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7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7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9 23: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湘教版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措施。
3、理解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①为什么云南 “娃娃出门男人带”?
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
说明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
上的体现
目录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地域文化和
城乡景观的内涵
虽然球场没有草坪,也不妨碍人们在这里树立一块警告牌,让人们不要踩踏草坪。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城市,从地表看去,这个地方非常荒凉,只有几家宾馆和一个高尔夫球场
但是地下,住宅、卧室、地下书店、地下酒吧、地下教堂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1.分析库伯佩迪的气候特点,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纬度较低,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到来自内陆地区东南信风的影响,全年高温少雨。
探究活动1:
库伯佩迪地下民居
P38
2.说一说库伯佩迪的地下民居特点。
库伯佩迪的民居依山崖开挖修建,全部建在地下,与外部联系的门窗开口较小,内部宽敞;功能设施齐全,建筑功能多样。
探究活动1:
库伯佩迪地下民居
自主学习
1.什么是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可以分为哪几类?
3.地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P39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多样性|根据属性,地域文化可划分为有形地域文化和无形地域文化。
独特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主要特点
自然
人文
+
城乡景观
地域文化
外显为
特点:
区域性、
多样性、
独特性、
相对稳定性。
分类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建筑、服饰、饮食
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造就一方社会
徽州文化
徽派建筑
徽墨歙砚
新安理学
新安教育
徽 剧
徽 菜
徽州方言
三省接壤、群山环抱
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大移民形成宗法社会
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
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
自然
人文
徽州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徽派建筑
徽派民居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院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
以堂屋为中心,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黑瓦白墙
以天井解决内采光和通风问题,建筑错落有致,在质朴中流露出清秀
徽派建筑
狭长的天井
解决内采光和通风问题
主体以木为材
窄巷:提高土地利用率
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画里的乡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墙黑瓦,房屋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读安徽宏村实景图,回答1~2题。
1.“背山”“面水”的区位对宏村的影响是( )
A.“背山”利于冬季通风 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
C.“面水”利于夏季通风 D.“面水”利于增大温差
2.宏村民居采用“马头墙”的作用不包括( )
A.收集雨水 B.增强遮阴 C.防范火灾 D.增加美感
C
A
徽州古时因房屋大多为木结构,易引起火灾。且因徽州地少人稠,人口密集,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连,一家失火往往殃及邻里,损失惨重。采用马头墙的方法,能有效阻隔两幢相连的房屋,防止火势蔓延。
马头墙内一侧被火烧后会向里倾倒,马头墙内部的沙土和砖块可以起到抑制火势、降低险情的作用。马头墙与马头墙之间的通道又称水道,在火灾发生时可便于运输水源灭火。
防火功能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
避免洪涝、获取优质水源、便于管理梯田
哈尼梯田


人与自然
凹槽中通过的水流约4公分宽,意味着可以灌溉大约30亩水田
人与人
哈尼梯田
古代分水制度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之一
——木刻分水器(哈尼语称欧斗斗)
承袭千年的分水制度
【材料】红河南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横断山区。每年秋收以后到次年春播以前的休耕时节,是这里的旅游旺季;这里的夏季降水并不稳定,村民通过修建沟渠和建立分水制度,缓解了用水矛盾。文化生态学家盛赞哈尼梯田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探究活动2:
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如何综合作用产生了这样的景观和社会习俗?
各大洲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同纬度之间,不同海拔之间,城乡景观均存在显著差异。
地域文化 城乡建设
地域文化在
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一)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民居、建筑材料)
(二)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我国古代与欧洲)
(三)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中国与西方)
(一)地域文化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因纽特人冰屋
土耳其洞穴房屋
云南西双版纳竹楼
叙利亚泥屋
① 民居建筑特点-适应自然;
②建筑取材-就地取材
排水、通风、散热、防潮、避虫兽、产竹多
保暖、取材便利
位于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频繁,火成岩广布,地形崎岖,多洞穴
气候炎热干燥,便于就地取材
福建平潭石头厝
风力大,石材丰富
日本白川乡 “合掌造”
木材丰富,抗震性能好;
坡度大减少积雪;
茅草厚减少散热;
观察下列图中的各民居,看一看它们具备什么样的特色。这些民居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又反映出什么样的地域文化?
湘西吊脚楼——凤凰古城
依山而建,采用当地盛产的杉木
该地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
吊脚楼底层架空,利于防潮通风
陕北窑洞
黄土高原土层厚实
黄土直立性好
地下水位低
内部冬暖夏凉
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
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底层架空利通风散热
屋顶坡度大不易集水
以重木及棕榈建造,用木构架楔榫连接,坡顶的山墙两端可以通风,山墙上做彩色编织的调席盖和竹篾。
英国乡土民居
降水多
以茅草农舍为代表
屋顶坡度大
肯尼亚草屋
草原面积广大
就地取材
伊朗风塔
气候酷热
风塔用来通风降温
讨论:这些民居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各地特色民居就是地域文化的一个代表,都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这种烙印反映在房屋的建筑材料、屋顶的样式、门窗的大小等方面。
阅读《四合院》思考下列问题:
1、房屋朝向、院门的位置与北京的地理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房屋和内庭院的结构和布局、房屋的颜色、家庭不同辈份人员的居住情况反映出了北京什么样的地域文化?
