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郑州学森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郑州学森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21:32:54

文档简介

郑州钱学森实验学校 2023-2024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 的方式使父母不正当的意愿无法实现,从而能避免父母陷于不义。
近代以来,进步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者批判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更对孝道大批
月考 语文试题
特批,这本来是有其历史合理合情之处的,孝道本身应不断发展变化,和时代风潮、生活方式联系
总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试卷共 5页
紧密,但又矫枉过正,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新文化运动中,被冲击得最厉害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伦理学说,尤其是其中的孝道思想。鲁迅揭露传统孝道思想:“就实际上说,中国旧理想的家族关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系、父子关系之类,其实早已崩溃。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举例指出:“汉有举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还有孝廉方正,能换到官做。父恩谕之于先,皇
孝道是以血缘亲亲为基础,以家庭伦理为载体的一种道德规范,是家庭养老抚幼功能的反映, 恩施之于后,然而割股的人物,究属寥寥。”60年代中后期,孔子所主张的孝道被当做旧思想、
贯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法国汉学家侯思孟说:“中国 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加以批判,人们对孝道的深刻内涵已经不甚了了,以致在现实中也就谈不
人对于父母及祖先的崇拜类似于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孝在中国被认为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辜 上尽孝了,直接导致整整几代人敬老、养老、助老、爱老的意识淡化,孝风江河日下。
鸿铭认为,中国人“真正的教堂是家庭,学校只是它的附属之物。有着祖先牌位的家庭,在每个村 “百善孝为先”“孝者,德之本”,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德为本,而孝又是德之本,
庄或城镇散布着的有祖先祠堂或庙宇的家庭,才是国教的真正教堂”。胡适也认为“孔子一系的思 因而孝是根本之根本,是所有善行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秩序与和谐的人道基础。孝是产生于自然亲
想演成‘孝’的宗教”,对于中国人的道德、思想和感情有着深远的影响。 情、萌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一切德行都从孝心生发出来,成为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德行。孝道
孝道思想在古代政治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曾在历史上被异化,出现了“天下无不是的父 受诸学派影响,其推行也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基于孝心的仁
母,只有不是的子女”的愚孝思想。孝道不再以是否有理作为评判的标准,而是以是否以下犯上, 爱推广到普天之下,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古代如此,今天面对中华
维护贵贱、尊卑、长幼等级秩序为标准。清代戴震批评道:“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 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复兴以孝道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对孝道认真研读,丰富孝道内涵,躬行
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孝道被统治者曲解为顺 实践,使孝道思想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的幸福安康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从和愚忠,人民对于孝的美好情操被封建强权大大扭曲,并进一步演绎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 (摘编自韩星《新时代中华传统孝道思想的重估与传承》)
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愚忠思想。其实,《孝经》中说过:“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其反对愚孝的观点是鲜明的,绝无一味顺从之意。 A.孝道是一种道德规范,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侯思孟的观点来看,造成这种影响的一个原
统治者所倡导的愚忠愚孝对人的毒害甚深,以致有些人以极端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孝。《二十 因是中国人有着对父母及祖先的崇拜。
四孝》中的故事,统治者曾予以表彰、竭力推广,其目的当然是维护统治、毒害人民。其中的卧冰 B.《孝经》强调重视生命,保护父母给予的自然之体,而《二十四孝》宣扬的恣蚊、割肝是在伤
