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综合练习)(含解析)——2024届初中中考历史复习(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综合练习)(含解析)——2024届初中中考历史复习(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21:31:56

文档简介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目录
【考点过关练】
考点 01 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
考点 02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考点 03 戊戌变法
考点 04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重难创新练】
【专题检测卷】
考点 01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
1 .美国驻华海军武官薛斐尔评论洋务运动: “ 中国正在获得的不过是一种虚构的实力,其追赶西方的步伐
也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这么说是因为洋务运动( )
A .受到顽固派阻挠 B .只注重军事工业
C .领导者腐败不堪 D .只学习西方技术
2.据邵阳市人民政府网记载, 晚清时邵阳籍名人魏光焘历任云贵、陕甘总督, 后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曾开辟会宁车路,开矿铸钱,创学堂,推动了我国晚清时期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
展。据此可知,魏光焘是( )
A .农民阶级代表 B .洋务运动代表 C .戊戌变法代表 D .辛亥革命代表
3 .左宗棠是晚清名臣,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指的是
他( )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率部收复新疆
C .创办汉阳铁厂 D .创办北洋舰队
4 .中国近代教育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表中三类学校兴办的目的是( )
类别 时间 数量 地点
外语学校 1862-1864 3 北京、上海、广州
军事学校 1874-1894 9 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旅顺、威海、刘公岛
技术学校 1867-1896 16 福州、上海、天津、广州、武昌、南京、台湾
A .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 B .传播维新变法的思想
C .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宣传民主科学的主张
考点 02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5 .《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
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 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B . 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 .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 .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6 .美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面奉行中立政策, 实际却站在日本那一边。战前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 战 争期间,美国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 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 际压力,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这一行径旨
在( )
A .推行“ 门户开放”政策 B .借日本之手扩大侵华权益
C .巩固美日的同盟关系 D .维护其在华的“势力范围”
7 .下图反映的两场侵华战争的相同之处是( )
A .都占领了中国的首都 B .都体现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C .都与鸦片贸易直接相关 D .都加剧着中国的民族危机
8 .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 “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
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 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 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
的事件是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辛丑条约》的签订
C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 .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
考点 03戊戌变法
9 .“ 自时务学堂、南学会等既开后, 湖南民智骤开, 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 以爱国相砥砺,
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沈毅之才,遍地皆是。 ”这说明该活动( )
A .推动社会思想启蒙 B .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C .改变了近代社会习俗 D .加速民族工业发展
10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极力把孔子描写为一个力主改革的圣人,把大同思想说成是孔子教
义的最高境界,只是由于古文经学的篡改,才使孔子地位降低。康有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继承孔子的志向 B .纠正古文经学的错漏
C .找寻变法的依据 D .塑造自己改革家的形象
11 .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 1896 年销量达到 7000 多份,次年销量高达 12000 份,最高时竟 然达到 17000 份, 出现了“举国趋之, 如饮狂泉” 的局面, 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
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 .使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 B .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 .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 .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12 .长期以来,史学界因《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1895 年) 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 批准和约),无法挽回, 却不收”,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详查清朝军机
处等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由此可见( )
A .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 .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探寻真相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考点 04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3 .有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主题学习时,选用了以下部分相关资料。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 .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C .民族工业的艰辛历程 D .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4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 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 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
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15 .下面漫画中描绘的情境最有可能出现在( )
《太多的高利贷者》
漫画中,俄国皇帝、德国皇帝和英国国王手中都拿着要求清政府赔款的条文,同时,俄国、日本和英国君 王手中还拿着天平称。 一个中国人双膝跪地,目瞪口呆地举起双手,漫画右侧是山姆大叔,他若有所思地 注视着这一切。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6 .如图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列强
A .合谋中国门户开放
C .争先恐后瓜分中国
B .既合作又各谋私利
D .大力扶植清朝政府
1 .(考法一:大事年表)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 年 洪秀全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3 年 曾国藩奉旨办湖南团练,创建湘军
1856 年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 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5 年 曾国藩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85 年 创办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1888 年 中国第一支近代化舰队—— 北洋舰队建立
材料二: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 1865 年到 1895 年, 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 20 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 19 世纪 70 年代, 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 而变为洋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 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 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 强, 其规模时居世界第 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 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 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
争的时间。
(1)根据材料一,洋务派创办洋务与哪些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一、二,洋务派革新军队的措施有哪些?军队的革新产生了什么影响?
(3)通过学习,你认为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哪些有益的启示?
