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3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23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22:2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23: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联系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史实,认识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演化的特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意义;
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重点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一、局部抗战
1、日本局部侵华
(1)原因
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直接原因:日本为摆脱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造成的困境,企图将经济危机转嫁给中国,急于发动侵华战争。
有利时机:1931年,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给日本侵华造成可乘之机。
(2)表现
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
1932年: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制造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日本为吞并华北,制造“华北事变”
2、国共两党对待日本侵略的政策
(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2)中国共产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中国局部抗战及抗日救亡运动
(1)在一·二八事变中,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顽强抵抗日军侵略。
(2)东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抵抗,到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在杨靖宇、赵尚志的领导下,牵制了大量日军。
(3)1933年,日本向长城沿线进犯,中国军队发起长城抗战。
(4)1935年,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及日军的侵华暴行
1、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表示准备抗战。
(3)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4)不久,中国共产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于第二天宣布正式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日军的侵华暴行
(1)1937年12月,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
(2)在占领区,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扶植傀儡政权;经济上日本实行“以战养战”,大肆掠夺中国的资源。
(3)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实施“三光”政策。
(4)从1938年开始,日军对重庆进行了5年的大轰炸。
(5)日军践踏国际法,实施细菌战,组建731部队专门研制细菌武器。
(6)日军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
一、中国局部抗战的特点、地位和意义
1、特点: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地域广泛,波及全国;有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多种形式;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广泛参与;抗日与反蒋相结合;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2、地位:局部抗战为全面抗战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准备。
政治上,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思想上,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经济上,国共双方对自身的经济做了有利抗战的调整,为全面抗战作了物质准备。
军事上,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教训,国共双方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战军事准备。
3、意义:局部抗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1、形成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七七事变后,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特点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
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1.(2023年辽宁卷)1939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的收支“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并“想各种办法节省”。此举旨在( )
A.促进军民团结 B.完善财经制度 C.巩固苏区政权 D.坚持长期抗战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6月(中国)。根据材料“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想各种办法节省”可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加强经济建设,坚持长期抗战,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民团结,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财经制度,排除B项;据材料时间可以判断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加强经济建设,这是着眼于抗战的需要,并非是巩固苏区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年重庆卷)1938年4月24日,上海舞女界救济难民游艺大会在新光大戏院举行,其中话剧《舞女泪》主要表达了舞女姐妹们的悲惨遭遇。她们通过游艺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将所得款项送给难胞,余下的捐给前方将士。这一事件表明( )
A.妇女解放进入新阶段 B.全民族抗战已经形成
C.话剧演出趋于商业化 D.沦陷区民众生活无望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根据“她们通过游艺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将所得款项送给难胞,余下的捐给前方将士”可知,上海的舞女也进行募捐来支持抗日前线的将士,说明社会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反映了全民族抗战已经形成,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的舞女通过募捐支持抗日,不是进行妇女的解放,更不是说明话剧趋于商业化,排除AC项;上海的舞女募捐支持抗战不代表沦陷区民众生活无望,排除D项。故选B项。
1.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1931一193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名称变迁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1931年 反帝统一战线 反日为主,同时警惕英、法等国与日本协同侵略中国
1933年 反帝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反帝同时反蒋
193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族的联合抗战
A.注重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国情相结合
C.理论变迁主要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D.已经从幼稚阶段逐渐走向了成熟阶段
