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度粤人版地理 八下7.5 陕西省提升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度粤人版地理 八下7.5 陕西省提升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8 22:33:46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粤人版地理 八下7.5 陕西省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2023八下·榕城期末)半边房是陕西的特色民居之一,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形区,常见半边房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东北平原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当地(  )
A.冬寒夏热 B.降水较少,分配不均
C.高温多雨 D.降水丰富,分配均匀
3.图中所示房屋大门宜朝向(  )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4.房屋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和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该地区房前种落叶阔叶树的主要作用是(  )
A.春季防风固沙 B.夏季遮荫纳凉
C.秋季截水增湿 D.冬季挡风保温
【答案】1.C
2.B
3.A
4.B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陕西
【解析】【点评】聚落的形成与环境: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1.根据“半边房是陕西的特色民居之一”可知,半边房位于我国黄土高原,故答案为:C。
2.根据所学知识,陕西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材料“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表明,该地降水较少,分配不均,充分收集利用雨水,故答案为:B。
3.根据所学知识,“半边房”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因为该地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东南风温暖湿润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寒冷干燥,因此图中大门宜朝向东南,故答案为:A。
4.根据所学知识,陕西关中地区位于我国北方温带季风区,夏季高温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为了降温,门前多种植树冠较大的阔叶树,可以起到遮阴纳凉的作用,故答案为:B。
(2023八下·雁塔月考)陕北地区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心,历史上旱灾是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读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发生的空间差异示意图及旱灾的季节分布统计表,完成问题。
5.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是(  )
A.宜君县 B.定边县 C.米脂县 D.府谷县
6.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其原因是(  )
①降水不稳定②气温高③降水稳定充沛④蒸发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减轻当地旱灾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多项举措,其中不包括(  )
A.广泛种植水稻 B.发展节水农业
C.兴修水利设施 D.培育耐旱品种
【答案】5.C
6.B
7.A
【知识点】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陕西
【解析】【点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5.读图可知,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是米脂县,40-49次,C正确。宜君县0-9次, 定边县10-19次, 府谷县20-29次,ABD错误。故答案为:C。
6.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其原因是: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 ②夏季气温高、④蒸发强,水旱灾害频发,①②④正确。该地区降水不稳定,降水量较少,③错误。故答案为:B。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减轻当地旱灾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多项举措,包括发展节水农业、 兴修水利设施、 培育耐旱品种等,该地区主要种植小麦和谷子,不适宜种植水稻,故答案为:A。
8.(2023·龙凤会考)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  )
①夏季多暴雨 ②修路 ③采矿 ④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土地 ⑤黄土疏松,多孔隙 ⑥缺乏植被的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⑤⑥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地的黄土非常疏松,缺乏植被保护,所以暴雨容易带走大量的泥土;修路、采矿和不合理利用属于社会原因;
符合题意的是①⑤⑥,故答案为:C。
【点评】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9.(2023八下·宣汉期末)与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不相关的是(  )
A.土质疏松 B.暴雨集中 C.冬季寒冷 D.地表裸露
【答案】C
【知识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以土质疏松、暴雨集中和地表裸露等问题而闻名。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地区的气候和地质条件有关。
A、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的一个主要特点。这里的土壤由于长期风蚀和水蚀的作用,土质变得疏松,容易产生土壤侵蚀,A不符合题意;
B、暴雨集中是指在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B不符合题意;
C、冬季寒冷,与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不相关,C符合题意;
D、地表裸露是指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的覆盖层相对较薄,容易被风蚀和水蚀,导致土壤流失,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土地保护、水资源管理、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长期的坚持和持续的投入,逐步改善和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2023八下·孝义期末)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始披上绿装,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发生好转,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据此完成问题。
10.黄土高原地区(  )
①东至大兴安岭,南抵秦岭 ②全年降水稀少
③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④位于北方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梯田的好处是(  )
A.保持水土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增大坡度
【答案】10.C
11.A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接长城,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土质较为疏松,地表千沟万壑、沟壑纵横,夏季降水集中,因此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为缓解当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应当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
10.黄土高原东至太行山,①错误;黄土高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②错误。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位于我国北方地区,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
11.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表裸露、坡度陡,夏季降水集中,因此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修筑梯田可以减小地形坡度,减弱水土流失,选项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3八下·阜新期中)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征之一,不同尺度的区域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区域特征,读黄河流域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山脉有(  )
A.①和④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和③
13.图中b河段流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有(  )
