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21:21:37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C C B B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A A A C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则莫不和敬……则莫不和亲”可知,西周时期的音乐重点突出神权的权威,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更加强调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和睦,体现了传统音乐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的改变,故选B项;春秋战国是分裂时期,排除A项;“殷荐之上帝”是制作礼乐,以献给天帝,是敬神灵,而不是敬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强调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和睦,不是重民本,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等级制度逐渐走向解体,传统的贵族等级制度逐渐走向崩溃,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李贽对历史上勇于改革的商鞅和张居正大加赞扬,体现出生活在明朝末年的李贽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变革的期望,故选A项;李贽赞扬的是张居正和商鞅勇于实行变革,且其改革都是支持君主专制制度的,所以并不是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李贽确实追求个性自由,但这并不是题目要表达的主旨,题目主旨是对改革的支持和赞扬,排除C项;李贽本身是儒家思想家的代表,儒家本身是不反对变革的,且上述对商鞅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的言论也并未否定儒学价值观,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郭嵩焘的言论将中国的“圣人”之治与西方的民主法治做了对比,并且得出的结论是:“三代以下圣人至公天下”较之西方政治“犹有歉者”,意即即使是圣人之治到“公天下”的境界,其实还是和西方的政治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言外之意是对现实中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充满不满,希望像西方一样政治变革的思想已经孕育其中,故选B项;题干所述表明郭嵩焘已经看到了西方政治的优点和长处,其救亡思想不是新旧杂陈,而是以西方政治体制取代中国传统,排除A项;题干所述仅是就中西方的政治作对比,与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没法得出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郭嵩焘的观点是希望改变中国的政治统治,并未有实践,所以不能体现出他贯彻了民主法治精神,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该故事主要描述的是匠人为了制作鐻,必须去除浮躁功利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洁净,深入自然中去寻找最好的木材,从而将天地自然的力量巧妙地融入工艺物件中,使看到的人产生出超凡的震撼,这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即天地自然与人的内心世界统一的观念,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材料中“先秦时期”不符,排除A项;尽管制鐻过程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的体现,但该故事并没有突出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排除B项;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一般主张人是万物的中心,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和主宰,而此故事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可知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国人从器物、制度、文化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且不断深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国人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但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属于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并未明确哪一时期是高潮,排除A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便已开始,当时并未出现政治革新,该说法因果倒置,排除B项;维新变法学习君主立宪制度并未成功,辛亥革命在中国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一党专制,中国近代民主制度并未走向成熟,且材料信息不仅涉及国人在制度方面的探索,还有文化和器物方面,该说法表述不全,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受到欧洲社会的推崇,但没有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这根本上是因为当时欧洲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中国古代的法律和科举制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故选B项;“社会上层……称道不已”说明赞赏者是社会上层和知识界,有一定实权和影响力,排除A项;欧洲人确实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未看到这些制度的局限性,但这只是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的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文化差异并不能阻挠制度的借鉴和学习,即它不能解答为何他们对中国制度赞赏却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古罗马法律……受到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启发”、“在现代社会……从法典中汲取对于人权和平等的价值观”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的部分法律内容和原则对古罗马法律和制度甚至现代社会的许多国家制定法律都具有影响,这说明古代西亚文化传播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西亚和其它地区文明的起源时间,不能得出“西亚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的结论,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只是古代西亚法律方面的成果之一,材料未与同一时期其他地区对比,不能得出“古代西亚法律体系最为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了《汉谟拉比法典》对古罗马和现代国家制定法律的影响,但没有提及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影响,不能得出“战争加强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的结论,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由材料“五王说”“四天子说”可知,古代阿拉伯与古代印度在有关世界认知观念中的有相互影响的因素,反映古代不同地域的“世界观念”,说明古代多元文明存在交流互动,故选A项;东西方天下观并不相同,“趋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古代世界政治秩序的形成源自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欧洲文化,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由“不要太顾虑大众的意见”,“遵守与我们对什么是正义的、值得过的生活达成的协议”可得,苏格拉底在思想上不受大众意见的影响,表示要严格遵守协议,履行承诺,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故选B项;苏格拉底坚持“正