2 .(考法二:评价评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 年 1 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 时说: “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 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一昼二夜草万言书, 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 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
收。 ”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
——摘编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 《随手档》、《早事档》等档案,提出, “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 己过其半数;在京
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 31 次; “ 四月初八日(5
月 2 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 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 由此可以证明,
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阐述材料所述历史事件的背景。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
战争失败的反应。
(3)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相比较,哪则材料更具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
3 .(考法三:背景、原因)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某
校九年级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19 世纪中期】
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表面上打着和
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867 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19 世纪 90 年代】
材料二: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
又要制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 ……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0 世纪初】
材料三:庚子(1900 年)拳匪之乱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清朝是我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这种观察是很
有根据的。 …… 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志士看清了满人的把戏,积极的图以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权。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刺激光绪帝救国“ 时局”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庚子拳匪之乱” 以后,人民对朝廷的态度产生变化?
(4)为了实现国家富强,近代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条
件是什么?
专题 08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时间 45 分钟,满分 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15 小题 30 分)
1 .(2022·四川宜宾 · 统考中考真题) “ 比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
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 。据此观点,洋务运动( )
A .推动了世界产业革命进程 B .实现了中国民众思想解放
C .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 D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2 .(2023·西藏 · 统考中考真题)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学习方法。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中属于历史
结论的是( )
A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B .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海军
C .以“ 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D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 .(2023·山东潍坊 · 统考中考真题) 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
( )
A .抵制了外来侵略 B .传播了西方文化
C .发展了资本主义 D .维护了清朝统治
4 .(2023·江苏宿迁 · 统考中考真题) " 中国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
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 "材料可以说明( )
A .闭关锁国的影响 B .洋务运动的特征
C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戊戌变法的目的
5 .(2023·福建 · 统考中考真题) 1869 年,福州船政局第一艘轮船下水; 1874 年,清廷向福州船政局发出谕
旨,提出新的造船要求: “铁甲船必不可少,即使议购有成,将来仍应鸠工自造。 ”这反映了当时( )
A . 自强求富初步实现 B .官督商办成效凸显
C .海防建设十分紧迫 D .海军衙门指挥得当
6 .(2023·四川攀枝花 · 中考真题)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其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
舰队发生激战,邓世昌及 200 余名将士壮烈殉国的战役是( )
A .丰岛海战 B .平壤战役
C .黄海海战 D .威海卫战役
7 .(2023·四川甘孜 · 统考中考真题) 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标志着列强
由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这种局面出现在( )
A .鸦片战争后 B .甲午中日战争后
C .戊戌变法后 D .八国联军侵华后
8 .(2023·甘肃金昌 · 统考中考真题) 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1894 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
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 ”这说明, “1894 年的那场大败”
( )
A .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 .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 .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9 .(2023·湖北随州 · 统考中考真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
湾。 ”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戊戌变法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2023·宁夏 · 统考中考真题)据《清实录》记载, 1898 年 5 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 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 252
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 189 条,认为可行的只有 63 条。这表明( )
A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 .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 .“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11 .(2023·湖南株洲 · 统考中考真题)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
仑。 ”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 .谭嗣同 B .梁启超 C .严复 D .黄兴
12 .(2023·四川自贡 · 统考中考真题)《马关条约》签订后, 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 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 ,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 .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 .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 .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13 .(2023·山东青岛 · 统考中考真题)为拓展学生思维,某中学开展了“ 思维导图主题命名”活动。如下图最
恰当的“主题”是( )
A .中国近代沦为殖民地的过程 B .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 D .中国近代主动开放的过程
14 .(2023·内蒙古通辽 · 统考中考真题)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
是( )
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A .政治制度的变革 B .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救亡图存的探索 D .民族危机的加深
15 .(2023·江苏连云港 · 统考中考真题)《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 “20 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
峨庄严, 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 20 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关于这一“ 国耻”表述正确的是( )
A .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 .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
C .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D .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二、综合题(16 题 10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0 分,共 30 分)
16 .(2023·四川宜宾 · 统考中考真题)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10 分)
材料一 1872 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图)由上海乘轮赴美, 1875 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
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 “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 ,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与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其目的何在?