A.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B.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C.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种植
D.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14.下列关于图中各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河段位于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B.b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C.c河段为“地上河”,应加高加固堤坝
D.d河段附近土地荒漠化严重,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答案】12.D
13.C
14.A
【知识点】黄河的概况、开发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与界线
【解析】【点评】根据气候、地形等差异,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个区域,其中一些山脉成为各个分区之间的天然分界线,诸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秦岭山脉,以及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祁连山脉;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由于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种植等人类活动;位于阶梯交界处的河流,由于地势落差较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流初春或初冬时节易出现凌汛现象,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出现“地上河”,带来灾害,为改善这种情况,根本措施应当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而下下游则应当加固黄河大堤。
12.①为巴颜喀拉山脉,② 为祁连山脉, ③ 为秦岭, ④ 为太行山脉,其中祁连山脉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分界线,秦岭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故②③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山脉,选项A、B、C错误,故答案为:D。
13.b河段流经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该地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种植,而地表裸露、降水集中以及土质疏松等均为自然原因,选项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a河段位于黄河上游地带,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A选项正确; b河段自北向南流,因此初春或初冬时节不会形成凌汛,凌汛现象一般出现在河流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段,B选项错误;c河段为“地上河”,核心措施应当为减轻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C选项错误;d河段附近为黄河下游地带,因此河道拥堵、河床上升较为严重,土地荒漠化问题并不突出,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2023八下·贵池期中) 延安是我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路遥《平凡的世界》中描述此地区: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如图分别为延安所在区域图、延安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小说中的主人公肖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区域是(  )
A.四川盆地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16.造成文中描述“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质疏松②夏季多暴雨③凌汛④植被稀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5.B
16.D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非常严重。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肥力下降,植被破坏,河流泥沙淤积,造成河道淤塞和洪涝灾害;同时,土壤流失还会导致土地萎缩、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并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此外,黄土高原地区还是中国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不仅会破坏这个重要的水源地,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重视和引起关注。
15.A、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盆地内部水土流失不太严重,地表形态与小说描述不符,A错误;
B、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B正确;
C、华北平原是黄土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表平坦开阔,C错误;
D、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辽阔,东西景观差异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16.D、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而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水冲刷,再加上当地植被稀少,对土壤保护作用弱,导致了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①②③说法符合题意,D正确。
ABC、凌汛是在黄河中游和黄河下游出现的现象,凌汛容易引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村庄,不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所以④说法不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有④,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2023八下·惠来期中)地坑院是窑洞的一种,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陕县曾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读图,这种民居反映了当地突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长冬无夏,气温年较差小 B.温带大陆性气候,缺少木材
C.黄土层深厚,且有直立性 D.地处西北地区,降水稀少
【答案】C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图中所示的民居名称是窑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该高原的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该区为世界上水土流失现象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故C正确;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故ABD错误。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1)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2)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2023八下·东台期中) 豫西黄土高原,有一种独特的民居——窑洞+四合院,就是“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窑”。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含,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下图是地坑院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地坑院”所处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是(  )
A.千里戈壁,黄沙漫漫 B.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C.千沟万壑,土层深厚 D.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19.“地坑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其建筑特点是(  )
①因地制宜,造价低廉 ②窑洞冬暖夏凉
③窑顶平坦,便于晾晒 ④该地气候干燥,降水少,院内不需要排水、储水设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造成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工矿、交通建设 D.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答案】18.C
19.C
20.D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18.黄土高原是位于我国第二阶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高原,这里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特征,由图可知,“地坑院”是由于这里处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土层深厚、直立性强的黄土高原,C正确;千里戈壁,黄沙漫漫是对西北内陆地区的描述,A错误;地面平坦,一望无垠是对内蒙古高原地表形态的描述,B错误;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描述的是青藏高原,D错误,故答案为:C。
