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22:1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措施,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巩固新政权所作的努力,着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
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史实,创设学术情境和简单情境,考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突出唯物史观、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结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史实,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认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特点和成就,着力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主义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创设学术情境和简单情境,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阶段特点,突出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一、新中国的成立、政权的巩固及外交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为副主席。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
(3)成立意义
结束了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人民政权的巩固
(1)背景:
军事上:国民党残余军队及其他反革命武装尚待消灭
经济上:全国尚有三分之二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经济上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制造市场混乱
世界局势上: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2)主要措施
土地改革:
概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稳定财经: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基本上稳定了全国的物价。同时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过程:1950年,美国组织所谓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并威胁中国安全。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入朝作战。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意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推动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在会议上发挥重要作用,促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3)1954年,中国正式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4)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会议,并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重大成果。会议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建设领域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2、政治建设领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这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3、思想领域: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2、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特点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借鉴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三、中苏工业化对比
相同点:都优先发展重工业
不同点: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得不到发展;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农业、轻工业比例问题;
苏联发展工业忽视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中国工业化过程中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苏联是独立工业化,中国工业化过程中有接受苏联的援助
1.(2023年北京卷)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无论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加强锻炼,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社会各行业”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年福建卷)下表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26日 上午 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
下午 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
27日 晚上 参加外事活动
下午 报社来人约稿
晚上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
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C.科技人才受到重视 D.科学精神得以弘扬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955年华罗庚作为科技人才“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参加“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还参加外事活动,科学家才能够较多的参加科技相关的活动及外事活动,反映了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华罗庚的活动,不能整体反映中国的科教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涉及国际学术交流,只能反映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某些情况,仅凭此不能得出国际学术交流密切,排除B项;科学精神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材料并未论述华罗庚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精神和态度,无法得出弘扬科学精神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年海南卷)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体现了当时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性,破除了古代封建迷信、习俗,由此可断定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材料中陪嫁耕牛、耕种庄稼这一现象来看,当时人们对土地比较重视,这是因为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积极性提高,也可能是因为三大改造后,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拥有对土地使用权,因此耕种土地的积极性较高,综上可断定材料现象最可能出现于1949—1956年,C项正确;1912—1927年、1927—1937年的中国还处于旧中国时期,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新婚姻习俗,排除AB项;1978—1992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大可能出现只陪嫁耕牛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年辽宁卷)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根据材料“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可知,陈云认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说明陈云认识到了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年全国乙卷)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取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则从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这部动画电影被认为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所以材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项正确;1955~1956年新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不是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外来艺术形式影响新中国艺术创作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年天津卷)1977年文艺著作大量出版,其中一本叫作《哥德巴赫猜想》,介绍数学家陈景润在困难的处境下刻苦钻研,使人民反思过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件事( )
A.加快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B.弘扬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C.助推了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D.推动了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使人民反思过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并结合1977年文革刚结束不久的史实可知,这件事助推了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C项正确;陈景润在困难的处境下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科学热情,但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要内容是“反思过去”,促使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不是弘扬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排除B项;材料说1977年文艺著作已经大量出版,所以,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据1954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全国农户土地改革时平均每户拥有耕畜0.6头,犁0.5部,多数农户从事家庭为单位的经营都很困难。在正常年景下,每到青黄不接的春季全国尚有两千万以上农民缺少口粮。该调查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完成民主革命的紧迫性
