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考试(一)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愿号
1
2
3
4
5
6
8
答案
C
A
B
D
C
C
B
A
愿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B
A
D
B
1.C
【解析】依据材料“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
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可知
材料指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中原核心、多元一体,故选C项.
2.A
【解析】依据材料“理学家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它不相信现实社会以外的…”
可知材料指出理学的主要作用是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故选A项.培养人们的道德
品质是次要作用,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宜扬传统儒家思想和重视人的主观意
志力量,故排除CD项。
3.B
【解析】依据材料“在人类与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而荀子的君舟民
水是君民关系,强调民的作用,故选B项。A项是君权神授,不符合题意,故排
除。D项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制天命而用之是荀
子在天人关系上主张突出人的地位,故排除。
4.D
【解析】依据材料“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官的佛教艺术地”,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中国建筑艺术深受佛教影响,故选D项。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和材
料无关,故排除AC项。仅从莫高窟的形成无法看出当时中国佛教盛行,故排除
B顶。
5.C
【解析】依据材料“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可知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资本
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即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近代
社会转型。故选C项。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思想
解放故排除AC项: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故排除D项。
6.C
【解析】依据材料“随着中外关系的变化,清政府意识到外语翻译人才的不可或缺,”可
知上述现象的出现是适应中外关系的需要,服务于外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
现象的实质是清政府外交观念日趋近代化,故选C项。
消政府开始重视培养外交人才是服务于近代外交的,故排除A项。BD是这些现
象出现的原因,故排除。
7.B
【解析】根据“汉漠拉比(左侧站立者)从太阳神手中接受权标的浮雕”,结合所学知识这
说明了汉谟拉比宜扬王权神授,故选B项。维护专制统治和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权
威是宣扬王权神授的目的,故排除AD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炫耀国王功德,故排
除C项。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H095第1页共4页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考试(一)
高二历史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认为: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
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
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由此可见,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A古老文明源远流长
B.历史悠久多元起源
C.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D.逐步扩展各族认同
2.理学家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不相信现实社会以外的彼岸世界,不信灵魂
不死、轮回转生之说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上述材料指出理学的作用是
A引导人们关注现实
B.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C.宣扬传统儒家思想
D.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
系(天一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与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
属于这一时期在后一关系上的主张是
A.君主受命于天
B.君舟民水
C.制天命而用之
D.道法自然
4.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莫高窟的形成主要说明
A佛教本土化
B.中国佛教盛行
C.佛教世俗化
D.中国建筑艺术深受佛教影响
5.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
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
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由此可知,四大发明传
入欧洲的影响是
A.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D.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
6.随着中外关系的变化,清政府意识到外语翻译人才的不可或缺,《天津条约》将英文作为中英交
涉的官方语言,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后首先开设英文馆。上述现象的实质是
A.清政府开始重视培养外交人才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清政府外交观念日趋近代化
D.洋务运动的需要
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