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核心考点集训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核心考点集训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1 16:2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第四单元基础复习
五年级 下册
基础知识
课文详解
语文园地
考点提示
目 录
CONTENTS
基础知识
01
易读错的字音
拟(nǐ)定 彭(péng)德怀 奔赴(fù)
黯(àn)然 踌(chóu)躇(chú) 山坞(wù)
筹(chóu)集 矜(jīn)持 裤裆(dāng)
企(qǐ)望 彼(bǐ)此 特殊(shū)
渭(wèi)城 浥(yì)轻尘 仭(rèn)岳
沃(wò)克 绷(bēng)带 由衷(zhōng)
堪(kān)称 晕(yūn)倒 吭(kēng)声
易写错的字
千仞 山岳 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眷恋 奔赴 特殊 尊重
签字 诊所 年龄 审视 施行 吭声 崭新 由衷 慈祥 荣幸
“仞”:右部“刀”的左边不要忘了加点。
“龄”:右部是“令”,不是“今”。
“祥”:左部是“礻”,不是“衤”。
“炼”:右部第三笔是横折钩,不要写成“东”。
形近字
仞:万仞 遗:遗憾 祥:慈祥 衷:衷心 拟:拟定 彭:姓彭
纫:缝纫 遣:派遣 样:样子 哀:哀求 似:似乎 澎:澎湃
炼:锻炼 瑞:祥瑞 眷:眷恋 赴:奔赴 搞:搞笑 殊:特殊
练:练习 端:两端 卷:试卷 赶:赶紧 稿:书稿 珠:珠宝
近义词
仞:万仞 遗:遗憾 祥:慈祥 衷:衷心 拟:拟定 彭:姓彭
纫:缝纫 遣:派遣 样:样子 哀:哀求 似:似乎 澎:澎湃
炼:锻炼 瑞:祥瑞 眷:眷恋 赴:奔赴 搞:搞笑 殊:特殊
练:练习 端:两端 卷:试卷 赶:赶紧 稿:书稿 珠:珠宝
反义词
柔和→强硬 熟练→生疏 镇定→慌张 慈祥→严厉 矜持不苟→马马虎虎
平静→激动 眷恋一厌恶 踌躇→果断 荣幸→屈辱 舍己为公一损公肥私
朴素→奢侈 崭新一陈旧 繁忙→清闲 情不自禁一无动于衷
词语解释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 穿金甲:穿:磨破。 终不还: 还:回家。
③秋夜将晓:将晓:快要天亮。
④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⑤五千仞岳:指华山。“仞” 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
⑥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⑦遗民泪尽: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尽:完。
⑧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词语解释
⑨王师: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⑩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叛军盘踞的地方。
⑧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
⑨青春作伴:青春,指春天。
⑩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立即。便:就。
情不自禁 禁:能忍受。
矜持不苟:矜持:庄重;严肃。苟:随便。
ABAB式词语:
久仰久仰 失敬失敬 幸会幸会  承让承让 献丑献丑
形容人物神态的词语:
汗珠滚滚 汗如雨下 若有所思 眉开眼笑 神采奕奕 垂头丧气
一×不×的词语:
一声不吭 一丝不苟 一尘不染 一文不值 一言不发 一成不变
词语积累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焦急地等人 期待落空 久别重逢
焦急地等人:汽车还没有进站,她时不时向进站口张望,手不停地搓着,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坐下,还打电话催促:“汽车什么时候到呀?我等你好久了!”
期待落空:“那本书卖完了!”听到妈妈说完这句话,他一下子瘫坐在沙发上,眼神黯淡了下来,有气无力地说:“啊?怎么会这样?我已经期待很久了啊!”
