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第三单元基础复习
三年级 下册
基础知识
课文详解
语文园地
考点提示
目 录
CONTENTS
基础知识
01
易读错的字音
屠苏(túsū) 旧符(fú) 借口(jiè) 牧童(mù) 欲断魂(hún)
每逢(féng) 登高(dēng) 蔡伦(lún) 朝鲜(xiǎn) 倍思亲(bèi)
创造(chuàng) 保存(cún) 制作(zhì) 积累(lěi) 携带(xié)
社会(shè) 切断(qiē) 一册(cè) 薄片(báo) 便宜(piányí)
欧洲(zhōu) 盛放(shèng) 智慧(zhì) 赵州桥(zhào) 前爪(zhǎo)
易读错的字音
安济桥(jì) 拱桥(gǒng) 设计(jì) 砌成(qì) 河北省(shěng)
历史(shǐ) 隋朝(suí) 洨河(jiāo) 参加(cān) 而且(érqiě)
官吏(lì) 一乘(shèng) 摊贩(fàn) 马笼头(lóng)
都城(dū) 汴梁(biàn) 店铺(pù) 选择(zé)
栏杆(lánɡān) 故宫(gōng) 漂亮(piào) 作坊(zuōfānɡ)
易写错的字
欲:左边“谷”的第四笔“捺”变为“点”;
录:上下结构,下面是“ ”不是“水”;
欧:左边“区”的笔顺是横、撇、点、竖折;
匠:最后一笔是“竖折”;
创:左右结构,左边第二笔是“点”。
形近字
独(独自) 异(异乡) 佳(佳节) 欧(欧洲) 验(经验) 县(县城)
烛(烛光) 导(开导) 住(住房) 鸥(海鸥) 险(危险) 具(具体)
浴(洗浴) 魂(灵魂) 借(借书) 洒(洒水) 史(历史) 历(日历)
欲(欲望) 魄(气魄) 错(错误) 酒(喝酒) 吏(官吏) 厉(厉害)
近义词
发明→创造 保存→保留 贡献→奉献 普及→推广 轻便→轻巧 方便→便利
笨重→粗笨 大约→大概 便宜→低廉 节省→节约 雄伟→宏伟 闻名→著名
宝贵→珍贵 精美→精致 坚固→牢固 风貌→面貌 惊扰→惊动 悠闲→清闲
反义词
笨重→轻便 贡献→索取 方便→麻烦 粗糙→光滑 便宜→昂贵 积累→消耗
闻名→无名 节省→浪费 精美→粗劣 保存→销毁 热闹→冷清 悠闲→忙碌
学富五车→ 胸无点墨 清清楚楚→ 模模糊糊
词语搭配
(精美)的图案 (美丽)的水花 (宝贵)的遗产 (热闹)的场面
(积累)的经验 (创造)文字 (减轻)重量 (节省)石料
(满足)需要 (极大)地促进 (完整)地保存
课文详解
02
古诗三首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退隐前的诗歌多陈述现实,有感而发;退隐后的诗歌多描写山光水色。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主要作品:《梅花》《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
元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两句紧扣题目,写出了春节人们放鞭炮、畅饮美酒的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爆竹声”从听觉上展现了春节热闹的场面,“春风送暖入屠苏”从触觉和味觉上描写了春节时天气变暖,人们在暖暖的春风中欢乐地喝着醇美的屠苏酒庆贺新年的情景。
诗句解读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两句紧承前两句的欢乐气氛,用初升的太阳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瞳瞳日”从视觉上照应了前边的“春风送暖”,烘托出一片祥和的气氛。末句写春节习俗——换桃符,“新桃换旧符”就是除旧迎新的意思,与上文中的“一岁除”相照应。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重点)
春节到了,爆竹声不断,家家户户迎着和暖的春风,畅饮屠苏酒,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问题探究
(2)诗中描绘了古人过新年时的哪些习俗
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
(3)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重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国家强大、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未来的期待。
元日风俗:
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清明习俗:扫墓、踏青等。
重阳习俗 :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
知识拓展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营造了一种热闹欢乐的新年氛围,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伟大抱负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内容主旨
1.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咏史诗多讽刺时政,写景诗画面鲜明,语言清丽。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清明》《赤壁》《泊秦淮》《山行》等,著有《樊川文集》。
清明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两句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和赶路人的心情。“雨纷纷”点明天气;“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雨纷纷”与“新魂”刻画出了赶路人衣衫被雨打湿,心境凄迷纷乱的状态。
诗句解读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三句写“欲断魂”的行人想打听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同时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由第四句可以看出,他在向牧童问路。“遥”表示遥远,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有酒旗招展。行人问酒家在哪里,牧童没有说话,却用动作回答,描写新奇、独特。
(1)路上的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阴雨连绵,人们的心情难免低落,这样的天气恰巧赶上清明节,人们想到去世的亲人,所以心情哀伤,神魂散乱。
问题探究
(2)后两句表达了行人怎样的心情?