材料二 1889 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准备选址建铁厂。
(2)假设你是当时留美回国学员,利用图并考虑近代工业发展条件(如:资源、交通等),在甲、乙、丙三处
中推荐最合理的一处厂址,说明理由。
材料三 张之洞认为“ 大冶路远, 照料不便, 若建于汉阳, 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 ,历经波折, 最终选
址汉阳(见图)。铁厂采取官办,动用官款 5 ,829 ,629 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 1908 年,
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 3700 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
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
——摘编自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之洞最终选址汉阳建铁厂的原因。
(4)结合汉阳铁厂的命运,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17 .(2018·贵州贵阳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李鸿章说: “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①处辇毂之下②,外则布满江湖之间 ”,“外国
猖獗至此,不亟亟③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 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
—— 《李文忠公全书 明僚函稿》
【注释】①狎:轻慢,轻侮;拥挤。②辇毂之下:京都的代称。③亟亟:急迫。
材料二: “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 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 批评了惨淡经营 30 年的洋务运动;同时, 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
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 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历史理解: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发生、 进程、结果、性质及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 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
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外国“狎处辇毂之下” 的罪行,并说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 的
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一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 ,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
坏东西, 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结合所学知识, 说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 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认识。
18 .(2020·四川内江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2017 年 6 月 9 日, 为庆祝香港回归 20 周年, 香港大学生“寻根追梦 · 同心同行” 内地探访交流活
动在静海寺纪念馆举行,双方互赠礼物,如图为静海寺纪念馆获赠礼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条约是什么战争的结果?它签订于哪一年?香港大学生“寻
根追梦 · 同心同行” 时选择如图礼物赠送静海寺纪念馆有什么现实意义?
材料二 《清史稿 ·地理志》广州府:新安县有“九龙司” ,统辖九龙半岛。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
南端“岬角至尖沙咀”一带。阅读如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清咸丰十年是公元哪一年?图片中①和②哪一个属“九龙司”
管辖? “九龙司”一带被英国割占是什么条约的结果?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目录
【考点过关练】
考点 01 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
考点 02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考点 03 戊戌变法
考点 04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重难创新练】
【专题检测卷】
考点 01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
1 .美国驻华海军武官薛斐尔评论洋务运动: “ 中国正在获得的不过是一种虚构的实力,其追赶西方的步伐
也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这么说是因为洋务运动( )
A .受到顽固派阻挠 B .只注重军事工业
C .领导者腐败不堪 D .只学习西方技术
【答案】D
【详解】材料中的“虚构的实力”指的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 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受到顽固派的阻挠,排除 A 项;洋
务运动创办了军事和民用企业,排除 B 项;领导者腐败不堪不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本质,排除 C 项。故选 D。
2.据邵阳市人民政府网记载, 晚清时邵阳籍名人魏光焘历任云贵、陕甘总督, 后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曾开辟会宁车路,开矿铸钱,创学堂,推动了我国晚清时期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
展。据此可知,魏光焘是( )
A .农民阶级代表 B .洋务运动代表 C .戊戌变法代表 D .辛亥革命代表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 晚清时邵阳籍名人魏光焘历任云贵、陕甘总督,后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
事务大臣, 曾开辟会宁车路, 开矿铸钱, 创学堂, 推动了我国晚清时期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 强兵富国, 维护清朝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得出魏光焘是洋务运动代表, B 项正 确;魏光焘是地主阶级,不是农民阶级代表,排除 A 项;戊戌变法代表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
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
辛亥革命代表的思想主张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体制等,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左宗棠是晚清名臣,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指的是
他( )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率部收复新疆
C .创办汉阳铁厂 D .创办北洋舰队
【答案】B
【详解】 1875 年,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发兵新疆平乱, 1878 年 2 月收复新疆南北 两路。 1884 年, 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 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因此“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中“玉门关”与收复新疆有关, B 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
的,排除 A 项;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排除 C 项;北洋舰队与“玉门关”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 .中国近代教育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表中三类学校兴办的目的是( )
类别 时间 数量 地点
外语学校 1862-1864 3 北京、上海、广州
军事学校 1874-1894 9 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旅顺、威海、刘公岛
技术学校 1867-1896 16 福州、上海、天津、广州、武昌、南京、台湾
A .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 B .传播维新变法的思想
C .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宣传民主科学的主张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外语学校”“军事学校”“技术学校”“1862-1864”“1874-1894”“1867-1896”等信息,可知 与洋务运动有关,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内部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 强” 的洋务运动, 积极学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培养洋 务运动所需要的外语、军事和技术人才, A 项正确; 19 世纪末甲午战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积极宣传维
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图强,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 1911 年辛亥革命爆
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 1915 年陈独秀 发起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科学,猛烈批判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考点 02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5 .《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
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 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B . 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 .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 .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 日本绘制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反映 的是日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 D 项正确;日本没有占领中国,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日本制图技术高
超,排除 B 项;材料不能反映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 .美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面奉行中立政策, 实际却站在日本那一边。战前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 战 争期间,美国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 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 际压力,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这一行径旨
在( )
A .推行“ 门户开放”政策 B .借日本之手扩大侵华权益
C .巩固美日的同盟关系 D .维护其在华的“势力范围”
【答案】B
