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9张PPT)
第一单元基础复习
四年级 下册
基础知识
课文详解
语文园地
考点提示
目 录
CONTENTS
基础知识
01
易读错的字音
稀疏(shū) 杂兴(zá) 锄豆(chú) 亡赖(wú) 卧剥(bō)
蛱蝶(jiá) 翁媪(ǎo) 相媚好(mèi) 徐公店(xú) 篱笆(lí)
茅檐(yán) 老翁(wēng) 构成(gòu) 芍药(sháo) 鸡冠花(guān)
朴素(sù) 率领(shuài) 倘若(tǎng) 和谐(xié) 踏步(tā)
凤仙(fèng) 慰藉(jiè) 帐子(zhàng) 闪烁(shuò) 闪电一瞥(piē)
河滩(tān) 饱胀(zhàng) 锐利(ruì) 蝙蝠(fú) 暖和(huo)
绮丽(qǐ) 高耸(sǒng) 应和(hè) 谈心(tán) 卜落(bǔ)
纤细(xiān) 丝绸(chóu) 回旋(xuán) 失眠(mián) 清平乐(yuè)
易写错的字
稀疏 篱笆 蜻蜓 茅屋 屋檐 老翁 无赖 剥削 构成 顺序 装饰
蹲下 率领 觅食 踏步 倘若 绘成 和谐 寄住 催眠 霸气 猫头鹰
疏:右上偏旁不是“亡”,注意末笔的点。
蜓:右边偏旁注意是“廷”,要和“延”区分开。
赖:左边是“束”,中间是扁口。
剥:左下偏旁竖钩左右分别是两笔。
序:广字框里面是“予”,不能加撇笔写成“矛”。
藉:左下偏旁不是“丰”,要加上左边撇和右边的点笔。
霸:“革”的长横笔要变成提,雨字头略扁。
鹰:广字框下面有两个“亻”。
形近字
觅:寻觅 疏:疏远 徐:徐徐 藉:慰藉 谐:和谐
览:游览 梳:梳理 涂:涂料 籍:书籍 偕:偕行
绘:绘画 帐:帐篷 滩:河滩 耸:耸立
烩:烩面 账:账本 摊:分摊 耷:耷拉
近义词
倘若→假若 独特→特别 朴素→简朴 真切一真实 慰藉→安慰 回旋→盘旋
和谐→融洽 锐利→锋利 猛厉→猛烈 奇幻→奇特 绮丽→艳丽 沉醉→陶醉
反义词
朴素→华丽 独特→普通 常常→偶尔 唯一→许多 纤细→粗壮 沉醉→清醒
词语积累
1.描写城市和乡村的词语
城市生活:繁华 璀璨 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灯火辉煌
乡村风光:肥沃 静谧 炊烟袅袅 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2.常考的短语
(碧绿)的藤叶 (门前)的场地 (夏天)的傍晚 (天边)的红霞
(暖和)的晴天 (小小)的天窗 (唱歌)的夜莺 (明洁)的丝绸
古诗积累
1.描写农村生活的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2.描写乡村儿童生活的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 清 高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课文详解
02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七言绝句。“杂兴”的意思是随性而写的诗。这首诗写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和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
主要内容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梅子、杏子、麦花、菜花。
它们的特点分别是:金黄、肥、雪白、稀。
诗意: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对仗】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梅子金黄、麦花雪白,杏子肥、菜花稀,对仗工整,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初夏南方乡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黄、白、肥、稀”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由想到万物蓬勃生长的画面。
诗句解读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篱落:篱笆 惟:只。 蛱蝶:蝴蝶的一种。
诗意:白天长了,篱笆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侧面描写】【衬托】后两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因此白天很少见到行人。这两句以蜻蜓、蛱蝶的动来衬托村中的幽静,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余味无穷。(重点)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时节。我是从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稀疏的菜花、白天变长等看出来的。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问题探究
初夏时节,白天渐渐变长,路边的篱笆静静地立在阳光下,旁边没有行人经过,农民早出动地写晚归地在地里干活。村子里非常安静,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2.读“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问题探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祥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内容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
1.《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从“树头花落未成阴”可以看出诗人写的是暮春景色,“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走”和“追”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儿童的喜爱。
主要内容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阴:树荫。
这两句写春景,是静态描写。从“新绿”“未成阴”可看出是暮春时节。
诗意: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路伸向远方,树上的叶子刚刚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树荫。
前两句写乡村景物,是静态描写。“篱落”和“径”点明地点是乡村。“一径深”的“深”字,写出小路往远处延伸,拉长了视线,是远景:树枝头上稀疏的新绿是近景。一远一近,给人悠远宁静之感,突出了乡村的清新与宁静。
诗句解读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跑。寻:找。这两句写儿童的活动,是动态描写。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黄蝶飞到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后两句写儿童追捕蝴蝶,是动态描写。由静景写到人物活动,一静一动,使画面生动起来。“急走”与“追”生动地写出了儿童追蝶时的欢快场面,反映了儿童的天真活泼。看似平淡的“无处寻”,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菜花盛放的情景以及儿童的活泼情态。第二句中的“新绿未成阴”和第四句中的“菜花”,表明诗歌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物。
儿童快速奔跑着追捕翩飞的黄蝴蝶,忽然,黄蝴蝶一下子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儿童四处张望,却怎么也找不到黄蝴蝶,非常失望。