义的、值得过的生活”,也就是坚持遵守约定,而不是强调自由和美德,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苏格拉底在是否应该越狱问题上的态度,而与主张政治精英管理国家事务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苏格拉底关于是否应该越狱问题的观点,而不是对直接民主的态度,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据题干“他(传奇中的英雄)都带有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说明在骑士精神和宫廷爱情中,个人情感得到突出地体现,这反映出中世纪的文学作品凸显出早期人文价值观,即以人为中心,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而不是以“浪漫传奇”为出发点,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而不是“浪漫传奇”,排除C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摧毁了天主教精神枷锁,而不是“浪漫传奇”,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由“南美洲”、“宏伟的太阳神庙”、“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可得,库斯科成为了南美洲印加国家的统治中心,故选A项;玛雅城市建筑的典型建筑为金字塔庙宇,题干信息中并没有这一信息,排除B项;阿兹特克文明位于中美洲地区,与题干所述“南美洲”不符,排除C项;古埃及文明兴起于公元前3500年,起典型的建筑是金字塔,但题干信息并未出现金字塔,所以库斯科并未借鉴古埃及建筑风格,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可见,日本在两个时期都保持本国文化主体,并最终走向强国之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变革中应该坚持文化自信,故选C项;明治维新之前的“和魂汉才”也推动的日本的发展,A项为片面选项,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洋才和汉才之间的比较,不同时代对不同文化的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排除B项;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为创建第二代文明提供了条件,这说明民族迁徙有利于推动文明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中并未提到冲突,而是提到游牧民族对欧洲和印度原有文明的冲击,且题干并未体现其他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所以不能得出冲突成为文明发展主要动力的结论,排除B项;游牧民族的文明并不比农耕文明先进,但是游牧文明有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所以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所述并不是强调欧洲语言的源流问题,而是强调文明发展的原因问题,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由题干提到的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北方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促使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故选A项;政权更迭频繁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间接结果,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本身就是生态环境恶化,所以C项与设问逻辑关系错乱,排除C项;民族交流交融是气候变冷所带来的间接结果,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选必三第7课所学美洲族群的变化的影响可知,材料所述状况反映了拉丁美洲出现了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拉丁美洲的文化认同,其与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统治矛盾逐渐激化,故选A项;“使拉美各地与宗主国矛盾日益激化”不合题意,与材料只提及美洲出现了美洲认同思想相悖,排除B项;“建立民主政治”不合史实,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建立的是“考迪罗”独裁体制,排除C项;“启蒙运动”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我们……应是美洲人”的族群认同相悖,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大量的华工被运往“加利福尼亚”“秘鲁”“夏威夷群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来这些留在当地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的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华工出国的时间为19世纪,尚未爆发一战,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的是一战期间前往欧洲前线的中国劳工,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批华工除了被送往加利福尼亚外,还被送往秘鲁和夏威夷群岛,并非全部送往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此外被送往加利福尼亚的华工有的从事金矿开采,并非全部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且获得巨额利润的是殖民者,并非华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4分)
(1)特点:由日本政府组织;留学生素养高;全面学习唐朝文化(也可以答留学活动次数多;受到唐朝政府的优待;学习内容服务国家发展需要)。(6分)
(2)背景: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有识之士的倡导;日本崛起迅速,学习日本更为有效。(4分)(任答2点)
作用:翻译西方书籍,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革命运动培养人才,推动中国的革命运动;助推政治民主化进程。(4分)(任答2点)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日本共正式派出19批使节”可知,由日本政府组织、留学活动次数多;据材料一“有较高素养的人才”可知,留学生素养高;;据材料一“日本留学生分散在国子监六馆学习儒学、文学、佛学、律令等各种课目”“留学生的习业内容有明确分工,有意从不同方面吸取借鉴唐朝文明成果”可知,全面学习唐朝文化;据材料一“其生活费由唐朝政府补助”可知,受到唐朝政府的优待;据材料一“习业内容有明确分工……补日本之短”可知,学习内容服务国家发展需要。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898年”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据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大力倡导留学日本之效”可知,有识之士的倡导;据材料二“倡导留学日本之效”、“西洋不如东洋”可知,日本崛起迅速,学习日本更为有效。据材料“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等翻译团体,翻译了国外大量政治、文史、军事、理工、农业、医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可知,翻译西方书籍,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据材料“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革命舞台的一部分。黄兴曾是官费留日学生,1904年谋划起义失败后又与宋教仁等一同亡命日本。留日学生视黄兴等为英雄,追随的人甚多”可知,为中国革命运动培养人才,推动中国的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助推政治民主化进程。
18.【答案】(14)
(1)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有助于巩固阿拉伯人在当地的统治秩序;有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为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6分)(任答3点)
