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7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27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22:2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27: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城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联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史实,创设学术情境和简单情境,考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突出唯物史观、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2、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具体史实,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认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特点和成就,着力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3、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创设学术情境和简单情境,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阶段特点,突出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文化大革命”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1956年
内容:提出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即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重要思想:1957年春,由毛泽东提出,并以此为指导开展了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
(3)探索中的失误
表现: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危害:导致1959~1961年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4)调整国民经济
时间:1960年冬开始
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意义: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过程
时间:事件
1966年:全面发动
1967年:“一月风暴”,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1969年: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斗、批、改”运动
1971年:党中央成功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各方面进行了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3)评价:“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并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
1、生产生活领域
工业领域: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学、国防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国防领域: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增强了国防力量
农业领域: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2、先进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
3、外交突破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4、重大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一、1957~197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误的原因
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2、经验教训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二、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从美国一方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一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三是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因此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
(2)影响
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高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的控制作用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
直接原因:新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也大力支持中国。
(2)意义
说明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1.(2023年山东卷)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材料“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可知毛泽东认为国家与工厂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单位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性,A项正确;这一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重视的国家的行政指导,并不是市场调节,排除B项;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营,并不是平衡公私关系,排除C项;三大改造时期,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不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1961年,在刘少奇等人提议下,经毛泽东同意,中央重新成立了中央财经小组,由陈云任组长,陈云上任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对1962年计划进行大幅度调整,采取关厂、并厂,缩小规模等办法调整工业,加强农业,增加粮食生产。这些措施( )
A.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B.在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致力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D.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完全否定
2.下表为1959—196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这一时期的移民有助于( )
迁入地 人数(万) 目的
东北 38.8 支边
甘肃 18.7 垦荒
云南 2.3 屯垦戍边
A.改善国家工业布局 B.开发边疆巩固国防
C.促进国民经济调整 D.支援三线建设开展
3.如图为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单位:万吨)。下列对图中③段中国钢产量变化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政府提供援助 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 C.西方先进技术引进 D.一五计划的实施
4.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际粮食市场上,每斤大米大约相当于2—2.5斤小麦。据统计,中国在1961—1965年期间共进口粮食547亿斤,出口127亿斤,在这出口的127亿斤粮食中,除了少量的大豆、杂粮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大米。中国此举( )
A.促使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B.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C.对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5.1958年9月,国务院决定自1959年起中央按照“总额分成,一年一变”核定地方收支,地方收入不再按照不同类别划分为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和调剂分成收入,地方支出也不再区别地方正常支出和中央专案拨款支出。该决定( )
A.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B.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C.把地方财政统一到中央 D.旨在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
6.1961年,上海工业企业开展“比学赶帮”活动,活动的主旨逐渐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强调数量的多转变为强调质量第一。这一转变( )
A.促进了工业的有序发展 B.遵循了七千人大会精神
