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学习任务单--2024届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 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学习任务单--2024届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 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22: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课标要求】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一)原因
必要性:
(1)根本原因:
(2)现实原因:
(3)外部因素:
可能性:
(4)关键因素:
(5)历史传统:
(二)过程
归纳总结: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影响
对西欧:
对美国:
对世界: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一)原因
内部:
外部:
(二)表现:
①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②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③80年代超过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三)向“政治大国”迈进
①要求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
②要求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③要求成为新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
(四)影响
对日本:
对世界:
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哪些启示?
(1)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经济要面向国际市场。
(3)要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概念: 不结盟运动并非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合作,它既结盟又不结盟。结盟指的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反对殖民主义、反对霸权主义;不结盟指的是不和与美、苏及其两大阵营的国家结成联盟。但不结盟运动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强调团结合作,相互支持。
(1)背景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②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领导
南斯拉夫铁托;埃及纳赛尔;印度尼赫鲁
(4)政策
(5)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6)与中国的关系
①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②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知识点补充:发展中国家
1.概念: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
补充: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标志和历史作用
(1)三个标志: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建立。
(2)历史作用:
①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是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②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③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④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四、中国的振兴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原因:
(2)影响:中国逐渐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
【问题探究2】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权衰落的表现有哪些?
(1)政治:西欧、日本的崛起。
(2)军事:侵越战争失败。
(3)外交:中美关系改善。
(4)经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5)科技: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
总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受到了苏联、西欧、日本的严重挑战,经济上与西欧、日本形成竞争局面,军事、科技上受到了苏联的挑战,迫使美国调整外交战略。
五、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80年代末90年代初)
①原因:
外因:
历史:
现实:
和平演变:西方国家通过思想渗透、经济施压、煽动民族情绪、利用宗教势力、支持反对派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
②过程:
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1989年柏林墙拆除;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正式宣布统一。
(2)苏联解体
①原因:
②过程:
A.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
B.1991年,经互会、华约解散;
C.1991年,八一九事件;
D.1991年底,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成立,苏联彻底解体。
③影响
④启示:
A.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
B.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C.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2.和平与动荡并存
(1)特点:
(2)表现
①国际关系中出现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
②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单击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④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致力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特点
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3)认识
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并没有定型。
(4)影响
①有利于各国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③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⑤对中国: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补充:二战后美苏争霸的过程
前奏: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斯大林VS杜鲁门)
特征: 美苏由盟友变成竞争对手,各自划分势力范围;
形成以美苏为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两极格局);
原因:雅尔塔体系;战后美苏实力大增;国家利益不同(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战略,苏联实行保障国家安全战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赫鲁晓夫VS艾森豪威尔、肯尼迪)
特 征:既有缓和,又有斗争(战略优势在美国)
缓和的表现:1955年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斗争的表现:1961年修建柏林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原 因:苏联方面,赫鲁晓夫上台,推行“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缓和美苏关系;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但美国仍是超级大国;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勃列日涅夫VS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
特 征:苏联积极进攻,美国转攻为守(优势在苏联)
原 因: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大大缩小;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缓慢;美国深陷越南战争;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戈尔巴乔夫VS里根、老布什)
特 征: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并最终解体(优势在美)
原 因:里根上台,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并积极推动“星球大战”计划,提高核心技术;持续的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加上戈尔巴乔夫上台执行全面收缩战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