(2)原因:有识之士的倡议;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推动;议会民主制度的发展;启蒙思想和教育的世俗化促进;市民阶层休闲理念和方式的改变。(8分)(任答4点)
【解析】
(1据材料一“藏有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书籍”、“照亮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科学文化的黑暗世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多个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诸如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有助于巩固阿拉伯人在当地的统治秩序、有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为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等,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2)据材料二“作家约翰·伊夫林提出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建议”,可得有识之士的倡议;据材料二“工业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战胜神学,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可得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据材料二“尤瓦特提交的《公共图书馆法》议案经过议会的反复斗争最终被认可”,可得议会民主制度的发展;据材料二“英国的议会文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大行其道,公共图书馆迅速成长”并结合所学,可得启蒙思想和教育的世俗化促进;据材料二“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载体”,可得市民阶层休闲理念和方式的改变。
19.【答案】(12分)
(1)影响: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壮大了南方士族势力;促进了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6分)(任答3点)
(2)动因:太平洋铁路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华工赴美有交通路线优势;华工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等)。(6分)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壮大了南方士族势力;促进了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2)据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可知太平洋铁路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据材料二“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可知华工赴美有交通路线优势;据材料二“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可知华工的优秀品质。
20.【答案】(12分)
示例
观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阐释: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中央政府政策开明开放。该时期,来自西域的乐舞杂技等文化艺术与中原文化交融,形成了隋唐乐舞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阿拉伯、印度以及东非沿岸的珍奇物产、药物药方,也不断输入中国。大一统局面下博采外来文化长处,成就了这一时期文化昌盛的伟绩。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对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从题目“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要求,可知此题答案不唯一。就示例而言,首先,据材料信息“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提炼出观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次,据材料信息“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明末以开放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局面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提炼出的观点,如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丰城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
历史试卷
2024.3.27
(本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
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2.李贽认为,“商君相秦,才十年卒至富强,而令秦成帝业,虽能杀其身,而终不能不用其法”,因此他将商鞅视为圣人。李贽还高度赞赏被朝廷批判的张居正,认为他功业卓著,是英杰宰相。这体现出李贽(  )
A.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对个性自由的渴求 D.否定了儒学价值观
3.1878年,郭嵩焘在与友人的谈话中说:“圣人以其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圣人之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西洋治民以法,法者,人已兼治者也”;“三代以下圣人至公天下”较之西方政治“犹有歉者”。据此可推知,郭嵩焘(  )
A.救亡思想的新旧杂陈 B.政治变革思想呼之欲出
C.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D.贯彻了民主法治的精神
4.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5.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  )
A.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 B.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C.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 D.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6.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7.《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地区的巴比伦国王组织编撰的。据研究表明,古罗马法律原则和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启发,如合同法、财产法和刑法。在现代社会,许多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从法典中汲取对于人权和平等的价值观,强调每个人应该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可用于说明(  )
A.西亚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 B.古代西亚文化传播利于世界文明发展
C.古代西亚法律体系最为发达 D.战争加强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
8.古代阿拉伯文献中有很多“五王说”的记载,即世界是以伊拉克王为中心,包括中国皇帝、突厥王、印度王和拜占庭王;在印度则流传着“四天子说”,认为世界是由人主、马主、宝主和象主四位天子所统治,分别对应着中国、突厥、拜占庭和印度。据此可知(  )
A.多元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B.东西方天下观认知趋同
C.古代世界政治秩序形成 D.欧亚文化相互吸收借鉴
9.苏格拉底与好友克里同争辩是否应越狱时指出,“不要太顾虑大众的意见”,“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守与我们对什么是正义的、值得过的生活达成的协议”。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
A.强调自由与美德的崇高价值 B.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
C.主张政治精英管理国家事务 D.批判直接民主的非正义性