2.1932年5月,京剧名家周信芳组织移风社,在青岛和天津演出《卧薪尝胆》等剧。自1937年10月起,移风社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长达4年,上演最多的是《明末遗恨》和《徽钦二帝》。这些演出旨在( )
A.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大力普及京剧国粹艺术
C.激励民众投身民族革命 D.创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
3.1931年,傅斯年撰文否定了日本学者“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的说法,并递交给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同一时期,柳诒徵先生还刊发明代有关御倭文献。这主要反映出( )
A.史家对欧美绥靖政策的失望 B.全面抗战激发国人爱国情怀
C.中国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局势动荡利于学术自由发展
4.九一八事变后,以部分东北爱国官兵和警察为骨干,会同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民众,形成了遍及东北城乡的抗日义勇军队伍。他们发表通电,痛陈“我中华裔胄绝不甘作亡国之奴,宁可杀贼以致死,不委屈以求全”。这体现出东北人民( )
A.誓死捍卫东北家园的坚强决心 B.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不满
C.希望得到其他省份群众的支持 D.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5.1935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规定“富农应照普通农民一样,平均分得土地”“应保障富农扩大生产与发展工商业的自由”。1937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这些规定( )
A.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B.有利于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C.服务于敌后根据地的需要 D.推动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6.抗战时期,面对日本的文化侵略,中国图书馆界践行“文化救国”思想,通过搜集并向后方转移宝贵文献、出版典籍,以及向国际社会征文、征集书籍等形式有力地协作了全面抗战,体现了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此举( )
A.是国共二次合作的重要举措 B.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D.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
7.在占领区,日本将生铁、煤炭、食盐及交通业等划为“统制事业”,将纺织、面粉、卷烟、火柴、造纸等划为“自由事业”。凡属于“统制事业”的,转由“华北开发会社”“华中振兴会社”统一经营,凡属于“自由事业”的,允许私人自由经营。这些措施( )
A.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旨在掠夺资源“以战养战”
C.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D.从属于“以华制华”方针
8.《祭黄帝陵文》(毛泽东)载: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泱泱大国,让其沦胥?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此篇祭文发表于1937年4月5日,表明共产党人( )
A.借黄帝之名要求各党团结抗日 B.决定贯彻实施全面抗战的路线
C.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决心以全民族的方式抵抗侵略
9.1936年8月,中共中央在致南京国民党的信中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又提出将苏区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将苏维埃制改为民主共和制。中共这一做法旨在( )
A.消除国共两党之间矛盾 B.实现和平建国目标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10.下面为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各类煤炭的市场占有量(单位:吨)变化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 )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华资煤 470443(14.51%) 514873(18.45%) 936731(28.26%) 1292930(40.68%)
外资煤 1361255(41.99%) 1343090(48.129%) 1226089(36.99%) 1320137(41.53%)
抚顺煤(日控) 610230(18.82%) 361572(12.96%) 429870(12.97%) 176600(5.56%)
日本煤 614953(18.97%) 369173(13.23%) 520458(15.70%) 255054(8.02%)
其他外煤 185249(5.71%) 202139(7.24%) 201406(6.08%) 133857(4.219%)
总量 3242130 2790847 3314554 3178578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B.中国的煤炭工业水平逐渐超越日本
C.时局变化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D.经济危机使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1.1939年12月9日,在某运动四周年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进行了规模盛大的活动,党的领导人强调这“是一个学生运动,是一个青年运动,是一个全国人民为团结抗战而举行的轰轰烈烈有着历史意义的运动!”这场运动的起因是( )
A.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 B.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D.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12.读下图,可以看出该侨批加盖上述印章旨在( )
图:一封从菲律宾寄往福建晋江的侨批(汇款暨家书)。封底加盖“同胞尔忘倭奴之仇乎?请勿用仇货,抵制到底!”“民国贰拾年(1931年)十一月拾四日”章。
A.在经济上支援国内抗日战争 B.在海内外广泛宣传抗日主张
C.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鼓励支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13.下图是中国近代一次战役形势图。这幅图反映( )
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日本计划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C.日本企图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4.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中指出:“过去阶段中,由于国民党的不愿意与民众的动员不够,因而没有完成争取民主的任务,这必须在今后争取抗战胜利的过程中去完成。”这一决议( )
A.意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势力 B.突出了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C.强调完善边区政府组织建设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5.1936年11月,在上海大新公司举行的中国漫画史上“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展品中,高龙生的《国破山河在?》和蔡若虹的《学生救亡运动的一幕》等漫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应。据此可知,该漫画展旨在( )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
C.呼吁国共成立联合政府 D.提高民众的救亡意识
16.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认为历史教育应有“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的态度。30年代初,他开始主张历史教育要“致用”,要使青年知道国家深受外国压迫,和未统一前的意大利及德国相仿,而他们走向强国“全由于提倡民族主义”。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B.社会主流思想的嬗变
C.持久抗战理论影响扩大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7.1938年3月起,画家黄尧在《华西漫画》上发表长篇连载漫画《孤岛追悼记》,有的描绘上海普通百姓饱受列强欺辱的惨状;有的描绘腐朽阶级无视侵略行为,依旧沉迷享乐;有的描绘汉奸商人为侵略者服务还趁机发国难财等。作者旨在( )
