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22:1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学情调研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2.选择题答案按要求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上的相应区域内,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移民流入数量 C.人口自然增长 D.经济发展水平
2.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乃至中国社会传统的组织和习惯,都被朱熹视为“天理”,但是人可能违反天理,因为各人秉赋不同,有清有浊,如果浊气抬头,天理就被“人欲”所取代,为了弥补人性的这一不足,理学家在方法论上
A.主张“格物致知” B.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强调“知行合一” D.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
3.王阳明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黄宗羲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反映了
A.农本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秩序
C.士人思想迎合时代变迁 D.社会阶层边界趋向模糊
4.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 D.西学传人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5.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到人类触犯了天神,天神决定要降灾于人。由于吉尤苏得拉敬奉天神十分虔诚,天神把消息告诉了他,并教他修造方舟,躲避灾难。当洪水降临之时,唯有吉尤苏得拉和他的船只幸存。这一传说
A.证明了古代世界洪灾频发 B.体现苏美尔人生死无常的生命观
C.影响了古代欧洲文化发展 D.推动古巴比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6.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棉织品。而与此同时,南美的秘鲁也有类似发现。最新的基因技术证实,不同地域的人类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同时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这一发现说明
A.区域文明演进具有一定相似性 B.早期世界文明具有一体化特征
C.现代科技决定历史研究进展 D.技术传播与人类迁徙存在关联
7.赫梯王国(约前 1650—前1200)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城市与城内的神庙、宫殿等场所构成节日举办的现实空间。国王、王后和王子等统治阶层在节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巡幸京畿”与“四方来贺”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节日庆典仪式
A.实际作用有限 B.推崇宗教信仰
C.彰显王室权威 D.笼络社会上层
8.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表明
A.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C.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 D.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9.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
A.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 B.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
C.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 D.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10.汉志商道是公元5—6世纪时期古代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的一条著名商道。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更先进的武器和盔甲,学会了写字,创造字符,开始书写自己的语言。阿拉伯人身边有好几种宗教,他们扬弃了原始多神崇拜之后,也没想接受当时相互竞争的各式教义当中的任何一种,他们开始寻求自己的信仰。据此,汉志商道的发展
①为别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创造条件
②成为沟通东西方商路的重要补充
③扩展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阿拉伯帝国对印度北部地区的征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14世纪,在金帐汗国的支持下,罗斯人把欧洲的银和纺织品、罗斯的皮毛和其他北方地区的货物运往汗国的都城萨莱;又将东方的丝绸、香料和谷物等运往西方。这说明蒙古西征
A.推动了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 B.拓展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C.开辟了东西方草原丝绸之路 D.打破了奥斯曼人对商路的控制
1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统计,此表反映出近代人口迁移特点。正确的是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①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 ②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3.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A.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B.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14.十八世纪后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国人开始学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自己制造钟表,下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广州铜镀金寿星葫芦式钟)。这表明
A.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
B.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C.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
D.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15.1984年,《儒家伦理》教科书(小学德育选修课之一)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前言宣称该课程不仅涉及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还会介绍华族(华人,占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族群)固有的道德观与文化。新加坡教育部还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了50个学时的培训。这些做法意在
A.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B.厚植民族文化根基
C.构建多元社会结构 D.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16.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他们在其工作、交往、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非常“美国化”的,也能够在社会网络和生活社区中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据此材料可知“新移民”给美国社会带来了
A.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B.经济文化扩张
C.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差距拉大 D.多元文化认同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4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1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第20题12分。
17.(11分)历史上形成的亚洲儒家文化圈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又称“儒家文化圈”。考察某一文化圈的形成,固然要从一定的社会着眼,也要从文化的载体——具体的人出发。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为了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进行朝贡贸易。“又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先秦时期的一部文献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个都城设计原则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并远播海外,为周边的亚洲国家所接受。所以在广大的汉文化圈内,出现许多中国式的城。
朝鲜历史上曾经为中国的藩属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李氏朝鲜的景福宫得名自《诗经》“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其正殿勤政殿是举行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地方,地基明显高于其他宫殿。
——据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等整理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与西方文明的输入,儒家文化圈既有格局发生裂变。在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中弱西强”的现实动摇了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中国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
