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苏科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全一册8.1认识人工智能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苏科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全一册8.1认识人工智能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4-03-29 20:5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九年级信息 课题:认识人工智能 教学札记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2019.6.6 生欣赏 生讨论交流个别作答。 生思考回答。 生答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表达。 阅读、思考和作答。 小组活动,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并填表。 生畅所欲言 生了解 任选一题,课后探究,适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人工智能的含义,了解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了解人工智能几个发展阶段及其技术特点,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联系与区别。 交流身边的人工智能应用,感受人工智能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 通过4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网络等学习途径,思考、交流、讨论,带领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含义,学习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及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了解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最后,通过一项开放作业展开课后探究,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认识人工智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人工智能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每个阶段的技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的特点及其区别。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游戏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5分钟) 活动1:请学生们集体朗诵两首诗。 看那里/闪烁的几颗星/西山上的太阳/青蛙儿正在远远的浅水/她嫁了人间许多的颜色 这个春天/我不栽桃李/ 不种春花/满山遍野/我就种——你五彩笑容唱响的那本诗集/还有——你清澈眼神里流动的星辰 师:这两首诗,一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一首是老师自己创作的,请学生猜一猜哪一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创作者是谁? 2、师:第一首诗的作者是人工智能,她的名字叫“微软小冰”,这首诗选择第一本人工智能作者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3、师:请学生观察,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机器是怎么创作诗歌的? 4、过渡语:其实人工智能不仅能写漂亮的现代诗,还能写故事,也能写小说,甚至能写古诗。 播放清华大学写诗机器人“九歌”视频。 5、师:在刚刚的视频里,揭秘了“九歌”机器人是如何学习的,请你说一说。 (通过学习30多万首古诗,慢慢习得了古诗词的韵律和平仄要求,最后能自己创作古诗了。) 过渡语:人工智能除了能写作,还能做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人工智能”。 新授 什么是人工智能 (5分钟) 活动2:寻找身边的人工智能。 1、要求:小组讨论、交流,说说生活中的人工智能。 2、师:刚刚同学们分享了很多人工智能的案例,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人工智能已经走进了我们的家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助手。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呢?请根据刚刚同学们的发言,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3、师小结,呈现板书: 人工智能是指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人工智能的起源 (8分钟) 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人工智能的起源”部分 思考:图灵对人工智能的贡献是什么? 呈现“图灵测试”的图示,指导学生解读“图灵测试”。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18分钟) 活动3:探究学习 1、要求:自主阅读课本“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历史”,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分3组,分别上网搜素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说一说他们的故事,谈一谈他们的价值和意义,并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填入下表。 发展阶段时间事件名称技术特点关键人物意义启示第二阶段1997年深蓝战胜Garry Kasparov
2、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3、活动4:讨论学习 师:你曾看过人工智能方面的电影吗?请谈谈影片中人工智能角色,它有什么智能特点?说说它与人类智能的异同点? 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 (5分钟) 师PPT呈现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结构图,介绍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分类。 小结 (3分钟) 生谈本课收获 师:人工智能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的好帮手,这一切离不开无数科学家的辛勤努力,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加入人工智能学习、研究的队伍,为科技进步打好坚实的基础。 探究 (1分钟) 要求:选择下列一项任务展开探究学习,并完成作业。 观看电影《模仿游戏》,选取影片中一个片段,写段影评。 拓展阅读《人工智能发展史》(作者尼克)、《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作者杨澜)等书籍,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丰富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理解,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树立为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做贡献的理想。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