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六)(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六)(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15:28:14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六)
(原卷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一“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取材于郭庆光的著作)
材料二:
今天,人们在几乎各种公众场合一火车上、饭店里、街道上-那种常见的、不自觉使用手机的现象,表明了人们对传媒亲密感所具有的文化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革。
手机能够使人们无视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别的特定秩序,它打破了场所的不可更改性,在保持个人私密空间完整性的同时,极力地向外扩张自己的领域,实现对公共空间的“殖民”。比如在音乐会现场、歌舞剧院等公共场所接打电话就是明显的通过手机把私人空间强行带入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的例子。另外,乘坐拥挤、嘈杂的火车、地铁和公共汽车上下班的人群经常使用手机为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一些个人空间。常常可以看到身处闹市的男男女女(以青年人居多),或戴着音乐手机的耳机,摇头晃脑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飞快地操纵着手机按键,在手机的游戏世界里恣意纵横,现实世界里的人和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各种嘈杂的真实的声音一概被手机屏蔽在身外。这样,手机使我们可以从喧闹和争吵的现实世界躲入一种“第二世界”,既与每个人为邻又与每个人分开的世界。手机把人装在一个自我包围、自我设置的气泡中穿过城市。
(取材于王萍的文章)
材料三
网络媒介由人创造产生,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脱离人之后,转而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的异己力量。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
如今,异化问题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来描述人的本质的丧失,人的主体的消亡,人的性灵的沉沦。在网络时代,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本身的力量,这是异化问题在网络时代的新表征。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马克思说的好,“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所谓异化,实质就是非人化。
此外,网络汇集了海量庞杂繁复的信息,在这一大熔炉中,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网络又是一个新媒介,相关管制建设滞后欠缺,“把关人”严重缺位。这就使得大量低级趣味、不健康的信息有机可乘。而网民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往往被各种色情、暴力、虚假等低俗信息侵蚀,致使其信仰缺失,并对其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长时间接触网络也会对受众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运动过少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或肥胖,视觉疲劳引起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或生物钟紊乱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诱发种种疾患。
(取材于梁培培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关于媒介改变人的途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媒介的内容 B.媒介的使用
C.媒介工具环境 D.社会互动环境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视人”“容器人”诞生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
B.印刷媒介环境比电视媒介环境培养的人更缺乏感性。
C.“容器人”反对一切来自权威的和外部强加的认知。
D.“容器人”的行为像电视画面一样,追求空间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媒介依存症”的特点,对材料二中用手机躲入“第二世界”的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沉湎于手机媒介 B.回避与现实社会互动
C.带有自闭症倾向 D.保持人际关系的距离
4.根据材料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异化现象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微信视频与异地的亲人沟通近况。
B.遇到作业难题就使用搜题APP查答案。
C.如果手机没有wifi或没电就焦躁不安。
D.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的网页或信息。
5.手机集多种媒介技术为一体,既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又可以用来看电视、上网等。依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如何理性使用手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①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
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
材料二:
②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锹还沉,那里拿的动?”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儿。”
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③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
材料三: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
这里平儿恐刘姥姥话多,搅烦了凤姐,便拉了刘姥姥说:“你提起太太来,你还没有过去呢。我出去叫人带了你去见见,也不枉来这一趟。”刘姥姥便要走。凤姐道:“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么?”刘姥姥千恩万谢的说道:“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说着,指着青儿说:“他的老子娘都要饿死了。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一眼井,种些菜蔬瓜果,一年卖的钱也不少,尽够他们嚼吃的了。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阿弥陀佛,前日他老子进城,听见姑奶奶这里动了家,我就几乎唬杀了。亏得又有人说不是这里,我才放心。后来又听见说这里老爷升了,我又喜欢,就要来道喜,为的是满地的庄家来不得。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④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今儿天没亮就赶着我进城来了。我也不认得一个人,没有地方打听,一径来到后门,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撞见一个小姑娘,说周嫂子他得了不是了,撵了。我又等了好半天,遇见了熟人,才得进来。不打谅姑奶奶也是这么病。”说着,又掉下泪来。
平儿着急,也不等他说完拉着就走,说:“你老人家说了半天,口干了,咱们喝碗茶去罢。”拉着刘姥姥到下房坐着,青儿在巧姐儿那边,已与巧姐玩的熟了。刘姥姥道:“茶倒不要。好姑娘,叫人带了我去请太太的安,哭哭老太太去罢。”平儿道:“你不用忙,今儿也赶不出城的了。方才我是怕你说话不防头招的我们奶奶哭,所以催你出来的。别思量。”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姑娘,这是多心,我知道。倒是奶奶的病怎么好呢?”平儿道:“你瞧去妨碍不妨碍?”刘姥姥道:“说是罪过,我瞧着不好。”
(选自《红楼梦》第百十三回,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知有二十两银子的“馈赠”后,刘姥姥满心欢喜且流露出说话粗鄙的特点;王熙凤对此笑而不睬,表现出难得的大度,为后文相关情节埋下伏笔。
B.刘姥姥“站起身来,高声说”,说完后“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使众人发怔继而大笑,如此高超的喜剧天赋,岂是一般庸人能做得到的?
