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21:1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青桐鸣高一联考
语文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北宋的文人园林走出了另一派风格,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小园小山,便可达到老庄思想
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成就了中国独特的园林美学。比如,司马光的独乐园,“园卑小,不可
与他园班。其曰读书堂者,数十椽屋。浇花亭者,益小。弄水、种竹轩者,尤小”。然而这样的
小园却颇为世人欣慕,以此为题的诗文也风行于世。所谓构园必题名,司马光的园子名为“独
乐”,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
苏州的沧浪亭亦然。今天我们去参观沧浪亭,依然觉得这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亭台水榭
相得益彰,假山古木妙趣横生。不过我们最在意的也许还是它背后的故事:北宋庆历四年新政
失败后,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以四万钱买入,在北面筑亭名曰
“沧浪亭”,取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后以亭
名为园名。
宋代文人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是深远的。造园如作诗文,“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
这是画理,亦是造园之理。诗情画意的园林在宋代真正得到了发展,建筑学家曹汛在《中国造
园艺术》一书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三批人将诗情画意写入亭园:第一批是山水田园派诗
人、散文家,他们以诗文描绘自然之美,也以此主导园林建造;第二批是画士,他们崇尚具象
之美,对园林进行精细的布局和摆设;最后一批人是职业造园匠师,在园林艺术形成后,将之
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深耕细作。
(摘编自闻白《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会心山水不在远》)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作文与造园息息相通。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建筑、花木和人文“景境”
共同组成的,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人文景境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而文字又是人文
景境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文字及其蕴含的语言文化,在古典园林中有外显和内化的功能。外显者,纯粹从视觉欣赏
和信息传达上具有意义。而内化,则是园林借助文字。沟通人与物、人与境,使园林与文字的
两种“意象”产生互相提示、共鸣的作用,引导观者达到某种意境.内外两个方面的功能往往不
可分割,正因其共生,故文字艺术在古典园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看,文字在园
林中有着以下功能。
中国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汉字品题是园林中显性的艺术样式。名称是园林的灵魂,园林
大身山水、建筑、景点都有命名品题,一石一木也可能有其名.处处体现园主的立意。以园名来
丢可知造园的旨趣,如“拙政园”的“拙”是儒家价值观.王献臣表示自己不愿意巧言令色混迹
官场,京的北海、中海、南海这三海象征着海上仙洲。
古代上至帝王,下至文人,游园吟赏总是风雅活动的核心。诗文酒会,留下无数名篇佳作,
如《兰亭集序》人人尽知。有人将唱和吟咏的诗文墨迹刻于石上,以传后人观览。同时,优秀
的诗文扩大了园林的影响,吸引人们一睹风采。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文字艺术品既属于造园工艺的装修门类,又属于文化功能的艺术品。文字在园林中不以简
单的纸墨形式出现,更多地与其他工艺相结合,以立体化和视觉效果强烈的形式出现,一般制
成隔额、楹联、屏板、砖雕、书条石等,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是一种艺术品,是一种园林建
筑构件,也是园景的一部分。匾额的样式蕴含着礼仪制度,如故宫御花园的匾额都是“华带牌”,