求鲤、为母埋儿、恣蚊、割肝是典型的愚忠愚孝行为。《为母埋儿》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 残生命,不符合传统孝道本来的观念。
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 C.从鲁迅的观点看,多个朝代都着力劝孝,有的还从制度上保障孝道的落实,获得不俗的效果,
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有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 但因为对真的人情的蔑视,孝道难以很好传承。
天所赐,光彩照寒门。’”郭巨埋儿尽管没有实现,但显然违背了儒家“以仁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D.孝道是家庭养老抚幼功能的反映,是人类社会秩序与和谐的人道基础,深刻体认孝道价值,并
方孝孺曾经写了《郭巨》一文,进行批判:“吁!设使不幸而不获金,死者不复生,则杀子之恶不 躬行实践,有益于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
可逃,以犯无后之大罪,又焉得为孝乎?”《孝经》中也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孝之始也。”人应珍视生命。朱元璋欲“以孝治天下”,但在推广孝道过程中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 A.孝道反映了人民美好的情操,但过犹不及,早在古代,我国一些文章就认为曾盛行的“一味顺
题,即元代以来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甚大,使明初民间出现了不少极 从”“愚忠”思想玷污了这种美好情操。
端的孝子孝行。朱元璋制止了受《二十四孝》消极影响而在民间产生的割肝疗亲、杀子救母等违背 B.对《二十四孝》中一些不近人情、不合人性的行为,有些统治者还予以表彰、竭力推广,但部
人性人伦的所谓孝行,重新提倡儒家的仁爱伦理。实际上,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时,应以一种恰当 分统治者已意识到存在问题,并做了某些调整。
1
{#{QQABLQCEggggQpBAABhCQQkgCgKQkBEAAAoOhBAAMAIASANABAA=}#}
C.孝道涉及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对父母意愿实现与否要多方 这位刘老先生是他的同乡,而且十年前当他的家道不曾中落的时候,刘老先生是时常寄在他家
面考虑,践行孝道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 里吃闲饭的。他知道现在刘景安是交了好运,很发了些财,不错,他可以去找他!
D.五四新文化运动者彻底否定了孝道,虽然这从当时的社会形势来说有其合理合情之处,但实际 幸而路不远,他不久就找到了刘公馆的大门口。
上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他摸出了一张名片给管门的,生怕那人不认识上面的字,便又告诉了一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我叫许仰尧。”
A.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 候了好一阵才被请进去。好容易刘老先生捧着银烟袋出来了,红光满面地招呼他坐,一面唤仆
B.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 人倒茶来给客人喝。许仰尧吞吞吐吐地说了些教书生活如何清苦的话,然后有点羞涩地说出自己的
C.《礼记》言,孝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王 来意:
阳明 “……我想向老兄借用两万现款……过了年……”
D.“行仁自孝弟始。”盖仁自事亲、从兄,以至亲亲、仁民,仁民、爱物,无非仁。——朱熹 很快地刘老先生把笑容收住了。他滔滔地说了比对方多十倍的话。起初说他的开支如何大。在
4 ①.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这年关又是怎样周转不灵,再说头寸 紧,银行里不能取支现钞,最后又告诉他:
A.家风家教出问题,社会乱象纷呈,一个原因就是不能体认孝道真义,不能实践孝道。 “普通的借款拆息至少都在两角半到三角,我手里又没有钱借给你,如果在这时候我代你向朋
B.我国封建社会有漫长的历史,儒学影响着社会,在儒家的观念中,孝观念影响最为深远。 友去借,我替你算算,利息你是不上算的!我是说老实话,你们教书的不明白外面的行情,为你着
C.封建社会对孝道的歪曲,使孝绝对化和形式化,这是在对传统孝道继承中要警戒的。 想,你不如另想别的方法吧!”
D.孝道思想随着时代变迁会有变化,但回报父母、敬爱父母这样的一些内容不会衰减。 仰尧的手抖得厉害,他孤高的性情使他不能再开口,他的心跳得急,嘴角挂着苦笑,他恨不得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二十四孝》在孝道上是存在问题的?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把这吝啬的老头儿痛骂两句,但毕竟他还是忍住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老先生很机警地看出他有不愉快的神色浮在面颊上,便提了个和缓的办法同他商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假如你有什么金饰给我作抵押,卖你的交情,借五六千给你过年总不成问题。不知你的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思……”
残冬 谭惟翰 仰尧站起身,用颤抖的声调轻轻地说了两个字:
路上的积雪很厚,北风像刺刀似的戳在脸上,令人生痛。他把拢在袖内的手抽出来,重新将颈 “谢……谢……”
上的长围巾绕一绕紧,连嘴鼻都包在里面,只留两只贫血的眼珠。 于是他又跑到街道上来了。
究竟上哪儿去呢?他在这冷静的街道上已经徘徊了许久了!妻的话是不错的:今天大年夜如果 天更黑,冷风格外刺痛皮肤。他蹒跚地跨过泥滑的街,手指虽已冻得麻木,心却给愤火烧得滚
不再设法弄点现钱,这年怎么好过?于是他看见了妻憔悴的脸浮在黄昏里,他觉得这些年来,他真 烫了!他懊悔跑到刘景安家里去,他为什么要向这般没有人性的家伙乞求呢?难道这样看不起自己
是苦了她。 吗?