C.并非真心帮助刘姥姥的周瑞家的,为取悦贾母而捉弄刘姥姥的鸳鸯,不想惹凤姐伤心两次故意打断刘姥姥的平儿都是丰富刘姥姥形象的有效载体。
D.以其人生阅历,刘姥姥既读不懂王熙凤的精明泼辣,也不能感受王熙凤的“英雄末路”,实诚到在凤姐重病时还能看望她并真诚地为她祈福。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假设透露出温情,“原该不等”“就该”强化这种温情的特别,带给听者几多真切感动。
B.句子②暗示下文逗乐场景必然发生,“沉甸甸”一词含义丰富,握箸之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
C.句子③中的“闹”“撮”“伸”“滑”等动词,表现施事者吃鸽子蛋时滑稽可笑、憨态可掬的神态。
D.句子④中两个“也”字,把自己、子女两代人“捆到”一起,表达出最大的人性闪光点——知恩图报。
8.三则材料中凤姐三次与刘姥姥这门穷亲戚对话,其内心世界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刘姥姥就是作者曹雪芹精心安插在贾府的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看到了什么?请结合文本及《红楼梦》其他章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让国,俱逃归周。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既平殷,夷、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作歌曰:“登彼西山兮,爰采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节选自孔颖达《春秋正义》)
材料二:
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不及不谓之中,过亦不谓之中。请即此而论之。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隐于首阳山,耻食周粟,遂饿而死。孔子尝称之,曰“古之贤人”,孟子尝称之,曰“圣之清”。谁得而议之哉?虽然,抑有说也。
先君之国,受之于祖宗者也。父子传次以嫡以长,古之制也,易此必乱。昔周太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以顺父志,以成王业。孔子称之以至德,且曰民无得而称焉。夷也苟知父志欲立齐,当效泰伯顺父之志,隐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当行己之志,显然辞让于乱命之余也。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汤武之征伐,即尧舜之揖让,天下归周,天之命也。洁身自远斯可已矣,何乃耻食其粟,独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斯皆过乎中者也。呜呼,廉顽立懦[注],足可为百世师,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此孟子之所以讥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称在泰伯而不在夷齐也厥旨深矣。
(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廉顽立懦: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此孟子之所以讥乎A其B隘C而孔子至D德之E称在泰伯F而不在G夷齐也H厥旨深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指谦让,与《汉书·苏武传》中“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不同。
B、叩,指拉住、勒住,与《项脊轩志》中“以指叩门扉”的“叩”意思不同。
C、兵,指用兵器杀害,用作动词,与材料二“为万世法”的“法”用法不同。
D、毛,文中指土地上生长的草木,与成语“不毛之地”的“毛”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武王东征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劝阻武王未果,避世隐居到首阳山,他们作了一首诗批评武王以暴易暴。
B、依照古制,周太王应把王位传给长子泰伯,但他却想传位于小儿子季历,泰伯得知后就逃跑了,孔子称赞泰伯的德行最高尚。
C、在方孝孺看来,天下需要贤明的君主,因此商汤和周武王征讨前代暴君与尧舜禅让都符合天道,天下归服于周也是历史必然。
D、伯夷的行为虽然能够使顽夫变得廉洁,使懦夫坚定心志,但孟子认为,他未能达到尧舜禹三位圣人的境界,不能够为百世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
(2)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
14、方孝孺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行为是怎样评价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双竹①湛师房二首(其二)
苏轼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②。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
张耒③
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②红:油灯。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
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
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D.苏轼称赞张来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
16.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说到动物也知尽孝,以此引出自己也想奉养祖母余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讲述了蜀道的形成过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3)小刚在他的作文中写道:站在江边举目远眺,壮阔的景象使人有所感悟,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诗句“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黏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18.下列句中的“我们”与文中加点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B.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C.祖父给翠翠说:“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箪城。”
