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明朝中期,中央政府规定“各处起运京仓大小米麦,先封干圆洁净样米,送(户)部转发各仓收,候运粮至日,比对相同,方许收纳”。此举( )
A.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B.避免了官吏克扣贪污
C.明确了赋税征收程序 D.有利于保障粮储质量
2.进入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20年代,英国化学家阿库姆首次采用化学方法分析食品成分,发现几乎每一种食品都存在掺假行为,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造成当时英国食品掺假行为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加剧了生产商之间的竞争 B.现代化学工业严重污染生产环境
C.代议制不利于对造假行为的监督 D.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的进步巨大
3.全球饥饿指数是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每年10月14日发布的,反映当年各发展中国家中相对于总人口的营养不良率、未满5周岁儿童的低体重率、死亡率等综合指数。如图是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据此可以推知( )
A.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
C.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艰巨繁重 D.发展中国家食物储备技术落后
4.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的中储粮集团正在加大改造力度,全国400家直属粮库在2023年完成了“智慧粮仓”的全面升级,实现了对粮仓内部温度、湿度、氮浓度的实时监测。这一举措( )
A.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 B.提升了粮食储备数量
C.有利于科学种植粮食 D.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5.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规定:保持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等保持规定的距离;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据此可知( )
A.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B.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
C.国家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D.食品安全开始受到重视
6.下图所示为1950—1978年中国粮食贸易情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粮食自给自足
B.20世纪60年代前期,经济困难局面导致粮食进口增加
C.20世纪60年代后期,杂交水稻推广促进粮食出口增加
D.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改善推动粮食进出口大增长
7.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12月中旬发布的数据,2023全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这份“丰收答卷”是多种因素综合促成,其中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180万台(套),由此可见( )
A.农业在生产总值增长率上贡献最大 B.我国农业的发展充分保障食品安全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应用于军事 D.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保障了食品供应
8.“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翻耕50英亩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打谷脱粒、自动装袋。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该材料反映了( )
A.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 B.冷链物流产业已经发展起来
C.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 D.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9.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领域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充实完善。作为食品安全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先后经过三次修订,关联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修订这些举措旨在( )
A.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 B.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体制
C.扩大中国食品的世界市场 D.使食品生产与销售开始规范
10.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导致粮食储备不再重视
11.下表是中国从1912年到1931年间,机器进口情况统计表(单位:1000海关两)。下表中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A.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B.农民的购买力明显提高
C.农业领域近代化发展情况 D.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12.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其中强调:“十八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耕地红线制度的建立旨在( )
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建立耕地保护制度 D.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1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与材料主旨相符的史实有( )
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②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③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④提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如图是1893年广东茂香罐头厂(中国最早的罐头加工厂),后来更名为广奇香罐头厂,并于1911年在香港注册了“鹰(金钱)”商标。广东茂香罐头厂的发展( )
A.得益于机械制冷和冷链物流产生 B.体现中国粮食储备技术的近代化
C.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 D.表明中国罐头制作工艺领先世界
15.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7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猪肉5400万吨.而世界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900多万吨。这一状况( )
A.源于各国对粮食生产的轻视 B.凸显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C.说明我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以农产品作为对外援助的一种补充形式,被称为“美国农产品外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的主要条款
受援国可与美国达成协议,从美国获得贷款,依据当地的汇率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一般包括:小麦、蔬菜油、玉米、大豆、棉花、动物脂、面粉、高粱、大米等。
禁止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接受美国的援助。
美国政府通过向其他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获得当地货币,销售所得用作在当地进行外交活动、购买战略物资和推销农产品的经费,其余部分作为对受援国的贷款或赠款,但其使用须经美国政府的同意,并接受美国政府的监督。
——据【美】罗伯特·沃尔特斯《美苏援助对比分析》
材料二 表1 1955—1957年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
商品 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百分比
小麦 46.1 20.2
玉米 63.9 59.2
大米 14.8 1.8
棉花 43.6 35.5
大豆 82.0 51.3
表2 美国农产品外交历程(节选)
时间 概况
一战时期 “小麦赢得战争”是一条重要口号。赫伯特·胡佛在战时和战后领导了粮食援助工作。
二战时期 按照《租借法案》的规定,战时美国向欧洲盟国提供了6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援助。
二战后 马歇尔计划总额120亿美元援助中,有1/3以上是以农产品形式提供的。