是皇家园林身份的象征,明显区别于士大夫园林。楹联匾额又往往与景点、建筑相配合,真草
篆隶各有不同,又出自名家之手,园林俨然是一座书法展示馆。
中国古代美学,首重意境,同一种意境可以用不同形式来表现。“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
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陈从周
《说园》)诗歌的意境生发了绘画,绘画又生发了园林,从根本上说,园林就是诗境的实景呈现。
园林艺术,是以实景为基本要素的空间艺术,景不足待文,文不尽待景,虚实相生,互补衬托,
方能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
园林楹联匾额的措辞,随景点、建筑的不同而配置,厅堂上多儒家礼制色彩,体现着鲜明
的实用功能;在书斋、藏书之处,往往以隐逸为基调,强调修身养性;在山水之间,就更为活
泼,吟赏风月、离世出俗。这些名句典故中的意境有浓淡远近明暗之别,透露出造园者的意趣。
游赏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方能于山水文字之间领略无限的美妙。
(摘编自潘佳《文心园象:古典园林与文字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画士对园林发展有重要影响,他们对园林进行布局,使其有具象之美。
B.在园林中,文字与其他工艺结合,成为园林建筑构件,起到装饰效果。
C.园林以山水等实景为基本要素,这种实景也是诗境的根本之所在。
D.中国园林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要想领略其美妙之处,游赏者需有文化底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北宋的园林崇尚小园小山,认为这样可达到老庄思想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这成就了中国
园林独特的美学。
B.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的发展离不开三种人:第一种是隐逸文人,第二种是画十,第三种是职
业造园匠师。
C.文字借助古典园林,沟通人与物、人与境,让观者进入到某种意境,从而体悟到园林所蕴含
的一种精神境界。
D.名称是园林的灵魂,园林本身、山水、建筑、景点都可以命名品题,以体现园主的立意,如
“沧浪亭”"拙政园"。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干文字对园林作用的一项是(3 分)( )
A.明代费瀛《大书长语》:“掌不设匾,犹人无面目然,故题署匾榜曰颜其堂云。”
B.陈从周《说园》:“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
图。”
C.宋代司马光《独乐园记》:“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轩辕,至于太室,命之曰
见山台。”
D.宋代欧阳修《丰乐亭记》:“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张表格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园林 建造年代 名字由来
I苏州留园 明代万历年间 本名“东园”,更名“寒碧山庄”,
后为书画家刘恕所得,改称“留
园”
Ⅱ苏州寒山寺 南朝萧梁天监年间 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时
名僧寒山在此主持,故改名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A.园林 I 名字含义丰富,体现了命名者立意的巧妙。
B.园林 I 中多植松竹,寒色渐染、碧色莹人,体现了文人园林独特的美学特点。
C.园林Ⅱ因《枫桥夜泊》闻名遐迩,人们更在意诗歌背后的故事。
D.园林Ⅱ中名人诗文、碑文残片等增添了它的吸引力。
5.材料一说“造园如作诗文”,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文人和园林的关系。(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东方母亲(节选)
—乳娘和她们抚养的革命后代们
铁流 赵方新
一夜寒风吹过,①满山黄叶纷飞如蝶,沟头地垴上干草摇头摆尾,村边的杨树柳树上僵死
的蝉抱着枯枝随风摇摆,突然嘎巴一声枝子断了,落在地上,它被摔了个粉身碎骨。
一位通信员顶着大风跑进育儿所,把一封信交给张福之,她打开一看,立刻变了神色,大
喊着召集全体人员开会。
张福之站在台阶上,挥挥手里的信,说:“同志们,刚才区党委发来紧急通知,鬼子组织了
大规模‘扫荡’,搞‘三光政策’,让我们赶紧做好疏散准备。情况紧急,保育员同志们,你们
的任务最严峻,那就是带着自己的乳儿隐蔽起来,必须找最安全的地方,确保我们的革命后代
万无一失!”