D.我们举办了诗词大会,参赛的同学们准备充分,热情高涨,展现了良好的诗词底蕴。
19.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因为海岛挡住了它的转动,它不断冲击着岛屿。它更兴奋,更用劲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口袋公园,顾名思义,指那些规模较小、形状多样,能巧妙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 ① ,也为群众活动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园绿化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提出更多需求,这些选址灵活、因地制宜的口袋公园正好可以弥补城市老城区、人口高密度区域等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口袋公园虽小,却能“绣”出城市方寸之美,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口袋公园建设上持续用力,下足“绣花”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
口袋公园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到设施配备、设计风格,都要充分考虑 ② ,如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设施, ③ ,为上班一族提供更多户外休息区等。在细节和功能上更多考虑便民性、实用性,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在景观设计上,也可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元素,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树木,优先选用乡土植物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流畅简洁,不超过3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开800字。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六)
(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一“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取材于郭庆光的著作)
材料二:
今天,人们在几乎各种公众场合一火车上、饭店里、街道上-那种常见的、不自觉使用手机的现象,表明了人们对传媒亲密感所具有的文化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革。
手机能够使人们无视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别的特定秩序,它打破了场所的不可更改性,在保持个人私密空间完整性的同时,极力地向外扩张自己的领域,实现对公共空间的“殖民”。比如在音乐会现场、歌舞剧院等公共场所接打电话就是明显的通过手机把私人空间强行带入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的例子。另外,乘坐拥挤、嘈杂的火车、地铁和公共汽车上下班的人群经常使用手机为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一些个人空间。常常可以看到身处闹市的男男女女(以青年人居多),或戴着音乐手机的耳机,摇头晃脑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飞快地操纵着手机按键,在手机的游戏世界里恣意纵横,现实世界里的人和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各种嘈杂的真实的声音一概被手机屏蔽在身外。这样,手机使我们可以从喧闹和争吵的现实世界躲入一种“第二世界”,既与每个人为邻又与每个人分开的世界。手机把人装在一个自我包围、自我设置的气泡中穿过城市。
(取材于王萍的文章)
材料三
网络媒介由人创造产生,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脱离人之后,转而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的异己力量。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
如今,异化问题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来描述人的本质的丧失,人的主体的消亡,人的性灵的沉沦。在网络时代,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本身的力量,这是异化问题在网络时代的新表征。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马克思说的好,“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所谓异化,实质就是非人化。
此外,网络汇集了海量庞杂繁复的信息,在这一大熔炉中,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网络又是一个新媒介,相关管制建设滞后欠缺,“把关人”严重缺位。这就使得大量低级趣味、不健康的信息有机可乘。而网民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往往被各种色情、暴力、虚假等低俗信息侵蚀,致使其信仰缺失,并对其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长时间接触网络也会对受众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运动过少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或肥胖,视觉疲劳引起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或生物钟紊乱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诱发种种疾患。
(取材于梁培培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关于媒介改变人的途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媒介的内容 B.媒介的使用
C.媒介工具环境 D.社会互动环境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视人”“容器人”诞生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
B.印刷媒介环境比电视媒介环境培养的人更缺乏感性。
C.“容器人”反对一切来自权威的和外部强加的认知。
D.“容器人”的行为像电视画面一样,追求空间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媒介依存症”的特点,对材料二中用手机躲入“第二世界”的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沉湎于手机媒介 B.回避与现实社会互动
