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钱学森实验学校 2023-2024 学年下期高二年级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试题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孔子说: “君子以义为质,礼以成之。”孟子说: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这反映出,他们( )
A.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B.强调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主张维护三代政治模式 D.得到各诸侯国普遍重视
萧公权在评价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时说: “中明以后阳明学派以反对宋明理学之桎梏而发挥自由思想, 亦图冲决网罗,肃清尊古守旧之结习……然其本身所据观点与所含内容,仍自旧学中蜕化而来,终不脱前人之窠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明理学的长期束缚 B.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C.三纲五常思想的阻碍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些阐述意在( )
A.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理念 B.推动世界改善治理体系
C.推动国人铸就民族精神 D.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悉达多太子“夜半逾城”是佛教故事中的经典题材。下列图片可以用于佐证( )
A.石窟是佛教故事传播中的唯一载体 B.佛教在中原的世俗化明显C.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 D.东西方浮雕技术高度交流
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流行的一种思潮。学者任鸿隽说: “一国国政之整紊,与人民生计之苦乐,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蔡元培也呼应道: “欲救吾族之沦胥,必以提倡科学为关键。”这说明科学教育思潮( )
A.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 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特点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D.承担了特定的历史使命
《赫梯法典》规定:“若一位男奴逃到鲁维地区,他的主人将支付给带他回来的人 6 舍客勒银(大体等同于购买一头耕牛或一名手工艺人的价格)若一位男奴逃到敌国,谁带他回来,谁将拥有该奴隶。”这反映出,当时的赫梯帝国( )
A.法典渗透民主思想 B.存在劳动力流失现象
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 D.跨区域贸易基本成型
不同时期的古埃及文献对边疆有不同的记述。最初,边疆用来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随着古埃及人对地理认知的增强,边疆则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埃及人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这种变化( )
A.肇始于古埃及国家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说明地理知识进步是对外扩展的动力C.映射出埃及人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增强 D.源于古埃及国家实现了国家最终统一
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约前 446 年—前 385 年)在作品《蛙》里塑造了另外两位戏剧大师埃斯库罗斯
(约前 525 年—前 456 年)与欧里庇得斯(公元前 480 年—前 406 年)的对话如下图所示,在这里,阿里斯托芬意在主张( )
A.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 B.维护法律的公正严肃
C.公民的政治素质养成 D.营造自由的文化氛围
中世纪的市民文学代表作《列那狐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幸福在今天,幸福在现实生活之中……
人要通过自己的机智手段追求自己的幸福”,市民文学在西欧受到了民众的支持。这反映出市民文学( )
A.成为西欧文化主流 B.挑战了教会的权威
C.以人文主义为内核 D.缓和西欧社会矛盾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794 年—1185 年)全盛时期为背景。据统计全书仅引用白居易一人的诗句就达 108 处之多,另外还涉及到《庄子》、《史记》、《诗经》、《昭明文选》等。这些现象折射出( )
A.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B.大化改新的成效显著
C.日本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D.幕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考古学家 R·M·Adams 说:“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 1000 年)到西班牙入侵(16 世纪)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这一说法( )
A.揭示了印第安诸文明衰落的原因 B.佐证了西班牙工业资本主义强大C.表明了古代美洲文化的历史悠久 D.指出了文明交流是古代历史主流
在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的马家塬墓中,各个墓主随身佩饰的饰品工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属于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交流加强 B.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C.战国时期西方文明已经超越中国 D.战国时期东西方已开始直接贸易
公元前 12 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据此可知( )
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B.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
有学者指出,19 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
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哥伦布于 1493 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补充加勒比地区劳力的办法: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 )
A.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 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
C.人口迁徙更新商贸形态 D.殖民扩张加速资本流动
如图为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移民推动美国多元化的文化格局的形成B.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日益改变
C.移民促使美国主流文化的内在矛盾得到有效解决D.移民解决了美国历史上存在已久的种族歧视问题
“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基于此论述,可以说明英国殖民侵略( )
A.实现了文化上的替代 B.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C.客观上推动文化重构 D.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有学者研究美国外来移民地位后总结:1789—1880 年,移民是备受欢迎的财富;1880—1924 年,移民逐渐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1924—1943 年,移民在美国国家利益中的地位跌入谷底;1943—1965 年, 美国欢迎符合其国家利益的移民入境。这一变化说明( )
A.世界形势的变化影响了移民走向 B.外来移民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C.社会环境影响着外来移民的地位 D.社会发展程度导致移民数量变化
(
2001
年
:“
尊重
”
2004
年
:“
我想有个家
:
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
2005
年
:“
勇气
”
2008
年
:“
保护
”
2010
年
:“
家园
”
2014
年
:“
因战争而导致分裂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
”
2017
年
:“
因为勇气
,
我们与难民同在
”
)下图为 2001~2017 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战争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B.难民问题是持续性的世界难题C.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D.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到保障
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 37 人、传马 40 匹和传车 10 多辆。在当
时敦煌郡东西 300 千米的地面上有 9 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C.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性创新性的特点 D.阿拉伯文化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据农史专家石声汉研究,秦汉和魏晋引进的异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则多用“海”字,宋元及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从海路传入的作物则多用“洋”字。据此,中国历史上引进异域事物( )
A.呈现一定阶段性和地域特色 B.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畜特征C.体现中国农业生产的先进性 D.凸显古代中外交流的单向性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 1565 年至 1815 年的 250 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菲律宾)与阿卡普尔科(墨西哥)之间的航运贸易。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一直得以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开始发生逆转C.西方殖民扩张开启了中欧交往 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
下图所示为 1947 年《申报》上的一则广告。该广告可印证当时( )
