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16: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考古学者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骨针,距今约有3万年的历史。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有一定残缺,但足以证明山顶洞人能在直径只有3.3mm的骨针上钻出俏致细孔。骨针的出现意味着( )
A.原始纺织工具已出现 B.磨制石器被广泛使用
C.捕猎比采集更加重要 D.私有制已经得到推行
2.《魏晋南北朝史》中记载:谢氏(谢灵运)庄园“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又“生产蚕桑麻纻,酝山清”。这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庄园( )
A.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B.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C.集体劳作提高了产量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3.下表
时期 先秦 汉代 魏晋 唐代 宋代
成就 垄作法 都江堰 耦犁 代田法 龙首渠 翻车 耕耙耱技术 曲辕犁 筒车 高转筒车
表中为先秦至宋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成就,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重视兴修水利 B.重视改进耕作技术
C.注重精耕细作 D.注重提高生产效率
4.《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之工,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这里的“物勒工名”( )
A.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人身自由 B.基本承袭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
C.成为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保证 D.不利于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
5.如图为中国古代的翻车与筒车。这些工具( )
A.缓解了洪涝灾害的危害 B.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得益于劳动者实践创造 D.体现出我国灌溉技术领先于世界
6.《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武帝时期,赵过“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这表明“耦耕”( )
A.首创了铁犁牛耕技术 B.提高了耕作效率 C.体现了庄园经济特色 D.改进了播种工具
7.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西周“何尊”青铜器内底刻有“宅兹中国”的铭文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B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 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
C 太湖西北岸的丁埂遗址(属良渚文化规模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渔猎用具,仅渔网坠就多达500多件左右 生活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
D 红山文化遗址的积石冢是有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具有“唯玉为葬”的显著特征(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 私有制和贫富分化产生
A.A B.B C.C D.D
8.如图为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找到的一组图片,据此分析,他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技术 B.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
C.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 D.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进步
9.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据此可知,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 B.市坊制被打破
C.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 D.法律运行合理
10.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铁器的出现极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下图文明区域中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据学者研究,汉代盐官讲究籍贯“回避”原则,即本县盐官不能任用本郡本县人,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可考的盐官莫不如此。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所记载的盐官长、盐官丞,都不是东海本郡人。汉代此举主要是基于( )
A.王国势力恶性膨胀 B.强化中央集权需要
C.完善察举征辟制度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12.据史籍记载,公元前594年从鲁国开始的新的税制已在几个国家纷纷出台。虽然记载的条目简略而令人不解,但一般地说,新税基本上包括农民的实物支付,以代替原来的个人劳役。在有些情况下,这些支付可能直接缴给该国的中央政府而不是给种植者依附的封建主。这一历史现象( )
A.源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B.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C.是生产力进步引起的变革 D.巩固了贵族政治的根基
13.小亚细亚地区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东接两河流域的源头,为诸多显赫一时的文明提供了诞生条件和交往平台。对此以下时间轴中填写正确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三峡地区考古出土了大量并有其自身特点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从器形看,有猪嘴形、蘑菇形等当地动植物特点的器物;从纹饰上看,有绳纹、山字形纹、谷穗纹、鱼形纹、水波纹等。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
A.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手工业成为独立的部门
C.陶器种类多样技术先进 D.生产生活蕴含审美情趣
15.如图为广东出土的东汉陶水田模型。水田共六方,每方有一俑在劳动。其中,两俑作扶犁状,四俑分别作收割状、磨镰状、企立状、捆稻草状。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铁犁牛耕在南方的推广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的生产情形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生产力发展到个体小家庭能够独立完成再生产全过程时,以大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容易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孝公三年(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这样就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在地广人稀的秦国,二男以上分立门户,各自可授田百亩,大家庭里的劳动力被挖掘出来,成为国家的佃农,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这些人丁自立门户,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相应增加。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古罗马的不断扩张使“住在意大利而以务农为业的罗马公民和意大利公民的人数大为减少了,这不仅由于战时的死亡,还由于不断地向外迁徙,首先是迁移到东方去,而后来也向西方迁移。因此没有农民来屯垦荒地。而另一方面,又有着大群的奴隶,同时还有一批愿意使用奴隶来耕种土地的人”。于是,农业生产者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南意、北非和东方等地的具有高度文化技术的奴隶取代了原来的公民农民,罗马人在海外征服的胜利创造了农业劳动力的新源泉。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奴隶劳动的大庄园蜂拥而起。
——摘编自左芙蓉《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化与早期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罗马“大庄园蜂拥而起”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皆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摘编自《淮南子·主术训》
史料二 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人口一度达到意大利总人口的25%。这时候,很多大贵族用奴隶作为自己田庄的主要劳动力,并进行专业分工和统一指挥。古罗马学者瓦罗的《论农业》对此曾有非常详尽的论述。据他记述,当时有的奴隶制庄园规模很大,一个橄榄园面积就有120犹格,约相当于480亩,可见当时奴隶主们拥有土地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摘编自孙明良《从瓦罗的〈论农业〉看古罗马农业的经营管理》
【探究】
(1)史料一中的文字信息及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有何影响?