①说来真是笑话,他又没有一个钱存在银行里,也没有人欠他的钱,这款子到什么地方去筹呢? 腿朝前移着,移着……冷不防一个东西碰了他的脚。
尤其是在年夜! 他俯下身,用极深的近视眼向地上看,总算能辨出那是个破蒲包,我的天!里面明明还藏着个
他的手又拢在袖管里了,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然而并不能止住它接连的颤抖;他拼命地 小生命呢。
咬着牙,牙齿似在咒怨,发出响声。 不自觉地闪了个寒噤,经验告诉他,这定是被人遗弃的死婴,他想起他的敏敏也是在一个深夜
哪儿去呢?这世界上认识他的人倒有很多,但帮助他的人却太少了!他在路上打着盘旋,寂静 偷偷地被送到善堂门口的。心里一惊,便匆忙地让开;谁知刚走了两步,他听见了低微的啼声从蒲
的雪道上独有他的脚迹,②每一步都是一个苦印,只有零落的街灯或许稍能了解他的心情…… 包里漏出来,他又惊又喜,提醒自己:
突然一个思念起在他的胸中,多谢天!他记起了那位被人唤做刘景安的老先生。 “还是活的啊!”
2
{#{QQABLQCEggggQpBAABhCQQkgCgKQkBEAAAoOhBAAMAIASANABAA=}#}
可是,这么冷的天—— C.刘景安不想借钱给许仰尧,但为他出了一些渡过难关的主意,说明他虽然吝啬自私但还念及旧
不假思索地他又奔回原处,摸摸孩子的脸还有热气,手足不住地在乱动,这小东西居然也有一 情愿意帮助许仰尧。
种求生的欲望! D.妻子对许仰尧不顾家庭现实带回孩子这一行为有些生气,后来怒气消失是因为这个孩子激发起
仰尧连蒲包抱起,解开围巾盖在这小儿的身上,迎着尖厉的北风,跑回家去。 她像对敏敏那样的关爱。
房东全在忙着祭神,独有许太太坐在亭子间里眼巴巴地等丈夫回来。梯板在响,是熟悉的脚步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声。 A.句子①中的“笑话”可理解为许仰尧的自嘲,写出了他作为一个清贫教书先生无法温饱的痛苦,
“珊!珊!……” 带有厌世情绪。
她起身拉开了房门,在不十分明亮的灯光下发现丈夫手中捧着个蒲包。 B.句子②中的“苦印”写出了许仰尧苦涩的人生滋味和心理感受,“每一步”“一个”强化了表
许先生已进了房门,他慌慌张张却露着愉快的神色对妻子说: 达效果。
“你快接着!你快接着!” C.句子③中的“你疯了吗?你……”省略号后面的潜台词可以是:你不知道家里已经一贫如洗,
妻子接过蒲包,谁知里面“哇”的一声大叫起来,把她吓得莫名其妙! 难以养活一个孩子?
“你怎么啦?仰尧!” D.句子④中三个“忘了”,写出许仰尧夫妇不顾自身的处境,救助弃婴后暂时忘却了眼前的困难。
许先生不答话,抽开屉子,拿出他仅剩的几张钞票朝门外跑,可是一下子给妻子拦住了! 8.小说中向刘景安“筹款”这个情节,写出了主人公许仰尧的多重心理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你这是怎么回事?你说。” (5分)
“我……我在路上捡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疯了吗?你……” 9.小说以房东女儿所唱的曲子作结,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我没功夫同你多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妻子原先是很生气的,但当她把婴儿从蒲包里抱出来,而且找出敏敏的新棉袍来替他穿的时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她的怒气早已溜走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不一刻儿功夫,许先生带着两包奶糕回来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小题。
妻子赶紧为这婴儿烧奶糕,一茶碗他都很快吃光了。他们夫妇忙了好一阵,④忘了一年来的愁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
苦,忘了吃年夜饭,甚至于忘了睡觉!
