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 九年级物理 上册 第12章 机械能和内能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 九年级物理 上册 第12章 机械能和内能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0-01 11:3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物理 上册 第12章 机械能和内能 同步练习
选择题
1.重10N的物体,只在重力和竖直向上拉力F的作用下,竖直向上运动。拉力F与时间t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0s,物体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B.0-20s,物体机械能不变
C.0-20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0-40s物体做加速运动
D.20-40s,物体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2.2015年男篮总决赛已经结束。运动员在投篮的过程中,蓝球先向上运动到一定高度又落回地面,不计空气阻力,关于蓝球离开手后的运动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升过程中,篮球受平衡力
B.上升过程中,运动员仍对篮球做功
C.下落过程中,蓝球机械能总量增大
D.下落过程中,重力改变了篮球的运动状态
3.下列是教材中的几个探究案例,哪一个与另外三个研究方法不同
A.“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比较物体重力势能大小的方法
B.“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实验中,用细铁屑来显示磁场分布的方法
C.“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中,用受力面形变程度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方法
D.“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方法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B.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C.物体温度为0℃时,其内能为零
D.晶体熔化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5.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零下10℃的冰块放在O℃的冰箱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会增加
B.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吸收了热量
D.我们不敢大口喝热气腾腾的汤,是因为汤含有的热量较多.
6.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小车从斜面的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撞击静止于水平木板上的木块(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过程中,小车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B.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过程中,小车的机械能增大
C.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若木板的表面光滑且足够长,则被撞击后的木块所获得的动能将保持不变
7.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放出了相等的热量,则
A.铜块的末温高
B.铁块的末温高
C.铜块的温度降低得多
D.铁块的温度降低得多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桶水的比热容比一杯水的比热容大;
B.把-5℃的冰块放在0℃的冰箱内,几分钟后,有部分冰会变成水;
C.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也具有内能;
D.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吸收了热量。
填空题
9.为了显示厚玻璃瓶的受力形变,小明对厚玻璃瓶进行了如下的处理:在瓶中灌满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玻璃瓶中(如图所示).用双手挤压玻璃瓶,会看到细管中液面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实验中玻璃瓶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了 能.
10.2014年11月,溧阳某钢铁厂液氧塔发生泄漏.消防队员赶赴现场,发现泄漏点周围雪花飘飘.雪花的形成是__________(物态变化名)过程,需______(吸/放)热.此时在现场快速奔跑是非常危险的,衣物的剧烈摩擦会导致火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消防队员用湿棉布捂在泄漏口,借助水的_______________(物态变化名)止住泄漏.
11.改变内能有不同的方式,如下图甲所示是向装有少量水的瓶子内不断打气,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白雾,这是瓶内的水蒸气通过_______的方式使本身的_______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如图乙所示电热棒是通过_________的方式对烧杯中的水进行加热的。
12.小明购买了一只容积为1.6L的电热水壶.他往壶中装满了温度为25℃的水,则水的质量为 kg,若使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需要吸收 J的热量;小明将电热水壶接到电路中,通电9min20s烧开了这壶水,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它的效率是90%,电热水壶的实际功率是 W.[在1标准大气压下,ρ水=1.0×103kg/m3,c水=4.2×103J/(kg ℃)].
实验题
13.小红对冰加热,她根据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的记录数据,绘制成如下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像中的_________段是冰的熔化过程,_________段是水的沸腾过程,已知冰的比热容是,在对100g冰加热的前2min内冰吸热_________J。
14.如下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吸热本领大小的实验装置,除烧杯中液体外其他完全相同:
(1)本实验采用的主要实验方法是_________法。
(2)为达到实验目的,对水和液体B的要求是:初温相同和_________相同。
(3)一段时间后,水沸腾了,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_______℃,大气压强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4)用图丙的装置也可以完成本实验,在甲、丙两种装置中,你认为________装置效果更好。
(5)为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某同学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问和升高的温度,并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上图丁所示。如果已知乙的比热容是,则甲的比热容是_________J/(kg·℃)。
计算题
15.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物块(ρ物<ρ水)放入圆柱形容器底部,如图1所示.逐渐向容器内倒入水(水未溢出),测量容器内水的深度h,分别计算出该物块对应受到的浮力F浮,并绘制了如图2(实线)所示的图像.