19.“地坑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建筑特点有因地制宜,不需要大量建筑材料,造价低廉,①正确;窑洞冬暖夏凉,②正确;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降水少,窑顶平坦,便于晾晒作物,③正确;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院内的“渗坑”是其排水系统,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答案为:C。
20.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工矿、交通建设属于人为原因,ABC错误;造成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八下·定远月考) 《地理中国》报道,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上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读“黄河流域简图”和“桥上桥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根据材料推断,“桥上桥”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2.“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变动 B.过度开垦 C.水土流失 D.围河造田
23.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  )
A.在甲地建水电站,开发水能 B.在乙地修建水库蓄水
C.在丙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D.在丁地加固堤坝,疏通河道
【答案】21.C
22.C
23.C
【知识点】黄河的概况、开发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1)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桃花峪。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等((自然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人为原因),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3)要实现黄土高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2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著名的“桥上桥“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甲乙两处位于黄河上游;丙处位于黄河中游;丁处位于黄河下游。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2.“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3.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在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时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所以“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措施是在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读图分析可知,黄土高原位于图中丙处。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4.(2022八下·惠来竞赛)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安塞腰鼓、西府秦腔、陕北民歌等是黄土文化风情
B.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
C.煤炭资源尤为丰富
D.窑洞是当地的传统民居
【答案】B
【知识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A.安塞腰鼓、秦腔和陕北民歌等都是黄土高原的特殊文化,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黄土高原主要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B错误,符合题意;
C.黄土高原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地人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点建立了窑洞这种传统民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2022八下·玉林期中) 2020年12月26日银西高铁正式通车,在银西高铁沿线,遍布成片的鱼鳞坑。鱼鳞坑是指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挖的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下图为银西高铁线路和鱼鳞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鱼鳞坑主要位于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26.银西高铁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冻土深厚,施工环境恶劣 B.地形崎岖,地下溶洞较多
C.千沟万壑,桥隧修建难度大 D.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
27.山坡上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列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大阻力,减少风沙危害 B.加固坡面,防止山体滑坡
C.扩大间隙,增加有效光照 D.分散溢流,加强水土保持
【答案】25.C
26.C
27.D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
【解析】【点评】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25.由银西高铁图可知,银西高铁线路是从宁夏的银川到陕西西安,地处黄土高原。鱼鳞坑遍布银西高铁沿线,所以鱼鳞坑主要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C正确,排除ABD。故答案为:C。
26.银川至西安途径地形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质复杂,桥隧修建难度大, C正确。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没有冻土,A错误。地形崎岖,地下溶洞较多,这是云贵高原的地形特征,B错误。高铁一般采用以桥带路的形式,是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D错误。故答案为:C。
27.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是治理黄土高原生态问题的根本措施。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可将树植在坑中;呈品字形可以分散溢流。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28.(2023八下·新余)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和窑洞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山脉是   ,丁是被誉为“塞外江南”的   平原。
(2)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是窑洞,该民居反映当地降水较   (填多或少)。
(3)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是   严重,试分析其气候方面的原因:   ,加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是   。
(4)图中西安所在省的简称是   。
【答案】(1)太行山脉;河套
(2)少
(3)水土流失;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植树种草
(4)陕或秦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为太行山脉,丁为河套平原;
(2)窑洞利用了黄土的直立性特点建造而成,体现出了该地的降水稀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为该地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暴雨会冲刷掉该地疏松的土壤;保护措施可以植树种草,巩固水土;
(4)读图可知,西安位于陕西,简称陕或秦。
故答案为:(1)太行山脉;河套;(2)少;(3)水土流失;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植树种草;(4)陕或秦。
【点评】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29.(2017八下·钦州港期中)暑假期间济南市某学校初中二年级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赴图示区域进行了一次“红色之旅”和“自然生态之旅”。小组成员通过沿途观察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资料,收获颇丰。
(1)第一站:从济南出发乘车至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的西柏坡。西柏坡地处B   山脉。该山脉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你能说出它是哪些地理分界线吗   。(至少两条)
(2)第二站:领略了巍峨的山地风光,参观了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后,前往壶口瀑布。亲眼目睹黄河奔腾咆哮、浊浪排空的气度。你能根据提供的图示信息说明黄河在流经哪个地段后泥沙含量大增吗?主要原因是什么?
