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第一单元基础复习
五年级 下册
基础知识
课文详解
语文园地
考点提示
目 录
CONTENTS
基础知识
01
易读错的字音
白昼 (zhòu) 供耕织 (gòng) 稚子(zhì zǐ) 水满陂 (bēi) 银钲(zhēng) 玉磬
(qìng)
浸寒漪 (yī) 提供 (gōng) 桑田(sāng) 短笛 (dí) 耘田 (yún) 铲地
(chǎn)
蚂蚱 (màzhà) 明晃晃 (huǎng) 樱桃 (yīng) 葬送 (zàng) 腮边 (sāi) 玷污
(diàn)
蚌壳 (bàng) 蚌壳 (ké) 倭瓜 (wō) 拔草 (bá) 拴 (shuān)
秉性 (bǐng) 凉飕飕 (sōu) 撩乱 (liáo) 华侨 (qiáo) 眷恋 (juàn)
易写错的字
白昼 耕耘 桑树 破晓 蝴蝶 蚂蚱 樱桃 拔草
瞎闹 铲子 锄头 分割 承认 拴住 水瓢 逛街
昼:中间部分是“日”,不要错写成“目”,注意不要丢掉最下面的一横。
耘:左半边是“耒”,不要错写成“丰”。
晓:右半边是“尧”,注意不要多加一点。
拔:右半边是“犮”,不要错写成“发”。
割:左半边中间部分是“丰”,不要少写一横。
承:中间共有三横,不要多写或少写。
逛:半包围结构,不要将“犭”错写为部首。
形近字
晓:破晓 桑:桑树 锄:锄头 蝴:蝴蝶 拨:挑拨
浇:浇水 嗓:嗓子 助:帮助 湖:湖水 拔:拔河
蚂:蚂蚱 尾:尾巴 瞎:瞎闹 瓢:瓢虫 拴:拴上
妈:妈妈 屋:房屋 割:割草 飘:飘动 栓:血栓
近义词
承认→认可 孤单→孤独 闪烁→闪耀 萌动→萌生 徘徊→彷徨
陪衬→衬托 无垠→无际 旖旎→美丽 澄澈→清澈 分外→格外
欺凌→欺侮 巍峨→雄伟 训斥→斥责 偶尔→有时 稀罕→稀奇
骨气→气节 秉性→本性 马马虎虎→粗心大意 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
随意→拘束 存心→无意 承认→否认 澄澈→混浊 徘徊→果断 顶天立地→卑躬屈膝
稀罕→普遍 郑重→随意 平凡→伟大 欺凌→保护 训斥→赞扬 马马虎虎一认认真真
凉飕飕→暖烘烘 不可胜数→屈指可数 广阔→狭窄 低头折节一不屈不挠
词语积累
ABB式词语: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孤零零
AABB式词语:马马虎虎 整整齐齐 忙忙碌碌 平平安安 干干净净
ABAC式词语:顺风顺水 百发百中 自由自在 人来人往
描写景色的词语:烟波浩渺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
1.读诗句,说说眼前浮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画面: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常考句式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画面: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这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画面: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
2.围绕一个情景写句子。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分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可以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这样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体会到所描写的情景。
【举例】
忙——他最近工作特别忙,忙得常常来不及吃饭,忙得一周只能回家两次。我每次看到他,他都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一直转个不停。
冷——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刮过,吹起了地上的落叶,各家的窗户都紧紧实实地关着,似乎人们都不欢迎“威风凛凛”的寒风。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在街上徘徊。
吵——下课了,教室里立刻吵闹起来,像炸开了的锅一样,又像鞭炮厂起了火,噼里啪啦的,乱成了一锅粥。
静——教室里出奇的静,钟表嘀嗒嘀嗒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假如掉根针在地上,或许也能听得见。
快——号令一响,他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而去,两条腿摆动的频率之快使人很难分清左右腿,他跑过的地方仿佛有风呼啸而过,一眨眼他就冲到了终点。
辣——这碗面可真辣啊!辣得他鼻涕、眼泪直流,辣得他不停地打喷嚏。
3.运用对比手法写句子。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分析:表达时可以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举例】
这里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
菊花,虽不如牡丹富贵,不如玫瑰浓艳,不如百合芳香,但它淡雅清新,颇受人们青睐(lài)。
4.描写优美的句子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榆树的叶子比喻成蚌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在阳光照耀下发出光亮的样子。
(1)比喻句: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2)排比句: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在”字,写出了作者在世界各地都见到过月亮,突出了他乡所见月亮之多。
这句话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睡醒”“逛”“说话”等词语将“花”“鸟”“虫子”等拟人化了,使所写之物更加形象、亲切,并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园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作者的心情也是快乐、自由的。
(3)拟人、排比句: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4)拟人句:“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这句话运用拟写的修辞手法,把黄瓜当成人来写。园子里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完全自由的。不光“我”是自由自在的,就连这里的植物、动物仿佛也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来干涉。
