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社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1《社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30 20:49: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社戏》教案
【学情分析】
年级优生培优。已经学过鲁迅小说《社戏》。备课组要求,对《社戏》作拓展阅读。即结合教材“积累拓展”五,补充阅读《社戏》原文开头删除的部分,组织学生深入探讨主题,深刻理解《社戏》主题。
【积累拓展】
《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教学目标】
1. 读者视角,再探“乐土”;
2. 对比阅读,再审“那夜似的”好豆好戏;
3. 细读小说,走进 “半截话”的鲁迅小说。
【教学重难点】
对比阅读,再审“那夜似的”好豆好戏;细读小说,走进 “半截话”的鲁迅小说。
【教学过程】
1. 教师导语,明确目标:
小说《社戏》,鲁迅以“儿童视角”,回望了鲁镇消夏,在平桥村这片“乐土”游戏的往事,赵庄看社戏,成为其一生的念念不忘。“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儿童视角看平桥村,是“乐土”,但如果我们以读者视角去再探究,它真的是一片“乐土”吗?今天,我们通过补充阅读《社戏》前面的删文,展开对比,再审“那夜似的”好豆与好戏。并由此学会小说的细读法,走进“半截话”的鲁迅小说。
2.知识链接,引入话题:
鲁迅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并未将心中所想毫无保留地言明。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曾写“而我偏爱有说半截话的毛病”。在《写在<坟>后面》(1926.11.11)中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我自然不想太欺骗人,但也未尝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
《社戏》当中可否有鲁迅所说的“半截话”呢?请大家重温《社戏》开篇一段关于平桥村的介绍,你是如何理解鲁迅小说关于“平桥村”这一地点的设计?
3. 学生朗读,思考交流:
(1)学生朗读:“……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第1段)
(2)思考交流:你是如何理解鲁迅小说关于“平桥村”这一地点的设计?“但在我是乐土”一句,是不是“半截话”,有哪些言外之意?
4.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一】读者视角,再探“乐土”
(1)平桥村独特的地理位置:“离海边不远”,海洋,意味着开放阔大的空间,四下探索的可能;“极偏僻的”,意味着相对封闭的内陆空间,信息闭塞;“临河”,意味着从封闭走向外部世界的可能性。你看,鲁迅构造“平桥村”,从地理位置上看,是不是独具匠心?它在海洋文明、大陆文明与河流文明之间摆荡,它是微型版的旧中国,是旧中国的投影。
(2)平桥村独特的生活场域:“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小说中有哪些地方与其“小”相呼应呢?因为“小”,所以“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因为“小”,所以合村都同姓,是本家;因为“小”,所以“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公共,没有隐私;本家,以血缘为纽带族居,平桥村是小族群,赵庄则是大族群,这便是典型的“乡土中国”社会组织形态。许倬云曾说,中国始终以原群社会为主,没有进一步发展整合为自主的复群社会。“而复群社会可能萌芽,尚须在近代工商业、近代城市及近代教育孕育的新知识分子出现时始有其契机。”(许倬云《观世变——论中国文化的特质》P304)鲁迅小说用笔极俭省,每一笔都有其用意,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3)平桥村传统的农业经济:“都种田,打鱼”用字极简,直接点明平桥村的生存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都种田”,小说在后面有无呼应之处呢?因为“种田”,所以后面提到“罗汉豆”与“吃豆”,提到六一公公“卖豆”与“送豆”。“打鱼”也有照应,因为打鱼,所以有“航船”,才可能借着八叔的航船,去外面的世界看社戏。平桥村“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则进一步强调这里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在这里发展不起来。小说提到六一公公卖豆,“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下午仍然去钓虾”,都这么晚了,“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他的“一堆豆”之所以卖不出去,当然不是他的豆不好,平桥村不足三十家,都种田,家家种豆,谁会掏钱再去买豆呢?六一公公自然是要划船到大市镇上才能卖掉他的豆,而且还要靠了“大市镇里出来的读书人”识货才能卖出去。
(4)平桥村的“乐土”世界:这样的一个“平桥村”,“但在我是乐土”一句,是不是鲁迅的“半截话”,有哪些言外之意?“平桥村”对双喜,阿发、桂生这些小朋友是不是“乐土”?我们能否结合小说文本中的语句,阐述一下自我观点。
【阅读原文1】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第2段)
【思考交流】“工作”一词能否换成“家务”?如果不是“有了远客”,“他们”一般做什么?“他们”会做什么?