(3)第三站:越过黄河,进入陕西境内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在去延安的途中,同学们发现沿途地表植被生长比较茂密,与他们的想象有很大的反差。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你知道当地的人们采取了哪些治理和改善的措施吗?(至少两条)
(4)第四站:从延安南行至陕西省省会西安。西安南依A   山脉。我国有多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该山脉,其中有哪些气候分界线经过该山脉   ?
(5)返程:从西安乘火车返回济南,完成本次的“红色之旅”和“自然生态之旅”。返回途中经过的省会城市是   。
【答案】(1)太行山;①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②二,三阶梯的分界线;③山西与河北的分界线
(2)河口到陕县;该河段位于黄土高原,支流多,流域广,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3)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移民建镇等。
(4)秦岭;①1月0等温线;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③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④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5)郑州
【知识点】中国的行政区划;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与差异;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各阶梯内主要地形类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出,B是太行山脉,该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分界线。(2)从图中看出,黄河在河口镇至陕县地段的泥沙含量大增,因为该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差,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众多支流携带大量泥沙汇入黄河。(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当地的人们采取治理和改善的措施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移民建镇等。(4)从图中看出,A是秦岭,秦岭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我国1月O℃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等。(5)从西安乘火车返回济南,返回途中经过的省会城市是河南的郑州。
1 / 12023~2024学年度粤人版地理 八下7.5 陕西省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2023八下·榕城期末)半边房是陕西的特色民居之一,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形区,常见半边房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东北平原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当地(  )
A.冬寒夏热 B.降水较少,分配不均
C.高温多雨 D.降水丰富,分配均匀
3.图中所示房屋大门宜朝向(  )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4.房屋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和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该地区房前种落叶阔叶树的主要作用是(  )
A.春季防风固沙 B.夏季遮荫纳凉
C.秋季截水增湿 D.冬季挡风保温
(2023八下·雁塔月考)陕北地区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心,历史上旱灾是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读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发生的空间差异示意图及旱灾的季节分布统计表,完成问题。
5.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是(  )
A.宜君县 B.定边县 C.米脂县 D.府谷县
6.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其原因是(  )
①降水不稳定②气温高③降水稳定充沛④蒸发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减轻当地旱灾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多项举措,其中不包括(  )
A.广泛种植水稻 B.发展节水农业
C.兴修水利设施 D.培育耐旱品种
8.(2023·龙凤会考)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  )
①夏季多暴雨 ②修路 ③采矿 ④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土地 ⑤黄土疏松,多孔隙 ⑥缺乏植被的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⑤⑥ D.②③④
9.(2023八下·宣汉期末)与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不相关的是(  )
A.土质疏松 B.暴雨集中 C.冬季寒冷 D.地表裸露
(2023八下·孝义期末)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始披上绿装,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发生好转,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据此完成问题。
10.黄土高原地区(  )
①东至大兴安岭,南抵秦岭 ②全年降水稀少
③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④位于北方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梯田的好处是(  )
A.保持水土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增大坡度
(2023八下·阜新期中)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征之一,不同尺度的区域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区域特征,读黄河流域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山脉有(  )
A.①和④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和③
13.图中b河段流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有(  )
A.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B.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C.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种植
D.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14.下列关于图中各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河段位于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B.b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C.c河段为“地上河”,应加高加固堤坝
