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 体现了民族隔阂的减弱
C.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 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2. 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
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3.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 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 B. 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
C. 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 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4. 阿拉伯阿巴斯王朝时代,发生了一场长达百年的翻译活动,翻译了大批希腊哲学、数学、艺术和来自印度的医学典籍,如阿拉伯人根据希腊的哲学和科技翻译典籍以及印度宗教文化典籍创作出《动物志》一书,开拓了动物及其相关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新视角。这可用于说明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
A. 侧重于自然科学的研究 B. 促进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
C. 体现出文化扩张的政策 D. 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5. 据《每日邮报》报道,考古学家宣称,在埃及当地金字塔建造者墓群中的挖掘结果表明,建造金字塔的人并不是奴隶,而是当时的工匠。这个墓群是用砖砌起来的,位于金字塔的背阴面。通过对该墓群的发掘,考古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建造者当时的生活和饮食状况。考古学家声称,此墓群建造在金字塔的旁边,证明了当时建造金字塔的工人并不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因为如果他们是奴隶的话,他们的墓群将不可能建造在金字塔附近。这说明( )
A. 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 B. 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C. 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D. 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
6.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平面十字形建筑物上方建造半球形穹顶,此种风格是在古罗马半圆拱顶墙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十字形平面建筑则是古罗马长方形大会堂建筑的演化建筑形式。这说明( )
A. 东西方文化交汇于君士坦丁堡 B. 基督教文化起源于拜占庭
C. 古罗马文化滋养了拜占庭文化 D. 民主政治影响了建筑形制
7.“轴心时代”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尤其在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伟大思想家们告知后人关于人性的重要信息,尊重生命的神圣权利即是宗教。”这是人类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这一时期,除诞生了中国儒道思想、希腊著名哲人外,在宗教领域的表现是诞生了( )
A. 佛教 B. 印度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8.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 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 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 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 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9.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
A. 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B. 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
C. 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 D. 促进了不同种族的交融
10. 昌昌古城是位于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都城。城市里有上万座建筑,主体为土砖所造;其中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该古城建设( )
A. 蕴含了农耕文明的理念 B. 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
C. 突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 适应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11. 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 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 人口内迁与南迁 B. 政权更迭频繁 C. 生态环境的恶化 D. 民族交流交融
12. 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入侵美洲,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幅减少。与此同时,欧洲人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出现族群混合现象。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B. 促进了动植物的大交流
C. 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 D. 改变了人口的地理分布
13.“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 西欧封建制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C. 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D. 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社会保留了农奴制
14.“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
A. 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B. 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
C.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 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5.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独立前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通过基层组织的改造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 )
A. 形成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B. 基层治理产生多重功效
C. 政治独立保障了经济发展 D. 构建了和谐的种族关系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例如:德国与东部邻国的国界重新划定,引起约1700万人口大规模迁移;苏联与波兰国界重新划定,引起约 300 万人口的迁移; 1947年
印巴分治,造成1400余万人口在印巴之间迁移。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大国“冷战”使人口分布失去平衡 B. 世界人口的迁移加速了全球化
C. 人口迁移主导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D. 国际政治性人口迁移规模巨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到:“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
—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材料三: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的主要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帝国能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条件。(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传播对近代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5分)
1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
材料二:公元前 196年,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石碑高
1.14米,宽0. 73米,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祥的内容。1799年,拿破仑远征军在埃及北部城镇拉希德发现这块石碑,法国人把