(1)读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问题探究
①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暮春时节乡村常见的景物和儿童活动。
②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前两句的静态描写和后两句的动态描写相结合,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
③诗人寓情于景,借助笔下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恬淡闲适的心境。
(2)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重点)
问题探究
《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乡村春日美景的诗歌。这首诗运用白描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乡村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和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内容主题
《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乐”在这里读yuè,“村居”是题目。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全词通过对农村环境的描写和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向往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主要内容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茅檐:茅屋的屋檐。
诗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翁媪:老翁、老妇;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诗意: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上阕前两句是环境描写,点明了老人的居住环境,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乡村美景图。后两句是场面描写,写满头白发的老两口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写出了老两口精神愉快的状态。
上阕以问句作结,自然引出下阕对几个孩子的具体描写,使整首词结构紧凑。
诗句解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
诗意: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于编织鸡笼。
一个“卧”字,使得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无赖:亡,同“无”读wú,顽皮、淘气。 卧剥:躺卧着剥开。卧:趴。
诗意:最讨人喜欢的是那顽皮的小儿子,他正躺卧在溪边剥着莲蓬吃呢。
【白描】下阕这几句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很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子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淘气可爱,趴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将小儿子无拘无束地剥莲蓬的那种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样子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谓神来之笔。“最喜”是本首词的点睛之笔,写出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儿子的欣赏之情,也包含着作者对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词的上阕描写了乡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景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在、悠闲,让我感受到和谐、温暖、惬意的乡村生活。
(1)词的上阕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乡村生活
问题探究
我仿佛看到了身强力壮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正挥动着锄头锄草,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裳。二儿子坐在茅屋的不远处,正低着头神情专注地编织着鸡笼。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刚摘下的莲蓬,一副顽皮、天真、可爱的模样。
(2)读了“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问题探究
不重复,因为全词是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的。这首词中的“溪上”“溪东”“溪头”表示不同地点,用了三个“溪”字,使得词中画面的布局十分紧凑(将五个人物的活动组合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3)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 为什么
问题探究
本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内容主题
1.我知道的词牌名还有:
水调歌头、满江红、破阵子、虞美人、如梦令、卜算子等。
2.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有着它主流的文学体裁,如: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知识拓展
乡下人家
1.《乡下人家》是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乡下独特又迷人的风景。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和对宁静悠闲乡村生活的向往。
主要内容
2.《乡下人家》课文依次向我们展示了:
①瓜藤攀檐图;
②鲜花绽放图;
③雨后春笋图;
④鸡鸭觅食图;
⑤乡村晚餐图;
⑥月夜睡梦图。
主要内容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者竖着的两根大旗,可爱多了。
【对比】将乡下人家屋前瓜架上的瓜、藤、叶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和大旗杆进行对比,衬托出乡下人家屋前瓜架装饰的亲切可爱、质朴自然。
重点句子
(2)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拟人】“探出头”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刚刚破土而出的动态画面,它们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在和人玩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像在好奇地打量着这美丽的春天,充分展示了春笋的生机与活力。