C.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 D.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7.1972年4月16日,乘专机飞越太平洋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顺利到达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8000名美国民众冒雨迎接其入住新居。4月20日,尼克松夫人出席了动物园大熊猫馆的揭幕式。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C.中美之间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 D.大熊猫的商业价值高
8.1951年3月8日在全国26个城市同时举行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展映了《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民主青年进行曲》、《团结起来到明天》、《陕北牧歌》、《辽远的乡村》等20部故事片和《中国人民大团结》等6部新闻纪录片。这( )
A.深受对外关系政策的影响 B.体现社会主义新时代风貌
C.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D.得益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9.下图为1972年出版的年画《贫下中农的好医生》,描绘了一位女医生到社员家中出诊的场景。该画旨在宣传( )
A.社员卫生健康意识得到强化 B.妇女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
C.社会主义医疗体系的优越性 D.农业合作社的医疗保障完善
10.1955年12月,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在七年内基本扫除全国青年文盲的决定》,指出“扫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是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 B.文化建设迎合了新中国发展需要
C.识字学习成为国人共识 D.教育领域出现了“左”倾冒进倾向
11.下表出自廖丽《视觉修辞视域下<人民画报>中文版封面中国形象塑造研究(1950—2016)》。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人民画报》( )
A.彰显中国群众地位与形象变迁 B.呼应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意识形态
C.宣扬五育并举的国家教育体系 D.折射出复杂尖锐的外部斗争环境
12.新中国的对外援助覆盖了亚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1950年到1960年6月底,对外经济援助金额达到40.28亿元人民币。1971年,中国签订的各种对外援助协定总额共计74.25亿元人民币,对外援助支出比重由上一年的3.5%上升到5.1%。这反映了我国( )
A.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B.融入经济全球化 C.开展全方位外交 D.积极改善外交关系
13.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中央副主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并得到中共八大肯定和接受。这一经济思想( )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点的补充。 我国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附有一定范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朴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A.客观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实际 B.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C.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D.孕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14.如图所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和全国工业增长速度。由此可以看出( )
A.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B.工农业实现了均衡发展
C.上海逐渐失去工业领先地位 D.国家重视改善工业布局
15.1961年,我国蟾蜍单性生殖研究获得突破,科技工作者繁殖出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癫蛤蟆”。1963年,我国第一台气体氨氛激光器试制成功。1964年,国内第一台半导体激光器和第一台碳分子激光器试制成功。这些成就( )
A.得益于“四个现代化”战略的提出 B.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相关
C.体现出中苏两国科技合作的成果 D.是贯彻“双百方针”政策的结果
16.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便对华实行全面禁运,中美贸易冻结。1969年,美国在对华贸易上开始解禁,允许中美非战略物资的贸易。这一变化表明( )
A.美国急于与新中国建交 B.中国重返联合国时机成熟
C.美国对华政策走向失败 D.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合作
17.1977年8月23日,美国国务卿万斯在北京同中国外长黄华举行正式会谈。万斯代表美国政府声明,美国同台湾的防御条约即将“终止”,美国将从台湾全部撤走其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对上述会谈解读恰当的是( )
A.中美两国建交进程加快 B.海峡两岸实现了真正停火
C.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消除
18.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在西部地区建成了包括常规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和战略核武器等30余个工业及科研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由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 D.国家进行了大规模三线建设
19.导致下图中三线地区工业化程度变化率急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发展道路的探索 B.经济政策的重置
C.社会矛盾的激化 D.国际局势的严峻
20.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据此可知( )
年份 项目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100%
A.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B.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阻碍工业化建设
C.“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到1970年代末,四川是接受东北支援最多的地区之一。东北支援四川的多个重点项目都具备相当高的全国性服务能力和知名度。以德阳为例,数千名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优秀东北职工迁入后,“德阳人”在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第二物探大队等大型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第一次“亲眼看见”什么是工业化大生产、什么是现代化企业、什么是现代化管理、什么是科学技术力量、什么是发明创造等先进工业化要素。同时,东北内迁职工在日常生活方面形成较大“示范效应”。例如,1966年前后,第二重型机器厂的东北籍职工在冬季喜欢穿一种毛领长棉大衣,这种棉大衣比当地人常穿的土棉袄更贴身、更保暖且显得更为精神,这让厂区附近的青年男女觉得很“洋气”,争相“托人”购买。东北大米、东北水饺、东北馒头、东北普通话、时装、发式、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等内容,也迅速成为厂区附近部分城乡居民羡慕和模仿的对象。
——摘编自周明长《嵌入式运作:东北对四川三线建设城市的支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输入四川城市的东北现代化要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大力支援四川的原因。
22.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涌现出无数典型和英雄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在收集到的下列两件历史资料(图1和图2)中,哪一件更能印证活动主题,请说明理由。
(2)为更深入的进行探究,搜集到如下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进行评估与说明。
序号 类别 内容
① 日记 王进喜在日记中写道: “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上只能记差距。”
② 书籍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③ 电影 《创业》(以劳动模范王进喜为原型),长春电影制片厂,1974年。
(3)根据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时代精神的形成背景。
王进喜大事记
1923年10月8日 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家庭
童年时期 6岁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出去讨饭:10岁就进山给地主放牛
1949年一1950年 玉门解放后,他通过考试在玉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上了钻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56年4月 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10月 王进喜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看到国没油烧而背着“煤气包”的公共汽车,感慨道: “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
1960年3月 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他主动请缨,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到达大庆,之后与工友们日夜奋战,甚至跳入泥装池控制井喷,被誊为“铁人”