A.发掘艺术的政治功能 B.批判国民党的腐朽
C.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 D.揭露侵略者的暴行
18.1937年12月19日,《纽约时报》在《日本人约束南京暴行》中说:“日本最高统帅部采取严厉措施,力图结束现在仍在发生的暴行……可以想象,南京的恐怖将使日占区最优秀的中国人士因为害怕而隐退,而这些人之前一直想与日本扶持下的新政权合作。”这表明( )
A.南京暴行得到多方正式确认 B.美国政府通过舆论助华抗日
C.日军约束暴行服务侵华需要 D.国际社会开始谴责日军暴行
19.1936年1月,中共中央在宣传工作指示中提出,资产阶级“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对于那些半途的朋友和中间势力的分子我们宣传口吻与态度要有转变”,通过对其争取和团结,使之成为革命的同盟军。上述指示的做出源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
C.根据地“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1932年初,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2月28日,英法美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这一事件( )
A.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B.表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达到顶峰
C.为日本再次侵略中国积蓄力量 D.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21.【历史记忆中的西北地区】
材料 “到边疆去”“到西北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相当流行的口号。《良友画报》开辟专栏反映西北地区风土民情。
1932年9月,良友全国摄影团从上海出发,在七个半月走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共16省,行程共五万余里,采摄照片万余幅。由此形成的系列报道“全国猎影记"中的“西北印象”报道了对绥远、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的考察印象。西北在“全国猎影记”中留下了“尚未开垦之富源”的印象,说明“中国并非真的穷,不过偶然拿着钥匙挨饿罢了”。
1935年,开辟了“良友读者旅行列车”,除摄影记者自行前往采访外,还可以由读者投稿。其中有大量篇幅介绍西北的河套、蒙古、青海,以及西南的康藏地区,展示了西部边疆地区土地广大、物产丰富、风俗特异、民风淳朴以及周边列强对西北、西南的觊觎。同时还记录上述地区大量的特色风景和文物古迹。
1936年至1937年,推出了“西游记”十篇。专栏作者庄学本,此行是护送班禅大师返回西藏,并且沿途考察西北与黔藏等省的社会、语言、物种等,行程路线为由首都南京出发,经西安、潼关、陕西、甘肃、青海入藏,行程万里。专栏充满了少数民族风情的描绘和保卫国族的暗示。
——摘编自王若梅《(良友画报)关于西北地区的论述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拟定论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楚,史论结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
国统区历史教科书 根据地历史教科书
叙述革命活动 “民族救星”“民族救主”“全体人类的福音” “主要领导者”(将孙中山的个人实践融入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
阐释三民主义 “精神导师” 民族抗战的“旗帜”
评价行为事迹 “为革命立楷模”“榜样楷模” “伟大的战略家”
——摘编自张运君、韩新怡《符号与民族记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构建》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孙中山形象的不同作出合理解释。(要求:立论正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可知,1931年中共主张建立“反帝统一战线”,反日同时还反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1933年主张“反帝同时反蒋”,1935年主张“全民族的联合抗战”,这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吻合,A项正确;1922年中共二大“最低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排除B项;中共统一战线主张的变迁,虽然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受国内形势变化的影响,排除C项;1935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1937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1932年青岛和天津演出”卧薪尝胆“等剧”“1937年年10月起上演最多的是”“明末遗恨”和“徽钦二帝”可看出自日本局部侵华及全面侵华后,移风社组织多场剧目演出的目的是激励民众抗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京剧的传承态度,排除B项;京剧属于传统民族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31年(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傅斯年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柳诒徵先生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由此可见,这反映了中国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史家对欧美绥靖政策的态度,排除A项;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标志着全面抗战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不是学术问题,而是现实问题,并不是强调时局动荡对学术自由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以部分东北爱国官兵和警察为骨干,会同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民众”“我中华裔胄绝不甘作亡国之奴,宁可杀贼以致死,不委屈以求全”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北沦陷后,东北抗日义勇军队伍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抵抗日本的侵略,反映了东北人民誓死捍卫东北家园的坚强决心,A项正确;东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反映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并非因为对国民政府政策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东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没有涉及他们希望其他省份群众的支持,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对富农、地主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团结地主、富农参与抗日,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B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对地主、富农的政策符合当时革命的实际需要,并非右倾错误,排除A项;1937年11月,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立,此时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未建立,排除C项;1935年的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共中央政策的调整正是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做出的,逻辑颠倒,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背景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举行文化救国活动,向国际社会征文、征集书籍等形式有力地协作了全面抗战,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D项正确;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属于自发的,不属于国共二次合作的重要举措,排除A项;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体现了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但未体现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排除B项;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把占领区的生铁、煤炭等重要产业(提示:这些行业所生产的资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划为“统制事业”,将纺织、面粉等划为“自由事业”,并形成有效控制。