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晚期,欧洲民众对于时间的精确性和利用有了更高的要求,白昼和夜晚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城市开始悬挂起时钟,时钟的敲击声催人奋进,告知人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雇佣关系的普及
2.诺曼征服后的英国,王室领地与总封臣的地产呈现出“插花式”的交错格局。约有20个总封臣的领地分散在10个以上的郡里。而国王本人的许多大地产,也星罗棋布地间杂在各地封臣的大地产中。这主要体现出( )
A.王权对贵族权势的遏制 B.封建专制王权逐渐衰落
C.贵族对王室权威的挑战 D.国王与贵族的相互制衡
3.拜占庭帝国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只看重对旧传统的保存。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的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在四处搜寻古典文献。”根据以上材料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大部分文化
B.为后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C.君士坦丁堡曾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D.守旧的思想挽救不了帝国的衰落
4.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国王只不过是贵族中的一员,与其他贵族相比,没有多少特权,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王室领地。10世纪时的法国国王如果离开自己的领地,就有可能遭到其他贵族抢劫和袭击。这反映出当时( )
A.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 B.西欧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C.各级封建主与国王保持契约关系 D.各级封建主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5.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并不断地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最终于公元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请根据所学知识,在以下选项中找出奥斯曼帝国( )
A. B.
C. D.
6.图3所示培高平台田地,能在没有现代化工具和化肥的条件下获得作物丰收,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成本是用来开挖渠道和培高平台的劳动力。培高平台田地( )
A.促成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支持 B.能保证农业丰收并节省劳动力
C.体现玛雅文明先进的环保意识 D.借鉴阿兹特克人浮动园地经验
7.朝鲜新罗王国建立后,实行丁田制,将国家占有的国有土地划分成小块,分配给十五岁以上的丁男和丁女,保证农民有地可耕。据此可知,丁田制( )
A.巩固了新罗王国的统治 B.限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D.保证了财政收入
8.一位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帝国时写道:经由君士坦丁堡往来于欧亚大陆各地区的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香料和宝石、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这说明拜占庭帝国( )
A.商业兴旺 B.技术先进 C.手工业发达 D.文明优越
9.下表描述的历史现象与古代文明对应正确的是( )
现象 文明
A 他们从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 印加文明
B 他们在安第斯山脉的山脊中建造了马丘比丘城,城中的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展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 阿兹特克文明
C 他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 日本文明
D 他们相信死后灵魂会复活,必须保留身体使灵魂有自己的居所,所以发明了防腐术和制造木乃伊。 希腊文明
A.A B.B C.C D.D
10.帝国在地理上有完整的道路系统紧紧连成一个整体,通讯则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强调土地、矿产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甚至在国家的主持下,举行集体婚礼。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帝国的统一。该帝国是(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阿兹特克 D.印加帝国
11.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20岁左右时,出发去麦加朝圣,从此踏上了一条长达75000英里的旅途,经过了多个国家的国土。如图为其旅行足迹图,他到达的国家不包括( )
A.马里 B.摩加迪沙 C.阿拉伯帝国 D.亚述帝国
12.在中世纪西欧,出现了一个不依附土地和教会,而以商品契约经济为基础的私人自治的领域,社会成员普遍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以及“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该领域是( )
A.庄园 B.自治城市 C.大学 D.议会
13.黑死病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一个灾难,1348年黑死病进入英国,在这片土地上横行霸道一个世纪,长时间的人口大量衰减,让劳动力已经变成稀缺的资源,所以领主们的自营地已经很难再继续下去,只能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由此可知黑死病( )
A.引发了各国对土地的争夺 B.加速了庄园与农奴制的瓦解
C.增强了欧洲封建领主势力 D.推动了商业资本的迅速扩张
14.12、13世纪,欧洲政府的档案(包括官员指令、财产契约、经济档案和司法记录等)数量大量增长,权力不再依靠个人忠诚来定义,权力的实施越来越少依靠力量,而是通过记载着各种声明、税务记录和皇家法令的羊皮纸来实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世纪欧洲( )
A.教育事业的发展 B.自由城市的普及
C.皇帝权威的衰落 D.人文主义的盛行
15.中古早期的欧洲,人们时常看到,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匪帮在各地横行,所到之处烧杀劫掠,普通民众常常成为血腥袭击的对象,整个社会为动乱所困扰,而私人之间的仇怨要么通过武力方式解决,要么诉诸领主法庭或教会法庭。据材料可推知,中古早期的欧洲( )
A.中央政府软弱权力分散 B.蛮族入侵社会失序
C.罗马帝国统治日渐衰落 D.分裂割据局面加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严格的等级划分是玛雅后古典期文明销声匿迹的首要原因。玛雅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占玛雅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劳动者完全是文盲。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也带走了辉煌无比的玛雅文明。留下来的为数众多的普通玛雅农民,无法读懂那些文字和史书。西班牙入侵后,虽然玛雅璀璨的文明几经糟蹋,但余晖至今仍在坚定绽放。尽管欧洲天主教和现代工业文明对玛雅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我们仍可在某些细微之处,发现玛雅文明的踪迹。现在的玛雅人,信耶稣也信羽蛇神,我们所看到的,是一股融合殖民时代和玛雅精神的双重文化。
——摘编自李均《神秘莫测的玛雅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玛雅文明湮灭的原因和玛雅文明余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玛雅文明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元视角下的阿拉伯帝国商业