空气里骤然绷满紧张不安的气氛,似乎擦根火柴就能发生爆炸。育儿所里大人忙着打包裹,
孩子被放在炕上任其笑闹哭爬。
宫元花跟李玉华分在一组,她背起包袱,抱起寿勇,跑到院子里,吆喝李玉华快走。跑出
院门,来到南北街上,街上惶恐不安的村民都往一个方向——北山跑。
宫元花和李玉华交替抱着寿勇跑。背后响起零星的枪声。“跑鬼子”的人流跑一段路分流一
部分,等她们翻过两道山梁,穿过两条乔后,这条刚出村时一二百人的人流只剩下了十多人。
她们驻足观望,四周全是峭拔的山峰,原来她们已经钻进了大山的肚子里。
慕色来了,星星亮了,不远处的山峰只剩笔廉了。忽然李玉华惊愕地叫起来,"寿勇娘你看
-----"宫元花隐隐看到她指着田家庄的方向,送目望去,也吓了一跳,周边的天空夜火光烤得通
红。宫元花咒骂道:"这些挨千刀的豺狼!,这些人间的混蛋!,这些没爹没娘的畜生啊!呜呜呜
-------"不远处也有人在哭,是那几个一起躲在这里的老乡。
②夜的步代特别慢,就像被粘稠的液体粘住了,一秒被拉长成了两秒三秒五秒十秒。宫元花
从包成里取出一条小褥子,把寿勇裹了个严严实实,她找到一棵粗壮的松树坐下去,倚着它准备
打个盹儿。李玉华没有坐下,她说:"你娘俩先睡,我放会儿哨。"“嗯,小心没有过火的!俺先一会
儿,你困了叫醒俺。"
突然宫元花急急地说:"小嫚儿的脚丫冻得冰凉,啊,身上也凉瘆瘆的,再这祥下去,准得闹
病!"说着她索嗦地解开棉裤腰,把寿勇轻轻放进棉裤里,稍微抿一抿,再捂上那条褥子,跟李玉华
面对面手插手地抱在一起,好似给寿勇做了一个简易的小屋,这座世上最简陋的小屋,却用了最
奢华的材料 --朴实纯正的爱。
到了后半夜,乌云从正北方爬上来,越来越密,越来越厚,迷迷糊糊间细碎的雪花落进衣领里,
宫元花俯身听听寿勇均匀的鼻息,睡得还挺香。李玉华也醒了。
"寿勇娘,你把寿勇给我抱一会儿吧。"
"天明再说吧,一折腾再冻着孩子。"
"寿勇娘,我问你个事,你来育儿所图个啥 "
"俺啊 俺男人是党的人,他参军打鬼子去了,按说俺该在家待着好生照料老老小小,谁也不
会说俺是落后分子,可组织上找可靠的人当乳娘,找实心实意对革命后代好的人,俺一听这不就
是找俺这样的人吗 俺把孩子照顾得妥妥的,让孩子爹妈放心打鬼子,早点把鬼子赶回老家去,俺
孩她爹不也就早点回来了吗 "
"嗯嗯。我来育儿所是因为家里包办婚姻,非得让我嫁给一个又老又丑的地主,他的年纪都比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我爹大,我爹娘心里灌了迷魂汤,看着火坑还把我往里推,我一赌气,就跑出来了,你们不管我死
活,我也没法管你们了。我先是参加了妇救会,再到了育儿所。"
忽然南边传来阵阵枪声,鬼子正在向这个方面开进,必须转移了。
一行人冒着风雪朝西北方向奔跑,前面一片没有路的山坡挡住了去路,没别的办法,爬上去
再说。往南跳望,一队日军正向刚才的山谷推进。下山的时候,依然没有路,大伙摸索着往下走到
一条山谷。同行乡亲中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一直贴着宫元花走,不时低头瞧瞧寿勇,逗逗她,
③寿勇发出清脆的笑声,这笑声落在大家耳膜上像雪花一样洁白温润。
宫元花把寿勇交给李玉华,她想到处转转,看看能否找到吃的。
回到山谷,宫元花把找到的核桃分给大家。那个小姑娘已经跟李玉华混熟了,坐在她身边听
她讲入路军打鬼子的故事。宫元花跟李玉华商量,鬼子"扫荡"一般都是过蝗虫的样子,不会久居
一处,是不是挨过今天,明天就能返回田家庄。李玉华说我先回去看看,要是安全了,我就爬到今
天早晨翻过的山顶上放堆烟,你们看到烟再往回返。
第二天中午,有人望见南山顶上升起一股青烟,大家雀跃着往回走,宫元花爬到半山腰就碰
到了来接应的李玉华,她告诉大家鬼子的"扫荡"过去了,不少村民都陆续回了村子。宫元花问她
育儿所的情况,她的脸色沉下来,"张敬之同志牺牲了。"官元花惊得站住了,"怎么回事啊 "李玉
华说:"张福之所长说张敬之同志被鬼子拉进了"网"里,突围时为了掩护其他同志撤退,在战斗中
遇难了。”宫元花默默地流下泪,她念叨着:“这笔血债一定得让小鬼子还!”④她咬着嘴唇克制
着自己的情绪,继续往上爬,眼前浮出张敬之新婚后刚来育儿所时腼腆的笑容,脑海里飘着她
哄孩子入睡时美妙的歌声……她终于没有忍住趴在一棵树上呜呜地哭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谣望田家庄方向通红的火光,宫元花的咒骂、同行老乡的哭泣,是对日本鬼子残暴行径的控
诉,也是对自己家园罹难的伤怀。
B.李玉华头天晚上让宫元花娘儿俩先睡,第一天又提出白己先回村子探听情况,表现了她舍已
为人、勇挑重担的战斗精神。
C.宫元花和李玉华关于各自来到育儿所缘由的对话,反映出她们保家卫国的高尚革命动机和渴
望在革命中解放自我、成长进步的愿望。
D.张敬之为掩护其他同志而遇难,英勇的事迹既反映了当时抗日形势的严峻,又显示出东方母
亲的崇高与伟大,丰富升华了文章主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子①中如蝶的黄叶、摇摆的干草营造出一种自在闲适的氛围,与下文僵死的蝉、断落的枝
子烘托出的萧瑟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B.句子②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寒夜之漫长,与上文人们慌乱“跑鬼子”的情节相
映衬,使文章有一种张弛变化之美。
C.句子③中寿勇清脆的笑声让人感到纯洁温润这一细节,为文章增添了些许温情,使紧张不安
的躲避行动多了一丝安慰。
D.句子④中宫元花的一系列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表现了她对革命同志音容笑貌的深切怀
念,感情真挚动人,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5 分)
9.富强中学话剧社依据本文创编排演了一场话剧,宣传组同学设计话剧展演宣传海报时,把雪
夜中宫元花将寿勇放进棉裤,与李玉华抱在一起为寿勇遮蔽风雪作为海报的主体画面。请结合