(3)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拟人】“率领”“耸”“大踏步”三个动词把母鸡和雄鸡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率领”一词写出了母鸡犹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寻找食物的情景。“耸着尾巴”“大踏步”写出了雄鸡精神抖擞的状态,它俨然一位阅兵的将军,斗志昂扬,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4)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你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拟人】“即使……也……”这一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说明鸭子在河里自由自在,不惧怕人。“不吃惊”赋予鸭
子人的情态,表现出鸭子与人们相处的和谐状态。
(5)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高地阔”一词写出了乡下人家不仅用餐空间宽广,聊的话题也可能天南地北,表现了人们内心的轻松愉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6)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环境描写】“红霞”和“鸟儿”,一静一动,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微风”,也成了乡下人家的“好友”。人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饭,边闲话家常,和周围的景象一起,构成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7)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
【拟人】把纺织娘鸣叫说成是唱歌,形象生动,表达了作者对这声音的喜爱。
(8)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中心句】本句总结全文,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快乐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句解】因为乡下人家屋前瓜架上碧绿的藤和叶,挂着的青、红的瓜,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把农家小院装点得别致生动、亲切可爱,使人一见就觉得亲切、自然。如果门口放了石狮子、旗杆,反倒让人觉得单调、威严、难以亲近,所以作者说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比高楼门前的石狮子、旗杆“可爱多了”。
(1)作者为什么说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比高楼门前的石狮子、旗杆“可爱多了”?
问题探究
(2)“朴素”和“华丽”是一对反义词,作者却同时用来形容门前的花,矛盾吗?
【句解】不矛盾,说它们“朴素”是因为这些花很随意地被种在门前的场地上,不用精心打理,它们自由生长。说它们“华丽”是因为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将农家小院装点得很漂亮、很热闹。
(3)怎么理解乡下人家的“自然、和谐”?
【句解】“自然”指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装饰,是农家独特生活的体现,所有的自然景物是那样纯朴,无人工雕琢之感,所以说它自然。而“和谐”是指人与景相融,人与动物相亲,人与自然相依。人们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通过辛勤劳作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乡下人家与大自然是和谐共存的。
本文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季节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课文主题
天窗
1.《天窗》作者茅盾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和丰富的想象。从天窗看到的“一条黑影” 想象成 灰色的蝙蝠、会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
主要内容
2.文中写了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情况有:夏天阵雨来时、晚上被逼着去床上“休息”时。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天窗的神奇之处在于:使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无穷的想象。
3.天窗的作用是:晴天光线和空气可以进来,雨天或冬天时可挡风雨;天窗象征了儿童通往想象世界的窗。
(1)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对比】写木板窗的作用,与第2自然段中木板窗关起来后屋里的状态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天窗做铺垫。
重点句子
(2)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铺垫】“黑得像地洞似的”形象地写出了木板窗关起来后屋子里的漆黑景象,从侧面说明开天窗的重要性。这也为下文写乡下人在屋顶开天窗做铺垫。
(3)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
【动作描写】“跑跳”“仰着脸看”等写出了孩子们的活泼与好奇。“然而”“偏就不许”写出了孩子们不能在雨里玩耍的失望、委屈与无奈。
(4)“到屋里来啊!”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过渡句】本句是过渡句,引出下文对天窗的描写。“唯一”突出了天窗对被关在屋子里的孩子们的重要性,表达了孩子们对天窗的喜爱。
(5)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比喻】【拟人】“跳、瞥”赋予雨和闪电人的情态,写出了孩子们在夏天雷雨到来时通过天窗看到的和想象到的情景。将闪电比作带子,形象地写出了闪电的形状。“猛厉地扫荡”写出了在孩子们的想象中风雨雷电的威力之
大,突出了风雨的恐怖与狂暴。
(6)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动作描写】【照应】偷偷地“伸出头”,“仰起了脸”形象地写出孩子们的顽皮可爱。“又”字承接上文,与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相照应,再次点明天窗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
(7)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比喻】【排比】【省略号】“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们想象中的云朵千变万化的样子。三个“也许……”构成排比句,写出了孩子们由“一条黑影”产生的联想,不仅表明乡村的孩子们对动物十分了解,还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写出了孩子们由神秘的黑影而产生的激动、兴奋与期待的心情。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省略了更多想象的内容。
从“木板窗”写起,是为了引出关于天窗的话题,自然转入下文。
(1)本文的题目是“天窗”,作者为什么从“木板窗”写起?
