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核心考点集训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核心考点集训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16: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第四单元基础复习
六年级 下册
课文详解
知识拓展
语文园地
考点提示
目 录
CONTENTS
课文详解
01
古诗三首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快走:驰骋。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跑。
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等闲:平常。
锤:敲打,锤击。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焚:烧。
任:任凭 尔:你。
咬定:这里指的是紧紧抓住。 立根:扎根在土里。
词语解释
1.似:sì相似 shì似的
2.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
3.络:luò脉络 lào络子
4.骨:gǔ骨头 gū骨碌、花骨朵
多音字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李贺有“诗鬼”之称。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通过“沙如雪”“月似钩”写了边疆战场的景色,后两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马抒情,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义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主要内容
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句解:【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边塞战场的夜景。“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沙如雪”不仅从视觉上写出沙的颜色,还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的寒冷。“月似钩”把弯弯的月亮比作钩,“钩”是古时的一种弯刀,在“大漠”“燕山”这种特定环境下,“月似钩”很容易让人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诗句解读
②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句解:后两句诗人借马抒情,寄托了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踏清秋”指清秋时节,草黄马肥,正好策马驰骋,前面加上“快走”二字,形象地写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何当”即何时将要,表现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后两句以“何当”引出,这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诗句解读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了一幅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画面: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金钩似的新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雪。这些景色描写给人留下一种苍茫、悲凉之感,为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问题探究
(2)“快走”“何当”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快走”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何当”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问题探究
《马诗》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文章主题
《石灰吟》是明代名臣于谦的作品。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石灰开采、烧制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后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这首诗中的“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高尚的情操。
主要内容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列火焚烧若等闲。
句解:前两句写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石灰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论是“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都被石灰石看作平常、轻松的事。“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同时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诗句解读
②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句解:后两句诗人借石灰之口,表明自己清白正直、坚贞不屈的心性。“粉骨碎身”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浑不怕”与“若等闲”一脉相承,“要留清白在人间”既是前三句的总结,又是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
(1)石灰经历了哪些考验 面对考验,石灰的态度是什么
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考验。面对考验,石灰的态度是“若等闲”“浑不怕”和“要留清白在人间”。
问题探究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清白”指的是什么
“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高尚的节操。
问题探究
《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比,通过赞颂石灰的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怕艰险、坚贞不屈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品质。
文章主题
《竹石》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的作品。郑燮,号板桥,人称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这首诗前两句写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竹子的品格。第一句中的一个“咬”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了竹子倔强和坚韧的性格。最后一句中“任”写出了竹子姿态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主要内容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句解:[拟人]前两句写竹子的特点,展现出翠竹挺立青山的形象。第一句整体写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进行的特写。一个“咬”字将竹子拟人化;“定”写出竹子目标的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性格的刚毅和意志的坚定;“破岩”点出竹子的生长环境非常艰险、贫瘠。
诗句解读
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句解:[托物言志]后两句写竹子的品格。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的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的险恶;“还”表达出对竹子坚韧的赞美之情;“东西南北风”说明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傲然挺立,坚韧刚劲;“任”写出竹子无所畏惧、潇洒豪迈的姿态;“尔”透出竹子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诗句解读
(1)前两句写出了竹子的什么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竹子意志坚定、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问题探究
(2)后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 写出了竹子的什么品格
画面:竹子经历千万种磨难与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怎么刮,依旧傲然挺立。
品格:后两句表现了竹子坚韧不屈、刚正不阿、不惧艰险、傲然独立的品格。
3.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刚正不阿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问题探究
《竹石》通过描写竹子立根破岩、经受磨难的特点,赞美了它坚韧不屈、傲然独立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和对当时恶势力绝不妥协的斗争意志。
文章主题
1.岁寒三友:松、竹、梅。
2.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3.托物言志的诗句: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流)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青松》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知识拓展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课文采用倒叙手法,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重时、被害后的情形,赞美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处变不惊、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
主要内容
苦刑 冷笑 魔鬼 僻静 尖锐 严峻 避免 埋头 幼稚 局势 含糊
娱乐场 慈祥 过度 残暴 匪徒 执行 会意 占据 安定 法庭 拘留所
满脸 横肉 勉强 暂时 恐惧 皮靴 胳膊 侦探 瞅见 军阀 乱蓬蓬
重点词语
难 nán(难忘)(艰难) nàn(被难)(灾难)
冲 chōng(怒气冲冲、冲击) chòng(冲着)
糊 hú(糊涂、模糊) hù(糊弄)
便 biàn(方便、便衣) pián(便宜)
多音字
慈祥(慈爱) 会意(领会) 避免(防止) 耐心(耐烦) 可惜(惋惜)
严峻(严苛) 恐惧(恐怖) 纷乱(混乱) 占据(占领)
近义词 反义词
坚决——犹豫 含糊——清晰 慈祥——凶狠 幼稚——成熟
伟大——渺小 恐惧——镇定 沉着——慌乱 僻静——喧闹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答:父亲早出晚归,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说明当时局势紧张。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所以父亲要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重点句子
2.“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被捕前一向耐心回答“我”问题的父亲,当“我”好奇地问父亲为何烧毁书籍和文件时,父亲严峻的态度与之前的慈祥形成鲜明对比。
(2)“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
重点句子
3.“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这是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
(2)在形势险迷、处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内心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一心考虑革命工作的需要,全然不顾自身安危。
(3)表现了父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重点句子
4.“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1)面对敌人,“我”的恐惧紧张与父亲的沉看冷静形成对比。
(2)更加衬托出父亲的处变不惊。
重点句子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2))“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在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慈祥”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深沉的爱。
重点句子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都回忆了哪几件事?