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世界各地的月亮与故乡的小月亮作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对比句:“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6)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朗润园的美丽月景。既有视觉描写月光闪耀、碧波、空蒙、一碧数顷 ,又有嗅觉描写荷香 ,还有听觉描写宿鸟幽鸣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荷塘月色图”。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外祖父竭力地赞美梅花的精神,赞美梅花高贵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秉性、骨气的热情讴歌,说明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5.含义深刻的句子: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6.转述句: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改为转述句)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他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他看。
课文详解
02
古诗三首
1.《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其三十一是其中的一首,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2.《稚子弄冰》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3.《村晚》描写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后两句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主要内容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作者宋代诗人范成大,能体现夏日农忙的诗句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从中能体会到村子里大人们勤劳能干的特点。大人 耘田 、绩麻,孩子 学种瓜 ,从中体会到农村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情趣的生活,农村孩子的勤劳纯朴、天真烂漫。
主要内容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译文: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诗句鉴赏
写农家夏忙时大人的劳动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勤劳品质的赞扬。“昼”“夜”“儿”“女”等词,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场景: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
写农家夏忙时儿童的活动场面,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儿童热爱劳动的品质的赞赏。这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让人想象到儿童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样子,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诗句鉴赏
夏季
(1)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哪个季节的景象
问题探究
(2)如果根据这首诗作画,画中应该画些什么 请你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吧!
画的内容:天空万里无云,田间大人穿着薄衫,戴着草帽在劳作,远处有几个孩子在桑树下学种瓜。
画的名字:农家夏忙图。
本诗描写了乡村农人白天除草、晚上搓麻线,就连儿童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文章主题
《稚子弄冰》作者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中的孩子在早晨用彩丝穿取一块冰。当敲打时,发出玉磬般的声音,可孩子正在高兴时,忽然冰碎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做这种游戏时心情由快乐到失望的,从中体会到他们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主要内容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zhēng。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④[磐}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⑤[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诗句鉴赏
这两句通过对小孩“脱”“穿”等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稚”既交代了小孩的年纪小,又是“诗眼”。小孩不怕寒冷,在冬天玩冰块,突显了其活泼、爱玩的天性。
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地,发出的声音就像玉磬发出的声音。这样描写生动具体,使人如闻其声。“敲成玉磬穿林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孩敲冰块时的得意。“忽”准确写出了冰块碎落得猝不及防,让人更容易想象出当时小孩瞬间由开心到失望的神态变化。
诗句鉴赏
一大早,小孩就高兴地把冻结在盆里的冰块取出来,小心翼翼地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里,就像提了一个银钲。小孩轻轻敲打冰块,声音像玉磬一般清脆,他非常得意。忽然,冰块掉到地上摔碎了,小孩满脸失望。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古诗的内容。
问题探究
(2)你从哪里能感受到诗中的“稚趣”
小孩在寒冷的冬天玩冰,还用彩丝把冰块穿起来当钲敲,玩得非常高兴。我从这个情景中感受到了诗中的“稚趣”。
本诗描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诗人将孩子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一一呈现,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文章主题
《村晚》是宋代诗人雷震所写。诗中描写山村傍晚自然景色的句子是:“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描写牧童的诗句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主要内容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陂]池岸。 ②[漪]水中的波纹。
③[腔]曲调。 ④ [归去]回去。
⑤[信口]随口。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诗句鉴赏
这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绿草碧水、青山落日图。两个“满”字,写出了池塘水草茂盛、池水高涨的景象。“衔”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浸”字生动地描绘了落日青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