C.带有自闭症倾向 D.保持人际关系的距离
4.根据材料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异化现象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微信视频与异地的亲人沟通近况。
B.遇到作业难题就使用搜题APP查答案。
C.如果手机没有wifi或没电就焦躁不安。
D.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的网页或信息。
5.手机集多种媒介技术为一体,既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又可以用来看电视、上网等。依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如何理性使用手机。(6分)
1. D 2.B 3.C 4. A
5.(6分)
答案示例:
①减少手机依赖(避免过度沉酒于手机而不能自拔) ,加强与现实社会互动 (不借手机屏蔽现实世界/不从现实世界躲入手机“第二世界”) 。 (材料一、二)
②客观分析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选择的依据而不是依赖手机网络。 (材料一)
③不在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使用手机接打电话。 (材料二)
④能够识别/判断手机中的不良信息,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 (不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网页或信息)。 (材料三)
⑤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长。 (材料三)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2分,答出3 点得6 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①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
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
材料二:
②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锹还沉,那里拿的动?”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儿。”
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③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
材料三: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
这里平儿恐刘姥姥话多,搅烦了凤姐,便拉了刘姥姥说:“你提起太太来,你还没有过去呢。我出去叫人带了你去见见,也不枉来这一趟。”刘姥姥便要走。凤姐道:“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么?”刘姥姥千恩万谢的说道:“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说着,指着青儿说:“他的老子娘都要饿死了。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一眼井,种些菜蔬瓜果,一年卖的钱也不少,尽够他们嚼吃的了。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阿弥陀佛,前日他老子进城,听见姑奶奶这里动了家,我就几乎唬杀了。亏得又有人说不是这里,我才放心。后来又听见说这里老爷升了,我又喜欢,就要来道喜,为的是满地的庄家来不得。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④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今儿天没亮就赶着我进城来了。我也不认得一个人,没有地方打听,一径来到后门,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撞见一个小姑娘,说周嫂子他得了不是了,撵了。我又等了好半天,遇见了熟人,才得进来。不打谅姑奶奶也是这么病。”说着,又掉下泪来。
平儿着急,也不等他说完拉着就走,说:“你老人家说了半天,口干了,咱们喝碗茶去罢。”拉着刘姥姥到下房坐着,青儿在巧姐儿那边,已与巧姐玩的熟了。刘姥姥道:“茶倒不要。好姑娘,叫人带了我去请太太的安,哭哭老太太去罢。”平儿道:“你不用忙,今儿也赶不出城的了。方才我是怕你说话不防头招的我们奶奶哭,所以催你出来的。别思量。”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姑娘,这是多心,我知道。倒是奶奶的病怎么好呢?”平儿道:“你瞧去妨碍不妨碍?”刘姥姥道:“说是罪过,我瞧着不好。”
(选自《红楼梦》第百十三回,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知有二十两银子的“馈赠”后,刘姥姥满心欢喜且流露出说话粗鄙的特点;王熙凤对此笑而不睬,表现出难得的大度,为后文相关情节埋下伏笔。
B.刘姥姥“站起身来,高声说”,说完后“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使众人发怔继而大笑,如此高超的喜剧天赋,岂是一般庸人能做得到的?
C.并非真心帮助刘姥姥的周瑞家的,为取悦贾母而捉弄刘姥姥的鸳鸯,不想惹凤姐伤心两次故意打断刘姥姥的平儿都是丰富刘姥姥形象的有效载体。
D.以其人生阅历,刘姥姥既读不懂王熙凤的精明泼辣,也不能感受王熙凤的“英雄末路”,实诚到在凤姐重病时还能看望她并真诚地为她祈福。
【答案】D
【解析】刘姥姥既能读懂王熙凤的精明泼辣,也能感受王熙凤的“英雄末路”。她是左右逢源,不愿说出来。
故选D。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假设透露出温情,“原该不等”“就该”强化这种温情的特别,带给听者几多真切感动。
B.句子②暗示下文逗乐场景必然发生,“沉甸甸”一词含义丰富,握箸之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
C.句子③中的“闹”“撮”“伸”“滑”等动词,表现施事者吃鸽子蛋时滑稽可笑、憨态可掬的神态。
D.句子④中两个“也”字,把自己、子女两代人“捆到”一起,表达出最大的人性闪光点——知恩图报。
【答案】A
【解析】这是王熙凤的虚假逢迎的话,读者听了感受到是王熙凤的八面玲珑。
故选A。
8.三则材料中凤姐三次与刘姥姥这门穷亲戚对话,其内心世界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第一次凤姐内心傲慢。面对来贾府打秋风的穷亲戚她说话圆滑、周到,一番高高在上的说辞后,用二十两银子将刘姥姥打发走。②第二次凤姐内心欣喜。为博得贾母开心,她与鸳鸯商定让刘姥姥配合逗乐,言语中多是催促、鼓励。③第三次凤姐内心真诚。“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话语中满是欢喜、感动,同时也有信任。(每点2分,答对3点5分)
【解析】凤姐三次与刘姥姥这门穷亲戚对话,情境不同,心情自然不同。第一次是刘姥姥来讨生活,她看不起人家;第二次是她要讨好贾母,让刘姥姥配合;第三次是凤姐病了,想感受温暖。
