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 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
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先生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林耀华先生评价称,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作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释,这些阐释对理解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共同体,“多元”何以凝聚为“一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析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大地发现的石器及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能够支持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
B.河南龙山文化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吸收了其他族团的优秀文化又保留了一定的个性。
C.考古发现,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印证了传说中的夏代历史。
D.“多元一体”这一核心概念为认知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起源、特点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为可能。
B.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似,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文化之间也出现过竞争和交融,
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证明了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D.文化、经济、情感和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等因素使得中国各民族团结融合成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项是(3分) ( )
A.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与东南地区良渚文化均有所见,但造型有所差异。
B.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与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亩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
C.西藏拉萨市温江多吐蕃时期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琉璃砖等遗物带有明显的唐文化特征。
D.新疆奇台县唐朝墩古城考古发现城内的佛寺和景教寺院南北并列,还有具有罗马风格的公共浴场。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各大文化系统分处各地,有着土著的起源和自己的特色。
B.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C.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开启了华夏文化。
D.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形成大的相互作用圈,逐渐走向一体。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但材料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桥(节选)
废名①
小林放午学回来,见了饭还没有熟,跑到“城外”去玩。
初夏天气,日光之下现得额上一颗颗的汗珠,这招引一般洗衣的妇人,就算不认识他也要眼巴巴的望着他笑。小林在那河边站了一会,忽然他在桥上了,一两声捣衣的声响轻轻的送他到对岸坝上树林里去了。
前面一匹黑狗,——小林止步了。他那里会怕狗?然而实在有点怕,回了一回头,——你看,俨然是走进了一条深巷子!他一个人!
其实他已经快要穿过了这树林,他的心立刻随着眼睛放开去了——
一边也是河,河却不紧捱着坝,中间隔了一片草地,一边是满坂的庄稼。
草地上有一位“奶奶”带着一个小姑娘坐在那里放牛。
她们望着小林哩,还低声的讲些什么。小林看牛,好一匹黄牛,它的背上集着一只八哥儿。翻着翅膀跳。但他不敢下去,截然的一转身,“回去”。回头走不过十步——
“呀!”
抬起头来稀罕一声了。
一棵树,不同那密林相连,独立,就是道旁,满树缠的是金银花。他真不知怎样的高兴,他最喜欢金银花。
树是高高的,但好像一个拐棍,近地的部分盘错着,他爬得上去。他爬,一直到伸手恰够那花藤,而藤子,只要捉住了,牵拢来一大串。一面牵藤子,一面又抹汗。
树上的花不形得少了,依然黄的,白的,绿叶之中,古干之周,小林的手上却多得不可奈何,沿着颈圈儿挂。忽然他动也不动的坐住——
树脚下是那放牛的小姑娘。
暂时间两双黑眼睛猫一般的相对。
下得树来,理出一串花,伸到小姑娘面前——
那位奶奶也走上坝来了。
“哥儿,——你姓程是不是?今年——十二岁了罢,吃过饭没有呢?”
“我还没有吃饭,放学回来我出来玩。”
“那么到我们家里去吃饭好不好呢?”
“你家在哪里呢?”
“那坂里就是,——哈哈。”
小林的手已经给这位奶奶握住了。琴儿一手也牵祖母,那手是小林给她的花,两人惊讶而偷偷的相觑。奶奶俯视着笑,矇眬的眼里似乎又有泪……
这是两个孤儿,而琴儿,母亲也没有了。
“同你的父亲一般模样,你那父亲,当年总是……”
听得见的却是:
“哥儿,你叫什么呢?”
“我叫程小林。”
“那么,琴儿,叫小林哥哥,小林哥哥比你大两岁。小林哥哥,你叫琴子妹妹罢。”
小林就这么叫。立刻他又回转头去把草地上的牛望一下——
“你的牛没有人看哩。”
“不要紧的。”
琴子妹妹说。
这样他们下坂走进那绿油油的一片稻田上一簇瓦屋。
现在这一座村庄,几十步之外,望见白垛青墙,三面是大树包围,树叶子那么一层一层的绿,疑心有无限的故事藏在里面。
没有提防,稻田下去是一片芋田!好白的水光。团团的小叶也真有趣。芋头,小林吃过,芋头的叶子长大了他也看见过,而这,好像许许多多的孩子赤脚站在水里。
迎面来了一个黑皮汉子,跟着的正是坝上遇见的那匹黑狗。汉子笑闭了眼睛,嘴巴却张得那么大。
那狗也表示它的欢迎,尾巴只管摇。
“认得我三哑②叔吗?”