(2)罗马共和国时期,奴隶的来源有哪些?奴隶制庄园的影响是什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 386亿斤。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材料二 明朝中叶以后,在中国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工场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一些商业化市镇开始兴起。这些市镇与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从客观上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商人群体结成了地区性的商业联盟,称之为“商帮”。
——摘编自王志朋《西方“商业革命”潮流下中国封建王朝发展探析》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提升粮食产量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出现的新经济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旧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饰物。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说明原始纺织工具已出现,A项正确;山顶洞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排除B项;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材料未涉及捕猎与采集的比较信息,排除C项;山顶洞人时期私有制并未得到推行,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从材料中看出庄园可以生产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A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多种经营,排除B项;材料中只能看出自给自足,看不出产量是否提高了,排除C项;魏晋时期庄园是自给自足模式,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先秦到宋代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先秦至宋代农业生产中采用不同的耕作技术,使用多种灌溉工具,并且兴修水利,这些都是精耕细作的体现,C项正确;“都江堰、龙首渠”体现出兴修水利,这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不能以偏概全,排除A项;“垄作法、代田法”体现出耕作技术的改进,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不能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农业生产的耕作技术、灌溉工具、水利工程,不能推知生产效率的提高,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古代技术技艺传承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还要进行考核,做出来的物品要刻上工匠的名字,这些规定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保证,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劳动者的人身自由,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B项;“物勒工名”有利于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劳动工具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C项正确;翻车和筒车是灌溉工具,无法缓解洪涝灾害的危害,排除A项;翻车是三国时期马钧改进的,筒车出现于唐朝,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上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没有比较中国与世界的灌溉技术,无法得出“我国灌溉技术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可以看出,耦耕的效率高于当时其他耕作方式,B项正确;铁犁牛耕,是我国在春秋时期的创造,排除A项;材料中的耕作方式与庄园经济特色无关,排除C项;题目问的是耕作方式而非播种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红山文化坟墓中随葬品的多少体现了贫富分化,也说明私有制出现,D项正确;“宅兹中国”只能说明当时有了中国的概念,不能据此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排除A项;仅根据妇好墓中的骨器数量不能说明当时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排除B项;丁埂遗址中虽然出土了大量渔猎用具,但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该遗址生活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匣钵是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支钉是宋代少数瓷窑使用的一种支烧工具,双镰铁范是生产镰的工具,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都与手工业有关,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进步,D项正确;材料中的图片不能反映领先世界,排除A项;图片与农业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文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让做玉的工匠做一腰带,但是坠坏了,于是从私人手工业者手中获取,而后进贡,说明在当时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手工业者,而非三省六部制的变化,排除A项;市坊制被打破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手工业者,没有体现法律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赫梯)。结合所学可知,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赫梯位于小亚细亚,即③,C项正确;①是中国,②是两河流域,④是埃及,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盐官讲究籍贯“回避”原则,主要是因为盐官握有经济实权,不能让本地人掌握经济大权,否则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材料所述措施是基于强化中央集权需要,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解决,排除A项;察举征辟制度是一种选官制度,材料与察举征辟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汉代盐官讲究籍贯“回避”原则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94年(中国)开始。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公元前594年从鲁国开始的新的税制,基本上包括农民的实物支付,支付可能直接缴给该国的中央政府。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税收的改变源于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私田越来越多,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诸侯国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减少,各诸侯国为了适应土地私有化这一现象变化,有了这一新税制变革,以便刺激生产,扩大剥削量,C项正确;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于秦朝,排除A项;新税的支付方式及对象的改变与井田制的瓦解,二者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春秋时期的一系列税制变革,进一步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削弱了奴隶主贵族政治的根基,即井田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到近代的西亚。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介绍的是西亚文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是大麦、小麦的发源地,①正确;公元前15-前14世纪西亚赫梯帝国率先掌握冶铁技术,②正确;西亚在公元5-15世纪一度垄断中国丝绸在欧洲市场的贸易,④正确;故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已经驯服马匹,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 (中国)。