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人与环境课时教学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人与环境课时教学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9 22:51:15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3节 生态工程
学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理解生态工程的概念。
2.阐释生态工程遵循的主要原理。
3.列举我国在生态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4.了解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3.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理清主干知识]
一、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1.生态工程概念
(1)原理和方法:应用 和 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任务: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 ,或对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重建。
(3)结果:提高生态系统的 或改善 ,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发展。
(4)技术手段: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生态学
系统学
分析、设计和调控
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生产力
生态环境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 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 ,达到经济效益和 的同步发展。
3.生态工程的特点:生态工程是一类少 、多效益、 的工程体系。
二、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 功能为基础,遵循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自生
(1)含义:由生物组分产生的 、自我优化、自我调节、_______________就是系统的自生。
生态学
环境污染
生态效益
消耗
可持续
自组织、自我调节
整体、协调、循环、自生
自组织
自我更新和维持
(2)条件
①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 并合理布设。一般而言,应尽量提高 程度,利用种群之间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合的群落,从而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
②要维持系统的自生,就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 ,以及它们形成 的条件。
生物组分
生物多样性
生长、发育、繁殖
互利共存关系
2.循环
(1)含义: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 ,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 ,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 较高。
(2)目的: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 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
(1)理论基础:生物与生物、 的协调与平衡。
(2)注意事项:需要考虑 。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迁移与转化
迁移顺畅
转化率
废物
生物与环境
环境容纳量
4.整体
(1)各组分之间要有 ,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 ,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2)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 等系统的影响力。
适当的比例
有序的结构
经济和社会
三、生态工程的实例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1)问题:人多地少、资源有限。
(2)目的:实现物质的 利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多的产出,取得 的全面提高。
(3)实例:北京郊区某村的以 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多级循环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沼气工程
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湿地进行 导致湿地缩小;湿地的 、 等,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2)对策:
①采用 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②在湿地的周围,建立 ,以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_________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3)案例: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
排水和围垦
环境污染
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工程学和生态学
缓冲带
自然演替
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矿藏开采后往往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破坏。矿区极端恶劣的土地条件,又会阻碍 的生长。规模巨大的采矿业,不仅会对土地景观造成巨大的影响,还可能产生严重的 污染。
(2)对策:植被恢复,以及对植被恢复所必需的 的重建。
(3)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山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
植被
重金属
土壤微生物群落
四、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 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2)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2.发展前景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定量化模型
美丽中国
[诊断自学效果]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协调原理 ( )
(2)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遵循了循环原理 ( )
(3)在建设生态工程时,既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 )
(4)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 )
(5)根据协调原理,一个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不应超过环境容纳量 ( )
(6)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 )
×


×

×
2.将生态工程的问题、类型及实例连线
[在探究中学明]
分析下列实例所体现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甲图所示是一个生态系统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别是什么?
提示:这是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是作物,消费者是牛、羊、猪等家畜和人,分解者是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2)甲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什么?是怎样实现的?
提示:循环原理。该生态系统的人粪尿、牲畜粪便、作物残留物都能返回到农田土壤里,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再供生产者利用。
(3)有同学认为甲图设计方案能大大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这种认识对吗?
提示:不对。该设计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4)乙图体现了哪种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提示:图乙体现了整体原理。
(5)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能体现哪种生态工程原理?