这两句写牧童的活动。“横牛背”和“信口吹”生动地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诗句鉴赏
将太阳画在两个山头中间来表现“衔”,在水中画出远山落日的倒影来表现“浸”。
(1)如果将《村晚》画成一幅画,你会怎样表现诗中的“衔”和“浸”
问题探究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本诗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诗人在傍晚时分看到了乡村的美丽景色和骑牛晚归的吹笛牧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主题
《古诗三首》中对小孩子的称呼有童孙、稚子和牧童。
表示小孩子的称呼还有小儿、幼子等。
第一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孩子勤劳、天真;
第二首诗《稚子弄冰》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
第三首诗《村晚》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知识拓展
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作者为女作家萧红,原名张迺莹。通过描写祖父的园子里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主要内容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比喻】【叠词】“我”把蜜蜂比作小毛球,并用叠词“胖乎乎、圆滚滚”来形容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蜜蜂的可爱姿态。
重点句子
(2)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祖父对“我”铲苗留草没有丝毫责备,反而宽容地笑,说明祖父非常疼爱“我”。
(3)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远远地抛”这一动作和“这不是一样的吗”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天真可爱。
重点句子
(4)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上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语言描写】通过“扬”“大喊”的动作,描写出“我”拿水瓢洒水时高兴的子,“我”顽皮的天性在园子中得到张扬。
重点句子
1.本文写了“我”童年时代在园中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①观赏昆虫、花草、大榆树。
②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
③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
④沐浴阳光,感受花、鸟、虫等景物的自由。
⑤用草帽遮脸睡觉。
问题探究
2.“我”为什么将家里的园子称为“祖父的园子”?
因为“我”经常和祖父在园子里玩,在祖父的宽容和宠爱下,“我”在园子里度过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祖父的园子”深切地表达出了“我”对祖父的怀念。
本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园子中的景物,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
课文主题
寄情于景
寄情于景是将感情融入描写的景物当中的一种写作方法。如本文中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表面上描写倭瓜、黄瓜、玉米自由真的生长,蝴蝶自由活动的状态,实际上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了它们身上。
知识拓展
月是故乡明
1.《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写的。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主要内容
(1)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借助月亮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思念之情。
(2)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对比】将故乡的大苇坑与洞庭湖对比,表现了“我”对故乡的大苇坑的喜爱。
重点句子
(3)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直抒胸臆】表面看是“我”忘不掉故乡的月亮,实际表达的是永远忘不掉家乡。
重点句子
1.文中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简要概括。
①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②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③在大苇坑边望月。
问题探究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为了与故乡的月亮对比,衬托故乡的月亮格外令人思念,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3.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课文标题“月是故乡明”的含义。
作者将故乡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借月亮表达自己对童年、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
课文主题
梅花魂
1.《梅花魂》围绕梅花依次写了读唐诗宋词流泪、珍爱梅花图、不能回国哭泣、赠送梅花图、码头送别这五件事,充分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这两篇课文表达的情感都是思念家乡。
梅花魂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梅花的精神;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三是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主要内容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对比】“不甚在意”与“分外爱惜”形成对比,突出了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极其珍爱。
重点句子
(2)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动作描写】“轻轻刮去”“慢慢抹净”等动作写出了外祖父的小心翼翼,充分体现出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
(3)“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的!