后两句表达了行人想借酒来摆脱“欲断魂”的心情,是这首诗情感的转折。
(1)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清明、重阳;端午、中秋、七夕、除夕。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喜猜灯谜、吃汤圆)、
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吃粽子)、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登高、赏菊)
(2)跟节日有关的成语:火树银花、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灯火通明。
知识拓展
这首诗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孤身行路时的哀伤的心情和感受。
内容主旨
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因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常常以禅入诗,故有“诗佛”之称。王维擅长写五言诗,多吟咏山水田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直接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远在他乡时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独”“异乡”“异客”,突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说明诗人在佳节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诗句解读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两句中,诗人把目光投向远方,想象着家乡的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却发现少了自己,他们多遗憾呀!这里着重写亲人的感受,好像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一提。这种通过想象别人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1)你从“独”字和两个“异”字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从中体会到了诗人独处异乡时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问题探究
(2)后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重阳佳节,家乡兄弟们登高望远,插戴茱萸,却独独少了诗人自己。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重阳佳节时诗人身处异乡的孤寂之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内容主旨
纸的发明
1.《纸的发明》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和最终蔡伦将造纸的技术发展成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宣传语:节约一张纸,保护一片绿。
3.人们最先把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青铜器上,后来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再后来。写在帛上,后来出现了麻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得到大量普及。
内容简介
(1)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课文的总起句,用“伟大”来形容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之大。
重点句子
(2)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
这句话借用成语“学富五车”来介绍古代使用竹片、木片制成的书很笨重,要用车来拉。
(3)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常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通过帛与竹片、木片的比较,写出了帛虽然很轻便,但价钱太贵的特点。
(4)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这句话具体介绍了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步骤。
(5)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牧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这句话写出了经过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具有许多优点,而这些优点是这种造纸方法得以传承的原因。
人们先后用了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盛放蚕茧的篾席上留下的薄片、麻纸、蔡侯纸来记录文字。
(1)通读课文,说说人们先后用了什么来记录文字。
问题探究
(2)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前,每种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请分类说明.
①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费时费力;
②在竹片、木片上书写文字,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③帛价格昂贵;
④麻纸粗糙,不便书写。
(3)第4段中“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中的“大约”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蔡伦改进造纸术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大约”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
(4)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中的“改进”能否换成“创造”?
不能。因为“改进”是指通过改变旧有的情况,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创造”是指做出以前从来没有的,是从无到有。联系课文可知,造纸术不是蔡伦创造的,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不断累积的结果。所以,“改进”不能换成“创造”。
(5)造纸术这一发明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课文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和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敬仰。
课文主题
赵州桥
1.张衡 发明了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祖冲之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 毕昇 发明了 活字印刷术 。
2.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又叫 安济 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主要内容
(1)赵州桥非常雄伟。
【总起句】这句话是第二自然段的总起句,概括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重点句子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过渡句】既总结了上文介绍的“坚固”,又引出了下文所要描述的“美观”。
(3)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重点句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排比】写出了栏板上图案的精美,真像活了一样”表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4)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千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心句】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建造于一千四百多年前,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与建造的。
(1)赵州桥在什么地方?建造于什么时候?设计者是谁?