①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
②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
③引种考虑适应环境。
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既考虑种树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
提示:①自生原理;②协调原理;③协调原理;④整体原理。
[在深化中提能]
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归纳
项目 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
循环原理 物质循环 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无废弃物农业”
自生原理 生物多样性和种群之间的互利共存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及系统生产力 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单纯林问题
项目 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
协调原理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整体原理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在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例1]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循环原理可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顺利进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B.自生原理要求在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时,要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复合群落
C.整体原理是考虑自然系统的规律,所有的人类活动必须完全以生态系统为核心
D.整体原理要求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解析] 整体原理是指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答案] C
[例2] 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  )
A.自生原理     B.整体原理
C.循环原理 D.协调原理
[解析] 由图解沼气池的应用可知,该生态工程为无废弃物农业利用工程,体现了物质循环原理。
[答案] C
把握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自生原理。
(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强调整个系统,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在应用中落实]
1.下列做法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是 (  )
A.引入外来物种时仅考虑美观性和经济效益
B.利用堆肥和沤肥等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
C.以单一作物种植为主以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D.排掉沼泽地的积水,使之变为农田和牧场
解析:引入外来物种时仅考虑美观性和经济效益,违背了整体原理,因此,引入外来物种时除了考虑美观性和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生态效益,A错误;利用堆肥和沤肥等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利用了循环原理,B正确;以单一作物种植为主以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违背了自生原理,C错误;排掉沼泽地的积水,使之变为农田和牧场,违背了自生原理、整体原理等,D错误。
答案:B 
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中遵循的协调原理和整体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协调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不需考虑环境容纳量
B.建设生态工程可以创新,不一定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
C.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属于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D.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协调原理
解析:生态工程中的协调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和环境承载力,A错误;生态工程建设中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B错误,C正确;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整体原理,D错误。
答案:C 
[在探究中学明]
根据下面的生态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图中的废弃物合理利用能体现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提示:目的是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废弃物的合理利用能体现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原理。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该生态工程能生产出无公害大米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轻了环境污染。
(3)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请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蘑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使其光合作用增强。
[在深化中提能]
生态工程的类型与案例
类型 问题 原理 对策 案例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人多地少,资源有限 循环、整体、自生原理 建立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北京郊区的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的缩小和环境污染以及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自生、协调原理 控制污染、退田还湖 江西鄱阳湖生态恢复工程、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重金属污染 自生、协调、整体原理 修复土地、恢复植被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例1] 请据图判断,该生态工程属于 (  )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B.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C.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D.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解析] 据题图中的信息可知,该生态系统具有养猪场、养鱼的稻田和鱼、蟹池等,符合循环原理,属于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故选A。
[答案] A
[例2] 随着工业的发展,采矿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何恢复矿区废弃地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协调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如图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流程图,请分析回答:
(1)矿区废弃地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________。(填选项)
①造成土体、土壤、植被的破坏 ②极端恶劣的土地条件会阻碍植被的生长 ③影响土地景观 ④可能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在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中,要充分考虑到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间的持续协调发展关系。
(3)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恢复工程中,①、②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恢复的关键在于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建。
(5)恢复植被的措施是植树和种草,为什么不是种植农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矿区废弃地水分状况很差,特别是养分极其贫瘠,导致植被很难恢复,因此应首先通过机械方法平整压实土地,人工制造表土;然后在人工制造表土上植树种草,进一步建立畜牧养殖业。(3)图中体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是整体原理;植被恢复时,考虑与之相适应的树种、草等,为协调原理;在恢复过程中各种生物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调节并最终实现自我更新和维持。(5)矿区水分状况差,土壤条件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适宜种植适应性强、耐旱的灌木、草、树。
[答案] (1)C (2)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整体、协调、自生 (4)工程机械措施 制造表土、压实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5)矿区土壤条件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生态工程建设的三个注意点
(1)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2)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强大自我恢复力,节省投资。
(3)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有限,不能认为有了生态工程,就可以走发达国家“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在应用中落实]
1.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循环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解析: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主要是生态系统中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蚯蚓以枯枝烂叶为食,也属于分解者,A正确;该生态工程设计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可作为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循环)的原理,B正确;农作物和果树获取的能量来自太阳能,而非有机肥中的能量,有机肥中的有机物需要被分解者分解,释放的二氧化碳以及矿质元素可被植物利用,C错误;蚯蚓喜温、喜湿,故外界温度和含水量等会影响蚯蚓的分解处理效率,D正确。
答案:C 
2.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合理地规划载牧量,能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B.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C.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稳定性
D.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免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二次污染
解析:合理地规划载牧量,能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A正确;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可能导致生态入侵,使得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稳定性下降,C错误;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免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的二次污染,D正确。
答案:C 
[课堂巩固落实]
1.(2022·浙江6月选考)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B.套种、间种和轮种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不属于生态工程范畴
D.“过腹还田”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多途径的利用
解析: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间的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A错误;套种、间种和轮种是合理使用资源,体现协调原理,无物质循环的体现,B错误;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属于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体现整体原理,是生态工程范畴,C错误;“过腹还田”是指用农作物秸秆饲喂动物,再将动物粪便施投到农田,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D正确。
答案:D 
2.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错误的是 (  )
解析:D项中讲的是在追求生态效益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明显是整体原理。
答案:D 
选项 有关实例 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
A 无废弃物农业 遵循循环原理
B 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的层次 遵循自生原理
C 无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 违反协调原理
D 前面造林,后面砍树 违反自生原理
3.下列关于自生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自生是由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实现的
B.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C.一般若想提高生态系统的自生能力要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