学生发言:不能换。“家务”,意味着小孩子只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工作”,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起家庭事务中相应的责任。
教师点拨:“责任”一词用得极妥帖。工作,意味着担当与责任;而家务,则意味着分担与减忧。两个词呈现的责任分量是不同。
【阅读原文2】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第2段)
【思考交流】“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意味着什么,他们的未来会怎样?在《社戏》一文里,是否预言了“他们”未来?谁是“他们”未来的模样?
学生发言:意味着他们一辈子困在自我的狭小空间,无法跳出自我,去认识更为广阔的世界。他们只能继续父辈的生活,无法走出封闭的平桥村。
教师点拨:是的,这样的人只能困守在自我的世界里,困守在他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他们经不起一点点来自“海”的风浪。“我”是大市镇里来的一个远客,他们相待是极其热情大方,倾其所有。但当更多的“海外的远客”开着巨轮来了,他们固守的世界会如何呢?请同学们别忘记了,鲁迅写作《社戏》时是1922年,此时的旧中国因为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被列强用洋枪洋炮强迫打开了大门,他们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的蒙昧眼睛被迫张开,被迫去张望海洋另一头的欧美文明。
【阅读原文3】
……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第7段)
【阅读原文4】
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第18段)
【思考交流】母亲和“我”是否看出了双喜他们的未来?他们的未来如何呢?
学生发言:母亲和“我”实则已经看出了双喜、阿发、桂生们的未来,看到了他们未来的生活样子:白天工作,晚上睡觉,晚上睡觉是为白天的工作。总之,就是工作—睡觉—工作—睡觉,往返重复,亘古不变。
教师点拨:繁重的体力劳动,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喂饱肠胃。他们是无暇顾及精神的发育与大脑的思考,当然更谈不上什么生活与娱乐,最后只能沦为干活的“牲畜”与“机器”。“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白天工作,晚上睡觉补充精力,第二天继续工作,这样不停地干下去,是一眼就可以望到底的生活与命运。这样的命运,早在《诗经》里就曾经描述过,大家不妨背一背《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就是古代奴隶们的“996”生活嘛,独立于中露,独立于泥中,为啥?为了“君之故”,为了“君之躬”,鲁迅笔下的平桥村村民,是不是“996”生活,历史在变迁,社会在进化,但奴隶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过。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他们是睁眼瞎!他们无法睁开自己的双眼,看清自个的命运,看清生活的世界,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谁来帮他们看到?——会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迅哥帮他们看到!
【阅读原文5】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第27段)
【思考交流】八公公是不是双喜、阿发、桂生未来的模样呢?八公公有何行为特点?
学生发言:八公公很心细,但心细的背后,是因为他们家的盐和柴很少,少一点就容易被发现,这说明他生活很穷。
教师点拨:是的,只有极度的贫困,生活必需品的极度缺乏,人才会如此警惕与细心。生活在现在的我们,一般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何双喜他们商量要八公公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因为这一枝枯桕树不属于八公公,可能是他意外之下,侥幸捡走属于别人的东西。在生活必需品的极度匮乏之下,就连一枝枯桕树也是一笔财富。(补充讲述个人小时候捡柴火与竹笋壳的经历,此处略去。)今天的双喜、阿发、桂生,就是明天的八叔(八公公、八癞子)。
【阅读原文6】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阅读原文7】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第38段)
【思考交流】六一公公是不是双喜、阿发、桂生未来的模样呢?六一公公为何感谢“我”识货?为何说“乡下人”不识好歹?“乡下人”真的不识好歹吗?
学生发言:不足三十户的平桥村,以种田营生,谁家不会种豆呢?并非乡下人不识好歹,是他们不需要。六一公公的豆,只能卖给大市镇里出来的读书人,因为他们不种豆。
教师点拨:侧面展现出乡下人生计的艰辛。农作物即使贱价,也很难卖出去,因为售卖的对象实在有限,社会经济尚不发达。平桥村“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归纳小结】
“平桥村”对“我”这个远客是“乐土”,但站在读者视角来看,对双喜,阿发、桂生这些小朋友来说,“平桥村”未尝就是“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