C.国家财政问题的严峻性 D.农业市场调节的合理性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地区的许多农民利用便利的通勤车到城里售卖自家农产品,并捎回紧俏商品,日渐形成独树一帜的东北早市文化。由此可知东北早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B.居民较强的晨间消费需求
C.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 D.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发展
3.1956年,中国年轻男女们一时间纷纷穿起了藏蓝色的工装裤,显得勤劳又朴素。同时期,女性还流行穿着“布拉吉”,它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女英雄卓娅就是穿着飘逸的“布拉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衣着体现了国家外交政策的转向 B.就业取向决定了个人的审美情趣
C.革命文化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D.服饰发挥认同和归属的社会功能
4.下图为1957年4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题目为《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辉煌》的文章,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已经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B.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
C.工业落后的面貌逐渐改变
D.为三大改造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5.1955年,天津市政府积极组织修缮城市房屋,动员建筑工人和积极分子成立义务修房组,并免费给贫苦市民和烈士军属修房,修房的过程中体现出了节约和互助精神,取得较大成功。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成为共识 B.贫富差距显著缩小
C.民众生活开始改善 D.人民政权的优越性
6.1951年,上海铁路管理局按照铁道部统一整顿职名的要求,修订一批旧式职名,将杂夫役、小工等改为各种员、工,将旧社会各种“匠”一律改称“工”,并修订一些日、俄语等转译过来的职名。这一举措(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 B.旨在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C.促进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D.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
7.如图为1952年10月发行的《伟大的祖国》系列邮票第二组,分别为“淮河水闸”“成渝铁路”“石油工业”“国营农场”。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D.三大改造初步完成
8.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的指示》,规定:允许地主继续经营原有土地,地主在减租后向农民收租是合法的,允许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劳动,同时就奖励精耕细作、保护耕者收获权利、发放贷款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由此可见,人民政府( )
A.努力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困难 B.团结地主阶级投身于工业建设
C.把农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D.致力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束缚
9.如表是1952年和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392 19505 19
A.工农业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B.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C.国家建设受苏联模式影响 D.工农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10.1953年9月,毛泽东针对国内采取何种工业模式时说:“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现在发展工业建设也是施仁政。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这表明当时(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发展重工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
C.社会主义建设兼顾民生改善 D.工业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11.王桧林的《中国现代史》一书中某一章节提到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整顿、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斗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等内容。据此可知,这一章节内容的主旨是( )
A.国民经济亟待恢复 B.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实现中国统一大业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2.如图为两家钱大昕创作于1951年《多生产!多捐献!》宣传画、画右侧有“抗美援朝”“爱国公约”等文字。该宣传画反映了( )
A.人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D.我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13.下面是1956年私营工业的改造情况统计表。据此可得出( )
项 目 户数 (千户) 职工人数 (千人) 总产值 (百万元)
1955 年底原有私营企业 88.80 1 310 7 266
1956年内已经改造的私营企业 87.93 1 296 7 237
1.实行公私合营的 64.23 1 075 6 545
2.转入地方国营企业的 1.00 23 98
3.划归手工业改造的 15.60 117 299
4.其他(主要转为公私合营商业) 7.10 81 295
改造面(%) 99.0 98.9 99.6
1956年底尚未改造的私营企业 0.87 14 29
A.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速度过快 B.国营经济日渐占据主导地位
C.公私合营加速所有制的变动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
14.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岢岚县妇女龚翠莲在“文化诉苦”活动中回忆过去自己家穷,念不起书,现在没文化,错把5000元的银票子当成500元花。这引发了群众对学习的讨论:“现在是咱人民的天下”,大家“要识字,懂道理,翻身要翻心”。这反映了( )
A.民众对新政权认同感提升 B.农业互助组织深受民众欢迎
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双百”方针推动了文学发展
15.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通过了《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该条例规定,在城市郊区没收和征收的农业土地一律归国家所有;城市郊区土地改革完成后,对分得国有土地的农民,由城市人民政府发给国家土地使用证;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拥有的城市地产则采取保护的做法。这一条例( )
A.有助于彻底完成党的民主革命任务
B.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
C.完善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D.将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16.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中国代表团制定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中国要尽可能地强调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从而避免陷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争论的陷阱。这一战略( )
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思想 B.实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C.遏制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D.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7.1949年,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必须学会的东西”是指( )
A.组建联合政府的策略 B.开展土地改革的方式
C.领导全国经济工作的能力 D.动员民众参与革命的路线
18.万隆会议之前,中国政府在对相关与会国的政治态度做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如下方针:团结“和平中立国家”、争取“接近和平中立国家”、影响“接近反对和平中立国家”、孤立并分化“反对和平中立国家”。此举意在( )
A.促成亚非会议圆满成功 B.扩大国际和平统一战线
C.清除西方殖民势力残余 D.遏制世界战争潜在力量
19.图为1950-1952年间,上海市人民政府实行的部分措施。下列措施旨在( )
◆制定《上海市办理婴幼保育机构暂行最低标准》。 ◆创办工厂托儿所166所,收托儿童4654人。 ◆举办保育人员训练班和在职营养员轮训班。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鼓励女性投身工业化建设
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D.增强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20.外交政策需要根据时势变化不断调整。新中国突破“和平民主框架”思维,曾提出“建立和平统一战线的政策”。它以中国国家安全为中心,以对待和平与战争的不同态度为标准,不仅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而且要争取主张和平的国家,影响希望维持现状的国家,孤立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战争集团”。“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则通讯稿
为了建设更多的纺织厂新华通讯社记者 任家骥 著文 在晋中平原的腹地,人们拉起电线,铺起铁路,以无比的热情建设起自己的工业。每天成百辆的火车不分昼夜地开到建设区……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工厂正在建设着。这就是规模宏大的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 早在一九五0的下半年,人民政府就决定建设这个工厂,从那时起,熟练的上海工人,就来到这里;许多翻身农民放下了犁耙,走出了家园,来参加这个陌生的工作。他们都知道建设这个工厂就是在建设他们自己的生活。 往年在农村里最行销的是粗布和土布,到了一九五二年的秋天,全国各个村镇上行销的是漂白布、花布、蓝细布、府绸。今后这一工厂所生产的机器每年将装备五个到十个新型纺织厂,以便人民有更多更漂亮的布匹, 在建设这一工厂的第一年度,由全国各地运到这里来的物资就有四十万吨。新的、现代化的机械减轻了,或者代替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新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苏联经验,加速了这个工厂的建立。厂里的专门技术学校,培养了各式各样的工人。……昨天还在技术学校学习的小姑娘们,今天已经成为新式精密机械的管理者了。……这个母亲工厂将很快的哺育出来大群的子女工厂。