作者按时间顺序回忆了这几件事:
①被捕前,一向对儿女慈祥耐心的父亲在火炉旁焚烧书和有字的纸片时,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劝说,坚持留在北京;
②被捕时,父亲面对粗暴、凶恶的敌人,镇定自若;
③被审时,父亲在法庭上沉着冷静地和敌人作斗争;
④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都悲痛万分。
问题探究
2.父亲每次都会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为什么这次却回答得这样含糊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对于工作父亲需要保密,不能告诉家人,同时这也是对家人的保护。这次回答得这样含糊,体现了父亲对革命事业、对家人的负责。
问题探究
3.父亲不顾亲友劝说,坚持留在北京的原因是什么 这表现出他什么样的精神
因为北京的政治形势很严峻,但那里的工作非常重要,所以父亲依然坚持留在北京。这体现了父亲不顾个人安危、一心考虑革命工作、无私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家人、法官分别有什么样的表现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的表现: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家人的表现:“我”忍不住喊父亲,母亲和妹妹哭起来。
法官的表现:法官怒气冲冲,拿起惊堂木在桌子上拍。
我从中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问题探究
5.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文章开头写了“1927年4月28_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遇害的日子,“4月28日”,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前后照应。
(2)这样写,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对父亲深切的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问题探究
1.ABCC式四字词:
怒气冲冲、兴致勃勃、人心惶惶、得意扬扬、风尘仆仆、喜气洋洋、神采奕奕。
2.“不~不~”式的词语:
不慌不忙、不屈不挠、不明不白、不卑不亢、不闻不问、不痛不痒
3.“一~而~”式的词语:
一拥而入、一扫而光、一概而论、一挥而就、一哄而散、一笑而过
4.形容英雄人物的成语:
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光明磊落、舍生忘死
5.李大钊名言:
(1)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2)昨天唤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实,你能却有把握的就是今天。
拓展积累
“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多次用到前后照应的手法。比如第18段中写“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第30段写“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通过前后照应,我们能清楚地了解文章的结构和情节脉络。
前后照应,指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后面要做必要的补充、解释;后面要写的内容,在前面也有交代。这样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突出。在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拓展积累
(1)写好开头和结尾。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作者开篇写“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结尾写“妈,昨天是4月28日”。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能够更加突出文章中心。
(2)做好文题照应。尤其是开头,紧扣中心内容,照应题目。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在开头写“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做好构思,即前有因,后有果;前有伏笔,后有交代。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比如,前面写了“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代“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者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拓展积累
这是一篇回忆录。文章从女儿的视角,通过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还原了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我”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对反动派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文章主题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紧扣“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深刻阐明一个革命者应该正确对待生死、对待批评、对待困难、对待同志的观点,赞扬了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号召大家向张思德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主要内容
批评 兴旺 目标 彻底 压迫 剥削 意义
牺牲 司马迁 炊事员 泰山 奋斗 哀思 寄托
死得其所 五湖四海 解放 革命 责任 制度 利益
重点词语
尽 jǐn(尽管) jìn(尽力)
解 jiě(解救) jiè(押解) xiè(解数)
给 gěi(送给) jǐ(给予)
削 xuē(剥削) xiāo(削铅笔)
多音字
改正(纠正) 解救(拯救) 采用(采纳) 兴旺(兴盛)
压迫(欺压)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寄托(寄予)
近义词 反义词
批评——表扬 采用——舍弃 团结——分裂 兴旺——萧条 压迫——反抗
1.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答:这段话共有四句话,都是紧扣“不怕批评”这个中心意思写的。第一句指出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的缺点;第二句指出不怕任何人批评;第三句指出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第四句明确了正确批评的标准。这四句话内容越来越具体,逐层深入地阐明课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
重点句子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或”:有的人。
“于”;表示比较。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里;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重点句子
