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五)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1 21:33:45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五)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禅城期中)“接缕垂芳饵,连筒灌水园。”杜甫这首《春水》诗中描写的生产工具是(  )
A.曲辕犁 B.水排 C.翻车 D.筒车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连筒灌水园”可知,该生产工具是用来灌溉的,结合所学可知,诗中描写的生产工具是唐朝盛行的灌溉工具筒车,D项正确;
曲辕犁是用来犁地的,排除A项;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排除B项;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筒车是灌溉工具。
2.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于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由此实行了(  )
A.闭关锁国政策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开放的对外政策 D.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没有体现出民族政策的开明,排除B项。
清政府对外实行的是闭关锁国,开放的对外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与文化专制政策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闭关锁国的相关史实。
3.(2023七下·海口期末) 明代长篇小说兴起:
《水浒传》讲的是①____朝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
《三国演义》讲的是②____末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故事;
《西游记》讲述了③____代时期一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之旅,途中还有一只神勇广大的猴子护送……
上述序号分别为(  )
A.宋、唐、汉 B.汉、唐、宋 C.宋、汉、唐 D.唐、宋、汉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明代长篇小说兴起,《水浒传》讲的是宋朝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三国演义》讲的是汉末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故事,《西游记》讲述了唐代时期一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之旅,途中还有一只神勇广大的猴子护送,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进口题干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区分析归纳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4.《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主张“国以人为本”,下列能体现唐太宗践行该思想的措施是(  )
A.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经历过岁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于赋税繁重,饥寒交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使农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为此他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注重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B项正确;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及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等,都体现不出“国以人为本”,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治国思想的认识。
5.“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对诗中提到的皇帝,自古以来就褒贬不一。下列有关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符合题意;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武则天相关知识的掌握。
6.清朝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右图甲区域采取的措施是(  )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册封达赖和班禅
C.发动雅克萨之战 D.抗击荷兰殖民者
【答案】A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观察图可知,甲区是西北地区。康熙时期,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故 A 正确;
选项BCD都与西北地区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7.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8亿多名男人其实只是11个父亲的血裔,在这11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所属民族分别为(  )
A.鲜卑族、女真族 B.匈奴族、藏族
C.契丹族、 党项族 D.蒙古族、满族
【答案】D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A:鲜卑族、女真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匈奴族、藏族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契丹族、 党项族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准确识相关基础知识。
8.“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扩大统治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可知,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9.《马可·波罗行纪》中说: “都江水系,川流甚急, 川中多鱼, 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描绘的情景所在朝代为(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A:汉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宋朝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马可·波罗行纪》和结合所学可知,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10.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它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材料描述的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的广大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D项正确;
汉朝、隋朝、唐朝与“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不符,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南宋时期,有一位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要办理手续应去的机构是(  )
A.知州 B.市舶司 C.转运使 D.通判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B符合题意;
知州是地方长官,排除A;
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排除C;
通判监督知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的发展。难度较低,掌握市舶司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2.含嘉仓(如图)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 40 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这反映了隋朝(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对外开放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遗址面积 40 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 ”,可以看出,隋朝的国家粮库面积巨大, 粮窖众多,这反映了隋朝的经济繁荣,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政治清明,题干中没有提到政治清明,不符合题意;
C.文化昌盛,题干中没有提到文化昌盛,不符合题意;
D.对外开放,题干中没有提到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紧贴这些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确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其历史依据是(  )
A.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B.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C.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D.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14.(2023七下·天河期中) 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重视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提升文官地位 D.稳固国家政权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文臣主枢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是为了防止唐末五代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有利于稳固国家政权,D项正确;