阅读Reading
P41
反映出了我国古代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风水
利于北半球采光
朝南象征地位尊贵
有人说,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北京城的一个缩影,把它放大了就是北京城。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北京城市中轴线
广州城市中轴线
明清北京城以皇城居中,中轴线对称,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位于四周,代表“天南地北,日东月西”,一条南北向的主轴线贯穿全城
功能分区明确,道路秩序井然
# 阅读-我国古代城市建设
为了改善平原单调的景观,都城建设的一大特色是“挖池筑丘”, 不仅解决了漕粮运输和给排水的问题,而且营造了广阔的水面和生动的天际轮廓线。
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巴黎凯旋门
“水上城市”威尼斯
法国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
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法国|巴黎凯旋门
意大利|威尼斯
意大利威尼斯依赖当地发达的商贸海运业兴起,市区建在离陆地4千米的118个小岛上,有177条水道贯通其间,以舟代车, “水上城市”
美国城市与欧洲城市建筑格局差异
美国城市: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
欧洲城市: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集聚的情况更为少见。
原因:城市发展历史短,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
原因: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
砖墙木梁架结构
斗拱飞檐、雕梁画栋
(1)中式建筑风格
(三)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2)西式建筑风格
柱廊、尖塔、喷泉、雕塑
德国科隆大教堂
美国国会山大厦
巴黎协和广场
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传统木结构+砖墙承重
建筑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石库门
传统庭院式→石库门弄堂文化
(3)融合的建筑风格
上海石库门建筑(中共一大会址)
海口骑楼
中国传统建筑布局+西方建筑装饰风格
仿巴洛克式或仿哥特式
楼下商铺,便于顾客选购商品,楼上住人
骑楼可挡避风雨侵袭,遮挡阳光照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江苏|苏州
江苏|苏州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宅高田低”——江西婺源月亮湾
“天人合一“的思想延续贯穿。
人文景观与自然和谐,追求自然美,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地域文化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文化是科学和技术的真正量度,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向。”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
谈一谈,为了保护好地域文化,我们在推进城乡建设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
课堂活动
(四)城乡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问题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
城乡建设无序推进
土地开发强度过大
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逐渐丧失
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民族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
协调老城区与新城区发展关系;
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2.措施:
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新旧城协调发展;分类、分区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活动: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诸葛八卦村的中间是一口池塘,叫作钟池,是八卦村的核心所在。钟池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多纵横相连的小巷,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样。外人进入小巷,往往易进难出,甚至迷失方向。
(1)描述诸葛八卦村村落的布局特点,讨论该村落的布局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布局特点: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构成外八卦,民居沿巷道布局。
关系:当地地形以丘陵为主,在选址、建村过程中重视风水,反映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通过风水学说培养人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并增进宗族团结的特点。
活动: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诸葛八卦村的中间是一口池塘,叫作钟池,是八卦村的核心所在。钟池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多纵横相连的小巷,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样。外人进入小巷,往往易进难出,甚至迷失方向。
(2)我国一些古村古镇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旅游品牌价值高。例如,广西灵川的江头村,据传居民是北宋周敦颐的后裔,“爱莲文化”和“阴阳太极理学文化”贯穿于建筑群中。结合材料,讨论诸葛八卦村的旅游品牌价值。
①旅游资源具有景观独特性;
②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③文化底蕴深厚;
④诸葛亮历史地位高,知名度高,文化品牌效益高。
活动: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诸葛八卦村的中间是一口池塘,叫作钟池,是八卦村的核心所在。钟池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多纵横相连的小巷,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样。外人进入小巷,往往易进难出,甚至迷失方向。
(3)旅游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古村古镇的经济收入,缓解其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过大的游客量对古村古镇的保护将构成极大的威胁,可能使当地古朴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无形遗产在短时间内迅速衰减甚至消失。考察家乡的一个古村古镇,了解它已经受到或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针对其开发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①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生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古村古镇原貌;
②保持古村古镇的特色,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
③加强古村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保护原有,
挖掘深层,
完善服务。
你看过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吗?
片中贯穿全剧的造型奇特、规模巨大的建筑原型取自于哪里呢?
原型取自于我国
福建土楼
福建客家土楼
自唐宋以来,中原战祸频繁,汉人民众大举南迁。万里迁徙的客家人面对着闽南人与潮汕人的矛盾、地方起义军与朝廷的对峙、家族之间的械斗、横行的盗贼以及山区中出没的猛兽,为了让家族在此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他们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建造了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土楼。
客家土楼
御外:一二层不开窗户,便于狙击入侵之敌。
凝内:客家人血缘性聚族而居
客家文化的一种体现;土楼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福建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