① ②
他们都抢着抱这婴儿,婴儿对他们露出了甜蜜的微笑,于是这一对夫妇也相视着微笑了! 妇人载以过朝。赵盾 、士季 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外面有了爆竹的响声,房东的女儿用高音在唱着曲子: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
……耐过这寒冷冬天,春天是我们的!……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
(摘编自《杂志》,1945年 3月号)
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注】①头寸:个人或商家用以周转的资金,银行所准备的现款。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 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
A.标题“残冬”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也说明了主人公极其贫穷拮据的生活窘境,同时 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凄苦无奈。
触槐而死。
B.小说两次写许仰尧不知道“哪儿去呢”,只能在雪地徘徊,写出了他不知向何处筹款又对憔悴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
的妻子充满歉意的复杂心理。
3
{#{QQABLQCEggggQpBAABhCQQkgCgKQkBEAAAoOhBAAMAIASANABAA=}#}
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明死之。 14. 文中描写了 魔、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请分别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3 分)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
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小题。
遂自亡.也。 和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③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③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 【注】①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②华颠:白头。③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
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免。” (节选自《左传》)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注】①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相),谥号宣子。②士季:晋国的大夫,姓士,名会,字 A.上阕首二句起调高昂,“一漏天”“似乘船”用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苦不堪言的
状况,写出贬谪之地环境的恶劣。
季。③大史:后来写作“太史”,官名,这里指晋国太史董狐。
B.上阕后三句写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及至”“也”二词充分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体现出词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C.下阕最后三句乃全词高潮,“风流犹拍古人肩”中“拍肩”一词意为与古人并驾齐驱,表现
宦三 A年矣 B未知 C母之 D存否 E今 F近焉 G请 H以遗之。
词人“风流”不逊古人的情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遒劲,于颠沛流离之中发出动人心魄、豪迈慷慨之言,且铸词造句
新颖生动,用典自然贴切。
A. 过,文中指经过、走过,与杜牧《阿房宫赋》中“宫车过也”的“过”意思相同。
16.清代学者翁方纲评黄庭坚诗云:“坡公(苏东坡)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请结合
B. 骤,文中指多次、屡次,与苏轼《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相同。 全词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6 分)
C. 食,文中指吃、吃饭,与《论语》中“食无求饱”的“食”意思相同。
D. 亡,文中指逃亡、逃走,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亡走赵”的“亡”意思相同。
(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A. 文章开篇就写明晋灵公不行君道,并且用三件事来表现他的贪婪、荒唐与残暴。
(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自己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诗是
B. 赵盾和士季询问原因后心中忧虑,准备劝谏晋灵公,士季讲明理由后先进行劝谏。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C. 赵盾看到饿病的灵辄,给了他一半食物,在他吃完后又给了一筐饭和肉装进袋子。 (2)杜甫《客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从中
可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D. 赵穿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却记录赵盾杀了他的国君,孔子对这一记录给予肯定。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以作书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茶消磨时光,无聊而可悲,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1)公患之,使 麂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4
{#{QQABLQCEggggQpBAABhCQQkgCgKQkBEAAAoOhBAAMAIASANABAA=}#}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中国的汉字、书法,乃至篆刻,融入当代设计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初读《史记》的人,不难发现,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 总导演提出,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
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记》体例的人,他们都知道,这是作 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虽然草书“龙”写意豪放,但导演组觉得以“字”拟“形”的创作方式 2023
者“兼存异说”,故意如此。①它讲哪个国家就围绕哪个国家的史料为主,②尽量让“角色”按“角
年春晚已经用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资料搜集和创意探讨,“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它的读
色”讲话。③这非但不是《史记》的粗疏,④而且是它的谨慎。如果吹毛求疵,给《史记》挑错,