A.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西方大国加强对中国文化侵略C.西式餐饮文化已融入市民生活 D.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
26.(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帝国是依靠武力建立的军事大帝国,境内各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各行省都保持着半独立状态。巨大的经济、民族和文化差异,单靠军事征服不能彻底消除。帝国后期,对外战争减少,战俘来源严重匮乏。而贵族阶层对于奴隶劳动的严重依赖,造成生产衰退和经济崩溃。加之奴隶主对奴隶的盘剥与压榨,激化社会矛盾,给蛮族入侵提供可乘之机。对外征服战争也使罗马人变得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失去了简单朴素、吃苦耐劳、尽忠职守的罗马精神。趋于消极的社会风气影响军队,使军队人数和战斗力断崖式下跌。
——摘编自徐宁《一个强大帝国的软肋》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发起的这场翻译古代东西方文化典籍的学术运动,连通两个世纪。主持这场翻译运
动的是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它重金聘请不同民族的近百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翻译希腊语著作
100 多部,波斯语著作约 20 部,印度语著作约 30 部,奈波特语著作约 20 部,从希伯来语、古叙利亚语翻译过来的文学、艺术和科技著作也有几十部。阿拉伯人在直译原著的基础上还做了大量的校勘、注释,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大量新的学术著作。……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这些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又译成拉丁文转渡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摘编自沈清波《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穿过沉寂的中世纪》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6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6 分)并简析其影响(4 分)。
27.(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 50、60 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 17、18 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1811 年英国总人口是 1197 万,1931 年是 4479 万。据统计从 1815 到 1930 年,有 1140 多万人从英国移出。这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19 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19 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助仍在进行,但非官方机构表现得更为积极,包括各地工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等。工会资助的移民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英国移民的迁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整编自镡娴娴《19 世纪英国人口对外迁移问题探析》材料二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
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 150 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 “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特点(4 分),并分析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试比较中国近代华人“下南洋”与 19 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不同点(4 分),并分析下南洋现象的影响(6 分)。
28.(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发现证实,春秋战国时代,从东亚经过南亚至西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存在。先秦至隋代以前,中国多是与西亚、中亚地区往来;南朝后期与波斯来往增多;唐宋元时期则以阿拉伯地区为多。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角,因此这条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摘编自王喜成《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
业中心——英国。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
1913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 15%,美国 11%,德国 13%,法国 8%,俄国
4%。1870—1913 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4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4 分)并分析其影响(6 分)。郑州钱学森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下期高二年级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DDCD 6-10 BCACA 11-15 ABBDA
16-20 ACCBD 21-25 CADCB
试题解析: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主要阐述了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义是礼的本质,孔子和孟子的观点体现了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一致认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迫切性,B项正确;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不符合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A项;材料信息主要强调的是“礼”“义”,而不是维护三代政治模式,排除C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不符合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不可能得到各诸侯国普遍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阳明心学虽然一定程度上对儒学进行发展,但还是没有超脱出传统儒学的窠臼。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没有给新思想萌发提供条件,D项正确;阳明心学没有超脱儒学窠臼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宋明理学的长期束缚、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和三纲五常思想的阻碍是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体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与时俱进,同国情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国情的结合,非传播传统文化理念和铸就民族精神,排除A、C项;材料与改善世界治理体系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同样是“逾城出家”浮雕,犍陀罗地区浮雕上的的太子穿“半袒”的衣服,而中国云冈石窟浮雕上的太子穿“汉服”,可知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C项正确;“石窟”是传播佛教故事的途径之一,排除A项;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在古代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B项;材料强调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演变趋势,不是强调东西方浮雕技术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欲救吾民族之沦胥,提倡科学为关键”,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时期,力倡“科学救国”主张,科学教育思潮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拯救国家民族的重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教育思潮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无法说明“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教育思潮担负着启蒙、救国的重任,不属于全盘西化,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五四运动开始于1919年,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题意可知,赫梯帝国以金钱奖励等方式鼓励人们把逃亡在外的男奴带回到本国,说明当时赫梯帝国男奴的缺失影响到国家的统治,B项正确;“法典渗透民主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农耕经济占据主导,排除C项;当时的赫梯帝国是奴隶制国家,商业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文明产生时期(埃及)。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古埃及人边疆观由“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到“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由“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古埃及人边疆意识的这种改变会助推古埃及积极向外扩展疆域,其边疆观映射出古埃及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增强,C项正确;王权加强是推动疆域观改变的原因之一,“肇始于”的说法缺乏依据,排除A项;地理知识进步为埃及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但不是扩张的动力,排除B项;对外扩张不一定源于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根据材料“人们为什么称赞诗人?