1969年4月19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从此, “铁人王进喜”随着“大庆油田”的名字传遍中国和世界
1970年11月15日 因胃癌在北京逝世,享年47岁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59--1961年是中国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材料反映中央制定了压缩工业产生、加强农业生产的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C项正确。这些措施有利于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改革开放时期才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未涉及工业体系,排除B项;“完全否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1960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向东北、甘肃、云南等边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而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支边、垦荒、屯垦戍边,这些人口的涌入对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能够起到巩固国防的效果,B项正确;人口的流动与改善工业布局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61年,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排除C项;1965年,我国开始进行三线建设,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2-1965年(中国)。据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③段是1962年之后,中国的钢产量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这主要得益于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政策进行调整,B项正确;1962年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A项;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主要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一五计划在1953年-1957年实施,与③段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意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际粮食市场上,一斤大米能够交换2—2.5斤小麦,所以中国出口大米是为了换取更多的小麦,所以中国此举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B项正确;国民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得到恢复,排除A项;根据粮食的进出口贸易,不能说明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排除C项;粮食的进出口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没有关系,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58年(中国)。国务院的这一决定有利于改变过去中央对地方收支管理过于集中的做法,将“收支下放”,地方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能够有效调动地方的积极性,B项正确;扩大地方自主权,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是对财政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而非“左”倾错误,排除A项;这一决定将部分财政权力下放,而不是集中到中央,排除C项;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是在1959至1961年,时间不符 ,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中讲到,上海工业企业进行“比学赶帮”活动,活动的主旨逐渐转变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强调质量第一、这一转变是基于对经济严重困难的反思,能够促进工业的有序发展,A项正确;七千人大会召开于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四个现代化”建设是1964年提出的,排除C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2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出现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赴美并大受欢迎的情况,B项正确。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与材料信息不存在必然关系,排除A项;1972年4月,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不久,再加上“文革”的影响,中美之间经贸关系不可能“快速”发展,排除C项;商业价值高是大熊猫在美国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在于中美关系的改善,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展览的作品来看,题材丰富,更能满足不同民众的精神需求,从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C项正确;展览的影片未涉及中国与外国交往的内容,不能反映受到对外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2年(中国)。根据材料“1972年出版的年画《贫下中农的好医生》,描绘了一位女医生到社员家中出诊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时期我国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材料所述位女医生到社员家中出诊,体现了我国注重广大贫下中农的健康及社会主义医疗体系的优越性,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我国注重广大贫下中农的健康,并且材料所述是女医生主动到达社员家,并不能体现社员的健康意识,排除A项;材料描绘了一位女医生到社员家中出诊的场景,与精神文明建设无关,排除B项;仅凭借一位女医生到社员家中出诊不能得出整个农业合作社医疗保障的完善,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农业合作社医疗保障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扫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是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在政治、经济、国防军事等各领域都需要建设性的人才,B项正确;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发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民对识字学习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左”倾冒进倾向,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201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廖丽《视觉修辞视域下<人民画报>中文版封面中国形象塑造研究(1950—2016)》中始终体现寻常百姓的重要地位,是呼应了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意识形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群众形象的变迁,排除A项;材料强调寻常百姓是研究重点,呼应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意识形态,并未体现五育并举的国家教育体系,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复杂尖锐的外部斗争环境,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新中国的对外援助覆盖了亚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可知,新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范围交广,据材料“1950年到1960年6月底,对外经济援助金额达到40.28亿元人民币”“1971年,中国签订的各种对外援助协定总额共计74.25亿元人民币”可知,新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金额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亚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援助,有助于获得这些地区国家对中国的支持,进而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D项正确;通过对外援助的总金额无法判断整体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得知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亚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的援助,不涉及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等,不能反映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全方位外交指的是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材料反映的是对亚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的援助,不