D.d河段附近土地荒漠化严重,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023八下·贵池期中) 延安是我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路遥《平凡的世界》中描述此地区: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如图分别为延安所在区域图、延安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小说中的主人公肖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区域是(  )
A.四川盆地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16.造成文中描述“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质疏松②夏季多暴雨③凌汛④植被稀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2023八下·惠来期中)地坑院是窑洞的一种,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陕县曾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读图,这种民居反映了当地突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长冬无夏,气温年较差小 B.温带大陆性气候,缺少木材
C.黄土层深厚,且有直立性 D.地处西北地区,降水稀少
(2023八下·东台期中) 豫西黄土高原,有一种独特的民居——窑洞+四合院,就是“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窑”。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含,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下图是地坑院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地坑院”所处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是(  )
A.千里戈壁,黄沙漫漫 B.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C.千沟万壑,土层深厚 D.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19.“地坑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其建筑特点是(  )
①因地制宜,造价低廉 ②窑洞冬暖夏凉
③窑顶平坦,便于晾晒 ④该地气候干燥,降水少,院内不需要排水、储水设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造成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工矿、交通建设 D.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022八下·定远月考) 《地理中国》报道,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上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读“黄河流域简图”和“桥上桥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根据材料推断,“桥上桥”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2.“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变动 B.过度开垦 C.水土流失 D.围河造田
23.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  )
A.在甲地建水电站,开发水能 B.在乙地修建水库蓄水
C.在丙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D.在丁地加固堤坝,疏通河道
24.(2022八下·惠来竞赛)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安塞腰鼓、西府秦腔、陕北民歌等是黄土文化风情
B.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
C.煤炭资源尤为丰富
D.窑洞是当地的传统民居
(2022八下·玉林期中) 2020年12月26日银西高铁正式通车,在银西高铁沿线,遍布成片的鱼鳞坑。鱼鳞坑是指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挖的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下图为银西高铁线路和鱼鳞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鱼鳞坑主要位于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26.银西高铁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冻土深厚,施工环境恶劣 B.地形崎岖,地下溶洞较多
C.千沟万壑,桥隧修建难度大 D.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
27.山坡上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列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大阻力,减少风沙危害 B.加固坡面,防止山体滑坡
C.扩大间隙,增加有效光照 D.分散溢流,加强水土保持
二、综合题
28.(2023八下·新余)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和窑洞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山脉是   ,丁是被誉为“塞外江南”的   平原。
(2)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是窑洞,该民居反映当地降水较   (填多或少)。
(3)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是   严重,试分析其气候方面的原因:   ,加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是   。
(4)图中西安所在省的简称是   。
29.(2017八下·钦州港期中)暑假期间济南市某学校初中二年级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赴图示区域进行了一次“红色之旅”和“自然生态之旅”。小组成员通过沿途观察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资料,收获颇丰。
(1)第一站:从济南出发乘车至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的西柏坡。西柏坡地处B   山脉。该山脉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你能说出它是哪些地理分界线吗   。(至少两条)
(2)第二站:领略了巍峨的山地风光,参观了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后,前往壶口瀑布。亲眼目睹黄河奔腾咆哮、浊浪排空的气度。你能根据提供的图示信息说明黄河在流经哪个地段后泥沙含量大增吗?主要原因是什么?
(3)第三站:越过黄河,进入陕西境内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在去延安的途中,同学们发现沿途地表植被生长比较茂密,与他们的想象有很大的反差。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你知道当地的人们采取了哪些治理和改善的措施吗?(至少两条)
(4)第四站:从延安南行至陕西省省会西安。西安南依A   山脉。我国有多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该山脉,其中有哪些气候分界线经过该山脉   ?