因为才智过人,能好言规劝,把他们训练成好的公民”可知阿里斯托芬通过对话说明作为诗人或作家应做到规劝公民善良高贵,说明阿里斯托芬意在主张发挥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法律规定,而是体现了文学的教化功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公民的道德品质,没有体现政治素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氛围如何,而是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幸福在今天,幸福在现实生活之中”可知,强调现世生活的幸福,据材料“人要通过自己的机智手段追求自己的幸福”可知,强调人的作用和人的价值,综合可知,市民文学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市民文学并非西欧文化主流,排除A项;市民文学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但并没有挑战教会的权威,排除B项;市民文学并没有缓和西欧的社会矛盾,这夸大了市民文学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日本古代文学作品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重大影响,反映出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能力,A项正确;大化改新发生于645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日本古代文学作品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与日本民族认同意识无关,排除C项;幕府建立于12世纪末,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可知,在西班牙入侵之前,古代美洲各文明之间是相互隔绝的,缺乏交流与联系,发展相对孤立,材料说法揭示了印第安诸文明衰落的原因,A项正确;西班牙工业资本主义并不强大,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说法揭示了印第安诸文明衰落的原因,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说法揭示了印第安诸文明衰落的原因,未体现文明交流是古代历史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马家塬墓葬中出土的饰品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带有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古代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B正确;丝绸之路开通时间是在汉代,排除A;题干没有对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进行对比,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13.B
【详解】根据材料,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周人被迫南下东迁,并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可见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B项正确;周朝并非印欧人建立,排除A项;周与商都是农耕文明,排除C项;华夏文明在印欧人的迁徙前就已经起源,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而非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世界)。据材料可知,法国通过“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对印度支那进行殖民统治,但是却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据材可以判断,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没有描述阻碍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殖民国家与殖民地文化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而非殖民统治方式多元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3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在美洲大规模种植,但由于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随着甘蔗这一物种的洲际交流而引发了人种的跨洲际迁徙,说明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商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商贸形态的更新,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资本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移民来源较广,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这种移民格局推动美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白人移民的主导地位变化,排除B项;移民并未解决美国的内在矛盾,排除C项;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种族歧视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英国殖民地)。据材料“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可知,西方的殖民侵略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的文化发展,推动了殖民地文化重构,C项正确;英国的文化影响了殖民地的文化,但没有替代殖民地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西方文化对殖民地文化影响,并非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B项;殖民侵略是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压迫,是民族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但并非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现代美国。据题干可知,近代以来不同阶段的美国的外来移民由欢迎到限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后期美国处于资本主义开发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时期,1924年到1943年,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到196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因此社会环境影响外来移民的地位,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同阶段的国内外社会环境影响下的美国移民的变化,而不全是世界形势的变化,排除A项;只有1789-188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外来移民的地位,没有涉及移民数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2001~2017年(世界)。材料涉及2001~201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据所学可知难民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而且短时间内很难解决,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影响难民的因素很多,战争只是其中之一,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利益失衡,没有加剧难民问题,排除C项;据所学,当今国际社会,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不到保障,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根据“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因此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项正确;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化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兼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文化的兼容性,没有描述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断阿拉伯文化是否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和魏晋引进的异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则多用“海”字,宋元及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从海路传入的作物则多用“洋”字,这说明中国历史上引进异域事物呈现一定阶段性和地域特色,A项正确;中华文明的包容并蓄特征主要在文化层面,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传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变化对比,无法得出先进性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外交流的单向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世纪(欧亚非)。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商品在世界广受欢迎,贸易量较大,从侧面说明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D项正确;材料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对外贸易格局,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时,中欧已有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7年的中国。根据题干“1947年”“美国新到OK咖啡”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近代西方餐饮文化对中国民众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上海市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仅仅是一则美国咖啡的广告,无法得出西方大国对中国文化侵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出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5.B
【详解】根据材料“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但与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得不出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
26.(1)原因:
政治上:罗马帝国缺乏统一的统治基础;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激化。