宋朝大力改革发展了科举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重视选拔官员的素质,提高了文官地位,但材料中的“文臣主枢密”无法提现宋朝的这些特点,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认识。
15.(2023七下·广州期中) 宋太祖开国时全国禁军不足20万人,到他统治中期,兵额已增至37.58万人。此后逐年增多,到宋仁宗统治中期,70余年间,兵额增至125.9万人。这导致宋朝(  )
A.军事实力强大 B.农民起义频繁
C.放弃重文轻武 D.财政负担沉重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兵额已增至37.58万人。此后逐年增多,到宋仁宗统治中期,70余年间,兵额增至125.9万人。”可知,反映的是宋朝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张,兵额的增加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这必然会导致宋朝财政负担沉重,D项正确;
规模的扩张没有带来强大的战斗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农民起义频繁不是军队扩张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宋朝一直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代军事的相关知识。
16.(2023七下·广州期末)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也流芳百世。下列赞誉岳飞诗句的是(  )
A.一代英雄抗金将,精忠报国不为名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D.独自西行不辞劳,架起中印友谊桥
【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A项正确;
B项赞誉的是李白,C项赞誉的是张骞,D项赞誉的是玄奘,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岳飞抗金的认识。
17.(2023七下·广州期末)“神宗熙宁二年,设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均输法”“熙宁三年,颁布保甲法、免役法”“熙宁四年,颁布贡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宋创立殿试制度 B.王安石变法
C.北宋加强皇权 D.忽必烈行汉法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所涉及的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等都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B项正确;
唐朝创立殿试制度,排除A项;
题干说明的是王安石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与加强皇权无关,排除C项;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18.(2023七下·海珠期中)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措施的是(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因此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措施的是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D项正确;
军事方面,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排除A项;
北宋在行政方面,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排除B项;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但这不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19.(2023七下·朝阳期末)以下社会现象的变化反映出北宋(  )
五代十国 北 宋
《旧五代史》记载:名将史弘肇说“安朝廷, 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 笔),焉足用哉!” 《宋史》记载:位居枢密使高官的大将曹彬“遇士大夫于途,必须引车避。”(遇到士人,一定要把车停在边上避开)
A.解除了禁军将领兵权 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官僚机构和军队膨胀 D.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焉足用哉!”可知,反映的是看重武功而轻视文人的主张,根据材料“遇到士人,一定要把车停在边上避开”可知,反映文人地位尊贵,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禁军将领的兵权,排除A项;
官僚机构和军队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023七下·朝阳期末)清朝中期,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旗子弟嗜酒赌博,养鸟斗鸡。这说明当时(  )
A.皇帝权力遭到削弱 B.机构臃肿,支出增多
C.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D.军备废弛,战斗力差
【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官场的腐败之风在军队中蔓延。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八旗的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不是嗜酒赌博,就是养鸟斗鸡,十分颓废。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当时皇帝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机构臃肿,支出增多,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清军武器装备落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日趋腐败的社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军备废弛,战斗力差。
21.(2023七下·增城期中) 《岛夷志略》中记载:“(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材料中元朝设立机构管理的区域是(  )
A.台湾 B.西藏 C.新疆 D.东北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A项符合题意;
B:元朝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属中央行政机构,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
D:元朝在东北设置的管理机构是辽阳行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材料关键信息“(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至元间,立巡检司,结合基础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2.(2023七下·武隆期中)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下列历史人物和与之相关的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贞观之治” B.黄巢——推翻唐王朝统治
C.赵匡胤——“黄袍加身” D.岳飞——取得郾城大捷
【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宋朝岳飞所率岳家军以少胜多,予以金军沉重打击,取得了郾城大捷,ACD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朱温推翻唐王朝统治,因此与题干中“对应不正确”相一致,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解题时紧扣“对应不正确”,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23.(2023七下·新都期末)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
B.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
C.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
D.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信息联系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在中央设置了管理西藏地区的宣政院,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的管辖,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了中国领土的一部分,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法直接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了中国领土的一部分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法律文件,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结合西藏历史史实去分析即可得出准确答案。
24.(2023七下·长安期末)雍正年间,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为“雍正无头”,查嗣庭被判凌迟处死,冤死狱中。这一案件与清政府奉行什么政策相关(  )
A.闭关锁国 B.文字狱
C.恢复和发展农业 D.八股取士
【答案】B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雍正年间,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为‘雍正无头’,查嗣庭被判凌迟处死,冤死狱中”等信息看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大清大兴文字狱,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控制,B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大兴文字狱强化了思想统治,而非闭关锁国、农业等内容,A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方式,禁锢了文人的思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利用史料,提炼信息得出大兴文字狱的历史事件,然后准确识记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相关内容,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25.(2023七下·覃塘期末)如图反映了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南北文化的交流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疆域面积的扩大 D.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选项可知,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表格能够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正确;