D.只要布设好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自生功能就能得以维持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该整体可以自我维持,这种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A正确;因为生态系统的自生依赖生物组分的自组织、自我调节等,因此需要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一般而言,应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才能有效利用各种群之间的互利共存关系,从而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B、C正确;要维持系统自生,除了要合理布设好系统的生物成分以外,还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D错误。
答案:D 
4.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健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下列关于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叙述,合理的是 (  )
A.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关键是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
B.适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是开发农田,增加农民收入
C.该生态工程恢复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原理、协调原理
D.矿石的开采只是破坏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其他危害
解析: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这主要依靠人类的活动;矿区的土壤条件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矿山开发形成大量岩质陡边坡及矿渣废弃地,边坡的不稳定性易导致许多不良地质灾害。
答案:C 
5.为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科研人员研发了“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其原理是生活污水先进入厌氧沼气池发酵,发酵后的污水利用提升泵进入多级跌水池,通过污水的多级跌落自然充氧,不断降解有机物;经过跌水池的污水再进入水耕蔬菜型人工湿地(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多种微生物共同降解是水中污染物得以去除的主要原因
B.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水温、跌水高度、水的停留时间均有关系
C.水耕蔬菜的生长,对水中藻类的繁殖和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D.上述工艺应用了循环等生态工程原理
解析:水耕蔬菜会吸收水体中的N、P等无机盐离子,同时遮住了阳光,这对水中藻类的繁殖和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C错误。
答案:C 
6.某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种桑养蚕、种植果树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达到了良性发展。请就此生态农场的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农场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2)该系统工程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沼气的制作如图1所示。
①在图1中标出箭头,表示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
②如果将图1中“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对生态农业系统有何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该生态农场中存在如图2所示的物质循环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填编号)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食用菌和蚯蚓等分解者的加入有利于实现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4)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食物链越长越好。请你结合所学有关生态工程原理,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工程中的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物质循环、自生和整体等原理基础上的,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如果把“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势必会使物质循环受到破坏,土壤中的无机物得不到及时补充,土壤肥力会下降。(3)食用菌和蚯蚓的加入有利于物质循环,减少废弃物,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4)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分析,详见答案。(共43张PPT)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2.概述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形成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理清主干知识]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1)概念: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 和吸纳废物的 。
(2)意义: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 ,对 的影响就越大。
(3)特点:生态足迹的大小与人类的 有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生产资源
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越多
生态和环境
生活方式
2.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__________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原因
(1)全球气候变化: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2)水资源短缺: 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3)臭氧层破坏: 等化合物的使用,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下降。
生态环境
CO2
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
氟氯烃、哈龙
(4)土地荒漠化: 导致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
(5)环境污染:常见的是 、水体污染和 。
(6)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2.特点: 。
3.影响:对生物圈的 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 。
人类活动
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
全球性
稳态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诊断自学效果]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 )
(2)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高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 ( )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4)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直接相关 ( )
(5)绿色出行会降低生态足迹的数值 ( )

×
×


2.连线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在探究中学明]
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
(1)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壤,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人口数量最终急剧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大量死亡。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②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③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④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在深化中提能]
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
(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的地方,如可实行计划生育。
2.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1)自然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些因素也是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2)社会因素:如我国的计划生育及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等,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化。
[例1] (2020·成都模拟)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食植物性食物会增大生态足迹,抵消人口增长对环境的污染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解析] 多食植物性食物会降低生态足迹,A错误;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错误;科技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C错误;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短缺,就会盲目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破坏,进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正确。
[答案] D
[例2]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环境容纳量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 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正确;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有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也会随之变化,B正确;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会降下来,C错误;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D正确。
[答案] C
[在应用中落实]
1.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
B.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
C.生态足迹只能应用于一个人
D.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大小不尽相同
解析: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则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A正确;在生态足迹中,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B正确;生态足迹的衡量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C错误;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因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D正确。
答案:C 
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
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很大
C.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明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D.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解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A错误;社会因素对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很大,B错误;人口的死亡率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C正确;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D错误。
答案:C 
[在探究中学明]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 ①温室气体(主要是 )排放过多,形成“温室效应”; 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幅度下降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①植树种草;②减少_________的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
水资源短缺 ①人口剧增,需求大;
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少,涵水、蓄水功能降低;
③淡水资源受到______ 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①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②加强管理,减少、杜绝污水排放
CO2
化石燃料
污染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臭氧层破坏 等物质的大量使用 ①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
②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减少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酸雨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含_________和含氮氧化物溶于雨水(pH<5.6)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 ①损害植物的叶和芽;
②水体酸化;
③危害建筑物及金属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利用新能源;