久别重逢:看到李丽从汽车上走下来,许倩的眼睛马上亮了,立刻扑上去,一把抱住了她:“你终于来啦,我好想你啊!”两个人紧紧拥抱了很久。
常考句型
2.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 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这个句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这件事”的严重性,对于“我”的打击很大,难以承受。
仿写:过去,对于同学们的误解,她总是微笑着心平气和地解释,今天这件事情让她一改往日的做法,怒目圆睁,暴跳如雷,旁边的人看了,个个心里捏着一把汗。
句子仿写
课文详解
02
古诗三首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守卫边疆将士的歌颂与赞美之情。本诗通过描写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不畏艰苦、誓死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主要内容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扛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诗人通过写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表达了对将士们誓死卫国、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体的豪情壮志的赞美之情。
主要内容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成边将士战斗、生活的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由写景转为抒情。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诗句解读
(1)前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卷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遮住了绵延千里的雪山,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上,站着一位守边将士,他孤独而又坚毅地站在那里,遥望着远处的玉门关。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丽壮阔、苍凉雄浑的画卷。
问题探究
(2)“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描绘了怎样的将士形象
描绘了誓死杀敌、保国卫边的将士形象。
本诗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誓死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和崇高精神。
文章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悲愤与感慨。
主要内容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遗民在金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希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诗人通过写遗民盼望王师北伐,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与埋怨之情。
主要内容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夸张】这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手法和“入”“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河、华山的气势雄伟、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这两句抒情。诗人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在金人统治地区的遗民,借遗民之口发出感叹。“泪尽”二字写出了诗人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心情;最后一句是诗人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本诗表达的爱国之情更加厚重、深沉。
诗句解读
(1)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黄河东入大海,华山高耸入云的壮美画面。
问题探究
(2)表达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盼望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诗句是: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本诗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文章主题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意思是:即刻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转过襄阳回到洛阳。诗人通过想象自己顺流而下直达故乡的情景,表现了自己归心似箭的心情,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
主要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首联写诗人听到蓟北被收复的消息时的心情。“忽”写出喜讯来得突然;“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
颔联写诗人和家人听到喜讯后的情绪变化。“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兴奋喜悦之情。
诗句解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颈联描写了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放歌”“纵酒”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青春作伴好还乡”表明诗人已经做好了趁着大好春光回乡的打算。
尾联写诗人想象自己返乡路上的情景。诗人一想到“还乡”,眼前立即浮现出归途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地点;“即从”“便下”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又从襄阳到洛阳,这些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
诗句解读
(1)诗中能表现诗人欣喜若狂的诗句: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问题探究
(2)诗中出现了哪些地名 这些地名是如何串联起诗人的情感的
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剑外是诗人漂泊多年、饱尝苦难的地方,而蓟北被收复,意味着战乱将息,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即将结束。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相距甚远,“即从”“穿”“便下”“向”四个词使人眼前不由自主地出现了诗人乘船疾驰的画面,感受到他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本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以及想要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文章主题
青山处处
埋忠骨
1.《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对儿子的深厚情感,博大的胸怀。
2.《青山处处埋忠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毛泽东同志惊悉长子毛岸英在朝鲜前线牺牲后极度悲痛的心情。第二部分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做出将岸英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主要内容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动作描写】无声的肢体语言透露着毛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心中悲痛万分,难以言表。
重点句子
(3)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了毛主席内心的悲痛和对儿子的思念之情。而此时此刻,他还要面临一项艰难的抉择。
(4)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心理描写】这是对毛主席的心理描写。作为父亲,毛主席真的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真心想让爱子的遗骨归葬,表现了他作为一位普通父亲的真实感情。
(5)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再次写出了毛主席内心的悲痛和抉择的艰难。
(6)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中心句】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有何妨。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又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毛主席内心无比悲痛。他可能会想:这是真的吗?是不是我的眼睛看错了?岸英啊,爸爸愧对你呀!为了革命,你八岁就和母亲一起被捕入狱,后来,又流落街头,受尽苦难……本想着等革命胜利后好好补偿你,可如今……你知道爸爸的心此时是多么痛苦吗?