南北文化的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疆域面积的扩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商品经济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慌忙逃往帕米尔。清军乘胜追击,叛军纷纷投降,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从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材料三: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的研究》
材料四: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清政府在此地设立了哪一机构进行管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产生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任答一点即可)
(4)根据材料四,说说为“翦除”“罗刹”的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5)以上材料中的不同手段和措施,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1)事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机构:伊犁将军。
(2)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增进了大陆与台湾的交流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3)基本原则:“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措施: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等。
(4)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沙俄被迫同意谈判,签订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5)巩固边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慌忙逃往帕米尔。清军乘胜追击,叛军纷纷投降,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1684年,康熙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根据材料三中的“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4)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以上材料中的不同手段和措施,其共同作用是巩固边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故答案为:(1)事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机构:伊犁将军。
(2)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增进了大陆与台湾的交流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3)基本原则:“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措施: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等。
(4)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沙俄被迫同意谈判,签订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5)巩固边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朝对西藏的管辖,雅克萨之战、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等知识。
27.(2023七下·期末) 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文化自信”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见证中国智慧】
任务二【体味建筑之美】
任务三【感悟人物精神】
(1) 图1、图2可以实证我国宋代的哪两项科技成就?它们对人类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明代北京宫城”今天被称为什么?从经济生活方式来看,明长城处于哪一连接线上?其对实现民族交往有何重大意义?
(3) 结合所学知识,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历史功绩分别是什么?请你概括他们拥有的共同的精神品质。
【答案】(1)图1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图2反映的是指南针的发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剂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故宫;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明长城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多次击退倭寇侵犯,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最终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郑成功收复了台湾。精神:捍卫国家主权而不畏牺牲的勇气;都具有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戚继光抗倭;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图1“《梦溪笔谈》中对毕昇发明活字版的记载”和图2“南宋持罗盘陶俑”并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成就为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生活方式来看,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第三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长城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3)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中“戚继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多次击退倭寇侵犯,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最终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再据“郑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对其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经过英勇作战,收复了台湾;第三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戚继光和郑成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都具有捍卫国家主权而不畏牺牲的勇气;都具有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四大发明、明朝时的建筑与对外关系去分析归纳答案。
28.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疆、 西藏、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地区 史实
新疆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A_管辖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西藏 元朝: 在西藏设立B_,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清朝: 设置C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台湾 元朝: 设置D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84年,设置E_,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材料二: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危机主要来自外来侵略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
材料三:清朝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上沿袭明制。……全国分十八个省和五个特别行政区,十八个省是直隶、河南、山东、湖南等; 五个称为藩部的特别行政区是内蒙古、青海蒙古、喀尔喀蒙古、 西藏、新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请在材料一表格中直接填入 A、B、C、D、E处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和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的史实各两例。
(3)材料三中清政府划分“五个特别行政区”与材料一中元政府在西藏、台湾等地分别设置管辖机构,共同体现了管理边疆地区的哪一特点
【答案】(1)A:伊犁将军;B:宣慰使司都元帅府;C:驻藏大臣;D:澎湖巡检司;E:台湾府。
(2)抗击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白卫反击战。(答出其中2例即可)平定叛乱: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乾隆下令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3)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根据材料二“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危机主要来自外来侵略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的史实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白卫反击战。(答出其中2例即可)平定叛乱: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乾隆下令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3)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清政府划分“五个特别行政区”与材料一中元政府在西藏、台湾等地分别设置管辖机构,共同体现了管理边疆地区是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故答案为:
(1) A:伊犁将军;B:宣慰使司都元帅府;C:驻藏大臣;D:澎湖巡检司;E:台湾府。
(2) 抗击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白卫反击战。(答出其中2例即可)平定叛乱: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乾隆下令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3) 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明清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五)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禅城期中)“接缕垂芳饵,连筒灌水园。”杜甫这首《春水》诗中描写的生产工具是(  )
A.曲辕犁 B.水排 C.翻车 D.筒车
2.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于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由此实行了(  )
A.闭关锁国政策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开放的对外政策 D.文化专制政策
3.(2023七下·海口期末) 明代长篇小说兴起:
《水浒传》讲的是①____朝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
《三国演义》讲的是②____末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故事;
《西游记》讲述了③____代时期一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之旅,途中还有一只神勇广大的猴子护送……
上述序号分别为(  )
A.宋、唐、汉 B.汉、唐、宋 C.宋、汉、唐 D.唐、宋、汉
4.《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主张“国以人为本”,下列能体现唐太宗践行该思想的措施是(  )
A.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5.“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对诗中提到的皇帝,自古以来就褒贬不一。下列有关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6.清朝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右图甲区域采取的措施是(  )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册封达赖和班禅
C.发动雅克萨之战 D.抗击荷兰殖民者
7.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8亿多名男人其实只是11个父亲的血裔,在这11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所属民族分别为(  )
A.鲜卑族、女真族 B.匈奴族、藏族
C.契丹族、 党项族 D.蒙古族、满族
8.“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秩序
9.《马可·波罗行纪》中说: “都江水系,川流甚急, 川中多鱼, 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描绘的情景所在朝代为(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0.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它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材料描述的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11.南宋时期,有一位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要办理手续应去的机构是(  )
A.知州 B.市舶司 C.转运使 D.通判
12.含嘉仓(如图)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 40 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这反映了隋朝(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对外开放
13.”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确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其历史依据是(  )
A.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B.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C.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D.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14.(2023七下·天河期中) 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重视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提升文官地位 D.稳固国家政权
15.(2023七下·广州期中) 宋太祖开国时全国禁军不足20万人,到他统治中期,兵额已增至37.58万人。此后逐年增多,到宋仁宗统治中期,70余年间,兵额增至125.9万人。这导致宋朝(  )
A.军事实力强大 B.农民起义频繁
C.放弃重文轻武 D.财政负担沉重
16.(2023七下·广州期末)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也流芳百世。下列赞誉岳飞诗句的是(  )
A.一代英雄抗金将,精忠报国不为名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D.独自西行不辞劳,架起中印友谊桥
17.(2023七下·广州期末)“神宗熙宁二年,设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均输法”“熙宁三年,颁布保甲法、免役法”“熙宁四年,颁布贡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宋创立殿试制度 B.王安石变法
C.北宋加强皇权 D.忽必烈行汉法
18.(2023七下·海珠期中)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措施的是(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19.(2023七下·朝阳期末)以下社会现象的变化反映出北宋(  )
五代十国 北 宋
《旧五代史》记载:名将史弘肇说“安朝廷, 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 笔),焉足用哉!” 《宋史》记载:位居枢密使高官的大将曹彬“遇士大夫于途,必须引车避。”(遇到士人,一定要把车停在边上避开)
A.解除了禁军将领兵权 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官僚机构和军队膨胀 D.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20.(2023七下·朝阳期末)清朝中期,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旗子弟嗜酒赌博,养鸟斗鸡。这说明当时(  )
A.皇帝权力遭到削弱 B.机构臃肿,支出增多
C.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D.军备废弛,战斗力差
21.(2023七下·增城期中) 《岛夷志略》中记载:“(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材料中元朝设立机构管理的区域是(  )
A.台湾 B.西藏 C.新疆 D.东北
22.(2023七下·武隆期中)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下列历史人物和与之相关的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贞观之治” B.黄巢——推翻唐王朝统治
C.赵匡胤——“黄袍加身” D.岳飞——取得郾城大捷
23.(2023七下·新都期末)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
B.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
C.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
D.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4.(2023七下·长安期末)雍正年间,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为“雍正无头”,查嗣庭被判凌迟处死,冤死狱中。这一案件与清政府奉行什么政策相关(  )
A.闭关锁国 B.文字狱
C.恢复和发展农业 D.八股取士
25.(2023七下·覃塘期末)如图反映了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南北文化的交流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疆域面积的扩大 D.商品经济的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慌忙逃往帕米尔。清军乘胜追击,叛军纷纷投降,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从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材料三: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的研究》
材料四: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清政府在此地设立了哪一机构进行管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产生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任答一点即可)
(4)根据材料四,说说为“翦除”“罗刹”的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5)以上材料中的不同手段和措施,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27.(2023七下·期末) 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文化自信”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见证中国智慧】
任务二【体味建筑之美】
任务三【感悟人物精神】
(1) 图1、图2可以实证我国宋代的哪两项科技成就?它们对人类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明代北京宫城”今天被称为什么?从经济生活方式来看,明长城处于哪一连接线上?其对实现民族交往有何重大意义?