【详解】根据“美国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 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 轻国际压力, 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 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 ”可得了美国 是从自身的利益考虑,想要借日本之手扩大侵华权益, B 项正确;“ 门户开放”在甲午之后,也与材料主旨无
关,排除 A 项;美日并不是同盟,排除 C 项; D 项不是美国的目的所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 .下图反映的两场侵华战争的相同之处是( )
A .都占领了中国的首都 B .都体现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C .都与鸦片贸易直接相关 D .都加剧着中国的民族危机
【答案】D
【详解】结合材料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可得出分别是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二者都加剧着中 国的民族危机, D 项正确;二者并没有占领首都,排除 A 项; B 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 B 项; C
项与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 .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 “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 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 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 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
的事件是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辛丑条约》的签订
C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 .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895 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 中国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而这些通商口岸都是长江流域的城市, 使得列强侵略势力进步深入
到长江流域,符合题干中观点“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
威” ,A 项正确; 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镇压北方的义和团运动,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但没有开放长江流域通商口岸的内容, 而是要求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排除 BC 项; 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进行武力干涉, 但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一企图化为泡影,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考点 03戊戌变法
9 .“ 自时务学堂、南学会等既开后, 湖南民智骤开, 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 以爱国相砥砺,
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沈毅之才,遍地皆是。 ”这说明该活动( )
A .推动社会思想启蒙 B .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C .改变了近代社会习俗 D .加速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A
【详解】从材料中“ 时务学堂、南学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是维新派创办的学术团体, “ 民智骤开……人 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 以爱国相砥砺, 以救亡为己任, 其英俊沈毅之才, 遍地皆是”可知该活动促进了思想 启蒙, A 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 B 项;改变风俗的主张,首先是受到了西方民主 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排除 C 项;辛亥革命
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
掀起了发展事业的热潮,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极力把孔子描写为一个力主改革的圣人,把大同思想说成是孔子教
义的最高境界,只是由于古文经学的篡改,才使孔子地位降低。康有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继承孔子的志向 B .纠正古文经学的错漏
C .找寻变法的依据 D .塑造自己改革家的形象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极力把孔子描写为一个力主改革的圣人”和所学知识, 可知康有为将孔子塑造为一位改革家, 是借助孔子“圣人” 的地位和威望, 为戊戌变法制造历史依据, 从而减 少变法的阻力, C 项正确;康有为代表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 并不是继承古代孔子的志向,排除 A 项;纠正古文经学的错漏并不是康有为的目的,这一说法本身也缺乏 学术的依据,康有为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制造变法的依据,排除 B 项;康有为这一做法是塑造孔子“ 改革家”
的形象,借此宣扬变法,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1 .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 1896 年销量达到 7000 多份,次年销量高达 12000 份,最高时竟 然达到 17000 份, 出现了“举国趋之, 如饮狂泉” 的局面, 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
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 .使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 B .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 .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 .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议论明通, 识解超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从 1896 年《时务报》 销量长期居高不下,最高时竟然达到 17000 份, 1898 年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得出维新思想的传播为维新变 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B 项正确;“主流”一词表述太过绝对,题干材料说明不了《时务报》的畅销,使
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排除 A 项;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没有致力于推
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 C 项;维新变法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 .长期以来,史学界因《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1895 年) 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 批准和约),无法挽回, 却不收”,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详查清朝军机
处等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由此可见( )
A .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 .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探寻真相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史学界因《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 ,而南京大 学茅海建教授详查清朝军机处等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由此证明历史真 相需要通过多种史料、多种方式去探寻, B 项正确;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详查清朝军机处等各类档案得出的 结论也是一种观点,并不代表一定就是历史事实,因此不能证明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排 除 A 项;文献记录是了解历史真相的一种途径,但不能说通过文献记录就能够还原历史真相,而是需要通 过多种史料印证,排除 C 项;依据题干可知围绕着“公车上书” 的问题,史学界根据不同的文献或记录,出
现了不同的观点,因此不能说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点 04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3 .有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主题学习时,选用了以下部分相关资料。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 .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C .民族工业的艰辛历程 D .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 《资政新篇》书影”“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维新运动期间的报纸”“义和团团旗”, 可知分别对应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以 来,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这四场运动都属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运动, A 项正确;洋务运动属 于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维护封建统治的“ 自救”运动, 维新变法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不属于反 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也不属于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排除 BD 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是近代
农民运动,但是与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 项。故选 A 项。
14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 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
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详解】题干中“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都(北京) 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 起见, 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对应《辛丑条约》中“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 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 项正确;《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无与题干相应内容, 排除 ABC 项。
故选 D 项。
15 .下面漫画中描绘的情境最有可能出现在( )
《太多的高利贷者》