问题探究
(2)什么样的情况下,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
夏天阵雨来了,孩子们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时和晚上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时,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因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想象把孩子们带进了另一个广阔、美丽、神奇的世界,孩子们通过想象忘却了内心的郁闷与无奈,得到了乐趣和安慰。所以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晚上上床休息是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作者为什么觉得需要“慰藉”呢?
因为好奇、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当晚上孩子们被家长逼着上床休息时,他们的内心是不情愿的,充满了失望、委屈和无奈,所以需要“慰藉”。
(4)请你结合课文,说说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是说孩子们用丰富的想象力,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如孩子们从小玻璃上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这就是从“无”中看出“有”;将“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成“灰色的蝙蝠、会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这就是从“虚”中看出“实”。
本文选取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写了孩子们想在雨天和夜晚玩,却不得不待在家里时,从小小的天窗中获得的乐趣和慰藉,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想象力的赞美和对给了孩子们光明和慰藉的天窗的赞美。
课文主题
三月桃花水
1.《三月桃花水》三月桃花水比作竖琴,明镜等,赞美了春天的美丽,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主要内容
(1)啊,河流醒来了!
“醒”字用得特别好,写出了作者看到河流哗哗流淌时惊喜心情。
重点句子
(2)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片片花瓣;它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袅炊烟。
句中的“它”指的是三月桃花水,句子连续用了四个“看见”,描写了春天四种美好的事物燕子、垂柳,姑娘,炊烟,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桃花水映照出的美景。表面上写景,实际上赞美了农民的勤劳,歌颂了农村的幸福生活。
(3)怎样理解“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这句话?
因为桃花水蕴含着春播,所以比金子还贵;因为桃花水纯净透明,所以比银子还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两个疑问句分别点明了三月桃花水的声音和光芒的特点,既为下文的具体描写做铺垫,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本文开头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疑问句呢?
问题探究
(2)为什么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三月的桃花水比作竖琴,说明三月桃花水能像竖琴一样奏出十分美妙动听的“春”的乐曲,表达了作者对三月的桃花水的喜爱之情。
(3)你是如何理解“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这句话的?想象一下,小河里还会呈现哪些景物的倒影?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三月的桃花水比作明镜,写出了三月的桃花水清澈、明净的特点,能像镜子一样照出春天美丽的身影,如照出空中的燕子和白云、岸边的垂柳、河边戏水的姑娘等,表达了作者对三月的桃花水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本文和《天窗》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抒彩浓厚运用名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天窗》一文语言朴实,虽然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童稚的真情,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5)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①结构严谨。本文开篇提出两个问题,下文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全文结构严谨。以问句开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语言优美生动。本文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美的享受。
③巧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第3、5自然段都先概括桃花水声音和光芒的特点,第4、6自然段分别对桃花水的声音和光芒进行具体描写。
④直抒胸臆。作者在文章结尾直接抒情,表达了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
这篇散文用总分总的结构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春天、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主题
语文园地
03
口语交际——转述
①关于图书馆更换借阅卡的通知。 大林转述给小军:
大林: 小军,今天我看见学校图书馆门口张贴的《关于更换借阅卡的通知》了。通知规定换卡时间是下周一到周五,换卡地点在图书馆一楼。换卡前要还清所有借的书;要带上原来的借阅卡,旧卡要回收, 请你记得去办理哦。
小军: 好的,大林,谢谢你!