——据【美】美国全国计划协会研究报告、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等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为什么实行农产品外交的证据?说明理由。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言者谓江北之民杂种诸谷,江南专种粳稻,虽土风各有所宜,至于参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宋太宗“于是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1011年,真宗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这是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稻种,又自福建移种于江淮地区。粮食品种交流,不仅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初,为提升国家实力,许多欧洲大国开始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并逐渐形成全球植物流动网络。美国建国初期,在科学实用主义理念的影响下,托马斯·杰斐逊力图通过掌握前沿的植物学知识,建立实验性的园圃,积极参与欧洲国家构筑的全球植物流动网络,实现对外来高价值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植物等的引种与推广,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增强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目的。尽管杰斐逊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的实验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仍有部分植物被成功引种和推广。
——摘编自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材料三 大豆原产自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孙中山在《实业计划》(1917~1919)之“衣食住行”中叙述了“大豆工业”计划。该计划设想,一方而,在国内设立新式工厂,以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革新中国传统手工经营方式,为民众提供优质平价蛋白;另一方面“于诸国大城市设立黄豆制品工场,以较廉之蛋白质食料供给西方人民”。孙中山将欧洲战争作为中国输出大豆的国际机遇,以中国传统的优质植物蛋白置换效能转化率低下的动物蛋白。他曾于1909年参观了好友李石曾在法国开设的豆腐公司,该公司斥巨资打造了当时最先进的豆制品机械流水生产线。孙中山宏伟的大豆出口计划就是以豆腐公司为蓝本规划的。但该计划仅停留在纸上,并未实施。
——摘编自王书吟《素食、科学与反殖民——全球史视野中的孙中山“大豆工业”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粮食品种交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引种和推广外来植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大豆工业”计划的用意及其国际背景。
18.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早期英国人口与物价均呈倍增态势,使英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定。1587年, 中央政府颁布饥馑政令书,授权掌握地方行政和司法大权的治安法官调查各地粮食供应情况和管制谷物市场; 面包制造商、酿酒商、 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 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应;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1598年,沃里克郡的治安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1622年,在饥荒时期本应用来制作穷人面包的大麦被用来酿造啤酒,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到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定出饥荒的阴影,当然这也与该时期英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有着密切关系。
——据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粮食问题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 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裱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 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 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历史性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据新华网《中国的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6~17世纪英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特点,分析英国率先走出饥荒阴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3)除了上述材料中的举措,请你结合现实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更多的建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印度独立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通过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本国的供求平衡。1947至1976年30年间,印度共进口粮食1.22亿吨,花费60多亿美元的外汇,粮食短缺不仅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而且直接影响政府及国家的稳定。为此,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中间人”制度,排除一些对发展不利的因素,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建立一套与之不同的有效进步的农业生产制度。其次,独立以后,成立了粮食政策委员会、粮食收购委员会、粮食调查委员会、粮食价格委员会和中央政府粮食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印度粮食公司。这些相对稳定的粮食机构,对粮食问题进行干预,对印度的粮食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沈开艳权衡《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发展情况。
时间 主要内容
1949~1952年 进行土地改革、大兴水利等粮食增产政策及粮食自由购销和政府调控市场相结合的粮食流通政策
1953~1977年 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压低粮价、限制粮食消费
1978~1984年 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3年 废除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4~2003年 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调节农民收入
2004年以来 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摘编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度粮食安全政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印度和新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中得到的启示。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各处起运京仓大小米麦,先封干圆洁净样米,送(户)部转发各仓收”可知,各地运往京师的粮食,要先经过风干等措施,便于粮食存储,D项正确;对运往京师的粮食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储存的措施,有利于粮食的储存,但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不能“避免”官吏的克扣和贪污,这夸大了材料措施的作用,排除AB项;材料涉及的是运往京师粮食的处理措施,并非赋税征收的程序,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英国食品掺假现象日益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食品需求量大,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加大,食品市场出现不良竞争现象,使食品掺假问题日益严重,A项正确;现代化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代议制度下政府仍可对造假行为进行监督,排除C项;科学技术进步与食品掺假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世界)。由图表中印度、尼泊尔、南非等发展中国家2023年饥饿指数仍高达10%以上可知,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比较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难题,C项正确;饥饿指数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不是唯一原因,且材料也不能推知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高就是农业衰退导致的,排除A项;食品安全是指保证人们吃的东西卫生达标,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不是同一范畴,排除B项;食物储备技术与饥饿指数关系不大,发展中国家饥饿指数高不是食物储备技术落后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智慧粮仓”的建造体现了粮仓的性能提高,有利于保障人民粮食储备安全,A项正确;“智慧粮仓”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粮食储备的科技化水平。