当地称为罗塞塔,石碑因而得名。1801年,英军打败法军、接管埃及,根据投降条约,法方把罗塞塔石碑等10 多件埃及文物移交英方。1802 年,罗塞塔石碑被送至大英博物馆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展示英国人对法国的军事胜利,英国人在这件石碑的标签上写有一句话:“不列颠军队征服埃及的战利品”。1993 年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据中文维基百科“罗塞塔石碑”条目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洲语言分布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它所承载的美洲文化的新特色。(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塞塔石碑的命运进行评析。(6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 1851年达12000人, 其后逐年增加, 1890年共有107500人, 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 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 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洋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创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浙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5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4分)
(3)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汤因比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他坚信未来的人类只有走向一个“世界国家”,才能避免民族国家的狭隘国家利益而带来的人类社会的灭亡。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影响了世界,在政治上却完全无法为世界建立一个整合和统一的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世界国家”,西方式的多党竞争的民主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变迁。他对未来人类社会开出的药方不是武力和军事,不是民主和选举,不是西方的霸权,而是文化引领世界。
——摘编自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D C C A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B C B D
高二年级3月份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非选择题
17.(1)历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儒学渐渐融
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推行三教并行政
策;宋明时,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理论形成宋明理学。(6
分)
(2)条件: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国力强盛
(或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
的推动。(任答两点4分)
(3)影响: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
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一定程度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提
供精神动源。(5分)
18.(1)特点:北美洲以英语为主;拉丁美洲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为主;部
分地区保留美洲印第安语系。(任答两点2分)
原因: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扩张;拉丁美洲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
地。(2分)
新特色:欧洲文明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2分)
(2)评析:罗塞塔石碑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石碑上的文字反映了
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的碰撞交融,是研究希腊化时期埃及文明
的重要史料。(2分)石碑先后被法国、英国占有,后被陈列
于大英博物馆,是西方殖民扩张历史的写照,是西方殖民侵略
埃及、对埃及文化破坏的象征,体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文化
暴力。(2分)
英国对石碑的收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西方国家文化传承、文
物保护理念的不断增强;埃及呼吁其回归体现了埃及民族自决意
识不断增强,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新兴的民族
国家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的写照。大英博物馆拒绝
归还石碑一定程度上说明尽管世界殖民体系已经瓦解,但去殖民
地化任务远未结束。(3分)
19.(1)特点:规模大;流动方向相对集中;南移人口依附于士族豪强成为隐
匿人口。(任答两点2分)
影响: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了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壮大了南方士族势力;促进了南方山区
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3分)
(2)动因:太平洋铁路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华工赴美有交通路线优势;
{#{QQABLQiUggCoAIIAARgCEQVQCgEQkBGACIoOwAAIIAAAiQFABAA=}#}
华工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等)。(任答两点2分)
贡献: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唐人街,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
化,丰富了美国多元文化。(任答两点2分)
(3)有利条件:地理优势(交通优势);民族独立;重视教育;华人贡
献。(任答两点2分)
特点:重视传承和发扬传统儒家文化,同时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
(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2分)
20.示例 1:未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引领(12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
统一的政治局面,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
神财富。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品格。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精神,突破了狭隘
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孔
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中华文化主张
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对多元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采众长同时
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要影响,日本、朝鲜、越
南积极学习中国儒家文化、模仿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
心的中华文化圈。
当今世界形势纷繁复杂,问题众多,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为人类解决
共同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以中华文化引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
示例 2:西方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其难以引领世界的发展
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西方文明从古希腊文明走来,在当今世界
占据重要地位,西方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发展带来众多优秀成果,也越来越
暴露许多问题,难以引领未来世界的发展。
古希腊给世界带来了“民主”,古罗马给世界带来了“法制”。经历
近代民族国家崛起,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在西方世界确立和发展。资产阶级
民主也随着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西方世界把民主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唯
一办法。伴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科技的不断革新和发展,世界逐
渐形成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格局。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最终
使得世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人类文明遭受巨大打击。二战以
后资本主义阵营掀起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世界长期处于两大阵营对峙
的威胁之下。两极格局瓦解后人类文明长期面临霸权主义的威胁和恐怖主
义泛滥。世界发展始终面临各种威胁,无法找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之路。
西方社会的发展曾经给世界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民主的政治理
念,然而世界由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文明发展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
论。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不同文明携手进步。
{#{QQABLQiUggCoAIIAARgCEQVQCgEQkBGACIoOwAAIIAAAi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