3.结合课文后的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1)这句话是说:人本来会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2)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人民、为了国家翔躬尽瘁,死面后已,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全部聚集到北京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周总理总理虽然死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里,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重点句子
4.“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点明主题。这句话告诉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
(2)“完全”“彻底”两个词不仅体现了用语的严谨,也是作为领袖向全党全军树立的高标,更是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重点句子
1.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答: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对待生死,强调“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二是如何对待批评,强调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的缺点:
三是如何对待困难,强调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和光明;
四是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强调不管是谁,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问题探究
2.这篇演讲稿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稿提出的主要观点是:“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问题探究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人死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有的死比泰山还重,如为人民利益而死;有的死比鸿毛还轻,如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问题探究
4.为什么说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你了解的人中,还有谁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因此,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我了解的人中,还有周恩来、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问题探究
5.“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句话中的“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怎么做
“共同的革命目标”是取得全民族的解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问题探究
6.读完课文,说说怎样才能称得上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只要所做的事情是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就能称得上是“为人民服务”。
作为小学生,“为人民服务”就是学习好本领,锻炼好身体,锤炼好思想,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问题探究
1.含两个数字的成语:
五湖四海、三心二意、三言两语、四面八方、四通八达、五颜六色、
五花八门、五光十色、七零八落、七嘴八舌
2.毛泽东语录: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3)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5)不到长城非好汉。
课外拓展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论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文章主题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1945年7月,董存瑞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灵活果决,生前多次立功。1948 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隆化的战斗打响,董存瑞被任命为爆破组组长。为了配合总攻,他们接连炸毁敌人的碉堡和炮楼。进攻过程中,一座桥上经过伪装的暗堡阻挡了解放军前进的道路。为了减少战友的伤亡,董存瑞挺身而出,在找不到炸药支撑点的情况下,他在桥下托起炸药包,拉燃了导火索,用生命为解放军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资料夹
震撼 解放 暗堡 瞪着 迸射 炸掉 掩护
炸毁 斜坡 导火索 坚毅 眺望 烟雾 开辟
昂首挺胸 疯狂 董存瑞 手榴弹 光滑 战壕 恳切
重点词语
封锁→封闭 狡狷→狡诈 震撼→震动 仇恨→仇视 迸射→迸发
恳切→诚恳 开辟→开拓 坚毅→坚定 光滑→光洁 昂首挺胸→昂首挺立
近义词 反义词
仇恨→热爱 狡猾→老实 封锁→开放
昂首挺胸→低眉顺眼 惊天动地→无声无息 光滑→粗糙
跃出战壕 冒起白烟 喷出火舌 开辟道路 眺望远方
光滑的斜坡 钢铸一般的脸 狡猾的敌人 惊天动地的喊杀声 匍匐前进
万分紧急的关头 坚毅的光芒 坚决地说 恳切地说 接二连三地扔
词语搭配
1.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
【比喻】
“像潮水一般”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勇往直前进攻的画面。
重点句子
2.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几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比喻】【比喻】将敌军密集的子弹比喻成“火舌”,写出了敌人火力的凶猛。“突然”说明敌人早有准备,也表明敌人的暗堡藏得很隐蔽。“像潮水一般”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勇往直前进攻的画面
重点句子
3.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神态描写】
“瞪”写出了董存瑞对敌人的仇恨。
重点句子
4.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
【动作描写】
写出了董存瑞动作敏捷、战斗经验丰富。
重点句子
5.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动作描写】
“托、顶、拉”等动作,形象地描绘出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毫不犹豫地牺牲自我的形象。
重点句子
1.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拟写小标题。
遇上暗堡——请求炸暗堡——逼近暗堡——舍身炸暗堡——解放隆化。
2.课文中为什么用“瞪着”,而不用“看着”或“望着”?