无法得知粮食储备数量是否提升,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粮食储备技术,并不是粮食种植技术,排除C项;这一举措与粮食生产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1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正案,明确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操作及监管要求等,反映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A项正确;材料只是用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并未反映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国家重视食品安全生产,无法反映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排除C项;据材料“修正案”可知国家早就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图表数据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粮食出口远大于进口,且粮食净出口量为正,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自给自足。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实行农业合作化,粮食产量出现大幅提高,推动我国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A项正确;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但这一时期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并不明显,且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排除B项;杂交水稻推广是在20世纪70年代,并非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改善,这一时期粮食进口出现了增长,出口增长幅度不大,且7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回落,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其中重要因素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即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保障了食品供应,D项正确;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没有和其它产业增长率的贡献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农业在生产总值增长率上贡献最大,排除A项;粮食增产不能保障食品安全,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显示北斗卫星用于农业生产,并不能据此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应用于军事,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半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等机械化工具在美国的运用,推动了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美国,没有体现欧洲,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机械化在美国农业的运用,没有体现冷链物流产业已经发展起来的信息,也没有体现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排除B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2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食品安全领域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充实完善,旨在用法律保证食品安全,从而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建设,而非经济改革,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中国食品的出口,不能体现扩大中国食品的世界市场,排除C项;完善法律,说明以前也有相关法律规定,不能说使食品生产与销售开始规范,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1世纪(中美)。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的亩产。美国也用新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这都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A项正确;材料涉及中美对粮食安全的贡献,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再重视”表述错误,粮食储备仍然重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1931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农机具进口从1912年开始呈现增长趋势,说明农业的近代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进口的农机具数量增加,不能得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排除A项;材料是农机具的进口,未涉及农民的购买力是否提高,排除B项;材料是农业领域的近代化,未涉及小农经济的经营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6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党和国家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旨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D项正确。材料没有透露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信息,排除A项。耕地红线制度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保证耕地的数量,并未提到建立耕地保护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的重要性,①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符合题意;②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被列入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有利于农业发展,符合题意;③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对外贸易的范畴,与农业关系不大,不符合题意;④提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发展,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广东茂香罐头厂的发展,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体现中国粮食储备技术的近代化,B项正确;机械制冷和冷链物流是在二战后出现,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在当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断是否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超过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也即完全寄希望于购入粮食不可能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自足,B项正确;各国普遍重视而非轻视粮食生产,排除A项;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粮食安全问题,与经济全球化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6.说明1
信息:1954年、“禁止社会主义国家参与、且主要援助欠发达国家”“受援国需接受美国监督”等,可以解释美国农产品外交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
理由:这说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试图拉拢控制第三世界国家,遇制苏联和社会主义。
说明2
信息: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等,可以解释美国实施农产品外交的经济目的:解决剩余粮食问题。
理由:这说明美国农业发达,成为世界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需要不断开辟国际市场,减轻剩余粮食的压力。
说明3
信息:“美国农产品外交历程”,可以解释美国实行农产品外交的历史因素。
理由:战后美国为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继续坚持这一屡屡成功的传统外交政策。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国。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1954年”“禁止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接受美国的援助”“受援国需接受美国监督”和所学可知,此时美国农产品外交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这主要和冷战密切相关,美国试图拉拢控制第三世界国家,遇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如根据材料“美国政府通过向其他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1955—1957年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可知,美国实施农产品外交的经济目的是解决剩余粮食问题,这主要和美国的农业发展,开拓国际市场有关;如根据材料“美国农产品外交历程(节选)”可知,美国的农产品外交有历史因素在里面,这主要和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力增强,称霸世界有关。
17.(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支持;高产作物的引入;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特点:与提升国家实力密切相关;受科学实用主义理念影响;杰出人物的推动;由实验到推广;影响农业经营方式等。