三哑叔蹲下去对了他的眼睛看,又站起来,嘴巴还是张得那么大,奶奶嘱耳他几句话,他走了。回头望,比一个手势——
“奶奶,我在河里摸了这么长一条鲫鱼哩。”
“那好极了,款待哥儿。”
“奶奶,我的妈妈要寻我吃饭。”
奶奶笑哈哈地解释他听了,刚才三哑是去牵牛,已经嘱咐了他,叫他先进城去,到东门火神庙那块打听姓程的,见了那家主母,说小林哥儿被史家庄的奶奶留住,晚上就打发人送回的。
奶奶的笑里又有泪哩,又牵着两个孩子走。
绕一道石铺的路,跨上台阶,便是史家奶奶的大门。
太阳快要落山,小林动身回家。
说声走,三哑拿进了小小的一根竹子,绿枝上插了许多红花。
“哥儿,你说奇不奇,竹子开花。”
“不是开的,我知道,是把野花插上去的。”
但他已经从三哑的手上接去了。
笑着对三哑鞠了一个躬。
至于他自己掐的金银花,放在一个盘子里养着,大家似乎都忘记了。
“三哑叔,你送哥儿过桥才好哩。”史家奶奶说。
“那个自然,奶奶。”
牛就在那阶下稻草堆旁,三哑牵来,他就骑。牛一脚一脚的踏,空中摇曳着竹枝花。
“哥儿,我还没有听见你叫我哩,王家湾,老儿铺,前后左右都晓得我三哑叔,三哑叔就是史家庄,史家庄就是三哑叔,——三哑叔也有他的老家哩!”
“你不是奶奶自家屋的人吗?”
“三哑叔是个讨米的哩,正是哥儿这么大,讨米讨到奶奶门口,讨米的有什么话讲?看见我只晓得吃饭,不说话,就说我是哑巴!”
“哥儿——你看你这眼睛是多么玲珑!你怕我吗?哈哈哈。不要怕,三哑叔现在不是讨米的,是一个忠心的长工,除非我家奶奶百岁升天,三哑叔是不离开史家庄的。”
“三哑叔,今天你就在我家过夜好不好呢?我上街买好东西你吃。你喝酒不呢?”
“哈哈哈,我的哥儿,不,不,我送你过桥我就回来。”
要上坝了,三哑叫他下来,上坝不好骑。
“这牲口,我一吼它就不走了,我把它拴在树上。哥儿,它跟我有十几年哩,奶奶留我放牛,二十五年共是三条。”
小林望着三哑。
“你先前到我家你怎么会找得到呢?那有绿鼎的是火神庙,庙后边那房子就是的,——三哑叔,我说你还是一路到我家去。”
三哑笑着摆头。
“你不去你就牵牛回去,我会过桥的,我总是一个人过桥玩。”
“那么你走,我看你过去就是了。”超然客公众号
小林一手捏竹枝,石桥上慢慢的过去,过去了,回身,三哑还站在这头望他,笑闭了眼睛。
(节选自长篇小说《桥》,有删改)
[注]①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北黄梅,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本文写于1914-1919年。②三哑:原为乞丐,被史家奶奶收留,遂为史家长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林遇见黑狗后,由“止步”到反问到肯定,表现出了他由恐惧到勇敢向前的心理。
B.两次写史家奶奶的泪,她对往事欲言又止,暗示了孩子们的生活中各有不幸的往事。
C.“三面是大树包围”将史家庄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构建了没有喧嚣的世外桃源。
D.小林和琴子都是孤儿,但因为身边人的温柔以待,都能够尽情享受生活的点滴快乐。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用全知视角,但很少直接表达人物情绪及内心活动,主要通过对话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
B.把芋叶比作“许许多多的孩子赤脚站在水里”,既风趣又形象,写出了乡村孩子的生活体验,富有乡村生活气息。
C.“空中摇曳着竹枝花”,和茹志鹃《百合花》中枪筒里颤动的野菊花的细节描写一样,都表现了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D.废名描写乡村之美,与之相似的是沈从文在《边城》中亦谱写了一曲田园牧歌,只是本文跳转隐喻多,而沈文明白晓畅。
8.文中用“嘴巴张得那么大”“哈哈哈”“笑闭了眼睛”等画横线词句描写三哑,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文本与《荷花淀》风格相近,都有“诗化小说”之美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诗化小说”的具体表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①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②《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坚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H之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菇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
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
C在鸡父大战中,楚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
(2)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
14.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孟著作①知济阴
司马光
圣主焦劳意,谁云百里轻?