9.刘姥姥就是作者曹雪芹精心安插在贾府的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看到了什么?请结合文本及《红楼梦》其他章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看到了贾府日常生活的奢靡。“一两银子一个的鹌鹑蛋”“螃蟹宴”“各种各样极其考究的服饰和器物”等等,让读者大开眼界。②看到了贾府真实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刘姥姥把众人逗得失态大笑,呈现了各色人等的身份、性情以及地位等,另有黛玉与宝钗的地位,鸳鸯、平儿、袭人与主人的关系都通过刘姥姥的介入而被读者感知。③看到了大观园的全貌。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在众人搬进去不久,借刘姥姥的眼睛,随着贾母等人的脚步,读者对大观园熟悉起来。④看到了贾府整体的盛衰变化。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就是现实层面贾府不断没落的见证。(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解析】解题时,注意可以结合《红楼梦》其他章节。这与整本书阅读相衔接。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线索人物,她见证了大观园的人物关系、奢侈、以及大观园的盛衰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让国,俱逃归周。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既平殷,夷、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作歌曰:“登彼西山兮,爰采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节选自孔颖达《春秋正义》)
材料二:
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不及不谓之中,过亦不谓之中。请即此而论之。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隐于首阳山,耻食周粟,遂饿而死。孔子尝称之,曰“古之贤人”,孟子尝称之,曰“圣之清”。谁得而议之哉?虽然,抑有说也。
先君之国,受之于祖宗者也。父子传次以嫡以长,古之制也,易此必乱。昔周太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以顺父志,以成王业。孔子称之以至德,且曰民无得而称焉。夷也苟知父志欲立齐,当效泰伯顺父之志,隐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当行己之志,显然辞让于乱命之余也。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汤武之征伐,即尧舜之揖让,天下归周,天之命也。洁身自远斯可已矣,何乃耻食其粟,独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斯皆过乎中者也。呜呼,廉顽立懦[注],足可为百世师,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此孟子之所以讥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称在泰伯而不在夷齐也厥旨深矣。
(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廉顽立懦: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此孟子之所以讥乎A其B隘C而孔子至D德之E称在泰伯F而不在G夷齐也H厥旨深矣。
【答案】CFH (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就是孟子讥讽他们狭隘,并且孔子称赞道德最崇高的人,称赞在泰伯但不是伯夷叔齐的原因,他们的主旨思想很深刻啊。
“此孟子之所以……也”是表原因的大句子,其中“讥乎其隘”是状语后置句,是第一个原因,后面C处断开;“孔子至德之称”是第二个原因的主语,应单独成句,E处断开;
“而”连词,连接“在泰伯”和“不在夷齐”,中间不断开,“也”句末语气助词,后面H处断开。
故选CEH。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指谦让,与《汉书·苏武传》中“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不同。
B、叩,指拉住、勒住,与《项脊轩志》中“以指叩门扉”的“叩”意思不同。
C、兵,指用兵器杀害,用作动词,与材料二“为万世法”的“法”用法不同。
D、毛,文中指土地上生长的草木,与成语“不毛之地”的“毛”用法不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和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谦让,辞让;责备。句意:辞让国君之位。/按照常惠说的责备单于。
B.正确。拉住,勒住;敲击。句意: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用手指敲门。
C.错误。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兵器杀害;效法。句意: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能够被万世的人所效法
D.正确。名词,草木;动词,生长草木。句意:难道不是周朝国土的草木庄稼吗?/不生长草木的地方。
故选C。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武王东征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劝阻武王未果,避世隐居到首阳山,他们作了一首诗批评武王以暴易暴。
B、依照古制,周太王应把王位传给长子泰伯,但他却想传位于小儿子季历,泰伯得知后就逃跑了,孔子称赞泰伯的德行最高尚。
C、在方孝孺看来,天下需要贤明的君主,因此商汤和周武王征讨前代暴君与尧舜禅让都符合天道,天下归服于周也是历史必然。
D、伯夷的行为虽然能够使顽夫变得廉洁,使懦夫坚定心志,但孟子认为,他未能达到尧舜禹三位圣人的境界,不能够为百世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孟子认为,他未能达到尧舜禹三位圣人的境界,不能够为百世师”错误,由原文“廉顽立懦,足可为百世师,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可知,是作者认为伯夷的行为可以成为百世师,但因超过了中庸失去了正直,未能达到尧舜禹三位圣人的境界,且是作者的观点,不是孟子认为的。
故选D。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
(2)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
【答案】(1)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就要发动战争,可以称得上孝吗?以臣子的身份去讨伐君主,可以称得上仁吗?