经济上:奴隶制生产方式阻碍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衰退和经济崩溃。
社会风气: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风气盛行。
军事上:力量衰落。外部因素:蛮族入侵加速帝国衰亡。(6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2)特点:时间跨度长;学术机构起主导作用;参与人员众多;涉及的领域广,成就大;影响深远。(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影响:促进阿拉伯文化科技发展;促进世界文化传承和交流;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思想基础。(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帝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从政治、经济、社会风气、军事、外部因素等方面展开作答。政治上,据材料一“罗马帝国是依靠武力建立的军事大帝国,境内各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各行省都保持着半独立状态”等信息可得出罗马帝国缺乏统一的统治基础;结合所学可知,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增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据材料一“加之奴隶主对奴隶的盘剥与压榨,激化社会矛盾,给蛮族入侵提供可乘之机”可得出阶级矛盾激化以及外部因素蛮族入侵加速帝国衰亡;经济上:据材料一“帝国后期,对外战争减少,战俘来源严重匮乏。而贵族阶层对于奴隶劳动的严重依赖,造成生产衰退和经济崩溃”可得出奴隶制生产方式阻碍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衰退和经济崩溃。社会风气方面,据材料一“对外征服战争也使罗马人变得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失去了简单朴素、吃苦耐劳、尽忠职守的罗马精神”可得出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风气盛行。据材料一“趋于消极的社会风气影响军队,使军队人数和战斗力断崖式下跌。”可得出军事上,力量衰落。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
特点:据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发起的这场翻译古代东西方文化典籍的学术运动,连通两个世纪”可得出时间跨度长;据材料二“ 主持这场翻译运动的是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可得出学术机构起主导作用;据材料二“ 它重金聘请不同民族的近百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可得出参与人员众多;据材料二“ 翻译希腊语著作100多部,波斯语著作约20部,印度语著作约30部,奈波特语著作约20部,从希伯来语、古叙利亚语翻译过来的文学、艺术和科技著作也有几十部。”可得出涉及的领域广,成就大;据材料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这些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又译成拉丁文转渡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可得出影响深远。
影响:据材料二“阿拉伯人在直译原著的基础上还做了大量的校勘、注释,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大量新的学术著作”可得出促进阿拉伯文化科技发展;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发起的这场翻译‘古代东西方’文化典籍的学术运动”可得出促进世界文化传承和交流;据材料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这些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又译成拉丁文转渡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可得出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7.(1)特点:外迁人数多,规模大;移民方向与英国在近代的殖民活动有关;英国政府为英国人口外迁提供政策和资金便利;非官方机构起重要作用。(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英国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官方移民政策的支持;迁入地工业化发展,需大量劳动力。(6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2)不同点:
原因上:中国人下南洋主要受殖民主义影响,英国人口外迁主要受工业革命影响;
方向上:“下南洋”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迁徙,英国人口外迁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平向迁徙;
成分上:“下南洋”是以普通劳动力为主,英国人口外迁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南洋的开发;缓解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压力;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对于中华文明圈的扩展有重要作用。(6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特点:根据材料一“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17、18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可得出外迁人数多,规模大;根据材料一“这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并结合所学可知,移民方向与英国在近代的殖民活动有关;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可推出英国政府为英国人口外迁提供政策和资金便利;根据材料一“19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助仍在进行,但非官方机构表现得更为积极,包括各地工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等。”可推出非官方机构起重要作用。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经济的发展、人口激增带来社会问题、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英国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官方移民政策的支持;迁入地工业化发展,需大量劳动力。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不同点:根据材料二“ 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并结合所学可从原因上分析,中国人下南洋主要受殖民主义影响,英国人口外迁主要受工业革命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可从方向上分析,“下南洋”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迁徙,英国人口外迁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平向迁徙;根据材料一“工会资助的移民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和材料二“‘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可从成分上分析,“下南洋”是以普通劳动力为主,英国人口外迁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影响:结合所学可得,下南洋现象的影响可从南洋开发、人口压力、文化联系及文化扩展等角度出发。如下南洋的现象促进了南洋的开发;缓解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压力;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对于中华文明圈的扩展有重要作用。
28.(1)特点:海上丝绸之路,早在春秋战国时间就已经存在了;自秦至元不同时期,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地区不同;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角。(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2)表现: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国际分工加强;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世界各国家相互依赖的程度加强,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影响:(1)积极影响: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了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2)消极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也是东方从属于西方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也是导致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6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特点:据材料一可知,海上丝绸之路,早在春秋战国时间就已经存在了;自秦至元不同时期,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地区不同;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角。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表现:据材料二“ 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 8%,俄国4%”可知,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国际分工加强,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 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可知,世界各国家相互依赖的程度加强,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影响:(1)积极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了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可知,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2)消极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也是东方从属于西方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也是导致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