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同步检测 1、2《荷塘月色》《故都的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同步检测 1、2《荷塘月色》《故都的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30 14:5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班级 姓名 组别
说明:本试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
1.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湛蓝高远的太空,充溢着无极的雄浑,人们思维的触角发出奇妙的幻想,

(2)杭州的市树桂花和香樟,论枝叶繁茂的姿形, ,它们足可荣获“树中之星”的佳称。
①飞向缥缈的太空世界,于是有了嫦娥的神话憧憬。
②于是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憧憬,飞向缥缈的太空世界。
③论飘溢四野的郁香,论四季不凋的品性。
④论四季不凋的品性,论飘溢四野的郁香。
A. 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2. “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 )
①二十四桥明月夜 ②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玉人何处教吹箫 ④青山隐隐水迢迢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古语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台独”危害中华民族的利益,绝不会有出路的。
B.对于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光辉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发光。
C.限制消费范围,并不能制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因为它没有切断用公共资金为自己办事的渠道,所只是以扬汤止沸,不是釜底抽薪。
D.登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福建人与福建企业的鱼贯而入,形成了福建资金特别是民间资金的大量外流,业内人士测算,眼下福建至少有数千亿民间资金流向外地。
B.网络的优势无所不至,微软于本周四(7月24日)在网上直播该公司的2003年度投资者年度财政报告会议。
C.本·拉登传出风声说要行刺美国总统布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国又几乎没有获得有关本·拉登下落的任何有价值的情报,因此美国人陷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恐怖之中。
D.贩毒分子万万没有想到,正当他们作着发财美梦时,却撞进了法网,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计划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
B.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D.今年的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整体上看仍
然偏紧。
6.下列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的关联词语是( )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     是诗人,    带有浓厚的颓废色彩,   中国的诗文里,颂秋的文字特别多。
A.特别 都 因此  B.尤其 都 所以
C.即便 也 所以  D.尤其 也 因为
7.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二、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8~14题。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8.写出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2分)
9.下列对第⑤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 B.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
C.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 D.用反衬法写月光轻柔皎美
10.“泻”、“浮”、“洗”三个动词,突出事物怎样的特点?(6分)
“泻”写出
“浮”写出
“洗”写出
11.“酣眠”、“小睡”比喻什么?(4分)
“酣眠”比喻:
“小睡”比喻:
12.“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怎
样的意思?(3分)
13.在本段中,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自己的心情,但透过幽淡朦胧的景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种把情感融会在景物中的写法被我们称之为______ _(2分)
三、古诗阅读(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每小题3分,共6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地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5.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酌前劝童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2课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1.A 2.D
3.D(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B芸芸众生: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C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上3词均符合语境。D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不合语境) 
4.D(A.不合逻辑,“鱼贯而入”形容如鱼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尾相接般连续进入,应改为“鱼贯而出”。B.褒贬不当,“无所不至”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多含贬义。可改为“无所不在”。C.对象错误,“庆父”指制造内乱的人。) 
5.D  6.B  7.C(其余表比较)
8.“这恰是到了好处”指虽为满月却因有淡淡的云而不能朗照。
9.D(整段文字都是写月色)
10.泻,是“由上而下流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意思,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浮,是“飘”的意思,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照耀下的清新和朦胧之状。
11.“酣眠”比喻月没有云的朗照,“小睡”比喻月有云不能朗照。
12.通感。意思是光和影互相交错,搭配均匀,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
13.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14.C 1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