【解析】大意2分,“干戈”“以”各1分。干戈,战争;以,以……身份,凭……身份。
【答案】(2)幸亏有次子交托社稷啊,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接任国君的人,那又能把先王的社稷怎么办呢?
【解析】大意2分,“幸”“苟”各1分。幸,幸亏,幸而,幸好;苟,如果,假如。
14、方孝孺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行为是怎样评价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洁身自好(保持高洁);②过中失正。
(答出任意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洁身自远斯可已矣”可知,洁身自好(保持高洁);
②由原文“斯皆过乎中者也”可知,过中失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辞让国君之位,一起逃到周国。等到周国西伯侯已经死去,武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就要发动战争,可以称得上孝吗?凭臣子的身份去讨伐君主,可以称得上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
材料二:
成为圣人的道理,不过是中庸罢了。尧舜禹三位圣人,能够被万世的人所效法,一概是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做不到不可以叫做中,超过了也不可以叫做中。请允许我就根据这个讨论它。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将要死亡,遗留命令扶立叔齐为君。父亲死了以后,叔齐退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命令啊。”于是逃跑离开,叔齐也不确立国君,然后逃跑离开。这以后,周武王攻伐商朝,他们离开周朝在首阳山隐居,以吃周王朝的粮食为耻辱,于是饥饿而死。孔子曾经称赞他们,说“真是古代贤德的人啊”,孟子曾经称赞他们,说“纯洁的圣人”。谁又能够有异议呢?即使这样,可是有的人还是有评议。
前代君主的国家,是从祖宗那里得到的。父子之间传承,按照以嫡长子为长的次序,是古代的制度,改变这个一定会发生动乱。先前,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泰伯,次子是仲雍,三子季历。太王想要传位给季历及他的儿子昌,泰伯知道了这件事,立即和仲雍逃离到荆楚一地,来顺从父亲的志愿,来成就帝王的事业。孔子称赞他那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并且说百姓简直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伯夷如果也知道了父亲的意志是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应当要效法泰伯顺从父亲的意志,隐隐约约的样子退让躲避于调整改变命运的那一天,不应当执行自己的意志,显达的样子推辞禅让于命运不幸的时候。叔齐也没有确立国君,然后就逃离了,幸亏有次子交托社稷啊,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接任国君的人,那又能把先王的社稷怎么办呢?商汤周武的征战和攻伐,就是尧舜的以位让贤、逊位,天下的百姓归附周朝,是上天的意志、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保持自身清白、不同流合污、自我远离就可以了,怎么能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辱呢,独自吃的野菜,难道不是周朝国土的草木庄稼吗?这都是超过了中庸的啊。唉,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足够可以被百代的人效法学习,超过了中庸失去了正直,恐怕就不能达到尧舜禹成为圣人的道理了。这就是孟子讥讽他们狭隘,并且孔子称赞道德最崇高的人,称赞的是泰伯但不是伯夷叔齐的原因,他们的主旨思想很深刻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双竹①湛师房二首(其二)
苏轼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②。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
张耒③
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②红:油灯。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
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
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D.苏轼称赞张来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错误,“阻雨”的含义是人遇雨受阻,无法行进,并非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故选C。
16.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苏诗写诗人在清幽的佛寺静卧,拨火听雨,冷暖对照,透露出恬然安适的心境,表现了超脱宁静的情怀;②张诗写诗人羁旅他乡,道中遇雨被阻小店,寒夜难眠,卧听雨声,表现出漂泊中的悲凄与孤独。(6分。每点3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苏诗写诗人夜宿寺院的心境。寺僧暮鼓晨钟,参禅礼佛,而诗人对此是闭门不问,任他自起自息,只是对着渐渐暗淡的灯光,孤枕而眠。在这风雨之夜,山寺内残灯将灭,诗人亦将就寝。他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又亮起通红之火,躺床上静听冷雨打着寒窗。透露出恬然安适的心境,表现了超脱宁静的情怀。
张诗写诗人在楚桥遇雨受阻,无法行进,被阻小店,最后两句“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写环境和人物心情,天气寒冷,诗人难眠,只好卧听外面的雨声,渲染一种凄冷的氛围,表现出漂泊中的悲凄与孤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说到动物也知尽孝,以此引出自己也想奉养祖母余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讲述了蜀道的形成过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3)小刚在他的作文中写道:站在江边举目远眺,壮阔的景象使人有所感悟,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诗句“______,______”。
【答案】
(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摧、栈、钩、萧、滟。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黏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18.下列句中的“我们”与文中加点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B.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C.祖父给翠翠说:“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箪城。”