(1)从“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毛主席怎样的心情?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问题探究
(2)面对是否要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的请示,毛主席是什么样的心情?他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
毛主席此时很矛盾。作为父亲,他最开始想见孩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想到还有很多的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自己怎么能搞特殊呢?于是他忍着悲痛做出了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艰难决定。
(3)秘书请毛主席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毛主席此时迟疑了,他还沉浸在对岸英的思念之中。他可能会想:我一签字就代表岸英永远回不来了,我再也见不到我心爱的儿子了,我实在不忍心签这个字啊!让我再想想,再想想吧。
(4)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通过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毛主席的性格特点。
本文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课文主题
军神
《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沃克医生开设的诊所做眼部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剂,以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和超凡的忍耐力赢得了沃克医生赞叹的故事,塑造了刘伯承刚毅果敢的“军神”形象。课文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 刘伯承是十大元帅之一,我知道十大元帅中还有 贺龙 、 徐向前 、 彭德怀 等。
主要内容
刘伯承,拒用麻药、笑谈刀数,被沃克医生称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军神 ”。这是因为刘伯承即使身受重伤,动手术时也不使用麻醉剂 ,忍受剧痛。这是一位坚韧不拔,拥有顽强意志的军人。
主要内容
沃克医生从刘伯承的伤势及他的从容镇定中看出他绝对不是一位邮局职员,一是因为只有军人,才能承受这么重的伤势。二是这么重的伤势,刘伯承仍然镇定自若,拒绝使用麻醉剂时态度坚决。手术中忍着剧烈的疼痛,却数出了医生的刀数。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即使是军人,也未必都具备,所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主要内容
(1)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语言描写】从“头也不抬”“冷冷”可以看出沃克医生待人冷淡,为下文写沃克医生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2)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解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
【神态描写】“愣住”“惊疑”是对沃克医生的神态描写,说明刘伯承的伤势非常严重,这引起了他的怀疑。
重点句子
(3)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微微一笑”说明刘伯承非常镇定,同时默认了沃克医生的判断,暗含着他对沃克医生从医经验的肯定。
(4)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下来,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神态描写】沃克医生的目光变得柔和,态度有了好转,从侧面衬托出刘伯承坚强、镇定的品质。
(6)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病人说明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平静地回答”和答句末尾的感叹号看似矛盾,却恰恰表现出刘伯承平和但坚定的态度。
(7)回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手术不用麻醉剂,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沃克医生再次受到震动,第二次“愣住”,由“目光柔和”到“竟有点儿口吃”,从侧面衬托出刘伯承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军人。
(8)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动作描写】描写手术中刘伯承的状态,“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都说明刘伯承正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一声不吭”,说明他意志非常坚强,非同一般。
(9)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比喻】刘伯承以超凡的意志征服了沃克医生,这是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发自内心的赞美!“会说话的钢板”指刘伯承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堪称军神”指刘伯承是非凡的军人,与文章题目相照应。“真正的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军神”这三个称呼是逐层递进的,表现了沃克医生发自肺腑的赞美、钦佩之情。
(1)课文写在手术中沃克医生和刘伯承都出汗了,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他们的汗水有什么不同。
相关语句
沃克医生:①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②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刘伯承: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不同之处:沃克医生的汗水是因为紧张而流的;刘伯承的汗水是因为疼痛而流的。
问题探究
(2)联系第16一22自然段,说说你对“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的理解。
在面对没有打麻醉剂的病人时,连一向从容镇定的医生都万分紧张,但病人自己却一声不吭,只是紧紧地抓住白床单,这显示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在忍受巨大的痛苦完成手术后,竟然还能说出医生的刀数,这显示出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然后联系病人的军人身份,医生不由得赞叹他“堪称军神”。
(3)说说沃克医生的态度和神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变化:
冷冷地问→愣住、惊疑→目光柔和下来→眉毛扬了起来、生气→再一次愣住→吓了―跳→惊杲→慈祥→肃然起敬
原因:沃克医生被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折服。
(4)本文主要赞扬的是刘伯承,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描写沃克医生呢?
对沃克医生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以沃克医生的表现侧面衬托刘伯承的坚强,突出其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赞美。
本文写了刘伯承做眼部手术时,为了不影响脑神经,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巨大疼痛接受手术,被为他做手术的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表现出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体现了他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
课文主题
清贫
1.《清贫》选自《可爱的中国》,作者方志敏。课文记叙了方志敏同志被俘时两个国民党士兵搜其身而一无所获,坦荡地表白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共产党员的美德,指出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是革命者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2.《清贫》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在狱中写下的。详细记叙了方志敏被俘后,两个国民党士兵想从他身上发洋财,结果一无所获的“趣事”。表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主要内容
3.国方兵士 贪得无厌和追求功名利禄 ,方志敏 清贫的人生信念 和 克己奉公。
4.《丰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红军的一位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篇文章与《军神》一样都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都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主要人物。《军神》通过对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丰碑》通过对军长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衬托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主要内容
(1)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动作描写】两个“从……到……”和“摸”“捏”的动作表明国方兵士搜得非常仔细,突出了他们的贪婪和方志敏的清贫。
重点句子
(2)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对国方兵士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形象地描绘出了他们在没有找到值钱的东西后露出的穷凶极恶的嘴脸,表现了他们的贪婪和不甘心。
(3)“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语言描写】从国方兵士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国民党的高官都有钱,所以他们错误地认为共产党的官员也是这样。
(4)“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绝不会没有钱的”“过细地捏”说明国方兵士并不死心,总想在方志敏身上搜到钱。
(5)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的地方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
【动作描写】“低头注目搜寻”的动作说明两个国方兵士仍不死心。
(6)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走吧!”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和“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表明国方兵士对方志敏这么大的官却如此清贫感到吃惊,反衬出共产党人的清贫本色。
(7)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中心句】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揭示了文章主旨,也是共产党员追求清贫的品格的宣言。“清贫”,是不追求物质享受;“洁白”,是心地纯洁、一心为公;“朴素”,是生活节俭。这三个词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揭示了共产党员美德的内涵。这句话指出了清贫的意义在于它是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关键。恪守清贫、洁白、朴素,才能不沾染贪污腐化的不良风气,才能获得人民的敬爱与支持。
方志敏讲述了自己被捕后,两个国方兵士想发洋财,对他反复搜身,结果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外,一无所获的事。
(1)关于“清贫”,方志敏讲述了一桩什么趣事?
