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参考答案
1-5ABDDD 6-10ACBDB 11-15DCAAC 16-20DBBDD 21-25DDAAC
26.(除标注的空外,每空2分,共10分)
(1)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野生酵母菌
(2)(先打开后)关闭 排出CO2,并防止杂菌污染
(3)洗去樱桃表面的浮尘(1分) 后(1分)
27.(除标注的空外,每空2分,共15分)
(1)碳源、氮源、水、无机盐 PH、特殊营养物质及O2 选择(1分)
(2)琼脂(凝固剂)(1分) 菌株A(1分)
(3)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A菌液和B 菌液均匀涂布在平板上,培养后记录透明圈大小
(4)5.2×108 小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28.( 12分,每空2分)
(1)消毒 与青蒿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在愈伤组织中没有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次生 (2)核移植(细胞核移植)
(3)提供营养物质、改变激素的浓度(比例) 温度(或光照)
29.(除标注的空外,每空2分,共13分)
(1)3 (1分) 一定的流动性(1分) 灭活的病毒(1分)
(2)③ 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
(4)动物细胞融合 动物细胞培养2024年3月
绵阳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 物 学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泡菜用的盐水要煮沸后立即使用,以防杂菌
B.泡菜的制作过程中可能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
C.适量的食盐水和酸性条件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
D.腌制泡菜时如果加入一些陈泡菜汁,可以缩短腌制时间
2.人们利用某些微生物制作食品时,需要分析微生物的特点,控制微生物的发酵条件。下列与此有关的各项内容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食品 果酒 果醋 腐乳 泡菜
主要微生物 酵母菌 醋酸菌 黄曲霉 醋酸菌
制作装置或操作步骤
3.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a、b、c、d表示其相同之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可表示两者所用主要菌种都是单细胞生物
B.b可表示两者所用主要菌种都属于真核生物
C.c表示两者的主要菌种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D.d表示三者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均升高
4.下列四种生物的能源、碳源、氮源和代谢类型的描述,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蓝细菌 硝化细菌 根瘤菌 乳酸菌
能源 光能 NH3的氧化 有机物 分解乳酸
碳源 CO2 CO2 糖类等有机物 糖类等有机物
氮源 NO3-、NH4+等 NH3 N2 蛋白质等有机物
代谢类型 自养需氧型 自养需氧型 异养需氧型 异养厌氧型
5.下列有关消毒与灭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消毒法是煮沸消毒法
②对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要使用巴氏消毒法消毒
③实验操作者的双手使用酒精进行灭菌
④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常使用灼烧法进行灭菌
⑤培养基常使用湿热灭菌法进行灭菌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6.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常用的获取纯培养物的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板划线法在每次划线前后都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B.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也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有时也可以不稀释直接涂布
C.两种纯化方法的核心都是要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
D.接种环在划线前后都需要灼烧,涂布器在接种前也需要灼烧,但两种处理方法不同
7.检验某水体中大肠杆菌数目是否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其操作流程如图所示。EMB培养基上形成的不同菌落中,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滤待测水样用到的滤杯、滤膜和滤瓶均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B.制备EMB培养基时,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C.接种时用无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滤膜截流细菌面向上紧贴于EMB培养基上
D.EMB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培养后平板上的菌落均为大肠杆菌菌落
8.某公司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推出一款新型免洗洗手凝胶。为衡量该凝胶的清洗效果,研究人员检测了凝胶洗手前后,手部细菌的含量。凝胶洗手前的检测流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统计洗手前手部细菌的数量,选择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B.还需设置一组未接种的培养基同时培养,证明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
C.培养基上的一个菌落只可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D.初步判断培养基上菌种的类型,需要用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状
9.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够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突变菌株A和突变菌株B由于不能自己合成某些营养素,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科学工作者利用菌株A和菌株B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一:将菌株A和菌株B混合后,涂布于基本培养基上,结果如图1;实验二:将菌株A和菌株B分别置于U型管的两端,中间由过滤器隔开。加压力或吸力后,培养液可以自由流通,但细菌细胞不能通过。经几小时培养后,将菌液A、B分别涂布于基本培养基上,结果如图2。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菌株A和B的代谢产物不能改变彼此的遗传特性