日本推行统制经济的目的在于掠夺资源,实现“以战养战”,B项正确;这些措施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日本在占领区实行统制经济,官僚资本主要在国统区发展,二者关系不大,排除C项;在占领区,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扶植傀儡政权;在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937年4月5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为进一步营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抗日的社会舆论,国共两党分别派出代表,共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举行国共两党共同公祭黄帝陵仪式。因此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决心以全民族的方式抵抗侵略,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全民族抗战,非借黄帝之名要求各党团结抗日,排除A项;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方针,排除B项;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又提出将苏区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将苏维埃制改为民主共和制”,这一做法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C项正确;国共两党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两党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排除A项;“和平建国目标”是抗战胜利后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资本主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31年后华资煤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急速增长,而外国煤炭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出现下降,尤其是与日本相关的煤炭,其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进而影响日本煤炭在华的销售,这反映出时局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C项正确; “根本改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性,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排除A项;华资煤炭在上海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受关税自主化、爱国运动及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且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其工业水平始终领先于近代的中国,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使列强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倾销商品,加紧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1939年12月9日,在某运动四周年的日子里”可知,这一运动应该发生在1935年12月9日,所以是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原因是日本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B项正确;皖南事变是在1941年,排除A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在1919年,排除C项;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是在193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中国。根据材料“请勿用仇货,抵制到底”可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该华侨要求家人抵制日货,体现了民众的爱国热情,表达了华侨对日本侵略的愤慨和声讨,有利于宣传抗日主张,B项正确;材料强调国人要抵制日货,无法得出在经济上支援国内抗日战争,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形成的,与华侨无关,且材料强调民众要抵制日货,排除C项;鼓励支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材料强调宣传抗日主张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地点为上海,图例中反映的是日本侵略,判断为一·二八淞沪抗战或者八·一三淞沪会战,但图中的中国军队是19路军,故为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为了掩护其在东北的侵略行动,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以转移国际社会对东北问题的关注。C项正确;卢沟桥事标志着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排除A项;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排除B项;1937年国共第二次正式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8月下旬,为了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指出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这一决议促进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D项正确;这一决议是为了争取抗战的胜利,并非意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势力,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抗日根据地的性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边区政府组织建设的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1936年”、“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应”等信息可知,这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脚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所以这些漫画是为了提高民众的救亡意识,共同抗日,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1937年才建立,所以此时还谈不上“巩固”,排除A项;此时全面抗战还没有开始,这些漫画是要提高民众的救亡意识,而不是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排除B项;国共要成立联合政府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这些漫画此时还是为了救亡,而不是呼吁成立联合政府,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顾颉刚开始时认为历史教育应该只关注历史的真实性,而不考虑其实际应用,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顾颉刚开始主张历史教育要“致用”,强调历史教育在培养民族主义情感和国家统一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转变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政府在这一时期对历史教育的学术方向进行了具体引导,排除A项;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没有发生变化,主要是民主共和理念和法治思想等,排除B项;持久抗战理论是在全面抗战后逐步形成的,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 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关键信息“1938年3月”和所学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这一时期《孤岛追悼记》的描述是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主要是为了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与艺术的政治功能无关,排除A项;批判国民党的腐朽和揭露侵略者的暴行仅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B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12月19日(日本)。