东州比灾害,剧令选精明。
水去良田阔,人归旅谷②生。
闾阎还旧观,鸡犬变新声。
盗散疲民活,奸穷老吏惊。
政成知不日,双耳为君倾。
【注】①著作:在唐代,著作郎主管著作局,宋代沿用。②旅谷: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写皇帝因东州连连出现灾害而焦虑忧愁,形势的严峻衬托出朋友能力之强。
B.结尾两句写诗人不知朋友政事管理能否成功而忧心忡忡,并表示自己会倾起双耳好好打听。
C.虽是送别朋友,但从中也能看出诗人对民情的关注,暗含对朝廷任选良吏的欣慰之情。
D.诗歌紧扣送别叙事抒情,线索清晰,笔法简练,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融汇着真诚深挚的感情。
16.诗歌五到十句是如何向朋友表达真挚友情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谈到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文化上用“_________”来愚化百姓,军事上以“_____”的方式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天下的百姓。
(2)苏轼《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则是用“_____,_____”两句写敲击船沿,以啸抒发豪情。
(3)赵甲凝视着茫茫星空,想起古人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运行而选取的众多星宿,他不禁朗诵起高中古诗文中和星宿相关的“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地响。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民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18.下列句子中的“讲究”与文中加点的“讲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屋里的家具和玻璃镜,都亮闪闪的,布置得挺讲究。
B.后来听了他二人攀谈,方晓得其中还有这许多讲究。
C.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作出决策,都要讲究实事求是。
D.他们走至院中,听见几个人讲究。探春从纱窗一看,只见迎春在看书,若有不闻之状。
19.下列各项对文中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中“心里美萝卜”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中破折号和省略号都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行!”是由一个字构成的感叹句,其中的感叹号增强了对萝卜品质的赞叹。
D.“甜,脆,多汁”中使用逗号隔开三个词语,表达简洁有力,突出了萝卜的特点。
20.恰当使用拟声词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文中画线句中拟声词是如何增强表达效果的 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物联网把人或各种物品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或者提供相应服务。通俗地说,它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系统一般分为感控层、网络层、处理层和应用层。① 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感知环境和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将感控层收集的数据通过各种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进行传输;处理层对网络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应用层则根据处理层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应用层的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应用系统、物联网可视化等,它们使物体具有服务和创新的能力,是建立物联网的目的和意义。
② ,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环境、医疗、安全等领域。例如,工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工厂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优化和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农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农田中安装土壤、气象、水质等传感器,③ ,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根据材料内容,给“物联网”下定义。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90个字。(5分)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初,广东揭阳一名7岁小女孩正在路边练习舞狮,一支专业舞狮表演队路过,自发为她敲锣擂鼓。听到鼓声响起,孩子也心领神会地进行了一段表演:小醒狮跃动着身躯,时而摇头摆尾,时而腾空跃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向复兴中学芳菲文学社“恰同学少年”栏目投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错误,原文是“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2.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论的能力。
思路点拨 “《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说法绝对,原文是“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且只有《尚书》中的记载也不能证明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3.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 D项“唐朝墩古城”体现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应是中华各族群内部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
4.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
思路点拨 B项“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错误。材料一中说“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案①侧重点:材料一重在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以及形成过程,材料二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3分)A表现出了他实际怕狗但强装镇定的心理。
7.(3分)C表现了他们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热爱。
8.(6分)①粗中有细,热情周全。三哑热情地迎接客人,快乐地护送客人回家,“笑”对客人的他,反映出乡村人的善良与周全。②忠厚善良,常怀感恩。三哑小时乞讨流落到史家庄,被奶奶收留,笑对奶奶,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与史家奶奶是忠仆义主的传统模式。③坚韧乐观,热爱生活。“笑闭了眼睛”的三哑是理想的史家庄人的代表,与小林、琴子、史家奶奶一样,都有不幸,却又有各自的幸福,追求更真更善更美的生活,凸显了个体生命在磨难中的美丽与坚韧。(每点2分)
9.(6分)①诗化的人物美。作者避开对孤儿凄惨身世德叙述,重点写他们相识的美好和欢乐,挖掘人物的人情美、人性美,他们因包蕴着作者丰厚的情感和美好的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②诗化的意境美:运用细腻的笔触,如河边捣衣、祖孙留客、三哑送客等场景中融入情感,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③诗化的语言美:文章或巧设比喻,捕捉细节;或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传达出丰富的意味,呈现出清新秀丽、简练含蓄、音韵和谐的语言美。④诗化的生活美:文本注重发掘生活中的美好,传达出生活的圣洁与神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3分)C E G
11.(3分)C
12. (3分)B
13. (8分)(1)(4分)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以打败的。(2) (4分)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14. (3分)以质疑求实的态度,用参会研核的方法,探求历史真相。
15.D解析:D项,“给整首诗笼罩上了沉重凄清的氛围”理解有误,本诗尾联宁静闲适,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16.答案:①张诗借对牧童牧牛的殷殷劝诫,希望为官者能够善待百姓,表达了对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官民和谐的美好生活的期许。②戴诗借事抒怀,借牧牛一事希望自己能够像牧童一样归隐乡野,逃名自清, 表达了自己的隐逸情怀。(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诗歌写作意图的能力。
17.(1)焚百家之言 销锋镝
(2)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3)【答案示例】
①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18.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和文中加点的“讲究”都是动词,是“讲求,注重”的意思。A项中为形容词,意思是“对生活等方面要求高,追求精美”;B项为名词,意思是“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D项为动词,意思是“议论”。
19.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B项中的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省略号表示省略内容,二者作用不同。
2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拟声词表达效果的能力。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①感控层负责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②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 ③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调控/监测作物的生长条件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示例:物联网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1分)把人或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1分)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1分)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的网络。(1分)(符合下定义格式1分,合理即可)
23.评分参考
【其他】
①采取综合分等打分法打分。以47分为评卷切入分。一等54~60分(约10%),二等48~53分(约30%),三等41~47分(约30%),四等36~40分(约20%),五等35分以下(约10%)。
②凡内容有意识形态问题、思想不健康等内容观点一律判为零分。抄袭内容超过一半,得分不得超过10分。
③不足800字的,每缺少50字扣1分。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重复出现不计,最多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