——原稿刊载于《人民画报》(1953年2月号)有刷减结合所学知识,以“时代风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中共中央中南局提出为发挥妇女群众在农村反封建斗争中的积极性,必须注意照顾妇女的特殊利益。同年,江西省民主妇联强调要切实保护妇女的权利,在土地改革中要保障妇女与男性同样分得一份土地与生产资料,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婚姻法,对妇女的婚姻问题,应给予适当的解决,至于个别严重危害妇女人权,如虐待、打骂等,各级妇联应帮助被害妇女向政府司法机关控诉,坚决依法惩办。
——摘编自《江西省民主妇联为动员全体妇女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的指示》等
材料二
1950年妇女在登记领取土地证 《婚姻法图解通俗本》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照顾妇女的特殊利益”,选取一个方面加以阐释。(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平均每户拥有耕畜0.6头,犁0.5部,多数农户从事家庭为单位的经营都很困难。在正常年景下,每到青黄不接的春季全国尚有两千万以上农民缺少口粮。”可知,当时个体农业拥有的生产工具和资金严重不足,农业发展现状也极端落后,说明当时小农经济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改革生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财政问题,排除C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农业市场调节的合理性,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国家在东北等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相当规模的以装备制造、能源、原材料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东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发展,工厂通勤上班,促进了早上八九点钟结束的东北早市文化的形成,D项正确;居民较强的晨间消费需求、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B项;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为结果并非原因的表述,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我国正处于一五计划时期,而且中苏关系密切,所以年轻男女流行穿着工装裤和前苏联的“布拉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和苏联的认同,说明服饰发挥认同和归属的社会功能,D项正确;女性流行穿着“布拉吉”体现的是对苏联的认同,但无法体现外交政策转向,排除A项;“决定了个人的审美情趣”的说法过于绝对和夸张,排除B项;工装裤和“布拉吉”并不能体现革命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为《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辉煌》”及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建设,工业落后的面貌逐渐改变,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此时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并非世界工业强国,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一五计划的成就,没有涉及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排除B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且材料只涉及一五计划的成就,没有涉及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材料讲到天津市政府为修缮城市房屋,成立义务修房组,免费给贫苦市民和烈士军属修房,修房过程中节约互助,这体现了人民政权的优越性,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仅是政府组织修缮城市房屋,据此得不出社会主义成为共识,排除A项;无法体现贫富差距显著缩小,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名称的改变主要是把就社会的等级称呼变为平等称呼,这有利于社会平等,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D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1956年,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获得独立,铲除了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旨在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额,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涉及了“淮河水闸”“成渝铁路”“石油工业”“国营农场”,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成就,显示了国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A项正确;一五计划时重点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C项;三大改造初步完成是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允许地主继续经营原有土地,地主在减租后向农民收租是合法的,允许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劳动,同时就奖励精耕细作、保护耕者收获权利、发放贷款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和所学可知,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凋敝的现状,政府鼓励农业生产,把农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C项正确;材料与克服财政经济困难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我国重视农业,把农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排除A项;此时工业化建设尚未展开,排除B项;此时中国正在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52至1957年,钢铁和煤炭产量大幅增加,而棉纺物和谷物增长相对较慢,体现了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这主要受苏联模式的影响,C项正确;“逐年增长”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一五计划只是初步实现工业化,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工业化体系形成,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完成,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3年9月”“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现在发展工业建设也是施仁政”和所学可知,此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发展重工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B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实在1952年底,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C项;此时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整顿、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斗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等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国家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和抗美援朝,这些都是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不能体现剿匪镇反和抗美援朝,排除A项;此时期属于见过初期,尚未实现统一大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生政权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三大改造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抗美援朝”“爱国公约”和所学可知,抗美援朝爆发后,群众积极进行生产、风险,体现的是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A项正确;我国工业化开始于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于1952年,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1955年私营工业仍旧存在较多的户数、职工人数和总产值,但到1956年这些私营企业大多数被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面比例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1956年公私合营速度加快,加速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加速了所有制的变动,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的公私合营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并非速度过快,排除A项;在经济恢复期,国营经济就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完成,材料只涉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诉苦”活动中,群众通过对比新旧社会,认识到新政权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新中国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国家,这反映出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提升,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诉苦活动,并非农业互助组织,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但这并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文学的相关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政府一方面没收和征收城市郊区的土地,另一方面又