(1)在水中,h=12cm时,物块处于 状态(选填“漂浮”、“悬浮”、“沉底”),物块重为 N.
(2)未倒水前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a,物体的密度为 kg/m3.
(3)更换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绘制了如图2(虚线)所示的图像.h=12cm时,物块处于 状态(选填“漂浮”、“悬浮”、“沉底”),液体的密度为 kg/m3.当h=12cm时,水中物块的重力势能 液体中物块的重力势能.(选填“>”、“<”、“=”)
16.电热水壶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家用电器,如图所示的是某型号电热水壶,铭牌上标注额定功率是1760W,额定电压是220V,现壶中装有1.5L温度为20℃的水。求:
(1)将该电热水壶接入220V的家庭电路中工作时,通过电热水壶的电流是多大?
(2)若加热时间是6min,加热过程中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3)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水烧开,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c水=4.2×103J/(kg ℃)]。
简答题
17.小红发现供暖的“暖气”是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取暖的。(1)“暖气”是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室内气体内能的?(2)用水做运输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3)小红还发现每年冬季供暖开始时爸爸都要将“暖气”内的气体排出,这样供暖的效果更好,为什么“暖气”的阀门打开后内部气体能被排出?
18.下列生活中的现象:①阳光照射的树荫下会看到许多圆形光斑 ②潜水员可以通过浮力背心的膨胀或收缩能实现上浮或下潜 ③磨过的刀更加锋利 ④划火柴,火柴会被划燃 ⑤下坡的自行车,会越来越快…… 以上几种现象可任选两项来解释。
示例:①阳光照射的树荫下会看到许多圆形光斑: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太阳通过树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
分析1:问题对应的物理原理: ________ 。
分析2:问题及对应的物理原理: _______ 。
19.“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沙漠地区气候变化的特点,请你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简要地回答产生这种气候的原因。
20.周日,爸爸带小阳去极地馆旅游,小阳从高高的水滑梯上顺着水流滑下,飞快地冲入水中,入水后,他继续向前冲出一段距离才停下来.请回答;
(1)水滑梯中的水为什么会向下流?
(2)小阳在下滑时他的重力势能和动能是如何转化的?
(3)他冲入水中时为什么不能立刻停下来?
参考答案
1.C
2.D
3.D
4.D
5.A
6.D
7.C
8.C
9.升高 弹性势能
10.凝华;放;衣物之间的剧烈摩擦会使衣物带上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遇会发生中和,而产生电火花,在液氧泄露现场,氧气浓度很大,很容易引起衣物燃烧;凝固
11.做功 内能 热传递
12.1.6 5.04×105 1000
13.BC DE 8.4×103
14.(1)控制变量(2)质量(3)98 小于(4)丙 (5)2.1×103
15.(1)漂浮 8 (2)800 0.8×103 (3)沉底 0.7×103 >
16.
17.(1)热传递;(2)达到更好的加热效果;(3)内部气体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
18.②潜水员可以通过浮力背心的膨胀或收缩能实现上浮或下潜---改变排开液体的体积,可改变浮力的大小
③磨过的刀更加锋利 ----受力面积越小,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越大)
④划火柴,火柴会被划燃---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
⑤下坡的自行车,会越来越快---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19.因为沙子的比热容较小,白天,相同质量的沙子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沙子的温度升高的多,气温较高;夜晚,相同质量的沙子和水放出相同的热量后,沙子的温度下降的多,气温较低;由此可知沙漠地区白天黑夜的温差大,产生了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
20.(1)水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
(3)因为小阳具有惯性.
图1甲
F浮/N
h/cm
14
2
4
6
8
10
2
4
10
6
8
0
12
7

液体
图2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