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二课时
目录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
品读课文、理清情节
二
概括主旨、讲述故事
三
联系生活、延伸阅读
四
学习任务一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品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称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卖。
刺破。
品读课文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破。”
品读课文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的人。
你。
不。
有的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答不上来。
品读课文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存在。
品读课文
学习任务二
品读课文、理清情节
再读课文,说一说:
楚国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与矛的?
为什么“其人弗能应”?
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品读课文
楚国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与矛的?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VS
会怎样呢?
品读课文
如果“矛”戳穿了“盾”,就说明:“矛”很________,“盾”不_________。
如果“矛”不能戳穿“盾”,就说明“矛”不________,“盾”很_________。
想一想: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呢?
品读课文
为什么“其人弗能应”?
因为卖者发现自己前后说法之间是有冲突的,所以“弗能应”。
品读课文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夸大到绝对化
夸大到绝对化
自相矛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盾vs矛 第一种可能
( ),说明( )。
第二种可能
第三种可能
盾碎
盾不是最坚固的
矛断,说明矛不是最锋利的。
盾碎矛断,说明盾既不是最坚固的,矛也不是最锋利的。
楚国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
学习任务三
概括主旨、讲述故事
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实事求是,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品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时,言辞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概括主旨
学习任务四
联系生活、延伸阅读
如果是你卖矛和盾,你会怎么做?
我会先拿一把不如自己的矛和自己的盾一起卖,这样能够显示出我的盾的坚固。然后,再拿一个不如自己的盾的盾和自己的矛一起来卖,这样能够显示出自己的矛很锋利。
合作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自相矛盾”的事呢?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合作交流
生活中有类似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
有人在墙上写着:“不准乱涂乱画”,可他自己就在墙上乱画了,他的行为和言论自相矛盾。
班长说,丁丁同学在课堂上说话,丁丁说:“我没有说话,我只是小声地说话。” 他的话自相矛盾。
合作交流
拓展阅读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齐宣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③南郭处士:南郭先生。④说:通“悦”,喜欢、高兴。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⑥湣(mǐn)王:齐国国君。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标红词语的意思。
请( ) 王( ) 立( )
2.南郭先生能在齐宣王那里吹竽的原因是:
南郭先生不能在齐湣王那里吹竽的原因是: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请求
齐宣王
继位
必三百人。
好一一听之。
弄虚作假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终会败露。
对牛弹琴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寓言呢
望
梅
止
渴
掩
耳
盗
铃
叶
公
好
龙
自相矛盾
卖者夸耀
围观者质疑
卖者无法回答
发表议论
盾—物莫能陷也
矛—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能自相矛盾
板书设计
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