漫画中,俄国皇帝、德国皇帝和英国国王手中都拿着要求清政府赔款的条文,同时,俄国、日本和英国君 王手中还拿着天平称。 一个中国人双膝跪地,目瞪口呆地举起双手,漫画右侧是山姆大叔,他若有所思地 注视着这一切。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漫画中,俄国皇帝、德国皇帝和英国国王手中都拿着要求清政府赔款的条文,同时,俄 国、日本和英国君王手中还拿着天平称。 一个中国人双膝跪地,目瞪口呆地举起双手,漫画右侧是山姆大 叔,他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这一切。 ”结合所学可知, 1901 年 9 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 意、比、奥、西 11 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 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 表明清政府已完 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漫画中描绘的情境最有 可能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排除
A 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 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 B 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
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6 .如图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列强
A .合谋中国门户开放 B .既合作又各谋私利
C .争先恐后瓜分中国 D .大力扶植清朝政府
【答案】B
【详解】从画面的场景可得出,西方列强共同拉扯中国,反映出他们合作侵华。但是从“但是不要比其他人 用力”可得出列强之间也有各自的利益,因此反映出列强既合作又各谋私利, B 项正确;庚子事变时,门户
开放政策已经推行,排除 A 项; CD 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场景分析,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1 .(考法一:大事年表)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 年 洪秀全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3 年 曾国藩奉旨办湖南团练,创建湘军
1856 年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 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5 年 曾国藩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85 年 创办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1888 年 中国第一支近代化舰队—— 北洋舰队建立
材料二: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 1865 年到 1895 年, 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 20 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 19 世纪 70 年代, 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 而变为洋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 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 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 强, 其规模时居世界第 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 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 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
争的时间。
(1)根据材料一,洋务派创办洋务与哪些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一、二,洋务派革新军队的措施有哪些?军队的革新产生了什么影响?
(3)通过学习,你认为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1)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措施:建立军事工业;筹建新式海军。影响: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得到改善,战斗力增强;增强了国防力
量,起到了抵抗外来侵略的作用。
(3)国家发展需要稳定的内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增强国防建设;有了强大的国防,国家的发展才能顺利进行。 【详解】(1)根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得出太平天国运动, 根据“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得出第二次鸦片
战争,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
(2)措施:根据“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得出建立军事工业;根据“北洋舰队建立”得出筹 建新式海军。影响:根据“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 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得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得到改善, 战斗力增强;根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 ,分析得出增强了国防力
量,起到了抵抗外来侵略的作用。
(3)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国家发展需要稳定的内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增强国防建设;有了强大的国防,
国家的发展才能顺利进行等角度分析总结。
2 .(考法二:评价评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 年 1 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 时说: “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 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一昼二夜草万言书, 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 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
收。 ”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
——摘编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 《随手档》、《早事档》等档案,提出, “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 己过其半数;在京
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 31 次; “ 四月初八日(5
月 2 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 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 由此可以证明,
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阐述材料所述历史事件的背景。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
战争失败的反应。
(3)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相比较,哪则材料更具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
【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严重。
(2)不同:材料一认为康有为组织的 18 省联名上书,都察院不收;材料二认为康有为并没有送 18 省联名的
上书。
反应: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普遍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纷纷上书,反对签订和约。
(3)材料二比材料一更具史料价值。
理由: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但由于
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
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详解】(1)背景:由题干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公车上书,由材料“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 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可知,其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马关条
约》签订,民族危机严重。
(2)不同:由材料“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可知,材料一认为康有为 组织的 18 省联名上书,都察院不收;由材料“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 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可知,材料二认为康有为并没有送 18 省联名的上书;反映:由材料“ 即令卓如(梁 启超)鼓动各省……一昼二夜草万言书, 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在京城, 翰林院、总理衙门官员皆有大 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 31 次;“ 四月初八日(5 月 2 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
的当日, 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可知, 甲午战争后,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普遍认识到民
族危机严重,纷纷上书,反对签订和约。
(3)理由:由材料“ 1899 年 1 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可知,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 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 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由材料“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 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等档案,提出”可知,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 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
此材料二比材料一更具史料价值。
3 .(考法三:背景、原因)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某
校九年级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19 世纪中期】
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表面上打着和
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867 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19 世纪 90 年代】
材料二: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
又要制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 ……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0 世纪初】
材料三:庚子(1900 年)拳匪之乱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清朝是我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这种观察是很
有根据的。 …… 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志士看清了满人的把戏,积极的图以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权。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刺激光绪帝救国“ 时局”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庚子拳匪之乱” 以后,人民对朝廷的态度产生变化?