问题探究
(2)课文中方志敏的“清贫”体现在哪些地方?
①作为共产党领导人,经手巨额款项,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②被捕时,身无分文,只有一块表和一支笔。
③唯一的财产是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并把它们当作“传世宝”。
(3)方志敏对待“清贫”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他把“清贫”当作美德,以清贫、朴素的生活为乐。从“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等语句中,都可以看出来。
(5)结合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品质,谈谈你对“清贫”的理解。
“清贫”本指贫穷,在文中指的是共产党员虽然物质生活条件贫乏,但革命精神清正高洁。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方志敏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的经历,表达了他对“清贫”的理解,展现出一位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
课文主题
语文园地
03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的主题是:抓住关键语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欢欢: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如《军神》一文,从刘伯承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的话“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我们可以感受到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交流平台
嘻嘻:
此外,课文着力刻画了沃克医生的一系列变化,从“冷冷地问”,到“目光柔和下来”,再到“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刘伯承从冷漠到赞许、钦佩的心理变化。
乐乐: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通过对沃克医生的语言的描写,从侧面体现出刘伯承的伟大之处。
词句段的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这是对毛主席的神态描写,反映了毛泽东主席在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通过对黄继光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黄继光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和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3)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
词句段的运用
◇久别重逢——在机场看到爸爸的那一刻,小明飞奔过去,紧紧地抱住了他,眼泪止不住地流,嘴里不停念叨着:“五年了,我已经五年没有见到你了,爸爸……”
◇期待落空——他的头慢慢地低垂下来,往日里亮晶晶的眸子也灰暗了下来,仿佛星光被乌云遮掩,没了光彩。周遭的气息也仿佛舒缓下来,一切成了慢镜头。刚才心里的期待成了伤人最深的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心像坐过山车一样,高高的扬起然后急速下落,最终归于让人无奈的平静。嘴角慢慢牵起了一抹不自然的微笑,颇有些让人心碎的味道。
词句段的运用
(二)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句子。
1.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连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双手都颤抖了,说明这场手术难度很大,从侧面衬托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2.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词句段的运用
与以往乐观开朗的“我”相比,现在“我”的表现显得很焦躁、郁郁寡欢。说明这件事比以往要不顺心。
3.照样子说句子:
(1)他一向说话得理不饶人,这次居然会温柔地安慰起同桌来。
(2)小明是一名解决数学难题的好手,可在这道题面前,他也花费了好些时间。
日积月累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吹到过。
日积月累
鉴赏:这是一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描绘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后两句先写听到的声音,有人正用羌笛吹奏着《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全诗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悲凉但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的诗人宽广豁达的胸襟。
日积月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辞别。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日积月累
鉴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开头两句交代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目的地,老朋友孟浩然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阳光明媚的三月去扬州。后两句写李白看到的场景,孤船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只看见长江向遥远的天边滚滚奔流。全诗无一字抒情,感情都藏在所写景物之中,更加使人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恋恋不舍之情。
考点提示
04
1.《古诗三首》:
①考查三首古诗的背诵;
②考查《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默写;
③考查诗句的意思和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表现了成边将士不畏艰苦、誓死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和崇高精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以及想要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考点提示
2.《青山处处埋忠骨》:
①考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刻含义(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又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②考查从对毛主席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中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悲痛)。
3.《军神》:
①考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刘伯承具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②考查从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考点提示
4.《清贫》:
①考查对“清贫”的理解,从中体会方志敏的品质(矜持不苟、舍己为公);
②考查侧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5.《语文园地》:
①考查对人物描写的句子的理解,体会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②考查“日积月累”中《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诵与运用。
考点提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