D.我们举办了诗词大会,参赛的同学们准备充分,热情高涨,展现了良好的诗词底蕴。
19.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因为海岛挡住了它的转动,它不断冲击着岛屿。它更兴奋,更用劲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
18.C(3分)
[解题思路]C项和文中加点的“我们”指代涉及的两个人。A项泛指所有人,B项指代文中全城的人,D项指代举办人。
19.D (3分)
[解题思路]D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是博喻,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A项的博喻用多个喻体比喻本体的几种状态,“牛毛”比喻春雨细密,“花针”比喻春雨晶莹细丝”比喻春雨轻柔。B项博喻用多个喻体比喻本体几种状态,用“一粒粒明珠”比喻荷花白而光亮,用“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隐约闪烁,用“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的神态和色泽。C项博喻比喻琵琶演奏的不同声音。
20.(4分)
“踢”“推着”[答案示例]O原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咬着”赋予大海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表现了愤怒时大海的状态。@原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表现力更强,“一刻比一刻”突出强调了大海愤怒时变化的过程。而该句没有这样的效果。[解题思路]从原句使用的手法和效果上进行分析
[评分标准]答出第D点得2分,答出第2点得3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口袋公园,顾名思义,指那些规模较小、形状多样,能巧妙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 ① ,也为群众活动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园绿化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提出更多需求,这些选址灵活、因地制宜的口袋公园正好可以弥补城市老城区、人口高密度区域等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口袋公园虽小,却能“绣”出城市方寸之美,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口袋公园建设上持续用力,下足“绣花”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
口袋公园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到设施配备、设计风格,都要充分考虑 ② ,如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设施, ③ ,为上班一族提供更多户外休息区等。在细节和功能上更多考虑便民性、实用性,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在景观设计上,也可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元素,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树木,优先选用乡土植物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流畅简洁,不超过35个字。(4分)
答案:
①既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②周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③为儿童提供适儿化配套(每空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2.(示例)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充满期待,所以我们要持续下足功夫建好口袋公园。(“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充满期待”1分,“持续下足功夫建好口袋公园”1分,表述为因果关系1分;语句不通畅,出现语病或超出字数酌情扣分,意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开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即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同时,试题与文言文的材料只进行了弱关联,以避免因考生的阅读障碍而造成审题立意上的困难。这类题型曾在2023年适应性测试和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出现过,考生并不陌生。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试题所给定材料可分为两层。
1.第一层: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
这句话通过材料中作者对伯夷、叔齐行为有别于前人的议论,引出“衡量”“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的话题,引导考生围绕“尺子”展开思考。
文言文阅读材料二,围绕伯夷、叔齐因不愿继承王位而相继出逃,且以食周粟为耻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对他们的评价——孔子曾经称颂他们是古代贤德之人,孟子也曾赞誉他们为圣人中的高洁之士。而方孝孺则基于对“允执厥中”(即指言行不偏不倚,符人们合中正之道)这一理念的推崇,认为伯夷、叔齐的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廉顽立懦”的教化意义,但由于其“过中失正”,并不符合圣人之道。可见,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理念出发,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确实各有不同。
本句中将“标准”比喻为“尺子”。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尺子,是“量长度的器具”,此处引申为“衡量行为的标准”。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衡量”既可以理解为“比较;评定”,也可以理解为“考虑;斟酌”。
2.第二层: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第一句: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