B.混合培养的菌株不一定都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C.不同菌株间接触后才可能交换遗传物质
D.菌株A和菌株B含有相同的突变基因
10.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菌由于发生基因突变只能在添加了赖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下图为以野生型菌株为材料,诱变、纯化赖氨酸营养缺陷突变株的部分流程图, 数字代表培养基,A、B、C表示操作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是( )
A.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够合成所需的全部氨基酸,因此培养基中无需提供氮源
B.①②④培养基中需添加赖氨酸,而③培养基中不能添加赖氨酸
C.需将①中的菌液适当稀释后,用接种环蘸取菌液在②上进行划线接种
D.从④培养基中挑取乙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即可获得所需突变株
11.扩展青霉常见于腐烂苹果中,其分泌的展青霉素(Pat)是一种具有致突变作用的毒素。为研究腐烂苹果中 Pat 的分布,进行了如图实验,其中“病健交界处”为病斑与正常部位的交界处,依据与病斑的距离不同将苹果划分为①~⑤号部位,其中⑤为剩余部分。测定病斑直径为1、2、3cm的苹果中①~⑤号部位的Pat含量,结果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自变量是腐烂苹果中的病斑大小和离病斑距离大小
B.可向扩展青霉培养液中加入青霉素以防止杂菌污染
C.病斑越大,靠近腐烂部位的果肉中 Pat 含量越高
D.由实验结果可知,苹果去除腐烂部位后可放心食用
12.如图是利用平板划线法在培养基上获得微生物单菌落的实验操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划线操作时,接种环只蘸取一次菌液 B.不能将第④区域的划线和第①区域的相连
C.观察菌落特征的最佳区域是①区域 D.完成上述过程,接种环共需灼烧处理5次
13.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料,研究者观察到几个有透明圈的菌落。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透明圈内的刚果红染料已被分解 B.菌落①中的菌株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
C.图中菌落可能是细菌也可能是真菌 D.图中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14.发酵工程可实现发酵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下图为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可以是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 B.③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
C.产物浓度的检测必须在发酵结束后进行 D.发酵条件为室温和近中性的pH等
15.发酵工程与农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及其他工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后发酵阶段完成
B.食品添加剂虽能改善食品的口味、色泽和品质,但会降低食品的营养
C.将乙肝病毒的抗原基因转入酵母菌,再结合发酵工程可生产乙肝疫苗
D.利用放线菌产生的井冈霉素防止水稻枯纹病是化学防治的有效手段
16.下列关于细胞工程操作流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组织细胞悬液→原代培养传代培养
B.高产奶牛体细胞去核的牛卵母细胞重组细胞
C.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细胞单克隆抗体
D.菊花幼嫩茎段切成0.5~1 cm长的小段愈伤组织植株
17.紫花苜蓿是常用的豆科牧草,但易使家畜患鼓胀病;百脉根富含物质X,X可与紫花苜蓿中特定蛋白结合,抑制鼓胀病的发生。为培育抗鼓胀病的苜蓿新品种,我国科学家利用紫花苜蓿和百脉根为材料进行了实验,主要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发生过染色体结构变异,且实现了远缘杂交育种
B.为确保最终得到的F植株为新品种,可对②过程形成的C进行筛选和鉴定
C.③过程中C的高尔基体活动性增强,D的形成是植物体细胞杂交完成的标志
D.将细胞培养至E阶段即可研究物质X的作用,④过程需进行光照处理
18.如图表示利用棉花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遗传改良的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过程需在适宜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
B.②过程能定向诱导原生质体产生优良性状的突变
C.③过程中叶肉细胞失去了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
D.④过程需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处理
19.以二倍体(基因型为AaBb)植株的花药为外植体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植株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过程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B.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间期抑制纺锤体形成
C.②③过程不需要更换培养基 D.经④过程形成的植株中纯合子占100%
20.实验小鼠皮肤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细胞1是原代培养,往往会因为细胞密度过大、有害物质积累等分裂受阻
B.所需培养基是按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和量严格配制的合成培养基
C.传代培养时,悬浮培养的细胞直接用离心法收集,无须再用酶处理
D.体外培养的细胞既能贴壁生长又能悬浮生长,都会发生接触抑制现象
21.克隆技术可用于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选用的“未受精的卵”一般为减数分裂Ⅱ中期的卵母细胞
B.过程②需要向发育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和动物血清
C.过程③需将胚胎移入经同期发情处理的受体母牛子宫内
D.细胞培养中需提供5%CO2,目的是调节培养液的渗透压
22.下列关于胚胎干细胞(简称ES细胞)和iPS细胞及其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ES细胞存在于早期胚胎中,不能分化形成生物个体
B.ES细胞存在于成体组织和器官内,能分化成特定的组织
C.iPS细胞存在于成体组织和器官内,能分化成特定的组织
D.iPS细胞是人工诱导产生的,可诱导分化成为多种组织细胞
23.细胞工程中,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是成功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进行培养有利于获得大量的细胞
B.选择去核的卵母细胞作为核受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
C.大多数单倍体是体细胞诱变育种和研究遗传突变的理想材料