③植树种草
氟氯烃、哈龙
硫氧化物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 ,如草原的过度放牧,森林的过度砍伐 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①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
②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海洋污染 ① 、工业废水等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
②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 ①出现赤潮;
②海洋生物减少 ①减少 排放;
②及时清理污染
植被的破坏
生活污水
污水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生物多样性丧失 ①生存环境的 ;
②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③外来物种入侵 ①物种灭绝后不能再生,导致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
②使环境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 ①就地保护;
②易地保护
改变和破坏
2.据有关信息选择填空
某经济学家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中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填序号)
①沙尘暴频发 ②火山爆发 ③温室效应加剧 ④湿地内物种减少
①③④
[在深化中提能]
1.以成因与危害为突破口,正确区分水污染的类型
污染类型 成因 危害
无机污染 水体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度增加,进一步加剧水质恶化,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有机污染 水体中富含有机物 异养型生物繁殖,水体缺氧,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进而使河水变黑、发臭
重金属、农药污染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重金属等浓度较高
2.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过程
[例1] (2021·广东高考)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和增加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解析]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即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3)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 (1)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 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3)碳释放 碳存储
[例2]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某些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答案] D
[在应用中落实]
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有影响
C.臭氧层被破坏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D.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A错误;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有很大的影响,B正确;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强度大大增加,会损伤植物细胞的膜结构,如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C正确;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正确。
答案:A 
2.长时间持续性、高强度雾霾天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要佩戴防雾霾口罩即可预防各种疾病
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形成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雾霾的产生与气象因素无关,不可能实现彻底治理
D.雾霾是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解析:佩戴防雾霾口罩只能预防呼吸道疾病,A错误。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形成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B错误。雾霾并非是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产物,与气象因素有关;通过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工业布局、确保工业生产治污达标,可以实现彻底治理,C错误。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工业生产(主要燃煤企业)和人类生活(家用燃煤、汽车尾气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
答案:D 
[课堂巩固落实]
1.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C.量化分析生态足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D.生态足迹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规模
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状况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B正确;通过生态足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C正确;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等,D错误。
答案:D 
2.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
B.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C.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D.某国每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该国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所以只能利用别国资源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量方法,而不是定性方法,A错误;由题干可知,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B正确;由生态足迹的定义可知,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C正确;若该国每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该国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则只能利用别国资源,D正确。
答案:A 
3.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均会引起相应的环境问题,下列环境问题与上述过量排放的物质对应正确的是 (  )
A.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B.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C.臭氧层空洞、酸雨、温室效应
D.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
解析:温室效应是由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酸雨是由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造成的;臭氧层空洞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氟氯烃等物质引起的。
答案:A 
4.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生态危机是 (  )
A.酸雨
B.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C.温室效应
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解析:酸雨是大气中二氧化硫过多造成的;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答案:B 
5.海洋污染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解析: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如采油、航运)以及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A正确;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而水华属于淡水富营养化,B错误;海洋污染导致很多海洋生物死亡,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贝类、鱼类、水鸟等的栖息繁殖地,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D正确。
答案:B (共40张PPT)
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学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分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3.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三个方面。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理清主干知识]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 ,它们所拥有的_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分为 、 和________________。
①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 的总和。
②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的 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 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全部基因
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信息
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组成、结构、功能
遗传(基因)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 价值: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价值。
(2) 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
(3) 价值:①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 意义的价值。
②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 意义的价值。
潜在
间接
直接
实用
非实用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主要原因
人类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 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①人类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_____________。
②掠夺式利用包括 ,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丧失和碎片化
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2.其他原因
(1) 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 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3) 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遗传多样性
外来物种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保护类型
(1)就地保护
①含义: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 以及 等。
②意义:是对生物多样性 保护。
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最有效的
(2)易地保护
①含义: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 进行专门保护。
②实例:建立 以及 等。
③意义:为 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3)其他
①建立 、基因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②利用 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③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异地
植物园、动物园
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行将灭绝
精子库、种子库
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处理好 的相互关系。
3.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 开发利用大自然,但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人与自然
盲目地、掠夺式
[诊断自学效果]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 )
(2)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
(3)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
(4)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5)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易地保护 ( )
(6)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 )

×
×
×
×
×
2.连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
[在探究中学明]
下图中图1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图2中甲、乙、丙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2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1)图1中Ⅰ、Ⅱ、Ⅲ依次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哪些层面?