材料一 商人是世界的信使。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
我最乐意死的场所莫过于为我的家族做买卖的场所。
——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材料二
材料三 古代埃及有个富商,名叫余睦肃丁。他言而有信,家中婢仆车马成群,财富很多,是商人中最忠实善良的人,因此被推选为商界的领袖。
——《一千零一夜》节选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阿拉伯帝国商业的?
(2)除了上述三则材料的研究角度,请补充另外两个角度以促进阿拉伯商业的研究?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千零一夜》对于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世界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部位,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正式接触与频繁往来始于唐代。公元8-9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关系已逐渐形成,政治、经济势力达到全盛时代,科学文化也有巨大成就。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往来和贸易关系日益密切,沟通彼此之间的干道是著名的呼罗珊大道,这条大道直达中国边境,再与中国境内的交通路线相连接,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和波斯海外贸易商来到中国。
——摘编自马树德《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中古时期是亚洲封建制度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东方的朝鲜与中国相邻,长期以来相互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颇受中国影响。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同唐朝开展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古时期朝鲜“颇受中国影响”的具体表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150年之后,欧洲便进入了“间接农业消费”阶段,在此阶段,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而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刺激了西欧封建主对精美的装饰品和奢侈品如香料、染料、宝石、丝绸、锦缎等物的需求,一些商人(以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为主)开始从事东方与西欧间的远途贩运。这样,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这些贸易中心也逐渐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集聚地,并为农民提供了可能的落脚地和就业场所,城市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
材料二 在中世纪前期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古罗马帝国时期城市享有的内部自治特权消失殆尽,所有城市都臣属于某个甚或几个领主,每个城市居民(教士和服兵役者除外)须向领主交纳“领主税”。领主的无节制的盘剥使得一些城市武装反抗领主,如1067年芒斯市民起义和1112年拉昂市民骚乱等。市民们期望国家权力给他们提供保护以便使其免除领主盘剥的愿望日益强烈。13世纪中,一些国家的君主站到城市一边。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1180~1223年在位)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鼓励他们加强城市防御,发展工商业;不仅如此,他还宣称自己是王室直属领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他因此被称作是“城市人的好朋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市民阶层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市民阶层获得自治特权的原因和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城市开始悬挂起时钟,时钟的敲击声催人奋进,告知人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时间观念不断增强.而且城市建设中引人了时钟,这主要是受到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科学技术并没有明显进步,且材料现象出现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科学技术进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中世纪晚期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排除B项;14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世纪晚期欧洲雇佣关系并没有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诺曼征服后,“插花式”的地产占有格局使大贵族势力相对分散,增强了王权对贵族权势的遏制,A项正确;材料体现王权的强化而非衰落,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出王权对贵族权势的遏制,材料并不能体现贵族对王室权威的挑战,排除C项;“插花式”地产的主导者是国王,不能体现国王与贵族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453年拜占庭帝国。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古希腊学术文化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文化基础,并未涉及拜占庭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沟通作用,因此无法得出君士坦丁堡曾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根据材料“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可知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大部分文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的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在四处搜寻古典文献”可以得出为后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只看重对旧传统的保存”可知守旧的思想挽救不了帝国的衰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从材料中看出中古时期西欧国王没有多少特权,甚至会遭到贵族的抢劫和袭击,反映了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封建主有一定的独立性,D项正确;这个时期封君封臣制度没有瓦解,排除A项;民族国家这个时期是逐渐形成,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契约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奥斯曼帝国时期。据材料可知,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并不断地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最终于公元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B项正确;A项中欧洲只占有意大利和西班牙一部分,可知是拜占庭帝国,排除;C项有亚历山大进军路线图,可知是亚历山大帝国,排除;D项都城在巴格达,同时期中国是唐朝,可知是阿拉伯帝国,排除。故选B项。