(3) 结合所学知识,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历史功绩分别是什么?请你概括他们拥有的共同的精神品质。
28.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疆、 西藏、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地区 史实
新疆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A_管辖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西藏 元朝: 在西藏设立B_,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清朝: 设置C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台湾 元朝: 设置D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84年,设置E_,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材料二: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危机主要来自外来侵略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
材料三:清朝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上沿袭明制。……全国分十八个省和五个特别行政区,十八个省是直隶、河南、山东、湖南等; 五个称为藩部的特别行政区是内蒙古、青海蒙古、喀尔喀蒙古、 西藏、新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请在材料一表格中直接填入 A、B、C、D、E处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和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的史实各两例。
(3)材料三中清政府划分“五个特别行政区”与材料一中元政府在西藏、台湾等地分别设置管辖机构,共同体现了管理边疆地区的哪一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连筒灌水园”可知,该生产工具是用来灌溉的,结合所学可知,诗中描写的生产工具是唐朝盛行的灌溉工具筒车,D项正确;
曲辕犁是用来犁地的,排除A项;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排除B项;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筒车是灌溉工具。
2.【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没有体现出民族政策的开明,排除B项。
清政府对外实行的是闭关锁国,开放的对外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与文化专制政策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闭关锁国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明代长篇小说兴起,《水浒传》讲的是宋朝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三国演义》讲的是汉末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故事,《西游记》讲述了唐代时期一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之旅,途中还有一只神勇广大的猴子护送,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进口题干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区分析归纳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经历过岁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于赋税繁重,饥寒交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使农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为此他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注重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B项正确;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及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等,都体现不出“国以人为本”,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治国思想的认识。
5.【答案】D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符合题意;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武则天相关知识的掌握。
6.【答案】A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观察图可知,甲区是西北地区。康熙时期,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故 A 正确;
选项BCD都与西北地区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7.【答案】D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A:鲜卑族、女真族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匈奴族、藏族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契丹族、 党项族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准确识相关基础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扩大统治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可知,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9.【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A:汉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宋朝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马可·波罗行纪》和结合所学可知,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的广大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D项正确;
汉朝、隋朝、唐朝与“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不符,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B符合题意;
知州是地方长官,排除A;
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排除C;
通判监督知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的发展。难度较低,掌握市舶司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遗址面积 40 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 ”,可以看出,隋朝的国家粮库面积巨大, 粮窖众多,这反映了隋朝的经济繁荣,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政治清明,题干中没有提到政治清明,不符合题意;
C.文化昌盛,题干中没有提到文化昌盛,不符合题意;
D.对外开放,题干中没有提到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紧贴这些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14.【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文臣主枢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是为了防止唐末五代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有利于稳固国家政权,D项正确;
宋朝大力改革发展了科举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重视选拔官员的素质,提高了文官地位,但材料中的“文臣主枢密”无法提现宋朝的这些特点,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认识。
15.【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兵额已增至37.58万人。此后逐年增多,到宋仁宗统治中期,70余年间,兵额增至125.9万人。”可知,反映的是宋朝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张,兵额的增加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这必然会导致宋朝财政负担沉重,D项正确;
规模的扩张没有带来强大的战斗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农民起义频繁不是军队扩张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宋朝一直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代军事的相关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A项正确;
B项赞誉的是李白,C项赞誉的是张骞,D项赞誉的是玄奘,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岳飞抗金的认识。
17.【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所涉及的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等都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B项正确;
唐朝创立殿试制度,排除A项;
题干说明的是王安石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与加强皇权无关,排除C项;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18.【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因此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措施的是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D项正确;
军事方面,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排除A项;
北宋在行政方面,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排除B项;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但这不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19.【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焉足用哉!”可知,反映的是看重武功而轻视文人的主张,根据材料“遇到士人,一定要把车停在边上避开”可知,反映文人地位尊贵,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禁军将领的兵权,排除A项;
官僚机构和军队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官场的腐败之风在军队中蔓延。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八旗的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不是嗜酒赌博,就是养鸟斗鸡,十分颓废。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当时皇帝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机构臃肿,支出增多,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清军武器装备落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日趋腐败的社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军备废弛,战斗力差。