这是过渡句,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承接第一层,“这种情况”是指“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引发考生的思考与联想,“常常”则指出“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较高。在现实生活中,尺子因其有着标准刻度和单位的特点,往往比喻为评价的标准、尺度、规则、底线……而这些标准、尺度、规则、底线等,又受人们处事态度、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此句承上启下,需要考生在读懂文言文材料并精准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运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关联能力,使文章体现出现实针对性。
第二句: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这句话带出了两种对尺子使用的角度,一是在某些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保证对不同测量对象秉持统一的公平、公允、公道的态度,我们做事需要从头到尾始终坚持一个标准,按照一以贯之的原则和规范进行测量与评价;二是在某些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立体全面地测评,需要多元评价体系,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衡量评判,才能够量得恰到好处,呈现更多精彩。由此可概括出“何种情况下选择一把还是多把尺子来衡量事物或问题”的主题。“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暗示了选择是在一定条件下作出的,考生要写出选择时的所思所想,即体现出自己对问题或现象有怎样的评定或斟酌;即就在何种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应该“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何种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宜“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本则写作材料,由阅读材料引入,围绕“尺子”展开,言简意丰,启迪思维。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结合以上材料”应该有以下几个含义:
一是写作要结合的是作文试题的材料。
二是要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各分论点由材料得出;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
三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材料的内容是指材枓在生活方面的意义,含义是指材料的启示意义,即类比意义、扩展意义、哲学意义、抽象意义等。
四是写作应以“用尺子衡量”为写作起点。
要求“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立意角度选择、标题拟写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生写作态度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800字。
关于“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即要求选准立意角度,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立意精当。从立意看,既有单一角度立意,也有整体角度立意,均在符合题意的范围;但从思维品质看,有高下之分。
立意:
1.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2.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原则守公正。
3.多把尺子衡量,灵活变通处事。
4.做人底线“一把尺”,因材施教“多标准”。
5.原则规矩应坚守,思维创新“多把尺”。
【范文】
一把尺子选拔,多把尺子评价
孔子、孟子、方孝儒等人用不同的尺子构建出对叔齐伯夷的多元评价体系,使我们获得更为全面的对叔齐、伯夷的评价。现实生活中,一把尺子量到底是一种“选拔式逻辑”,而多把尺子去衡量则是一种“评价式”逻辑。一把尺子的一元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效选拔,而多把尺子的多元评价体系则更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对一个人作出评价。
一把尺子是在单一标准下进行的有目的的筛选,多把尺子则是在多重标准下对一个人做出更全面的评价。前者更像一种选拔机制,正如考试以分数作为单一的对考生的衡量标准,在单一维度上对考生能力进行评估,能方便高效地达到筛选目的。尤其在对专业人才的选拔中,一元评价体系更适合作为选拔机制。而多元评价体系则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角。人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不是一面的而是多面的,相比只能丈量一个维度的一元评价体系,多把尺子让我们对一个人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多元评价体系更适合作为评价机制。
由于其包容性、开放性和全面性,多元评价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一元评价体系更广泛也更科学。一元评价之下和多元评价之下我们可能会得到不同结果。如果单从品行方面进行评价,我们不难看到孔子对叔齐、伯责作出“古之贤人”的评价,孟子作出“圣之清”的评价而方孝儒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发现他们“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当我们基于一元的选拔式逻辑去看待一个人,往往放大了其某一方面的优点或缺点,得到的认识往往有失偏颇。当我们用多元的评价式逻辑去看待一个人,则是以一种更客观、包容、全面的心态去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从而建构出对一个人更立体的观点。
一把尺子选拔,多把尺子评价,并非是说只有一把尺只可于选拔多元人才,而是指其背后的基本思维模式。一把尺子能选出专才,却也难选出全才,但本质上讲,一元偏重于选拔。多元当然也可作为选拔标准,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它往往作为社会评价体系而存在。不要用一元的选拔思维无限放大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在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里,多元思维、多点评价应该成为主流。于个人而言,是去扁平化,去一维化的过程,而于社会而言,则是敞开更包容怀抱的过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