能反映全方位外交,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作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肯定了国有经济之外经济成分的作用,因此客观上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A项正确;当时主要是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只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不是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C项;此时并没有要改革经济体制,这一经济思想孕育的也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和全国工业增速差异主要是由于国家大力发展三线建设,加强了在中西部的工业投资,反映了国家重视改善工业布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和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对比,与工业体系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上海市和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可知,没有提到工农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判断是否已经实现了均衡发展,排除B项;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始终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图示中没有数据显示其它地区的工业水平,因此不能得出上海逐渐失去工业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我国在科技、文化战线上取得的成就,与“双百方针”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材料所述成就是贯彻“双百方针”政策的结果,D项正确;“四个现代化”战略提出于1964年,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B项;中苏关系在1960年时期已经破裂,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69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美国对华贸易经历了从全面禁运到允许中美非战略物资的贸易的过程,可知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合作,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没有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美关系从敌对到缓和的过程,与中国重返联合国关联较小,排除B项;材料反映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而非失败,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台湾问题是中美交往的关键问题,“美国同台湾的防御条约即将“终止',美国将从台湾全部走其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这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此后1978年两国签订了建交公报,A项正确;1979年中美建交后,大陆停止炮击金门,海峡两岸实现了真正停火,排除B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时,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就失败了,排除C项;“消除”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在西部建设30多个工业和科研基地,是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的背景下展开的,D项正确;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排除A项;B项是在1978年以后形成,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1999年提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三线地区工业化程度变化率”及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由此可见,三线地区工业化程度变化率急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局势紧张,战争的威胁,D项正确;1956年我国就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但“经济政策的重置”并不是三线建设的原因,排除B项;三线建设的出发点是应对外部战争的威胁,与社会矛盾无关,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表格可知,1952-1957年间,这一时期粮食、棉花、钢铁、煤炭等总产量均有大幅增长,说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一定成就,A项正确;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工业化建设,排除B项;大跃进1958年开始,尚未开始,排除C项;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21.(1)优质人力资源;先进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新生活方式。
(2)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战略布局的考量;东北地区代表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后的中国。依据材料“以德阳为例,数千名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优秀东北职工迁入后”,可得出优质人力资源;依据材料“第一次‘亲眼看见’什么是工业化大生产、什么是现代化企业、什么是现代化管理、什么是科学技术力量、什么是发明创造等先进工业化要素”,可得出先进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依据材料“东北内迁职工在日常生活方面形成较大‘示范效应’”,可得出新生活方式。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后的中国。依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可得出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依据材料“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可得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战略布局的考量;依据材料“第一次‘亲眼看见’什么是工业化大生产、什么是现代化企业、什么是现代化管理、什么是科学技术力量、什么是发明创造等先进工业化要素”,可得出东北地区代表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22.(1)图1更能印证活动主题。理由:图1是能反映真实现场的第一手史料,并且其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更能印证活动主题。
(2)①是一手史料,能够用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理状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②是二手史料,为后人的研究著作,是考订史实、补正历史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③是影视作品,以王进喜为原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因为带有创作想象和情境再现的因素,史料价值相对较低。以上史料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活动主题,结合运用,佐证互证,可以更好的反映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三大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石油等资源严重匮乏,急需自力更生;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资料及理由:根据图1和图2两则关于王进喜人物的历史资料且结合所学可知,相比图2邮票这种二手史料,图1是能反映该人物控制井喷这一真实现场的第一手史料,并且其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更能印证活动主题。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评估与说明:根据①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日记这一手史料能够用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理状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根据②标题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属于二手史料,为后人的研究著作,是考订史实、补正历史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根据③及所学知识可知,以王进喜为原型的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因为带有创作想象和情境再现的因素,史料价值相对较低。以上史料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活动主题,结合运用,佐证互证,可以更好的反映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背景:结合这一时期新中国政治、经济所发生的重大历史大事件的意义来简析形成的背景。具体说来可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石油等资源需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精神角度谈背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