10.骑士精神和宫廷爱情是中世纪欧洲突出的文化现象,它们一起构成了世俗叙事诗的主要体裁——浪漫传奇。传奇中的英雄区别于传统史诗英雄,即使为主人或情人而战,他都带有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而这种特点也传承到后世的文学中。这主要反映了(  )
A.文艺复兴始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 B.中世纪文学凸显早期人文价值观
C.浪漫传奇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D.浪漫传奇摧毁了天主教精神枷锁
11.15世纪,帕查库蒂开疆拓土,奠定帝国大业,重建南美洲古城库斯科。在库斯科的中央广场上,宏伟的太阳神庙耸立在金字塔形的台基上,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沿中央广场四个方向修筑的数千米驿道,把库斯科与全国连接起来。重建的库斯科(  )
A.成为印加统治中心 B.是玛雅城市建筑的典范
C.见证阿兹特克文明 D.借鉴了古埃及建筑风格
12.被奉为日本“文化之神”的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汉才”即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明治维新之后,开启了思想转变的序幕,将“和魂汉才”变成“和魂洋才”即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吸纳西方文化社会制度,促进日本的进一步发展,走上了强国之路。该材料的启示是(  )
A.文明开化促进了日本的强盛 B.洋才优于汉才是日本转变的根源
C.应该在变革中坚守文化自信 D.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
13.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材料说明(  )
A.民族迁徙推动文明发展 B.冲突成为文明发展主要动力
C.游牧民族文明较为先进 D.雅利安语是欧洲语言的源头
14.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人口内迁与南迁 B.政权更迭频繁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民族交流交融
15.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白人、黑人、混血人共同形成“美洲人”,他们在宗教信仰、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心态方面有许多共同点。玻利瓦尔指出:“我们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印第安人,按出生应是美洲人。”该状况在当时(  )
A.有利于激发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拉美各地与宗主国矛盾日益激化
C.为拉美地区建立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表明启蒙运动在拉美掀起了新高潮
16.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几百个苦力(华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这一批华工(  )
A.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 B.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
C.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传播着中华文化 D.自愿签署契约出国获取了巨额利润
二、材料阅读(52分)
17.留学是指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教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623年日本留学生、学问僧等人称颂“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建议日本政府重用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建立以大唐为蓝本,“法式备定”的封建国家。从唐太宗贞观四年到唐昭宗乾元元年,日本共正式派出19批使节。留学生全部随遣唐使入唐,均为经过日本朝廷精心挑选,有较高素养的人才。日本留学生分散在国子监六馆学习儒学、文学、佛学、律令等各种课目,其生活费由唐朝政府补助。留学生的习业内容有明确分工,有意从不同方面吸取借鉴唐朝文明成果,补日本之短。
——摘编自姚嶂剑《遣唐使: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略》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大力倡导留学日本之效,“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1896年清朝首次向日本派遣十三名留学生,1906年留日学生数达到八千多名。日本逐渐成为中国接触西方和日本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的窗口。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等翻译团体,翻译了国外大量政治、文史、军事、理工、农业、医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革命舞台的一部分。黄兴曾是官费留日学生,1904年谋划起义失败后又与宋教仁等一同亡命日本。留日学生视黄兴等为英雄,追随的人甚多。
——摘编自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赴唐留学活动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中国赴日留学活动的背景和积极作用。(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8世纪以来,阿拉伯帝国武力征服西班牙后,就非常重视当地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写字”。穆斯林西班牙有70座公共图书馆,藏有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书籍。哈干姆二世时科尔多瓦的图书馆最大,藏书达60多万册。除公共图书馆外,这里还有数目众多的私人藏书。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班牙,更加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照亮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科学文化的黑暗世界。
——摘编自吴长春《阿拉伯文化传播到西欧的途径》
材料二
1653年,曼彻斯特市成立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切塔姆图书馆,这是英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669年,作家约翰·伊夫林提出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建议,此后,主张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免费图书馆的建议增多。18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战胜神学,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于是,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载体。1850年,尤瓦特提交的《公共图书馆法》议案经过议会的反复斗争最终被认可,英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令生效。此后,英国的议会文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大行其道,公共图书馆迅速成长,到19世纪末,英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超过100个。
——摘编自《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拉伯帝国统治下西班牙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9世纪英国公共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原因。(8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其中的前三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的自身发展而言;后两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言。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