文本内容解释这样设计的意图。(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时太宗召(珪)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
益任之。他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 ”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 非邪 ”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 ”对曰:“臣
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 ’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
也,何至于亡 ’父老曰:“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
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夫也”帝嗟美其言。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
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
玮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青谁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
曰:“卿皆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 ”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
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
遂罢。
(节选自《新唐书·王珪传》,有删改)
材料二:
武德中,(王珪)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禽州。太宗即位,
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
古人君营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
直言,朕复闻计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 ”顾待益厚。贞观二年,进拜侍中。时房玄龄、魏征、
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知国政,太宗谓珪曰:“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对曰:“孜孜奉国,
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臣不如魏征。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
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
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任贤》,有删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至于|A|激浊|B|扬清|C|嫉恶|D|好善|E|臣于数子|F|亦有|G|一日|H|之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恶,文中指厌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意思不同。
B.让,文中指责怪,与孔子所言“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意思相同。
C.性命,文中指生命,与《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性命”意思相同。
D.礼,文中指礼待、礼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礼”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郭君明知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明知是错的事情却仍在做,最终灭亡;王珪以此规劝太宗不
要知道是错误的行为却仍然去做。
B.王珪因为李建成的事情被牵连,被流放到寓州,太宗将其召回并授官为谏议大夫,对他厚待
有加,他也竭忠尽智,不断指出皇帝的过失。
C.作为谏议大夫,王珪对皇帝常加规劝,进谏善言,对和自己一起管理国家政事的同僚也有着
透彻的评价,能准确指出他们各自的长处。
D.太宗善于纳谏,他既能领会臣下的委婉劝说,也能接受直言极谏;他认为国君不能闻己过失,
或不能及时改正过失,国家将不能够永享太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 ”
(2)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14.王珪在进谏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 分)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登楼①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杜甫作此诗时,唐代宗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他联想到这与刘禅信任黄皓而
