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叶集皖西当代中学高二年级3月月考
历
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
答題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
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
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秦汉时期,皇帝的决策一般经过以下程序:皇帝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提出方案,经
皇帝批准,交由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再经丞相副署后传送有关部门执行。这
A.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2.有学者指出:“君主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
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行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人选的机
会”。该学者所描述的政治制度的特征是
A.寡头政治
B.民主政治
C.君主专制
D.议会共和
3.1939年4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规定设立审计处,下表是条例规定的审计处的部
分职权。由此可知,审计处的设置
对边区各个机关的预算决算事项进行审核。
对全边区征粮、征税相关事项进行审核。
检举边区贪污、浪费事件。
A,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B.保障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生活
C.维护了边区政府的司法公正
D.体现了中共对政权建设的探索
【高二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4.公元443年,太武帝以“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谢”为由,下诏让鲜卑功臣“以爵归第”,并“更举贤
俊,以备百官”。崔浩为冀州大中正,“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各起家郡守”。这些
做法
A.激化了民族间的矛盾
B.强化了鲜卑贵族的势力
C.有利于政权的封建化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5.钱穆先生曾将周代至明清的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概括为封建社会、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
会、科举社会、殖民化社会的六大“社会基准特征”。其中“门第社会”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
A.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以后
6.唐代规定:御史经过三次考核合格,方可获得升迁。宋代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
史。”金代制定了《监察御史黜陟格》,将御史的任职表现分为三等,“以所察大事至五,小事至十,
为称职;数不及,且无切务者为唐常;数内有二事不实者,为不称职”。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监察呈现出专职化的特点
B.监察体系缺乏必要独立性
C.监察官员的综合素质较高
D.注重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7.1883年,美国颁布了正式建立文官制度的法律《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公务员在政治上必须采
取中立态度,禁止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根据该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独立于政府机构之
外、主管文官考试与管理的“文官制度委员会”。美国上述举措
A.有利于实现政治与管理的分离
B.体现出两党之间利益的趋同
C.保证了国内政治竞选的科学性
D.说明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8.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可参加文官考试,女子不
得参加文官考试,但在实际选官过程中,部分没有参加考试的人,通过社会关系,同样可以人仕。
这说明当时中国选官制度
A,进一步导致女性地位下降
B.促进近代选官公平合理化
C.照搬欧美文官考试的经验
D.体现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9.《唐律疏议》第一篇《名例律》中的“八议”完全是照抄《周礼·秋官·小司寇》的“八辟”,第四篇
《户婚律》中的“七出三不去”则是《大戴礼记·本命》中“七去三不去”的翻版。这
A.传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具有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
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征
D.彰显了古代法律的延续性
10.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
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
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由此可见,罗马法
A.体现了公平正义原则
B.蕴含了自然法的精神
C.适应了罗马扩张需求
D.调和了罗马社会矛盾
【高二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A D C C D A D C B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C A D A C B C D D B C
25.(1)特点:考试内容重经义,考试更加严密公正;增加了殿试,考试间隔延长;录取数量
大幅度增加,官人不得作状元。(6分)
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巩固了官僚政治;扩大了官员的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壮大了知识分子的队伍,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员数量增加,
财政负担严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公开、公平地选拔人
才;有利于维护国民政府的统治;但是,由于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官僚主义和腐
败现象严重。(8分)
26.示例:论题:20 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向和平的方向发展。(2 分)
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反思。十月革命后,苏
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废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条约等原则,
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
盟,规定了“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国际责任。1928 年,
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之间废弃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未得
到真正实现。这一阶段的国际法虽然主要体现帝国主义的要求,但有利于和平的原则得到肯
定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使国际法遭到破坏。二战结束前,国际法在维护世界和平中
的作用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1945 年,50 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
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
体制进一步完善。此后,现代国际法虽仍有不少局限性,但其不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作出了积极贡献。20 世纪以来,国际法虽屡遭到破坏,但在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防范中得
到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10 分)
(注: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7.(1)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有利于社会治安的改善;有利于儒家思想向基层渗透;有利于
基层教化,维护封建统治;为后世基层治理提供了借鉴。(8 分,答出四点即可)
(2)欧洲基层自治发展的历程:16 世纪,基本废除农奴制度,建立自治村社;17 世纪,废除
贵族特权,村社获得买卖土地自由;18 世纪,村社政治权利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6 分)
历史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国家的转型和社会治理的改进;农民暴动争取
自身权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6 分,答出三点即可)
{#{QQABBQKUggCAAJIAARhCEQWwCAMQkBCACAoOwBAEIAAAyR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