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明确提出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目的。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课标就本学段提出标准,即“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也提及“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梳理学过的语言现象,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初步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在7-9年级的阅读与鉴赏中强调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体裁多元,但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情节来曲折地反映现实,本单元重要的能力训练点之一就是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文体属寓言故事,写的是丁氏打井,说省下一个人力,却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到一个人的故事。应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充分利用复述、改写、仿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学文言文,基础不扎实,理解字义过度依赖翻译资料,对于字义本身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本文短小,生字不多,但在把握字义时存在随意化现象,因此,准确理解字义方面需先下功夫。
【教学目标】
1.了解《吕氏春秋》的相关文学知识;积累文言字词,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2.能准确理解文章大意,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
【前置学习】
(一)解题
穿井得一人?
(二)知识链接
1、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3、作品简介
《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三)字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 ),常一人居外。
⑵及( )其家穿(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⑶有闻( )而( )传之( )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⑷国( )人道( )之,闻( )之于( )宋君。
⑸宋君令( )人问之于( )丁氏。丁氏对( )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⑹求( )闻之( )若此,不若无闻也。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⑵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⑶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⑷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⑸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⑹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教师让一位同学看纸条上的句子,请该同学向下一位同学口头传递该消息,要求只能悄悄地说一遍,传到第四位同学时,请该生给全班同学复述这个消息,最后由教师公布答案。
(纸条:你知道“三人成虎”的故事吗?它讲的是庞恭和太子质于邯郸,回国后不受重用的事情。)
二、检查前置学习结果
三、读故事之言
师:此类游戏自古已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它的一个寓言。同学们我们一起来齐读课文,让老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师:大家读得很流畅,预习工作做得不错。结尾最后一个句子,哪位同学能再读一遍?
生1读。
师:好,那我想问问大家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2:寻求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呢!
师:好!请坐!咱们来再次齐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注意节奏。
师:好,大家读得很认真,那么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学案上重点字词句的释义吧!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预习结果呢?
师:同学们,你能根据这些重点字词,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同桌之间讨论,试着复述该故事。
生3:这个故事记叙了宋国有个人挖掘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
师:他讲述得很完整,有些小细节还能调整,比如“国人”是国都里的人,不是全国。
宋君也应该翻译成宋国的国君,这样更清楚。
四、品故事之人
师:故事里,有三类人讲过类似“穿井得一人”的话,你注意到了吗?
生4:丁氏,闻而传者,宋君。
师:很好,我们来分别分析这三类人。
(一)丁氏
师:你觉得丁氏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生5:开心。他们家原来没有井,打水很麻烦,现在有了水井,轻松多了。
师:你是从哪个句子看出来的?
生5:我是从“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这个句子看出来的。
师:是的,对于丁氏来说,穿井这件事代表的不只挖了一口井这么简单。它意味着,家里有了方便且专属于自己的水源,意味着灌溉这件事有了保障,意味着来年的收成得到保障,还意味着家里从此多了一个健壮的劳动力。因此,丁氏说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是眉飞色舞的。哪位同学能试着读出他的激动心情?请角色扮演,在班级内展示。
生6: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师:好,开心是没错的,错的是没说清楚,让他人产生了误解。
(二)闻而传者
师:“闻”是什么意思?
生7:“闻而传者”的“闻”是听的意思。
“闻之于宋君”的“闻”是使动用法,使听到。
师:很好,“闻而传者”听到丁氏的话,到底有没有听懂呢?
生8:我觉得他听懂了,因为他们是熟人,知道丁家的情况,肯定是替丁家人高兴。问题是传播的人多了,就出现问题了。
生9:我觉得他没听懂,以讹传讹。
师:从“闻而传者”的身份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无论他听明白了还是误解了丁氏的话,传播消息的人多起来后,就容易出现错误。
(三)宋君
师:宋君也像“三人成虎”里的魏王一样听信谣言吗?
生10:没有,他派人实地调查询问,最终得到真相。他是一个明察秋毫的,不轻信谣言的君王。
师:同学们,如果宋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呢?
六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生11:丁氏。他说话有歧义。
生12:闻而传者。他们未经调查,擅自传播消息。
五、悟故事之意
师:作者批评这种传播谣言的现象,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生13:丁氏:说话要说清楚,避免歧义。国人:要谨慎对待流言,不盲目相信;不要乱传小道消息。宋君:对流言要敢于质疑,积极求证。
师:其中最值得推崇的就是宋君。在宋君身上突显两个字:慎和察。慎:谨慎,慎重。察,仔细看,调查研究。所以此篇被安排在《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其实在原文中还有一句: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说的就是我们要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师: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这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我们今天这节课借着这个故事还领会了说话传话的要求。说话要清楚准确,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听到传闻要谨慎。孔子曾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听到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我希望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们都能做一个智者。
六、课堂小结
说话要防止歧义、不轻信不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证实的话;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轻信,重实践。
七、作业设计
你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吗?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调查,用文字描述出来,并写出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要求:形象生动,情感真挚,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