(4)为了实现国家富强,近代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条
件是什么?
【答案】(1)措施:创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
(2)时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3)原因: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前提条件:实现民族独立。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 省,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 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从 19 世纪 70 年代 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 80 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又以北洋舰队的实
力最为强大,清政府专门设立了海军衙门。
(2)时局:根据材料二“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
打败了以后又要制地赔款, 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 ……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 很想努力救国”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
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
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 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
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
(3)原因:根据材料三“庚子(1900 年)拳匪之乱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清朝是我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这 种观察是很有根据的。 …… 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志士看清了满人的把戏, 积极的图以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权”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01 年, 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保证严禁人民参加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 表明清
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前提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国家富强,近代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直到 1949 年, 新中国成立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有了新的发展, 所以说要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
是实现民族独立。
专题 08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时间 45 分钟,满分 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15 小题 30 分)
1 .(2022·四川宜宾 · 统考中考真题) “ 比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
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 。据此观点,洋务运动( )
A .推动了世界产业革命进程 B .实现了中国民众思想解放
C .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 D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答案】D
【详解】洋务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小农经济影响深远,缺乏产业革命所需的制度和经 济条件。虽然失败了,但引进了西方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D 项正确;世界产业革命影响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产 业革命的先进成果,排除 A 项;洋务运动没有实现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排除 B 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
护清朝统治,并未改变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2023·西藏 · 统考中考真题)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学习方法。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中属于历史
结论的是( )
A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B .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海军
C .以“ 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D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历史结论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做出的一种主观性总结性认识,包括对历史 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地位影响等的认识,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 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对洋务运动性质影响的描述, D 项正确;历史史实指的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 述, 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 定位, 即“是什么” 的问题。兴办新式学校, 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初步建成 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海军 ,以“ 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3 .(2023·山东潍坊 · 统考中考真题) 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
( )
A .抵制了外来侵略 B .传播了西方文化
C .发展了资本主义 D .维护了清朝统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近代以来, 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和所学可知,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 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京师同 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推动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B 项正确;材料中没
有体现抵制了外来侵略,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发展了资本主义,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了
清朝统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 .(2023·江苏宿迁 · 统考中考真题) " 中国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
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 "材料可以说明( )
A .闭关锁国的影响 B .洋务运动的特征
C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戊戌变法的目的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以求抵御 外侮、镇压太平天国等国内起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B 项正确;闭关锁国不学习西方,洋务企业不是民族
工业,戊戌变法是为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5 .(2023·福建 · 统考中考真题) 1869 年,福州船政局第一艘轮船下水; 1874 年,清廷向福州船政局发出谕
旨,提出新的造船要求: “铁甲船必不可少,即使议购有成,将来仍应鸠工自造。 ”这反映了当时( )
A . 自强求富初步实现 B .官督商办成效凸显
C .海防建设十分紧迫 D .海军衙门指挥得当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874 年,清廷向福州船政局发出谕旨,提出新的造船要求: ‘铁甲船必不可少,即使议 购有成, 将来仍应鸠工自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74 年日军武力犯台, 清廷备御无策, 不得不屈辱议和, 此事引发朝野震荡,海防筹议因之而起,急筹海防成为廷臣疆吏的共识,购办铁甲自此开始,如何加强海 防,铁甲舰是重中之重,材料反映了当时海防建设十分紧迫, C 项正确;洋务运动失败,没能实现自强求富 的目标,排除 A 项;官督商办”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官僚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方式,材料 反映不出官督商办成效凸显,排除 B 项;1885 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 .(2023·四川攀枝花 · 中考真题)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其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
舰队发生激战,邓世昌及 200 余名将士壮烈殉国的战役是( )
A .丰岛海战 B .平壤战役
C .黄海海战 D .威海卫战役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1894 年 9 月,日本舰队在黄海袭击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 世昌为保护旗舰, 指挥舰艇冲锋向前, 迎战敌舰。四艘日舰包围致远舰。邓世昌沉着应战, 舰身中弹过多,
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放炮,击沉致远舰。
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C 项正确;丰岛海战揭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平壤战役中左宝贵牺牲,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以身殉国,
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2023·四川甘孜 · 统考中考真题) 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标志着列强
由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这种局面出现在( )
A .鸦片战争后 B .甲午中日战争后