(3)用意:以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革新中国传统手工经营方式,使中国豆制品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化工业食品,并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国际背景: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于是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这是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稻种,又自福建移种于江淮地区”和所学可知,可从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支持、高产作物的引入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特点:根据材料“18世纪初,为提升国家实力”可知,与提升国家实力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在科学实用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可知,受科学实用主义理念影响;根据材料“托马斯·杰斐逊力图通过掌握前沿的植物学知识”可知,杰出人物的推动;根据材料“建立实验性的园圃,积极参与欧洲国家构筑的全球植物流动网络,实现对外来高价值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植物等的引种与推广”可知,由实验到推广;根据材料“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增强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目的”可知,影响农业经营方式等。
(3)本题是目的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用意:根据材料“一方而,在国内设立新式工厂,以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革新中国传统手工经营方式”“以较廉之蛋白质食料供给西方人民”“素食、科学与反殖民”和所学可知,其目的是以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革新中国传统手工经营方式,使中国豆制品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化工业食品,并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国际背景:根据材料“孙中山将欧洲战争作为中国输出大豆的国际机遇”和所学可知,可从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
18.(1)特点:政府主导;发挥地方治安官的作用;颁布法令保障;内容全面广泛;弱势群体优先;优先保障内需,限制粮食出口;效果明显。
原因:重商主义影响;政府的高度重;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等。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完整体系;坚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农业改革;提高粮食现代化水平。
(3)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建立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观念;重视气候变化,增强防灾备灾意识,提升应急保供能力;提升粮食安全法治保障水平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英国)。第一小问特点,可从材料中英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信息入手概括特点,包括背景、过程、内容、影响等方面概括。 由材料一中“中央政府颁布饥馑政令书”、“沃里克郡的治安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等信息可知,政府的推动;有法律保障;由材料一中“面包制造商、酿酒商、 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 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应;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可知,措施全面广泛;弱势群体优先;优先保障内需,限制粮食出口;由材料一中“到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定出饥荒的阴影”可知效果明显。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和对第一小问的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上进行思考作答,政府积极推动与国家干预经济的重商主义的影响有关;经济上,高产农作物引进,增加粮食产量;随着圈地运动发展,土地私有制完成;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阅读梳理材料二中的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二中“新中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 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可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完整体系;由材料二中“”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裱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可知,坚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由材料二中“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可知,推进农业改革;提高粮食现代化水平。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本题为开放式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建立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观念;增强防灾备灾意识,提升应急保供能力;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提升粮食安全法治保障水平等。
19.(1)主要特点:注重提升本国国内的农业生产力;粮食安全政策逐渐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设置专门机构,进行专门化管理;强调政府对粮食安全的调控作用;粮食安全政策实施效果显著。(任答两点即可)
(2)主要原因: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城乡发展状况;人口.土地等资源情况的变化。(任答两点即可)启示: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治;注重协调人口、土地和粮食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尊重农民的选择与创造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特点:根据材料一“排除一些对发展不利的因素,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建立一套与之不同的有效进步的农业生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提升本国国内的农业生产力;根据材料一“ 独立以后,成立了粮食政策委员会、粮食收购委员会、粮食调查委员会、粮食价格委员会”可知,粮食安全政策逐渐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根据材料一“独立以后,成立了粮食政策委员会、粮食收购委员会、粮食调查委员会、粮食价格委员会和中央政府粮食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印度粮食公司。”可知,设置专门机构,进行专门化管理;根据材料一“这些相对稳定的粮食机构,对粮食问题进行干预,对印度的粮食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强调政府对粮食安全的调控作用并且粮食安全政策实施效果显著。
(2)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进行土地改革、大兴水利等粮食增产政策及粮食自由购销和政府调控市场相结合的粮食流通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与土地等资源情况的变化;根据材料二“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根据材料二“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乡发展状况。
启示:根据材料一“从印度独立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通过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本国的供求平衡。”可知,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治;根据材料二“进行土地改革、大兴水利等粮食增产政策及粮食自由购销和政府调控市场相结合的粮食流通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协调人口、土地和粮食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一“这些相对稳定的粮食机构,对粮食问题进行干预,对印度的粮食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根据材料一“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中间人’制度,排除一些对发展不利的因素,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尊重农民的选择与创造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根据材料二“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可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