(5)返程:从西安乘火车返回济南,完成本次的“红色之旅”和“自然生态之旅”。返回途中经过的省会城市是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A
4.B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陕西
【解析】【点评】聚落的形成与环境: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1.根据“半边房是陕西的特色民居之一”可知,半边房位于我国黄土高原,故答案为:C。
2.根据所学知识,陕西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材料“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表明,该地降水较少,分配不均,充分收集利用雨水,故答案为:B。
3.根据所学知识,“半边房”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因为该地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东南风温暖湿润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寒冷干燥,因此图中大门宜朝向东南,故答案为:A。
4.根据所学知识,陕西关中地区位于我国北方温带季风区,夏季高温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为了降温,门前多种植树冠较大的阔叶树,可以起到遮阴纳凉的作用,故答案为:B。
【答案】5.C
6.B
7.A
【知识点】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陕西
【解析】【点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5.读图可知,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是米脂县,40-49次,C正确。宜君县0-9次, 定边县10-19次, 府谷县20-29次,ABD错误。故答案为:C。
6.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其原因是: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 ②夏季气温高、④蒸发强,水旱灾害频发,①②④正确。该地区降水不稳定,降水量较少,③错误。故答案为:B。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减轻当地旱灾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多项举措,包括发展节水农业、 兴修水利设施、 培育耐旱品种等,该地区主要种植小麦和谷子,不适宜种植水稻,故答案为:A。
8.【答案】C
【知识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地的黄土非常疏松,缺乏植被保护,所以暴雨容易带走大量的泥土;修路、采矿和不合理利用属于社会原因;
符合题意的是①⑤⑥,故答案为:C。
【点评】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9.【答案】C
【知识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以土质疏松、暴雨集中和地表裸露等问题而闻名。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地区的气候和地质条件有关。
A、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的一个主要特点。这里的土壤由于长期风蚀和水蚀的作用,土质变得疏松,容易产生土壤侵蚀,A不符合题意;
B、暴雨集中是指在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B不符合题意;
C、冬季寒冷,与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不相关,C符合题意;
D、地表裸露是指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的覆盖层相对较薄,容易被风蚀和水蚀,导致土壤流失,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土地保护、水资源管理、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长期的坚持和持续的投入,逐步改善和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答案】10.C
11.A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接长城,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土质较为疏松,地表千沟万壑、沟壑纵横,夏季降水集中,因此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为缓解当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应当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
10.黄土高原东至太行山,①错误;黄土高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②错误。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位于我国北方地区,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
11.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表裸露、坡度陡,夏季降水集中,因此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修筑梯田可以减小地形坡度,减弱水土流失,选项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2.D
13.C
14.A
【知识点】黄河的概况、开发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与界线
【解析】【点评】根据气候、地形等差异,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个区域,其中一些山脉成为各个分区之间的天然分界线,诸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秦岭山脉,以及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祁连山脉;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由于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种植等人类活动;位于阶梯交界处的河流,由于地势落差较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流初春或初冬时节易出现凌汛现象,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出现“地上河”,带来灾害,为改善这种情况,根本措施应当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而下下游则应当加固黄河大堤。
12.①为巴颜喀拉山脉,② 为祁连山脉, ③ 为秦岭, ④ 为太行山脉,其中祁连山脉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分界线,秦岭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故②③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山脉,选项A、B、C错误,故答案为:D。
13.b河段流经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该地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种植,而地表裸露、降水集中以及土质疏松等均为自然原因,选项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a河段位于黄河上游地带,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A选项正确; b河段自北向南流,因此初春或初冬时节不会形成凌汛,凌汛现象一般出现在河流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段,B选项错误;c河段为“地上河”,核心措施应当为减轻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C选项错误;d河段附近为黄河下游地带,因此河道拥堵、河床上升较为严重,土地荒漠化问题并不突出,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5.B
16.D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非常严重。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肥力下降,植被破坏,河流泥沙淤积,造成河道淤塞和洪涝灾害;同时,土壤流失还会导致土地萎缩、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并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此外,黄土高原地区还是中国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不仅会破坏这个重要的水源地,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重视和引起关注。
15.A、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盆地内部水土流失不太严重,地表形态与小说描述不符,A错误;
B、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B正确;
C、华北平原是黄土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表平坦开阔,C错误;
D、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辽阔,东西景观差异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16.D、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而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水冲刷,再加上当地植被稀少,对土壤保护作用弱,导致了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①②③说法符合题意,D正确。