“瞪着”体现了董存瑞此时的满腔怒火和对敌人的仇恨,而“看着”和“望着”则没有这种感彩。
问题探究
3.董存瑞为什么不再“跃进”,而是“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在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下,董存瑞前进的道路非常艰难,此时他已经不能再“跃进”了。这说明董存瑞在十分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勇敢机智地前进。
问题探究
4.从文中描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了董存瑞为了解放事业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正因为无数革命先烈的奋勇献身,最终才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问题探究
本文叙述了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挺身而出,冲到桥下托起炸药包,炸掉了暗堡,为解放隆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课文主题
语文园地
02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的主题是:好的开头和结尾对一篇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凤头豹尾”是人们对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赞誉。好的开头犹如美丽的凤头,能给人以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觉;好的结尾则像豹子的尾巴,强劲有力,收束得当。
1.回顾所学课文,说说开头和结尾的好处。
(1)《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两句话点明了父亲李大钊的遇难日,表达了自己的深切缅怀。结尾再次强调“4月28日”这个时间,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交流平台
(2)《藏戏》开头用三个反问句形成排比段,不仅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突出特点,同时我们也读出了作者对藏戏独特艺术魅力的无比惊叹。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有条理,便于大家的阅读。
(3)《草原》的开头,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草原的无比热爱,让读者未到草原也已深深被吸引,使读者一读为快。
(4)《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结尾,照应开头,表明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交流平台
(5)《匆匆》的结尾,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6)《那个星期天》的结尾,作者用简笔勾画出一幅充满意境的画面,将作者第一次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最后落空的心情融入荒凉的景色中,韵味无穷,发人深思。
2、总结拓展
(1)开头的方法:开门见山式、情境导入式、欲扬先抑,波澜起伏等。
(2)结尾的方法:画龙点睛法、抒情议论法、含蓄暗示法、首尾呼应法等。
词句段的运用·古诗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紧紧地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竹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之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写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赞美了竹子的刚毅坚劲,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词句段的运用·古诗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我家的洗砚池边生长着一棵梅树,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赞它的颜色,它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天地之间。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墨梅》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中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词句段的运用·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秋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一定要记住,最美的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借菊花和荷花这两种品性高洁的代表,赞美刘景文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同时也勉励友人和自己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在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1)松柏——刚劲不阿、矢志不渝: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2)小草——顽强、坚韧: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词句段的运用·古诗
词句段运用·外貌描写
联系课文想一想:
下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作用:“仍旧”“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写出了李大钊在狱中受尽折磨,“平静”则写出他遭受酷刑后依然坚强,“慈祥”则写出了他对亲人的爱。如果删去,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词句段运用·外貌描写
2.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
作用:“凶恶可怕”正面描写扁鼻子军官可憎、穷凶极恶的面目;“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这个比喻句逼真地写出了敌人下手之重和心肠之狠毒。没有这些外貌描写,就会显得语言直白寡味,既无法生动写出敌人的丑态,也不能更好地激起读者对敌人的痛恨之情。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作用:这段话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寥寥数语,精准而细致地将一个憨厚、朴实、勤劳的旧时代车夫形象立于读者眼前。去掉了外貌描写则达不到这样出神入化的效果。
日积月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句话是说人们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无意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告诉我们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以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说明事与愿违,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已亡故。
日积月累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这句话是说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劝诫人们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句话是说所学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才后悔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劝勉大家要知行合一。
日积月累
用古诗名言填空:
(1)有些话你不爱听,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记住会有好处的。
(2)我种了两盆花,一朵玫瑰一朵牡丹,我天天给玫瑰浇水、施肥,不料“有意裁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最后,竟然牡丹还比玫瑰早开了花。
(3)王杨的爷爷勤劳致富,但他依然节俭,他经常对孩子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勤劳节俭的家风正代代相传。
(4)小张同学不太爱读书,妈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你一定要多读书,多经历,才会越来越聪明啊!”
(5)“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爸爸对叔叔说道,“我们要好好地孝顺父母,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样,后悔就来不及了。”
考点提示
03
1.《古诗三首》:
①考查对《马诗》《石灰吟》和《竹石》的理解运用;
②考查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句子的翻译;
③考查《马诗》《石灰吟》和《竹石》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马诗》渴望建功立业;《石灰吟》不畏强权、不惧打压,甘愿用生命来维护清白;《竹石》刚正不阿、绝不妥协)。
考点提示
2.《十六年前的回忆》:
①考查对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
②考查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忠于革命、坚贞不屈、为理想献身);
③考查首尾呼应的好处。
3.《为人民服务》:
①考查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和体会(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比泰山还重,为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
②考查关联词;
③考查这篇演讲稿的主要观点(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考点提示
4.《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①考查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②考查董存瑞的人物形象和品格。
5.语文园地:
①考查文章开头、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②考查事物在咏物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哪些品格和志向;
③考查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对文章表达有何效果;
④考查俗语的积累与运用。
考点提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