当然会有大丰收,但找错误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音很好,念 dá;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导演组最开始确定
《史记》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
的主题是“龙行龘龘·欣欣中华”,_____③_____。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对新一年的希望全
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文章,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
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 部寄托在春节里。大家从五湖四海朝着家的方向奔赴,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春晚,是和全国人民
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
一起辞旧迎新,在这个时刻,家和国都好是最大的幸福。同时,以“龘”字为题眼,也是在唤醒大
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
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 家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让日渐疏离书写的我们,重新体会汉字之美。
司马迁为( )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素无杯酒交欢,竟能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
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 过 15个字。(6分)
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坐山观虎斗 B.阳沟里翻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墙倒众人推 D.吃了豹子胆
22. 简述第三自然段“‘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
19.下列句子中的“就是”与文中加点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能装懂。 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70个字。(4分)
B.就是小事,也应该认真地对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这个人不错,就是不太爱讲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就是,我跟你的看法完全相同。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
四.作文(60 分)
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0 分)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也曾提出绘画要“致广大,尽精微”。可见,人生的路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21-22 小题。
我们要做大事,这是我们的追求;但是想要成就大事,也不能忽视细微,忽视根
龙年春晚主标识设计师是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设计者顾永江,这是他第二次
本。
参与总台春晚主标识的设计。从“卯”的跃动之姿到“龘”的大气雄健,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面的共通理念是什么?_____①_____?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_____②_____,这一创作理念是春晚导演组找我合作的契合点。”顾永江出生在绍兴,老家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隔壁就是“书法圣地”兰亭,6岁起练习书法,对汉字所蕴含的结构美极其敏锐。他一直在尝试把
5
{#{QQABLQCEggggQpBAABhCQQkgCgKQkBEAAAoOhBAAMAIASANABAA=}#}高二下语文月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4题,6~7题,11~12题,15题,18题,每小题3分)
1.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思路点拨 “获得不俗的效果”错误,从“其实早已崩溃”“然而割股的人物,究属寥寥”可知,没有获得好的效果。
2.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彻底否定了孝道”错误,文中“这本来是有其历史合理合情之处的”是指对孝道大批特批,没有彻底否定孝道的意思。
3.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 最后一段的观点是:孝是德之本,养成孝道,促进人生成长,家庭和谐,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A.强调上行下效,阐述的是教化的必要性。B.是说“孝”在物质方面“能养”父母,与养犬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C.阐述的是敬“孝”时人的神态表现。
4.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思路点拨 “孝观念影响最为深远”错误,于文无据。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准确理解、分析并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
答案 ①直接指出孝道在古代政治生活中曾被异化,作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工具,《二十四孝》便是其一。②引用方孝孺的批判以及《孝经》的相关内容,表明《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愚忠愚孝行为不能代表孝道的真精神,是一种伪孝。③以朱元璋制止受《二十四孝》影响而产生的违背人性人伦的所谓孝行事例,表明《二十四孝》存在问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C项中“还念及旧情愿意帮助许仰尧”理解错误。刘景安看似给许仰尧出了一些主意,但实际上就是在百般推脱,不愿意借钱,表现了他的忘恩负义。
7.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画线句子的内涵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 “带有厌世情绪”错误,更能体现出他的悲愤,而不是厌世。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主要人物的心理的能力。
答案 ①筹款前,想到自己家中曾经救助过刘景安,因此对向他筹款充满希望和信心;②筹款时,因说出自己筹款的原因而表现出羞涩和尴尬;③遭到推脱和拒绝后,感到气愤和痛苦;④虽然想痛骂对方,但依然隐忍克制,向对方道谢;⑤离开后,对自己向刘景安这样的人筹款感到懊悔、羞恼。(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 ①结尾“耐过这寒冷冬天,春天是我们的!”与题目相照应,新年过后,“冬天”将要过去,“春天”就要来临。②深化主旨,许仰尧虽面临残酷的现实生活,但一个新的生命意味着如“春天”般的新希望,表达了对处于困境的人们都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的祝愿和信心。③以曲子的方式结尾,也能给读者带来意蕴悠长的阅读体验,为读者增添美好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答案】10. BEG
