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学习任务单--2024届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3 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学习任务单--2024届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3 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22:0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1)原因
(2)代表
代表人物 活动 地位
林则徐 (1)设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 (1)《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作用
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2)主张
(3)目的:
(4)指导思想:
评价:
(5)实践活动
活动分类 旗号 活 动 成 就
军事工业 自强
民用工业 求富
筹划海防 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文化教育 ①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③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6)影响
进步性:
局限性: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70年代)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
(3)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评价: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1)历史背景:
①政治:
②思想:
③经济: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3)小结:维新思想主张
①主张变法,救亡图存;
②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④思想: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认知深化】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④由技术到制度: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2)成因
①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②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
③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康有为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
(4)维新思想的历史意义
(5)政治实践——戊戌变法(1898.6--9)
内容:
政治: 精简机构,整顿吏治
经济: 发展工商业
教育: 改试策论,提倡西学
军事: 裁汰八旗绿营,编练新军
影响:积极:①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③思想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局限:没有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改革不彻底;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的背景
①政治原因:
②经济与阶级基础:
③思想基础:
④个人因素: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开始革命活动。
2、三民主义的内涵
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基本内涵]
3、评价三民主义
局限性
4、革命实践
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
5、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等均告失败,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②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
①宣布改组,与共产党合作,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
②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重解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3)内涵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4)评价
①积极性: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5)革命实践
①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
②1924年6月,创建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
③1925年7月,组建广州国民政府;
④1926—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最终结果: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历史背景
①政治上: 一方面,袁世凯倒行逆施,逐步走向独裁和复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意识高涨;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要求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③思想上:一方面,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人思想麻木,急需启蒙;
2.兴起
3.内容
(1)前期:(1915-1919)
(2)后期:(1919-1920s):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
2.过程
(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立社团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思想转变 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早期组织 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面向工人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
3.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