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概念解读:圈地运动
时间:15世纪末-19世纪
含义:英国贵族、地主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
(旧贵族:收取货币地租,迅速衰落)
(新贵族:改变经营方式获利;或发展农业,但以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生产经营的农业资本家)
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是:
①大批农民成为自由雇用劳动者
②使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扩大了国内市场;
③农业转向资本主义化
④贵族地主成为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新地主
⑤是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之一
1.背景
政治前提:
经济因素:
直接动力:
根本原因:
过程
行业 时间 成果 发明人 职业 国籍
棉纺 1765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织工 英国
1769 水力纺纱机 阿克莱特 理发师 英国
1779 骡机 克隆普顿 纺纱工 英国
1785 水力织布机 卡特莱特 牧师 英国
动力 1785 改良蒸汽机 瓦特 修理工 英国
交通 1807 蒸汽轮船 富尔顿 工程师 美国
1814 蒸汽机车 史蒂芬孙 矿工 英国
知识备注:凯伊发明飞梭,使织布行业的效率大大提高,造成全国的纱荒;1765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纺出的纱比较精细,但不结实。1769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结实,但是粗糙。1779克隆普顿吸取了两种机器的优点,发明了骡机,纱的产量好,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随着纱荒的解决,1785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提高了40倍的织布效率。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开始于棉纺织业?
(1)棉纺织业是当时的新兴工业部门,受旧习惯束缚较少,比较容易采用新方法。
(2)棉纺织业比较集中,容易适应大机器生产。
(3)棉纺织产品价格低廉,市场需求大,也为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开展技术革新提供了动力。
动力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
作用: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集中建立起来,推动了近代工业城市的兴起,加快了工业化步伐,推动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几个标志
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785年瓦特改良型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3.完成拓展
①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标志着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②拓展: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德国等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后半期拓展到东欧和日本。
4.特点
【概念理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标志: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发表了《国富论》(兴起于工业革命时期);
代表: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主张:提倡市场机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倡导自由竞争。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后世开创了一个经济自由主义传统,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一直对世界经济发挥重要影响。但与此同时,过度的自由放任容易引发经济危机。
5.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生产力:
②生产组织形式:
③经济结构:
④城乡结构:
⑤社会关系:
⑥经济格局:
⑦经济思想:
⑧上层建筑:
⑨世界市场:
⑩对外政策:
(2)消极影响
①环境问题:
②社会问题:
③国际关系:
④经济危机:
⑤世界大战:
(3)社会生活
【史论归纳】工业革命对欧洲国家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生产方式转型: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化大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出现新技术革命。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促使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与发展。
(5)促使社会政治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上的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6)促使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教育的发展,学校数量大大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和公办教育得到发展,教育内容日趋合理化、科学化,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大众化教育开始形成。
【史论归纳】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政治: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反侵略斗争。
②经济: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但也客观上也迫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刺激了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思想文化:西方文明的传入,冲击了传统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念,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学习科技的思想主张。
④社会生活: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习俗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转型。
利用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问题。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世界工厂”
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1)制度先进:
(2)殖民霸权:
(3)工业革命:
(4)经济政策:
2.措施
3.表现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成熟
1.原因
2.途径:
早期殖民扩张(17-18C)与19世纪殖民扩张的区别
17-18世纪 19世纪
目的 掠夺财富、积累资本 抢占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
范围 战略要地,沿海、岛屿 世界范围
方式 武装侵略、公开掠夺,建立据点 军事侵略与商品输出
原因 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水平低,力量有限 工业革命后,实力增强
规律 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方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连
3.形成标志
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亚非拉的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
【教材拾遗】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经济交流基本规则的确立
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3.逐渐成熟: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原则:自由主义的原则;
内容:保证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规定在国际贸易中给予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
意义:使国际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4.影响
①对欧洲: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亚非拉: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
③对世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