根据材料,三峡地区考古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形有当地动植物的特点,纹饰上也有新变化,说明在这一时期的新石器上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当地种植水稻,且“最早”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这一时期虽然已经出现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但材料只体现手工业产品,没有体现分工,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地方陶器地对比,不能得出其陶器生产技术“先进”,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东汉陶水田模型表现出的是一种集体耕作的情形,这符合大地主田庄的生产情形,D项正确;个体农户是一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济,这不符合东汉陶水田模型所表现出来的情形,排除A项;铁犁和牛耕的推广是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变化:由大家庭经营转变为个体小家庭经营;由集体耕作到个体经营。
影响:加强了社会控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古罗马扩张丧失大量农业人口;奴隶大量产生。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当生产力发展到个体小家庭能够独立完成再生产全过程时,以大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容易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可知,由大家庭经营转变为个体小家庭经营;据材料一“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可知,由集体耕作到个体经营。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成为国家的佃农,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可知,加强了社会控制;据材料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据材料一“这些人丁自立门户,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相应增加”可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原因:据材料二“住在意大利而以务农为业的罗马公民和意大利公民的人数大为减少了,这不仅由于战时的死亡,还由于不断地向外迁徙,首先是迁移到东方去,而后来也向西方迁移。因此没有农民来屯垦荒地”可知,古罗马扩张丧失大量农业人口;据材料二“而另一方面,又有着大群的奴隶,同时还有一批愿意使用奴隶来耕种土地的人”可知,奴隶大量产生。
17.(1)原因:历史传统;指导农业生产是地方官员的职责;有大量劝课农桑的官员先例示范;小农能力有限;官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实践条件;地方农业发展情况是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2)史料价值:图一:壁画文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绘画内容涉及唐代的农具和耕作技术,佛教讲经等内容,可以用来研究唐代耕作技术、耕作工具、收获流程、佛教传播等历史主题。图二属于碑刻,属于一手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宋代书法、官制、农业政策以及佛教情况。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可知,历史传统;根据材料“‘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可知,皇帝重视,而且指导农业生产是地方官员的职责;根据材料“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可知,有大量劝课农桑的官员先例示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能力有限;根据材料“ 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可知,官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实践条件;地方农业发展情况是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宋时期(中国)。史料价值:图一:根据材料可知,图一是壁画文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从壁画内容可以看出,绘画内容涉及唐代的农具和耕作技术,佛教讲经等内容,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唐代耕作技术、耕作工具、收获流程、佛教传播等历史主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二属于碑刻,属于一手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宋代书法、官制、农业政策以及佛教情况。
18.(1)现象: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影响:提高了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产生。
(2)来源:战俘或买卖。影响:奴隶制庄园规模庞大,挤压了自由农民的生存空间,激化了贵族与自由农民之间的矛盾;在欧洲历史上长期存在,影响深远。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小问经济现象:由材料“今使乌获、藉蕃(皆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铁锄、铁犁、铁镰”可得出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产生。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小问来源:由材料“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人口一度达到意大利总人口的25%。这时候,很多大贵族用奴隶作为自己田庄的主要劳动力,并进行专业分工和统一指挥。”及所学可得出奴隶的来源有战俘或买卖。第二小影响:由材料“当时有的奴隶制庄园规模很大,一个橄榄园面积就有120犹格,约相当于480亩,可见当时奴隶主们拥有土地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及所学可得出奴隶制庄园规模庞大,挤压了自由农民的生存空间,激化了贵族与自由农民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可得出奴隶制庄园在欧洲历史上长期存在,影响深远。
19.(1)举措: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或采取重农政策);大面积垦荒;广泛种植多熟制作物;引进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
(2)现象: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朝时期(中国)。举措:根据材料“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可知,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根据材料“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可知,实行大面积的垦荒;根据材料“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可知,广泛种植多熟制作物;根据材料“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地’的供应能力”可知,引进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
(2)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新经济现象:根据“明朝中叶以后,在中国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工场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材料“一些商业化市镇开始兴起。这些市镇与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从客观上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可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和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根据材料“商人群体结成了地区性的商业联盟”可知,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