问题探究
(2)“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是第2段的关键句,点明了赵州桥的特点——雄伟,第2段的内容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3)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因为赵州桥的大桥洞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既可以减缓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也节省了石料。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能建造这样的桥十分不易。所以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4)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知道的关于赵州桥的资料,说说赵州桥为什么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为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它不但坚固美观,还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所以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赵州桥的相关知识,展现了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表达了作者对赵州桥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课文主题
一幅名扬
中外的画
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八九百年以前宋朝的古都风貌,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它被称为“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文简介
(1)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排比】向我们介绍了画上人物不尽相同的职业,“哪一行”“都”再次强调了画上人物职业的多样化,表现了画上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特点。
重点句子
(2)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排比】写出了画上人物的形态各异。这么多的人在一起,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画面的“热闹”。
3.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感叹句】这是作者在欣赏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发出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画的赞美、喜爱之情。
4.《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首尾呼应】这句话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再次强调了《清明上河图》的不朽价值。
这句话是第3、4段的关键句,概括了这两段的主要内容,这两段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1)“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问题探究
(2)读第3段,说说这段话是怎样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的?
作者先写画上的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然后围绕“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展开描写,运用排比句式描绘了画上人物的各种状态,这样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了。
(3)课文第2段和第4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相同吗?请你具体说说它们的作用。
这两个省略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表示列举的省略。第一个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人物没有写;第二个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情景没有写出来。
(4)读完课文,请你说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能名扬中外。
①这幅画作于北宋时期,画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②张择端技艺高超,他为了画好这幅画,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幅画的画面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篇课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课文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主题
语文园地
03
交本次交流平台的主题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交流平台
交流:
(1)如《赵州桥》第3自然段,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2)再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街市的热闹”。
识字加油站
选择正确读音:
咖啡(kā jiā)
阅读(yùe yuè)
税收(shuì suì)
贸易(mào mò)
档案(dǎng dàng)
1. 对照流程图读读下面这段话:
词句段的运用
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
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点拨:对照流程图阅读就会明白,这段话记叙了做一件事情的经过,这个过程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来体现的。
词句段的运用
示例:剪纸
描→修→剪→雕琢
剪纸的时候要先照着样子把图形描下来,描的过程中还要认真地修改。改好后就可以剪了,我拿起剪刀,静下心来,先剪外面的轮廓,然后再把虎的爪子等精心地雕琢,最后把里面的一个又一个的小洞认真地剪开……
2.读一读,想想下面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词句段的运用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这两段话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都是总分的结构。都用到了“有的……有的……有的……”
词句段的运用
◇从下面的几句话里任选一句作为中心句,然后照样子写一个语段。
(1)天上的云朵真是变化万千啊!
(2)课间十分钟真热闹呀!
(3)菜市场的菜真丰富呀!
仿写示例:
示例一:天上的云形态各异,特别有趣。有的像一匹大白马,正飞快地向前跑着,尾巴飘在身后;有的像一团棉花,一层层叠得那么厚;还有的像一只小白兔,竖着两只耳朵,好像在听什么动静呢!
词句段的运用
示例二:课间十分钟真热闹呀!看!有的同学在跳长绳,两个同学在两头摇绳,其他同学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钻进在画着圆圈的绳中,跳一下,立刻再钻出来。不一会儿,他们就气喘吁吁的了。有的同学在奔跑,他们你追我赶,汗流浃背。还有的同学在玩沙包,他们把沙包从这边扔到那边,又从那边扔到这边,只看到沙包在空中飞来飞去。听!操场上欢声笑语,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示例三:深秋时节,公园里的菊花开了,五颜六色的,美丽极了!它们有的是淡绿色的,有的是金黄色的,有的是粉色的,还有的是深紫色的。
日积月累
①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
②雅人四好:琴棋书画(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门艺术:琴瑟、弈棋(围棋、象棋)书法、绘画。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③花中君子:梅兰竹菊(中国文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④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考点提示
04
1.《古诗三首》:
①考查《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背诵;
②考查《清明》的默写;
③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④考查对诗中节日情景的描述;
⑤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会。
2.《纸的发明》:
①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和纸的发明过程的梳理;
②考查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③考查对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了解。
考点提示
3.《赵州桥》:
①考查文章第3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②考查写导游词,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
4.《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①考查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②考查《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
③考查结合刻着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考点提示
5.语文园地:
①考查“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②考查通过生活中的标牌认识汉字;
③考查按活动的步骤,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④考查“先总说后分说”和“有的……有的……有的……”句子的特点,并仿写;
⑤考查对“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的理解。
考点提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