D.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苗
24.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工程中所用技术或方法与原理不完全相符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幼苗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抗体——细胞的全能性
B.酶解法处理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酶的专一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细胞——细胞膜的流动性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获得相应产品——细胞增殖
25.下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细胞工程知识框架。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均属于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技术
B.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大多数都需要贴附于某些基质表面才能生长增殖
C.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依据的原理都是细胞的全能性
D.动物细胞培养液需要定期更换以排除代谢废物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50分)
26.(10分)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图1)和果酒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选料→冲洗→压榨→过滤→灭菌→接种→发酵→过滤→果酒
图2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可以进行酒精发酵,请写出相应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____________。
(2)利用图1所示装置制作果酒时,为适当提高果酒的生产速率,进气口应_________;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利用图2所示生产工艺流程制作樱桃酒,其中冲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樱桃榨汁前需要除去枝梗,此操作是在冲洗________(填“前”或“后”)进行的。
27.(15分)填充型淀粉塑料又称生物破坏性塑料,其制造工艺是在通用塑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淀粉和其他少量添加剂,然后加工成型,淀粉含量不超过30%。填充型淀粉塑料技术成熟,因此目前国内可降解淀粉塑料产品大多为此类型。某垃圾处理中心工作人员从堆放填充型淀粉塑料的土壤中分离得到A和B两株可以降解填充型淀粉塑料的细菌,在此基础上采用平板培养法比较二者降解填充型淀粉塑料的能力。
实验所用的培养基成分如下。
培养基Ⅰ:K2HPO4,MgSO4,NH4NO3,填充型淀粉塑料粉末,水。
操作步骤:
①将A、B菌株分别接种在两瓶液体培养基Ⅰ中培养,得到A、B菌液;
②液体培养基Ⅰ中添加物质X,分别制成平板Ⅰ、平板Ⅱ、平板Ⅲ,并按图中所示在平板上打甲、乙两孔。
③在无菌条件下,将等量等浓度的A菌液和B菌液分别接种到三个平板的甲和乙两孔处,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比较两孔处的透明圈大小并作记录。(“+”表示有透明圈,“+”越多表示透明圈越大)
菌株 透明圈大小
平板Ⅰ 平板Ⅱ 平板Ⅲ
A +++ +++ +++
B ++ + ++
(1)培养基Ⅰ能为菌株A、B提供的基本营养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求,从功能上划分,实验所用的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要制成平板Ⅰ、平板Ⅱ和平板Ⅲ,液体培养基Ⅰ中添加物质X一般是___________ ,根据实验结果,分解填充型淀粉塑料应选用的菌株是 。
(3)在平板上打孔的过程可能会污染平板,为了减少这个情况的发生,请你换一种办法使菌株在平板上产生透明圈,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在5个平板上各接种稀释倍数为103的菌液样品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48、50、54、56、430,则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为___________个。这种方法所统计的细菌数通常会比实际数目偏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12分)青蒿素是黄花蒿叶片细胞的代谢产物,能杀死红细胞内的疟原虫,是非常有效的抗疟疾药物。目前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青蒿素。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建立无菌体系非常重要,其中对外植体则需进行_________处理。研究人员发现愈伤组织中没有青蒿素,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推测青蒿素是黄花蒿叶片细胞的___________(填“初生”或“次生”)代谢产物。
(2)经植物组织培养可再生出新的植株,目前还不能用类似方法获得完整的动物个体。克隆的动物,实际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技术来实现的。
(3)植物组织培养的不同阶段需要换瓶培养,换瓶的主要目的有_____________(答1点)。 组织培养过程除需及时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外,还要控制的外界条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3分)为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科研人员尝试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上,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过程如图1所示。
(1)图中选用 B 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细胞,如果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其融合细胞有______种类型。已免疫的 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在体外融合时需要诱导,与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不同的是图中还可用___________诱导融合。
(2)图中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至少有两次筛选,图中_____(填序号)是第二次筛选,其目的是_______。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ADC中的抗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中可看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运用了动物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