帝古事谈纳谏之事;结合材料二中的“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分析可知,苏轼明白人性的弱点是爱做最坏的打算,借用贾谊旧事谈到君主需要臣子进谏。异:结合材料一中的“至于隋炀帝暴虐……必须极言规谏”分析可知,唐太宗以隋亡为例,论说臣子不进谏导致君臣亡国破家;结合材料二中的“然谊尝建言……汉室以安”分析可知,苏轼以贾谊谏文帝为例,证明进谏成就了汉代的安定和君臣的美名。
参考译文
材料一:唐太宗容颜威严庄重,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直言规劝,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君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以为自己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难道能办得到吗?因此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至于隋炀帝,凶暴残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终使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国家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极力直言规劝。”
材料二:已故的谏议大夫、被追赠为司徒的田公(字表圣)有十篇奏章。啊!田公是位有古人遗风的直臣啊。他事尽其言,无所避讳,大概连与他地位相当或在他之下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不能忍受,更何况是君主呢!我因此了解到太宗、真宗两位君主的圣明。自太平兴国以来直到咸平年间,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而田公的议论,常常让人感到会有预测不到的灾难随时降临,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君子,都对太平盛世感到忧虑,对圣明的君主感到不安。圣明的君主有过人的聪明,而太平盛世也没有可怕的外部威胁。君主有过人的聪明,必然轻视他的臣子。没有可怕的外部威胁,一定会慢待他的人民。这正是君子非常忧虑的事情。汉文帝时,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不兴兵动武,然而用贾谊的话说:“世间有值得感叹的事,有催人泪下的事,有令人痛哭的事。”但后世并没有因此而轻视汉文帝,也没有因此而认为贾谊太过分。以此看来,君子遇到太平盛世而又遇到英明的君主,就应该这样做。
贾谊虽然没有受到重用,但他的建议已经得到施行。不幸他很早就去世,没能在当时建功立业。但是贾谊曾建议,让诸侯王的子孙们按次序接受分封的土地,汉文帝没来得及施行,到了汉景帝、汉武帝时,主父偃依此全部施行了,汉室因此获得安定。如今田公的建议,十成中得以实施的不足五六成,但怎么知道以后就没有像主父偃那样的人把它们施行于世呢?希望他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一定会有与田公见解相合的人,这也是忠臣孝子们的愿望。
答案:逐鹿中原、投笔从戎、终军请缨、季布一诺(一诺千金)(任意两个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找出其中蕴含的成语。如“中原初逐鹿”,“逐鹿”比喻国家动乱时,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是化用成语“逐鹿中原”。
答案:①使用“中原”“关门”“千里”等词展现了宏大的气势(或“纵横”“慷慨”“不惮”等词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②句式整齐,如“杖策渴天子,驱马出关门”,既显工整,又可看出诗人报效国家的意志与决心。③运用了多个典故,以历史人物为榜样,表现了魏征在政治上的过人才识及心忧时世、勇担重任、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答题的角度,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别分析其“雄浑”“工整”的特点即可。
17.答案:(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8.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9.答案:①只好逃之夭夭(躲藏起来);②六国各有不同的需要;③是他的均衡理论
解析:第①空,由后文“凶手必然浮出水面”可知,刺客逃跑或者躲藏起来了,故可填“只好逃之夭夭(躲藏起来)”之类的内容。第②空,由“弱国需要的是安全,强国需要的是扩张”可知,六国各有不同的需要。第③空,由“面对强秦,必须维持以崤函、河西为界线的两大战略力量的均衡,而合纵联盟,是实现这种均衡的唯一可能”可知,苏秦的理论是均衡理论,句式上注意是判断句,故可填“是他的均衡理论”之类的内容。
20.答案:B
解析:B项和文中加粗的“可能”都是名词,意思是能成为事实的属性。A项,形容词,意思是能成为事实的;C项,助动词,表示估计,不很确定;D项,形容词,可以实现的。
21.答案:①苏秦从事间谍活动,谋乱齐国,理应处以死罪;②刺客为国家除害,不是凶手(没有犯罪),而是义士(而有功);③刺客担惊受怕是多余的,不必东躲西藏。
解析:由“苏秦重伤将死,便要求齐王以燕国间谍之名将他车裂于市……凶手必然浮出水面”可知,苏秦愿意以燕国间谍之名车裂而死,意在表明其从事间谍活动,谋乱齐国,理应处以死罪。而刺客是在为国家除害,不是凶手(没有犯罪),而是义士(而有功)。由“刺客果然如苏秦所料,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和行刺过程”可知,既然苏秦是间谍,而且被处死,刺客担惊受怕是多余的,不必东躲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