6.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培高平台田地中来自两侧沟渠、渠中淤泥的土壤有利于提高平台肥力,渠水有利于调节温度、增加湿度、保障墒情,A项正确;培高平台并不能确保农业丰收,平台“主要成本”来自劳动力,与节省劳动力的说法矛盾,排除B项;玛雅文明在中美洲,不在南美的安第斯山区,所谓体现玛雅文明的环保理念缺乏依据,排除C项;阿兹特克文明晚于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据材料“实行丁田制,将国家占有的国有土地划分成小块,分配给十五岁以上的丁男和丁女,保证农民有地可耕”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罗王国的丁田制有利于保证农民有地可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农业发展,C项正确;新罗王国实行丁田制,但新罗王国最终灭亡,所以丁田制没有“巩固”新罗王国的统治,排除A项;将国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但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容易出现土地兼并,丁田制无法限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将土地分配给丁农,但没有涉及国家的征税标准和赋税征收情况,不能得知“保证了”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世界)。材料“经由君士坦丁堡往来于欧亚大陆各地区的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香料和宝石、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体现的是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往来于欧亚大陆商品种类丰富,说明商业发达,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技术领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拜占庭帝国的本土手工业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的文明,体现不出文明优越,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武士在日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重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10世纪贵族及庄园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C项正确; “浮动园地”是阿兹特克人在湖底建造的一种耕地,而非印加文明,排除A项;马丘比丘是印加文明的“失落之城”,而非阿兹特克文明,排除B项;木乃伊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而非希腊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帝国的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的国教以太阳崇拜为特色,D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不是以太阳崇拜为特色的宗教,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依然信仰伊斯兰教,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B项;阿兹特克具有明显的土地私有制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世界)。根据图片可知,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经过了多个国家的国土,亚述帝国于公元前612年灭亡,他不可能到达,D项符正确;马里、摩加迪沙、阿拉伯帝国时间上都符合,且地图路线显示都到达过,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一个不依附土地和教会,而以商品契约经济为基础的私人自治的领域,社会成员普遍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以及‘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时期,城市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形成,城市公民获得一定的自由权利,其成员在其中获得了市民和公民的双重身份,B项正确;庄园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项;大学主要是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机构,不具备私人自治的性质,排除C项;议会是国家立法机构,与题意的“私人自治”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348年(英国)。根据材料“长时间的人口大量衰减,让劳动力已经变成稀缺的资源,所以领主们的自营地已经很难再继续下去,只能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可知,由于黑死病造成大量劳动力丧失,因此庄园经济无法持续下去,这加速了庄园与农奴制的瓦解,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黑死病对英国的影响,并没有引发各国对土地的争夺,排除A项;庄园经济瓦解不利于欧洲封建领主,排除C项;商业资本迅速发展说法夸大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权力不再依靠个人忠诚来定义,权力的实施越来越少依靠力量,而是通过记载着各种声明、税务记录和皇家法令的羊皮纸来实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情况是中世纪欧洲教育得到发展,教育的发展使各种声明、记录、法令等能够在普通民众中得到推广和接受,从而不再单一依靠统治者的个人权威,A项正确;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开始兴起,但自由城市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势力强大,皇帝或者国王匍匐于教权之下,权威衰落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12、13世纪的欧洲,教会势力强大,人文主义尚未得到盛行,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依据材料可知:“匪帮横行、整个社会为动乱所困,私人仇怨通过武力或诉诸领主法庭或教会法庭,可知当时欧洲的中央政府力量衰落,领主和教会分享了国王的权力,A项正确;蛮族入侵社会失序,发生在中世纪到来之前,排除B项;罗马帝国统治日渐衰落,发生在中世纪到来之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分裂割据局面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原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贵族子弟养尊处优;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特点:融合现代工业文明和其他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启示:文明发展需重视可持续性;要警惕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可能导致文明崩溃的因素;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玛雅)。原因:据材料“严格的等级划分是玛雅后古典期文明销声匿迹的首要原因”可知,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据材料“玛雅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可知,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据材料“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可知,贵族子弟养尊处优;据材料“西班牙入侵后,虽然玛雅璀璨的文明几经糟蹋”可知,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特点:据材料“尽管欧洲天主教和现代工业文明对玛雅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我们仍可在某些细微之处,发现玛雅文明的踪迹”“是一股融合殖民时代和玛雅精神的双重文化”可知,融合现代工业文明和其他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达、近代(玛雅)。启示:据材料“玛雅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可知玛雅文明内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是玛雅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反映了要警惕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可能导致文明崩溃的因素;据材料“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也带走了辉煌无比的玛雅文明”可知,文明发展需重视可持续性;据材料“西班牙入侵后,虽然玛雅璀璨的文明几经糟蹋”及所学知识可知,要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