提示:Ⅰ反映了同一物种中的差异,应为“遗传(基因)多样性”;Ⅱ反映了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应为“物种多样性”;Ⅲ反映了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关系,应为“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
(3)图2中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遗传多样性?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物种多样性?请说明判断依据。
提示:由A与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推知,二者未产生生殖隔离,应属于同一物种,二者的差异能体现遗传多样性; 由C与A、B间不能互相交配推知,C与A、B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C为新物种,则C与A、B间的差异反映的是物种多样性。
直接
[在深化中提能]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1)从分子水平看: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1] (2022·广东高考,改编)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  )
A.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C.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故C符合题意。
[答案] C
[例2] (2021·河北高考)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比较项目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解析] 严重退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丰富度降低,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等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答案] D
[在应用中落实]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改造后的黄河河道岸边有旅游观光的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一般略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指的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的潜在调节作用
解析:旅游观光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指的是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D错误。
答案:B 
2.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  )
A.生态价值       B.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间接价值
解析:生态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如水土保持等,A、D错误;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科学科研等的价值,该题反映了科研的直接价值,B正确;潜在价值是目前人类还不清楚的价值,C错误。
答案:B 
[在探究中学明]
据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思考并回答问题。
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
偷猎 31% 20%
丧失栖息地 32% 60%
生物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1)据表分析,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哺乳动物:偷猎和栖息地丧失;鸟类:栖息地丧失。
(2)据表中数据分析,应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示:①禁止偷猎行为,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3)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
[在深化中提能]
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分析
2.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点提醒
(1)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例1] (2021·湖南高考,改编)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解析] 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植物可以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农业和城镇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D正确。
[答案] C
[例2] 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解析] 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鲳等),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濒危),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B
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危害
(1)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引发生态危机。
(2)侵入物种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占据生态位。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种群呈现“J”形曲线增长。
[在应用中落实]
1.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物种的组成相同
解析: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因此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B错误;两个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特定的环境条件所选择的有利变异存在差异,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完全相同,物种的组成也存在差异,C、D错误。
答案:A 
2.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多年前由缅甸、越南传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入侵”到一个新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  )
A.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形增长
B.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
C.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
D.其种群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环境的初期,由于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侵入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导致迁入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从而使迁入地的物种数量减少,破坏迁入地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
答案:D 
[课堂巩固落实]
1.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B.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C.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D.人类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但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也是值得的
解析: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A正确;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影响野生物种的生存、繁衍,B正确;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使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C正确;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后,人类也会失去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源,最终也会走向灭绝,D错误。
答案:D 
2.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保护战略和措施层次有 (  )
①基因 ②细胞 ③组织 ④物种 ⑤生态系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解析: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应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
答案:D 
3.下述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将湿地开垦成为农田
B.自然保护区内引入外来物种
C.农业生产减少农药使用量
D.禁止捕捞海洋鱼类
解析: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农药使用量,可保护环境;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应适量捕捞海洋鱼类,而不是完全禁止捕捞海洋鱼类。
答案:C 
4.(2021·北京等级考)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我国所有地区、各个领域的长期要求,生态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下所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是 (  )
A.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
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
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D.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解析:十年禁渔计划有利于长江鱼类的繁衍,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属于生态保护措施,A不符合题意;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更多是出于对个体健康的考虑,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符合题意;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属于生态保护措施,C不符合题意;三江源地区是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黄河源区的总称,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建立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属于生态保护措施,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5.(2022·湖北高考)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10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
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
C.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D.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解析: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A错误;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B正确;长江保护应在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地方经济发展,C错误;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D错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