据材料“南京的恐怖将使日占区最优秀的中国人士因为害怕而隐退,而这些人之前一直想与日本扶持下的新政权合作”,说明日军即使约束在南京的暴行,也是为了侵华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体现日本最高统帅部采取严厉措施,力图结束现在仍在发生的暴行,是服务于侵华需要,未涉及南京暴行得到多方正式确认,排除A项;1937年12月19日未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美国政府并没有通过舆论助华抗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际社会开始谴责日军暴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中国)。依据材料: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由此导致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资产阶级的态度改变,进而促使中共调整政策,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同盟军”,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此时尚未建立,排除A项;三三制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当时抗日根据地尚未建立,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中共做出上述指示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2月28日,英法美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二八事变”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结束,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这使得上海“非军事化”,为日本再次侵略中国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排除A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蒋介石提出的,与本题无关,排除B项;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是在1937年,与本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1.示例:
论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北部考察热潮,反映了维护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侮的时代主题。
论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知识界在西北地区进行的考察,展示了西北地区的风土民情、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等。《良友画报》开辟相关专栏,反映了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维护民族团结、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华夏民族情感、塑造家国情怀、促进内地与边疆共同发展的观念。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逼近,对西北边疆的重视,不仅能够推动政府加速对该地区的建设和开发,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还能够呼吁国民重视边疆,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各民族应该团结携手,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结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西北边疆的重视,反映了民族危机加深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和中国社会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西北在‘全国猎影记’中留下了‘尚未开垦之富源’的印象,说明‘中国并非真的穷,不过偶然拿着钥匙挨饿罢了’”“展示了西部边疆地区土地广大、物产丰富、风俗特异、民风淳朴以及周边列强对西北、西南的觊觎”“专栏充满了少数民族风情的描绘和保卫国族的暗示”可拟定论题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北部考察热潮,反映了维护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侮的时代主题。论述可结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知识界在西北地区进行的考察所取得的成果,所反映出的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维护民族团结、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华夏民族情感、塑造家国情怀、促进内地与边疆共同发展的观念。及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逼近,呼吁国民重视边疆,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各民族应该团结携手,共同抵御日本侵略等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升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西北边疆的重视,反映了民族危机加深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和中国社会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22.示例信息:抗战时期,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阶级属性不同、政治立场迥异,其编印的历史教科书中孙中山形象也有所不同。
解释: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南京国民政府为强化国民党权威,有意识地树立孙中山“民族救星”“民族救主”的形象,这种形象进入国统区的历史教科书中。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以唯物史观为原则,要求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叙述孙中山革命活动时,根据地历史教科书将孙中山的个人实践融入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弱化个人在革命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团体及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国统区历史教科书所构建的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话语体系,主要受到国民党英雄史观的影响,这种史观强调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质上以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集权为思想基础。而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坚持唯物史观,将孙中山视为革命领导集体的一员,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总之,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国统区和根据地编印的历史教科书呈现出的孙中山的不同形象,反映的正是政治权力在教科书维度的延伸。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国统区”,“根据地”等关键信息,围绕“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得出抗战时期,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阶级属性不同、政治立场迥异,其编印的历史教科书中孙中山形象也有所不同。
解释:首先,说明抗战时期的大背景,进而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编写历史教科书的目的即可。其次,结合材料“民族救星”,“主要领导者”,分析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历史教科书编写时,受到的史观影响和突出的形象即可。
最后,总结得出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国统区和根据地编印的历史教科书呈现出的孙中山的不同形象,反映的正是政治权力在教科书维度的延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