亡国极其相似。②玉垒: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③《梁甫吟》:古乐府篇名,《三国志·诸
葛高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注重锤炼语言,如首句的“伤”,点染出悲怆气氛,且造成强烈悬念。
B.“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则领起下面的各种观感。
C.颔联写登高临远,视通八方,上句向时间开拓视野,下句就空间驰骋遐思。
D.全诗融自然、国家、个人为一体,语壮境阔,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16.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登高》中,“ , ”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表现感情,由异乡漂
泊写到多病残生,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情怀。
(2)在《赤壁赋》中,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回答苏子的问题。他先借曹操的《短歌行》问
道: ?”又因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 ?”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3)在学校组织的诗词比赛飞花令环节,主持人要求以人名(包括字、号等)为令,小瑞作为你班
代表,不假思索地说出了“ , ”二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老家的各村镇里,都.有各自的高跷表演队。从正月初一一大早开始,就可披挂上街,正式
演出。说到踩街,虽然和“逛街”仅一字之差,实际上是 A 的。踩街就是腿上绑着高跷木
桩行进在街道上,边走边表演。村与村之间大多路途不远,只有区区几里地的间距,地界相连,
血缘相亲,尤其是节日里互相串门,关系 B。
①高跷走村踩街,锣鼓阵阵,唢呐声声,高跷点地,花脸嬉闹……②这样的节庆活动村民
争着夸与,但表演队伍有人数限制,村镇里负责组织演出的是德高望重的老把头,他挑选演员
的眼光犀利而独到。村民们都 C ,但大多数都入不了老把头的法眼,说破了天也不成——村
镇与村镇之间演出效果的比拼,那是代表着老少脸面的,一年就这一遭,一点也马虎不得。③
踩高跷这活儿.一般人见了会头晕打战,真正要玩好,没个胆量是不行的。④表演人员用绑在腿
上的五六尺长的木棍行走,既要不恐高,还得走得稳当直溜,关键时候还得翻身跳跃,表演出
真功夫。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下列句子中的“都”与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都是昨天这场雨,害得我们误了一天工。
B.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C.饭都凉了,快吃吧。
D.《人民日报》是人民的日报,应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
20.“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俗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 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在故乡众多的鸟中,给我印象最深、最令我喜爱的还是喜鹊。我自小生活在乡下,喜鹊多
见,就如乡邻一样熟悉了,熟悉了便心生欢喜。这种鸟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肩部腹部是洁净
的白羽,一双集灵气、喜气、仙气于一体的眼睛,镶嵌于黑白相间的头部。叫起来欢快清脆,
不像麻雀,叽叽喳喳,吵得人心烦。
记忆里,喜鹊在春天和冬天最常见, ①。这也许是夏天草木茂盛,喜鹊的行踪不易被发
现的原因吧。我以为好多鸟儿的巢都不及喜鹊的巢。比如斑鸠巢,多筑在大树主干一两丈高的
斜枝处,不但潦草, ② 我就不止一次看见,村童爬上树去掏斑鸠窝,惊得斑鸠绕着树乱飞。
而喜鹊就无此之虞,它们的巢多在大树的顶端,村童爬不上去;就是爬上去了,也因树梢枝干
太细,孩子们怕折断树枝,跌落在地,而不敢贸然爬上顶端去掏喜鹊窝。到了秋天,喜鹊不用
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吃饱。吃饱了的喜鹊就在田野上,或者大树上鸣叫、嬉戏。只有到了冬
天,③ 加之天气太冷,它们才显得呆滞一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2 个字。(6 分)
22.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45 个
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 I 提到了老家的高跷表演队。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的一种,早在春
秋时已经出现。高跷踩街,“踩”出浓浓年味。
龙年春晚,一曲《上春山》火爆全网。其歌词“字字有典故,句句好春光”,其曲调融合了
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元素。歌词富有诗意,旋律青春活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QQABAQCAggggAIIAABhCQQWSCAOQkBAAAIoGxBAMsAAACA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