11. D 12. C
13. (1)晋灵公感到厌烦,便派?麑去刺杀赵盾。?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2)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14. ①?魔:忠信之士;②提弥明:有勇有谋/勇猛善战;③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
“宦三年矣”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吾”,“宦三年”是谓语部分,“矣”是句末表陈述的语气词,所以在B处断开。
“未知母之存否”中“未知”是谓语,“母之存否”是宾语,所以在E处断开。
“今近焉”,语意完整,“焉”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在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过错/经过、走过。句意: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是皇上的宫车驰过。
B.错误。多次,屡次/一下子。句意:赵盾又多次劝谏。/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
C.错误。给……东西吃/吃、吃饭。句意: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饮食不求饱足。
D.正确。亡:逃亡、逃走。句意:于是赵盾自己也逃亡了。/他逃往赵国。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给了他一半食物”错误。根据原文“食之,舍其半”,可知赵盾给他东西吃,他吃一半,留下了一半。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患”,感到厌烦;“贼”,刺杀;“辟”,开,敞开;“盛服”,穿戴好礼服。
(2)“亡”,逃跑,逃亡;“竟”,通“境”,国境;“讨”,讨伐;“非子而谁”,判断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可知?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杀赵盾是不忠于国家,不杀赵盾是不守诺言,最后选择了自杀。“盛服将朝”表现了赵盾忠君与守职,而面对这样的忠臣,晋灵公还要“贼之”,就是他的寡恩。所以从?麑的自杀,可看出他是个忠信之士,是个舍生取义之人。
根据原文“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可知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礼,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由此可见提弥明有勇有谋,勇猛善战。
根据原文“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可知灵辄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的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由此可见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加重赋敛并图画城墙(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经》说:‘没有谁(向善)没有开始的,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如果像这样,那么能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感到厌烦,便派?麑去刺杀赵盾。?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于是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15.A 【解析】“首二句起调高昂”说法有误。本诗前两句为“抑”,应为起调低沉。故选A。
16.①身处逆境,却不消极。诗人虽被贬谪,但重阳放晴,照例纵饮狂欢,足见其潇洒豁达。
②壮心不改,不服老。老翁簪菊,本不合时宜,以“莫笑”“君看”的自负,表现出不服老的气概。
③比肩古人,豪情满怀。末尾引用典故,表明诗人骑马射箭,气概直追古时名流的豪情与壮志。(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18. C(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
19. B(与原句中的“就是”均表示假设兼让步,相当于“即使”。)
20.(4分)
语句: ①修改为:它讲哪个国家就以哪个国家的史料为主
语句: ④修改为:反而是它的谨慎
【答案】21. ①突破创新又表现在哪里 ②将中国书法融入标识设计 ③后来修改为“欣欣家国”
22. 因为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龘的读音和含义都很好,还可以唤醒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所以“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分析原文可知其结构为总分关系,第一段总说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面的特点,第二段具体阐述了两届春晚主标识的创作理念,照应文中的“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面的共通理念是什么?”。第三段中“虽然草书‘龙’写意豪放,但导演组觉得以‘字’拟‘形’的创作方式2023年春晚已经用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资料搜集和创意探讨,‘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可知第三段主要是阐述两届春晚主标识的创新之处。根据横线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为疑问句,所以此处可填“突破创新又表现在哪里”。
第二处,根据“顾永江出生在绍兴,老家隔壁就是“书法圣地”兰亭,6岁起练习书法,对汉字所蕴含的结构美极其敏锐。他一直在尝试把中国的汉字、书法,乃至篆刻,融入当代设计中”,可知顾永江对中国的汉字、书法、篆刻有研究,并且善于把它们融入当代设计中,符合“总导演提出,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的要求,所以此处可填“将中国书法融入标识设计”。
第三处,根据原文“最开始确定的主题”和“春晚,是和全国人民一起辞旧迎新,在这个时刻,家和国都好是最大的幸福”,可知导演组对主题进行了修改,从“家国”的角度重新确定主题,寄语家国美好的祝愿。所以此处可填“后来修改为‘欣欣家国’”。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从第三自然段中筛选体现“‘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的原因”的信息。一是“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二是“它的读音很好,念dá;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此信息可压缩为“龘的读音和含义都很好”;三是“也是在唤醒大家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让日渐疏离书写的我们,重新体会汉字之美”,此信息可压缩为“可以唤醒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
最后由因果复句表述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