【对比】将梅花与别的花对比,并用四个魂、最有骨气“愈”和三个“最”,赞美梅花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4)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比喻】外祖父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的赞誉,包含着他对“我”的希望和教诲,也是他自己心灵的独白,虽然他在国外多年,但爱国心从未改变。这里“梅花的秉性”是指梅花的精神,也就是“梅花魂”的内涵,呼应主题。
1.课文写了外祖父三次流泪,你觉得这三次流泪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三次流泪都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
问题探究
2.通读全文,作者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
①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落泪;
②因“我”弄脏了墨梅图大发脾气;
③因年龄大无法回国而哭;
④离别前送“我”墨梅图;
⑤离别时送给“我”一块绣着梅花的手绢。这些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以及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心。
3.结合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课文题目“梅花魂”的。
“梅花魂”不仅是梅花不畏冰雪、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也是外祖父思乡之情、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经历,表现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情。
课文主题
语文园地
03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的主题是:交流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方法。
欢欢:阅读的时候,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比如,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嘻嘻:在反复朗读和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乐乐:依据带有感彩的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洋洋: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朵、鸟儿、虫子等事物的句子中,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交流平台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还有哪些?
(1)抓课题,从整体入手。学会质疑题目。
(2)抓关键词句: 从抒情部分找中心、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从重点句、段找中心,关注首尾。
(3)抓课后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
(5)了解写作背景。
词句段的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2)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品析(说说每个句子的修辞,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列举人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地面、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等事例,突出了太阳光之强,富有童趣;通过描写鸡、狗、蝉的各种表现来体现八月天气很热。
(2)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八月的天到底有多热。
词句段的运用
◇慢:蜗牛在树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花谢了,叶黄了。
◇冷:十二月,天多冷。老人冷得直哆嗦,狗熊冷得躲进树洞,鸡冷得挤成一堆取暖,狗冷得趴在窝里不出来。
◇静:这湖面犹如镜子,静得连一丝微风都舍不得掠过,静得蜻蜓不知点水,静得佳人来此照面。
◇吵:这条街车水马龙。鱼被吵得跳跃,狗被吵得耷拉下耳朵,喇叭被吵得似乎要跟它较量较量。
(二)想一想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选择其中一句,照样子写一写。
词句段的运用
1.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词句段的运用
明确: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使读者的感受更强烈。
(1)将异乡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突出思乡之情。作者提到非洲大沙漠、大海、高山等地望月,月亮虽美,作者对它们并没有深切的感情;故乡之月,能引起很多美好的记忆,让人感受到亲近、温馨,这样的对比,就是要突出“月是故乡明”的感受。
(2)从香气上看,杭州小山上的桂花与家里的桂花是没有分别的,甚至小山上的桂花比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得多。而母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已经充盈了她的全部生活空间,甚至可以说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这些是无论何时、无论多香的桂花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味永远都是最香浓的。
词句段的运用
(3)是父亲摇着姑爹的小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着父亲无尽的期望,体现了浓浓的父爱,这是绍兴的乌篷船所无法比拟的。
(4)其实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仿写:这个女孩还穿着又小又薄的破衣裳,她旁边的那个漂亮姑娘的脸庞在红棉袄的映衬下越发红润了。
日积月累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临:将要。②意恐:担心。③归:回来,回家。④谁言:言:说。
⑤寸草心: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子女的心意。
⑥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晖:阳光。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考点提示
04
1.《古诗三首》:
①考查古诗的背诵和默写;
②考查诗句的意思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写了古代乡村儿童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2.《祖父的园子》:
①考查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②考查“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③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祖父的依恋与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④考查作者在园中景物上寄托的感情(自由)。
考点提示
3.《月是故乡明》:
①考查从文中直抒胸臆的语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
②考查“月”在文中所象征的思乡之情。
4.《梅花魂》:
①考查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②考查对课题“梅花魂”的理解(不仅是梅花不畏冰雪、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也是外祖父思乡之情、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③考查课文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眷恋祖国)。
考点提示
5.语文园地:
①考查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②考查从不同方面具体描述一种情景;
③考查衬托手法的表达特点,并能仿写句子;
④考查“日积月累”中《游子吟》的背诵。
考点提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