——摘编自曾光光《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
几万万受压制的、由于处于中世纪的停滞状态而变得粗野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走向新生活,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摘自《亚洲的觉醒》(191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的角度分析儒家文化圈在唐朝逐渐形成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部“文献”的名称,说明景福宫如何体现儒家思想。(4分)
(3)近代以来,包含儒家文化圈国家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向西转”时也逐渐“觉醒”。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亚洲觉醒”的内涵。(3分)
18.(14分)大历史观主张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认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以此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洞悉中外并生的"思想繁荣"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视角二:认识影响近代的“东西文明”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6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的美国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控制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市场年销售总额为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由政府委托的机构和社团组织承担,这些非政府组织按照独立的章程和严格的法规开展工作。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调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各种高科技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在创造全新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文化需求。迪士尼公司在东京等地建立迪士尼主题公园,走的就是技术路线。美国从全球范围内获取资金,并网罗大批科技和文艺人才,移民的涌入推动了文化产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总之,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摘编自李燕《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案例研究》
材料二 持续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全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除了欧洲本土以外,由于欧洲人在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时期对殖民地的大规模移民,使今天的美洲、澳洲、西伯利亚等地都已经成为欧洲移民后代占统治地位的地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已经成为绝对的少数族群。持续500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还带来了欧洲语言宗教的全球化……“西方人甚至根深蒂固地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顶点,其他任何形式的改变都预示着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的到来。任何持有这种信仰的人都坚信自己有责任维持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想象不出还有比西方至高无上的社会更好的世界。”
——摘编自张汝伦《西方文明本质的反思》
材料三 从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逐渐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包括素质较高的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等。与此同时……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开始陆续迁往欧美。如果说西方的殖民主义曾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门,导致西方的种族和文明形成了全世界分布的态势,那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带来了一种“逆向殖民”的趋势,前殖民地国家有色人种的较高出生率正推动这些地区的人口逐步向欧洲本土和北美、澳洲等地区迁徙,形成了一种新的移民文化分布。
——摘编自【美】苏珊·马丁《国际移民的演化趋势:百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文化产业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逆向殖民”趋势形成的原因,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双重性。(7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如果按历史进程划分丝绸之路的时代,那么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丝绸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丝绸之路2.0时代包含了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丝绸之路“三个时代”的理解。(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江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学情调研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5:BACDC 6-10:ACBCA 11-15:BCACB 16: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4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1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第20题12分。
17. (11分)
(1)原因:唐太宗等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朝鲜、日本等国的遣唐使,僧侣、商贾、学者、艺术家陆续来到中国访问学习。(2点,4分)
(2)名称:《周礼》。(2分)
说明:景福宫得名自儒家经典《诗经》,正殿地基高于其他宫殿,遵循儒家礼制,体现君权至上。(2分)
(3)内涵: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亚洲的侵略,中国、印度等国开展民族民主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3分)
18.(14分)
(1)现象:中国,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萌芽。(中西两个方面,2点,4分)
原因:中国,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崩溃。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中西两个方面,2点,4分)
(2)说明: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中西两个方面,2点,6分)
19. (15分)
(1)特点:居于世界优势地位;重视国际化合作;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秉持市场化运作;崇尚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推动力。(任4点,4分)
(2)影响:使亚非拉传统文化遭到冲击;美洲、大洋洲等地文化甚至发生替代性变化;使欧洲语言、宗教全球化;“西方文明成为人类文明顶点”(或“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谬论甚嚣尘上;使世界文化呈现出本土性和多元性交织的特点。(任4点,4分)
(3)原因: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亚非拉国家的高出生率;技术、教育、投资移民等趋势;发达国家移民政策放宽。(任3点,3分)
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多元性的文化交流,传播了本土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了国家文化包容性;另一方面,移民也面临着文化适应难题,以及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等问题。(2点,4分)
20. (12分)
秦至元朝时期,是陆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抗、交流、融合的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明清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的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造船航海等科技的突破,中国综合国力处于领先地位,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与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传播了中华文明,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僵化与观念的落后,中国错失了融入世界的机会。
进入21世纪,陆海并重,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时期。国际社会朝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的多种问题显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构想。它弘扬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次伟大超越。
综上所述,无论是陆上丝路的车马时代,还是海上丝路的航船时代,一直到今天陆海空综合交通时代,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的精神,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