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拥有的城市地产,这进一步完善了中共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C项正确;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且土地改革的胜利,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彻底完成,A项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完整,排除A项;材料中的条例完善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但没有体现发展生产力,排除B项;1953年才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据材料“中国代表团制定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可知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强调求同存异,这有利于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D项正确;“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实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夸大了亚非会议的作用,排除B项;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与遏制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49年”“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及所学可知,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指出新中国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恢复经济建设,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对全国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C项正确;“组建联合政府的策略”属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建国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开展土地改革的方式”属于1950年土地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动员民众参与革命的路线”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国政府在对待参与万隆会议的国家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敌对力量,扩大国际和平统一战线,B项正确;促进亚非会议的成功并不是中国能决定的,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当时的中国国力尚弱,并不能遏制世界战争潜在的力量,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到1952年(中国)。材料表明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一些措施,其中有制定《上海市办理婴幼保育机构暂行最低标准》,创办工厂托儿所166所,收托儿童4654人等措施,这些措施都照顾了不同身份人员的利益,提升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中的制定《上海市办理婴幼保育机构暂行最低标准》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没有重点突出对女性的鼓励,排除B项;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能说刚刚起步,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据材料“它以中国国家安全为中心,以对待和平与战争的不同态度为标准,不仅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而且要争取主张和平的国家,影响希望维持现状的国家,孤立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战争集团”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给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理念,即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不符合材料“以对待和平与战争的不同态度为标准,不仅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排除BC项;20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符合材料“孤立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战争集团”,排除D项。故选A项。
21.时代风貌:崇尚劳动,努力建设新中国。
阐述: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国家经济困难,亟待建设;国家建设急需各方面人才;国际局势紧张,新政权面临威胁。在工业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建设发展,工人积极积极性提高,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劳动、争当先进、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塑造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祖国的建设离不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真正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由此可见,新中国初期形成了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这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述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设问是以“时代风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首先,根据材料“在晋中平原的腹地,人们拉起电线,铺起铁路,以无比的热情建设起自己的工业。”“他们都知道建设这个工厂就是在建设他们自己的生活。”“今后这一工厂所生产的机器每年将装备五个到十个新型纺织厂,以便人民有更多更漂亮的布匹,”“新的、现代化的机械减轻了,或者代替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新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苏联经验,加速了这个工厂的建立。厂里的专门技术学校,培养了各式各样的工人。”可得出时代风貌:崇尚劳动,努力建设新中国。其次,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从时代背景作答: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国家经济困难,亟待建设;国家建设急需各方面人才;国际局势紧张,新政权面临威胁。从时代意义作答:塑造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例如: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国家经济困难,亟待建设;国家建设急需各方面人才;国际局势紧张,新政权面临威胁。在工业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建设发展,工人积极积极性提高,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劳动、争当先进、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塑造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祖国的建设离不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真正的登上了历史舞台。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新中国初期形成了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这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2.示例1:妇女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障。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小农经济下的女性无法达到经济独立,很多地区妇女未分到土地的现象仍然存在。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土改过程中,特别强调男女平等权,注重保护妇女的权益,妇女与男性同样分得一份土地和生产资料,妇女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妇女参与土改的热情被激发。它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妇女在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激发了妇女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示例2:妇女的婚姻自主权得到保障。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封建婚姻制度与男尊女卑思想仍广泛存在,使妇女成为封建婚姻的最大受害者,对于妇女婚姻保障的法制建设更为迫切。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获得通过,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突出以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等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婚姻法》的宣传和执行,加速了妇女的解放以及新中国移风易俗的婚姻变革,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奠定了当代中国婚姻法制的基础。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妇女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障(或妇女的婚姻自主权得到保障)。
其次,结合所学,分析相关时代背景,如新中国成立时,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很多妇女没有分到土地(或刚建国时,封建婚姻制度与男尊女卑思想仍广泛存在,妇女成为封建婚姻的受害者,相关法制建设迫切)。
再次,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妇女利益得到保障的表现,如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强调男女平等权,妇女与男性同样分得土地(或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强调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等)。
最后,分析影响,得出结论,如土改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妇女在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激发了妇女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婚姻法》颁布加速了妇女的解放以及新中国移风易俗的婚姻变革,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