C .戊戌变法后 D .八国联军侵华后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 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意味着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B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 京条约》,允许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 必须经过 双方协议。这标志着列强进入对华商品输出阶段,排除 A 项;戊戌变法、八国联军都在甲午战后,与题不
符,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8 .(2023·甘肃金昌 · 统考中考真题) 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1894 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 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 ”这说明, “1894 年的那场大败”
( )
A .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 .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 .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894 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 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 ”结合所学可知, 1894 年甲午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 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A 项正 确;辛亥革命等活动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排除 B 项;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的发展和新思 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排除 C 项;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文化
的革新和思想解放,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9 .(2023·湖北随州 · 统考中考真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
湾。 ”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戊戌变法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日本割占台湾,台湾人民掀起了保台运动,
后遇到挫折,但抗日志士的抗日之心不变,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 B 项正确;鸦片战争英国割香港岛,排除
A 项;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排除 C 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割地,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0 .(2023·宁夏 · 统考中考真题)据《清实录》记载, 1898 年 5 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 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 252
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 189 条,认为可行的只有 63 条。这表明( )
A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 .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 .“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 252 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 189 条,认为可行 的只有 63 条”,可见对于维新派人士的变法主张, 反对者居多, 由此表明维新变法面临的阻力很大, B 项正 确;1898 年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A 项;19 世纪六七十 年代清政府洋派官员开展洋务运动,已经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排除 C 项;题干反映的不是“实
业救国”成为共识,而是反映官员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1 .(2023·湖南株洲 · 统考中考真题)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
仑。 ”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 .谭嗣同 B .梁启超 C .严复 D .黄兴
【答案】A
【详解】据材料“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及所学可知, 描 述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志士谭嗣同被捕入狱的历史信息, A 项正确;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发起者之 一,没有牺牲,排除 B 项;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宣传者,但没有为变法牺牲,排除 C 项;黄兴是资
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2 .(2023·四川自贡 · 统考中考真题)《马关条约》签订后, 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 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 ,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 .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 .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 .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895 年,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使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觉醒。公车上书失败后,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 闻报》。据此可知, “新的高度” 即表格内容体现的是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A 项正确;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 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 B 项; 1915 年,陈独秀等掀起新文化运 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 C 项; 1919 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3 .(2023·山东青岛 · 统考中考真题)为拓展学生思维,某中学开展了“ 思维导图主题命名”活动。如下图最
恰当的“主题”是( )
A .中国近代沦为殖民地的过程 B .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 D .中国近代主动开放的过程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
京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
度,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题 干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 C 项正确;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A 项;中国近 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关,排除 B 项;中国近代被迫开放,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
14 .(2023·内蒙古通辽 · 统考中考真题)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
是( )
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A .政治制度的变革 B .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救亡图存的探索 D .民族危机的加深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 “洋务运动”反映的是地主阶 级的救国探索, “戊戌变法”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 这几个事件反映的都是面对民族危机, 中国人民 的是救亡图存的探索, C 项正确;只有“戊戌变法”属于政治制度变革,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意识
觉醒,排除 B 项;民族危机的加深从材料的事件中看不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5 .(2023·江苏连云港 · 统考中考真题)《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 “20 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
峨庄严, 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 20 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关于这一“ 国耻”表述正确的是( )
A .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 .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
C .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D .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20 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 20 世纪的第 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和所学可知, 1901 年,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 11 国签订了《辛丑条约》,D 项正确;1842 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排除 A 项;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是在 19 世纪,排除 B
项;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是在 1895 年初,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二、综合题(16 题 10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0 分,共 30 分)
16 .(2023·四川宜宾 · 统考中考真题)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10 分)
材料一 1872 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图)由上海乘轮赴美, 1875 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
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 “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 ,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与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其目的何在?