②小红给小丽转述参观博物馆的通知
小红: 小丽,明天我们班要去参观博物馆, 老师让我转告你 , 明天早上八点在学校北门集合。记着按时到集合地点哦。
小丽: 好的, 谢谢你小红! 明天咱们集合地点见。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的主题是:课文中有一些关键词句,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或想法,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词句,认真品读、体会,这样就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关键句包括: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
中心句:一篇文章总有一个中心主旨,作者往往会用较为凝练概括的语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集中表达出来,像这样的句子就叫中心句。
阅读文章时如果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并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文章观点与材料、整体与局部、开篇与结尾、线索与思路等的安排与设计,从而能快速地找到答题的方向与角度。
交流平台
总起句:总领全文,在某个段落中是概括整段文章的;主旨。总起句一般在自然段的开头。
总结句:也起概括本段中心的作用。总结句通常出现在自然段的末尾。
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结前文并启示下文要讲的内容。
照应句: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所着落;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前后照应,和谐统一。
交流平台
如学习《清平乐·村居》,我从“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朴素生活的喜爱之情。
从《乡下人家》的最后一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想法。
学习《天窗》这课时,从“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词句段的运用
1.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繁华 璀璨cuǐcàn 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大街小巷
肥沃wò 麦浪 炊烟袅袅 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读这些词语,我发现第一行词语是描写城市生活的,第二行词语是描写乡下生活的。
这样描写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词语还有很多,例如:人来车往、川流不息、琳琅满目、五光十色、人声鼎沸、高楼大厦;小溪潺潺、瓜藤满架、鲜花开放、绿竹成阴、雨后春笋、鸡群觅食。
☆从“繁华、璀璨、高楼林立”这些词语中我感到城市生活是灯火通明、人多热闹的;从“肥沃、二麦浪、炊烟袅袅”这些词语中我感到乡下生活是恬静、温暖、美好的。
☆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词句段的运用
(1)城市里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四面八方。晚上的广场,灯火璀璨,人们有的跳广场舞,有的练太极拳,最高兴的是小朋友们,手拿荧光棒、玩具枪跑来跑去,玩的不亦乐乎......
(2)我的家乡是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这里有 肥沃的土地。春天,那绿油油的麦苗,在微风的吹拂下翻成一道道 麦浪 ,仿佛向我招手致意。
☆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词句段的运用
☆我会说:
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高楼林立,一到晚上,大街小巷的灯都亮了,璀璨夺目,漂亮极了。白天的时候,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片繁华。
城市远郊的小村庄依山傍水。这里的田野,土地肥沃,一阵风吹过,绿油油的麦浪翻滚。傍晚时分,一缕缕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是村庄最美的时候。
3. 读一读,选一幅画面,照样子写一写。
词句段的运用
(1)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带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答案示例:
①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绘成了一幅草原风景图。
②山间流水潺潺,溪边树木葱茏,小鸟欢唱,构成了-幅和谐的山水画。
③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塑胶操场,再加上跑道上奋力奔跑的孩子,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
日积月累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近代)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赞美梅花美丽不惧严寒的句子: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比喻作者不怕困难, 乐观主义精神的句子: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考点提示
04
1.《古诗词三首》常考查:
三首古诗词的背诵和《宿新市徐公店》的默写;
“疏疏、急走、亡赖”等词语的意思;
通过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2.《乡下人家》常考查:
对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的赏析;
作者按照空间和时间顺序介绍乡下人家;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6幅画面;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考点提示
3.《天窗》常考查:
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孩子们是怎么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4.《三月桃花水》常考查
为什么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本文的写作特点;
作者是从声音和光芒两个方面来写桃花水的。
考点提示
5.语文园地:
①考查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②考查联系语境,展开想象,选择词语说一说乡村或城市生活;
③考查看图仿写句子;
④考查《卜算子·咏梅》的背诵。
考点提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