17.(1)宗教价值观的角度;商业范围及商业城市;商业在文学中的体现。
(2)商业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政治制度对商业的保障;手工业、农业对商业的影响;交通发展对商业的促进。
(3)《一千零一夜》属于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多有描写商人、商业的情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商业发展概况。可作为了解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一面镜子,对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文学作品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需其他史料佐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可知,宗教价值观的角度;根据材料“我最乐意死的场所莫过于为我的家族做买卖的场所”及贸易路线可知,商业范围及商业城市;根据材料“他言而有信,家中婢仆车马成群,财富很多,是商人中最忠实善良的人,因此被推选为商界的领袖”可知,商业在文学中的体现。
(2)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本题相对开放,结合所学可知,视角可从商业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政治制度对商业的保障及手工业、农业对商业的影响、交通发展对商业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补充。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古代埃及有个富商,名叫余睦肃丁。他言而有信,家中婢仆车马成群,财富很多,是商人中最忠实善良的人,因此被推选为商界的领袖”及所学可知,可从文学作品是对商业的反映、对阿拉伯帝国商业的了解及文学作品的主观性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一千零一夜》属于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多有描写商人、商业的情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商业发展概况。可作为了解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一面镜子,对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文学作品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需其他史料佐证。
18.(1)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政府政策开明;丝绸之路的影响;经济繁荣;商人的推动等。
(2)表现:创造出谚文;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在朝鲜传播;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等。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阿拉伯帝国和中国。条件:根据材料“阿拉伯世界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部位”“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关系已逐渐形成”“再与中国境内的交通路线相连接,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和波斯海外贸易商来到中国”和所学可知,可从地理位置优越、政府政策开明、丝绸之路的影响、经济繁荣及商人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朝鲜。表现:根据材料“长期以来相互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颇受中国影响”和所学可知,可从创造出谚文、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在朝鲜传播及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
19.(1)历史背景:欧洲社会逐渐相对稳定;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逐渐恢复;文明间的交往交流逐渐密切;人们的需求日益扩大(市场扩大)。(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日益扩大;国王巩固权力的需要:传统封建社会不适应时代发展。(任答两点即可)意义: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促使传统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促进近代形态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建立);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利于市民阶层的扩大,促进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中古(西欧)。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社会逐渐相对稳定;根据材料“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可知,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逐渐恢复;根据材料“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 1096 ~ 1270 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可知,文明间的交往交流逐渐密切;根据材料“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可知,人们的需求日益扩大(市场扩大)。
(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欧洲)。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市民们期望国家权力给他们提供保护以便使其免除领主盘剥的愿望日益强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日益扩大;根据材料“国王腓力普二世( 1180 ~ 1223 年在位)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可知,国王巩固权力的需要;根据材料“领主的无节制的盘剥使得一些城市武装反抗领主”可知,传统封建社会不适应时代发展。第二小问意义:市民和国王联合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传统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促进近代形态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建立);根据材料“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可知,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利于市民阶层的扩大,促进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