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 》 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 》 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22:1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文本,感知形象;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诗严整章法;赏析气象宏伟诗境,感悟悲苦孤寂诗情。
思维发展和提升 :探究诗歌意蕴,诵读融情理于一体;学习情景交融手法,丰富联想想象,感受诗人苦痛忧思。
审美鉴赏和创造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把握意象特征,体味雄浑阔大意境。
文化传承和理解 :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欣赏“坼”“浮”等炼字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从巍巍大唐走来,从小就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偏逢安史之乱,一生漂泊坎坷,在动荡和烽火中,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于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就是杜甫。
二、知人论世
1、视频了解杜甫的一生(不同时期的作品与名句)
2、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
3、人生四个阶段—经历、作品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
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外还有《兵车行》等。
(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此期。
(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
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
4、诗歌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5、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57岁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有2年时间,当时诗人的处境十分艰难。他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创作了这首诗歌。
三、文本探究
(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登楼时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昔闻”:说明诗人对洞庭湖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表达了自己如愿以偿的喜悦。
今昔的心情对照,突出了登楼时的喜悦心情。这种心情与颔联所描绘的奇丽壮阔景象相一致,同时也衬托突出了诗末所抒发的哀情。
虚实交错 古今对比
2、有人说这句的情感是“喜初登也”,也有人认为是“悲凉沉郁之情。你怎样认为?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亲友离散、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国家战乱不已、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3、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大家觉得这首诗首联的“无字处”是什么?妙在何处?
“无字处”是指“昔”和“今”之间的空白,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这期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这其实是一句包含了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写出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为“分裂、裂开”之义,体现一种力量感;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为“漂浮、浮动”之义,体现一种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气势磅礴 意境阔大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2、杜甫为谁而流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泪是为山河破碎而流;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泪是为故国经久难复而流;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泪是为百姓一贫如洗、哀哀无助而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流;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泪是为君王平定叛军,中兴有望而流。
有人说,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社会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但是若存心不厚,也可能沦为与于连之属,即使有朝一日得逞,也必为小人;最上者,因对苦难体会很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别人有了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坎坷,身份卑微,但是灵魂却由此而不朽。
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圣”就是第三种人。
(五)文本小结
1、结构
首联(起):叙登临—昔—今(时间)—人世沧桑—事
颔联(承):眼前景—浩瀚壮阔(空)—博大胸襟—景
颈联(转):想自身—老病孤舟(狭窄)—无限辛酸
尾联(合):念家国—戎马关山(宽阔)—忧国忧民
2、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感伤之情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故悲伤沉郁。
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杜甫《登岳阳楼》和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下面的内容。
《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写景诗句
画面
炼字赏析
意境
背景
抒情句子
景和情关系
⑴写景诗句:《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洞庭湖)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楼,洞庭湖)
⑵画面:《登岳阳楼》: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 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⑶炼字:《登岳阳楼》:坼--分裂,引申为划分。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訇然裂为两半,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裂,洞庭湖磅礴气势立现!
浮---漂浮,具有鲜明的动态感,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不仅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该联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万顷波涛的磅礴气势,而且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吞吐日月的雄浑壮阔。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尽—完、全,“岳阳尽”即登上岳阳楼远望,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迥---渺远,“川迥”即只见江水滚滚向前,流向茫茫远方。
开---开阔,“洞庭开”即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一个“尽”字写出了岳阳楼坐地倚天、高耸入云之态;一“迥”、一“开”展现出洞庭湖浩浩汤汤、渺远辽阔之景。
⑷意境;《登岳阳楼》: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江水奔向远方,洞庭浩荡开阔,意境雄浑壮阔。
⑸背景:《登岳阳楼》:此时唐王朝安史之乱虽然结束(762),但外族侵扰,藩镇割据,国家离乱,民不聊生,百姓羸弱。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 峡,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安史之乱(755)爆发,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李磷奉命征讨逆贼,李白满怀爱国热情参加了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永王“违帝旨” 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因此 获罪,永远流放夜郎 (今贵州桐梓一带)。乾元二年(公元 759年 )李白在流浪 途中幸遇大赦,旋即放舟东下江夏,这年夏末秋初得以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所作。
⑹抒情句子:《登岳阳楼》: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山衔好月来,雁引愁心去。
⑺景和情及其关系
《登岳阳楼》:壮景 悲情 融情于景 反衬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壮景 乐情 融情于景 正衬
2.文化探究
孟子曾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封建士大夫的诗仙诗圣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当它们面对同样壮阔的洞庭湖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对孟子的思想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结合本诗请同学们说说诗圣诗仙做了怎样的选择?还能分别从他们的哪些诗句感受到呢?你能从思想的视角去探讨一下诗圣与诗仙的含义吗?
示例:杜甫——穷亦胸怀天下,守儒,
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唐朝诗人无数,诗圣只有一个。尽管他穷困潦倒,除了苦难屈辱就是辗转奔波,但他并没逃避,而是拿出自己生命的全部情怀,给了天下下苍生最真挚的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归程?晚年的杜甫,以一腔依然年轻的热血固守在大唐盛世的风云变幻间。“戎马关山北,凭 轩涕泗流”,便是他对儒道的守望。
李白——穷则独善其身,悟道。
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唐朝诗人无数,诗仙只有一个。庄子出世, 孔子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入世”无功便“出世”, “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顺则进,逆则退,似庄子从心所欲,逍遥一世。无计留春,何需问归程?飘逸的李白,总会在无可奈 何之际间寻求一种自我解脱,于苍山云水间自留一份豁达洒脱,“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便是他对道学的领悟。
结束语:雄浑壮阔的洞庭湖,盛满了杜甫的胸怀天下沉郁悲壮;雄浑壮阔的洞庭湖盛满了李白的暂得于己欢乐洒脱。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同选择,才有了老泪纵横的诗圣杜甫,才有了笑傲红尘的诗仙李白,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流光异彩。异曲同话岳阳楼,李杜光焰万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