ABC、凌汛是在黄河中游和黄河下游出现的现象,凌汛容易引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村庄,不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所以④说法不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有④,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答案】C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图中所示的民居名称是窑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该高原的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该区为世界上水土流失现象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故C正确;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故ABD错误。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1)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2)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答案】18.C
19.C
20.D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18.黄土高原是位于我国第二阶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高原,这里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特征,由图可知,“地坑院”是由于这里处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土层深厚、直立性强的黄土高原,C正确;千里戈壁,黄沙漫漫是对西北内陆地区的描述,A错误;地面平坦,一望无垠是对内蒙古高原地表形态的描述,B错误;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描述的是青藏高原,D错误,故答案为:C。
19.“地坑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营造思想,建筑特点有因地制宜,不需要大量建筑材料,造价低廉,①正确;窑洞冬暖夏凉,②正确;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降水少,窑顶平坦,便于晾晒作物,③正确;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院内的“渗坑”是其排水系统,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答案为:C。
20.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工矿、交通建设属于人为原因,ABC错误;造成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21.C
22.C
23.C
【知识点】黄河的概况、开发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1)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桃花峪。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等((自然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人为原因),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3)要实现黄土高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2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著名的“桥上桥“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甲乙两处位于黄河上游;丙处位于黄河中游;丁处位于黄河下游。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2.“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3.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在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时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所以“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措施是在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读图分析可知,黄土高原位于图中丙处。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4.【答案】B
【知识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A.安塞腰鼓、秦腔和陕北民歌等都是黄土高原的特殊文化,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黄土高原主要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B错误,符合题意;
C.黄土高原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地人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点建立了窑洞这种传统民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答案】25.C
26.C
27.D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
【解析】【点评】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25.由银西高铁图可知,银西高铁线路是从宁夏的银川到陕西西安,地处黄土高原。鱼鳞坑遍布银西高铁沿线,所以鱼鳞坑主要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C正确,排除ABD。故答案为:C。
26.银川至西安途径地形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质复杂,桥隧修建难度大, C正确。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没有冻土,A错误。地形崎岖,地下溶洞较多,这是云贵高原的地形特征,B错误。高铁一般采用以桥带路的形式,是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D错误。故答案为:C。
27.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是治理黄土高原生态问题的根本措施。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可将树植在坑中;呈品字形可以分散溢流。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答案为:D。
28.【答案】(1)太行山脉;河套
(2)少
(3)水土流失;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植树种草
(4)陕或秦
【知识点】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为太行山脉,丁为河套平原;
(2)窑洞利用了黄土的直立性特点建造而成,体现出了该地的降水稀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为该地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暴雨会冲刷掉该地疏松的土壤;保护措施可以植树种草,巩固水土;
(4)读图可知,西安位于陕西,简称陕或秦。
故答案为:(1)太行山脉;河套;(2)少;(3)水土流失;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植树种草;(4)陕或秦。
【点评】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流失。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遇到暴雨,泥沙很容易被带走,导致水土流失格外严重,同时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使得地表越来越疏松,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治理水土流失首先重在植树种草,其次是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水灌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29.【答案】(1)太行山;①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②二,三阶梯的分界线;③山西与河北的分界线
(2)河口到陕县;该河段位于黄土高原,支流多,流域广,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3)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移民建镇等。
(4)秦岭;①1月0等温线;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③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④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5)郑州
【知识点】中国的行政区划;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与差异;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各阶梯内主要地形类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出,B是太行山脉,该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分界线。(2)从图中看出,黄河在河口镇至陕县地段的泥沙含量大增,因为该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差,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众多支流携带大量泥沙汇入黄河。(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当地的人们采取治理和改善的措施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移民建镇等。(4)从图中看出,A是秦岭,秦岭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我国1月O℃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等。(5)从西安乘火车返回济南,返回途中经过的省会城市是河南的郑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