21.【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A项符合题意;
B:元朝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属中央行政机构,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
D:元朝在东北设置的管理机构是辽阳行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材料关键信息“(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至元间,立巡检司,结合基础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2.【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宋朝岳飞所率岳家军以少胜多,予以金军沉重打击,取得了郾城大捷,ACD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朱温推翻唐王朝统治,因此与题干中“对应不正确”相一致,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解题时紧扣“对应不正确”,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23.【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信息联系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在中央设置了管理西藏地区的宣政院,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的管辖,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了中国领土的一部分,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法直接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了中国领土的一部分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法律文件,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结合西藏历史史实去分析即可得出准确答案。
24.【答案】B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雍正年间,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引用《诗经》中‘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为‘雍正无头’,查嗣庭被判凌迟处死,冤死狱中”等信息看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大清大兴文字狱,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控制,B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大兴文字狱强化了思想统治,而非闭关锁国、农业等内容,A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方式,禁锢了文人的思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利用史料,提炼信息得出大兴文字狱的历史事件,然后准确识记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相关内容,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25.【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选项可知,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表格能够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正确;
南北文化的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疆域面积的扩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商品经济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1)事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机构:伊犁将军。
(2)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增进了大陆与台湾的交流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3)基本原则:“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措施: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等。
(4)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沙俄被迫同意谈判,签订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5)巩固边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慌忙逃往帕米尔。清军乘胜追击,叛军纷纷投降,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1684年,康熙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根据材料三中的“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4)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以上材料中的不同手段和措施,其共同作用是巩固边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故答案为:(1)事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机构:伊犁将军。
(2)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增进了大陆与台湾的交流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3)基本原则:“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措施: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等。
(4)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沙俄被迫同意谈判,签订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5)巩固边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朝对西藏的管辖,雅克萨之战、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等知识。
27.【答案】(1)图1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图2反映的是指南针的发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剂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故宫;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明长城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多次击退倭寇侵犯,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最终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郑成功收复了台湾。精神:捍卫国家主权而不畏牺牲的勇气;都具有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戚继光抗倭;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图1“《梦溪笔谈》中对毕昇发明活字版的记载”和图2“南宋持罗盘陶俑”并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成就为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生活方式来看,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第三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长城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3)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中“戚继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多次击退倭寇侵犯,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最终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再据“郑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对其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经过英勇作战,收复了台湾;第三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戚继光和郑成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都具有捍卫国家主权而不畏牺牲的勇气;都具有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四大发明、明朝时的建筑与对外关系去分析归纳答案。
28.【答案】(1)A:伊犁将军;B:宣慰使司都元帅府;C:驻藏大臣;D:澎湖巡检司;E:台湾府。
(2)抗击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白卫反击战。(答出其中2例即可)平定叛乱: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乾隆下令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3)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根据材料二“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危机主要来自外来侵略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的史实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白卫反击战。(答出其中2例即可)平定叛乱: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乾隆下令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3)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清政府划分“五个特别行政区”与材料一中元政府在西藏、台湾等地分别设置管辖机构,共同体现了管理边疆地区是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故答案为:
(1) A:伊犁将军;B:宣慰使司都元帅府;C:驻藏大臣;D:澎湖巡检司;E:台湾府。
(2) 抗击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白卫反击战。(答出其中2例即可)平定叛乱: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乾隆下令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3) 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明清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