材料二 1889 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准备选址建铁厂。
(2)假设你是当时留美回国学员,利用图并考虑近代工业发展条件(如:资源、交通等),在甲、乙、丙三处
中推荐最合理的一处厂址,说明理由。
材料三 张之洞认为“ 大冶路远, 照料不便, 若建于汉阳, 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 ,历经波折, 最终选 址汉阳(见图)。铁厂采取官办,动用官款 5 ,829 ,629 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 1908 年, 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 3700 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
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
——摘编自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之洞最终选址汉阳建铁厂的原因。
(4)结合汉阳铁厂的命运,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推荐厂址甲;理由:离煤矿、铁矿能源近;良好交通运输,产出的铁方便运输;接近城镇,方便招募劳
动力。
(3)原因:汉阳是总督府所在地,便于政府的控制。
(4)认识:中国近代化起步艰难,且受到封建官僚主义的控制,管理缺乏科学的方法。
【详解】(1)运动:根据材料“ 1872 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图)由上海乘轮赴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洋务运动的时间是 19 世纪 60—90 年代,曾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所以这场运动是洋务运动。目的:根据
材料“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根据材料图示, 考虑资源、交通以及市场等因素可知, 最合适的厂址是甲。因为离煤矿、铁矿能源近;
良好交通运输,产出的铁方便运输;接近城镇,方便招募劳动力。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示,汉阳是总督府所在地,根据材料“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 见铁厂之烟囱也”,可知, 建在汉阳的原因是大冶离总督府太远, 不利于政府的控制, 汉阳是总督府所在地,
便于政府的控制。
(4)根据材料“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 1908 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 一战期间,向日商 借款 3700 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 汉阳铁厂, 就此灰飞烟灭。 ”可知, 汉阳铁厂受到封建官僚主义的控制, 结合材料三中汉阳铁厂的选址可知
汉阳铁厂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中国近代化起步艰难。
17 .(2018·贵州贵阳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李鸿章说: “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①处辇毂之下②,外则布满江湖之间 ”,“外国
猖獗至此,不亟亟③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 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
—— 《李文忠公全书 明僚函稿》
【注释】①狎:轻慢,轻侮;拥挤。②辇毂之下:京都的代称。③亟亟:急迫。
材料二: “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 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 批评了惨淡经营 30 年的洋务运动;同时, 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
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 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历史理解: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发生、
进程、结果、性质及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 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
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外国“狎处辇毂之下” 的罪行,并说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 的
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一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 ,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 坏东西, 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结合所学知识, 说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 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认识。
【答案】(1)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陷天津,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劫后并烧毁圆明园。李鸿章:西
方列强入侵,中国落后于西方。
(2)前期打着“ 自强” 的旗号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 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洋务运动 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试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腐朽没落的
封建制度。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 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
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详解】(1)“狎处辇毂之下”是轻侮京都的意思。根据材料一的“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
之下, 外则布满江湖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英法联军一路烧杀, 攻陷天津, 攻入北
京, 闯进圆明园, 抢劫后并烧毁圆明园。据材料一的“外国猖獗至此, 不亟亟焉求富强, 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可以看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 的原因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落后于西方。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打着“ 自强” 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 的旗 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这是“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 的表现。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根本目的 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试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 洋务运动不过是一种量变。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此可见,康有为主
张的“全变” 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进步。
(3)根据材料三的“ 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 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 良的办法,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人民群众,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当 时顽固派势力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在中外反 动势力的共同绞杀下,维新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中国资本主义发
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理解“狎处辇毂之下” 的含义,正确解读李鸿章的“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 富强, 中国将何以自立耶!”。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理解洋务运动的“小变”指的是创办了近代企业, 康有为的 “全变”指的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18 .(2020·四川内江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2017 年 6 月 9 日, 为庆祝香港回归 20 周年, 香港大学生“寻根追梦 · 同心同行” 内地探访交流活
动在静海寺纪念馆举行,双方互赠礼物,如图为静海寺纪念馆获赠礼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条约是什么战争的结果?它签订于哪一年?香港大学生“寻
根追梦 · 同心同行” 时选择如图礼物赠送静海寺纪念馆有什么现实意义?
材料二 《清史稿 ·地理志》广州府:新安县有“九龙司” ,统辖九龙半岛。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
南端“岬角至尖沙咀”一带。阅读如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清咸丰十年是公元哪一年?图片中①和②哪一个属“九龙司”
管辖? “九龙司”一带被英国割占是什么条约的结果?
材料三 “九七国耻”来源于 1901 年 9 月 7 日,它是所有中国人的伤痛!铭记历史,吾辈更当自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签订的条约是什么战争的结果?这场战争爆发于哪一年?综
合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
【答案】(1)鸦片战争。 1842 年。回顾了香港岛被割占的惨痛历史,有助于吸取历史教训;说明了香港是 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寻根同心活动表达了香港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民族 认同感;增强了香港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有助于香港的稳定发展和一国两制的
推行。
(2)1860 年;②; 《北京条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年。我们应拥有反对外来侵略, 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意识和决心;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维护祖国统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铭记历史,落后就被挨打;
少年强则国强,吾辈更当自强不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