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3月28日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子的学生子路、冉有等曾成为贵族的家臣;《韩非子·亡征》中有“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史记·商君列传》中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贵族阶层开始衰落 B. 血缘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
C. 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 社会转型时期士阶层觉醒
2. 1909年10月,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发起组织咨议局联合会,并发表《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指出只有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方可全国上下一心以共同抵御外侮。1909年底开始,各省谘议局纷纷成立,轰轰烈烈的请开国会运动序幕拉开。对这一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映清末立宪政治形成 B. 晚清开始了预备立宪的进程
C. 谘议局是国家立法机构 D. 张謇积极推动政治体制变革
3. 1361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法令,明确规定治安法官有权“根据前面提到的法律与习惯审理并裁决本郡发生的在国王之诉范围内的各种重罪和侵害之诉”,任职人选的主体也从骑士逐渐过渡到家境殷实、威望较高的地方乡绅。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英国传统地方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B. 国王与贵族斗争促进地方自治形成
C. 乡绅自治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D. 治安法官成为地方治理体系的中心
4. 在一些文献史料中如《荀子》、《礼记》、《韩非子》,认为周公篡位称王,而且是专横篡位。《史记》中记载周公是践祚摄政。而两千年后出土的禽簋铭文记载:(成)王伐奄侯,周公谋(帮助谋划)。以上史料记载的差异说明( )
A. 时代环境影响历史记述 B. 史料运用需要甄别互证
C. 客观真实历史不可企及 D. 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
5. 新疆的满族源于清代迁至新疆驻防的满洲八旗。清军进驻之地别立满城,使旗人居住其中,保持旗民界限。到嘉庆年间,满城遍布天山南北各战略要地,新疆满族人口已达68440人。新疆满城的建立( )
A. 有利于促进满汉民族融合 B. 加快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
C. 加重了新疆的资源承载力 D. 巩固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
6. 《申报》在报道中国近代某次战争时认为,侵略者“蓄意规踞安南,实欲借径安南以窥滇边”。此次战争( )
A. 源于英国欲扩大在华市场 B. 促进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C. 强化了清政府的海防意识 D. 导致传统的宗藩体系彻底崩溃
7. “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毛泽东的这一主张( )
A. 解决了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 B. 蕴含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雏形
C. 提出了过渡时期的基本要求 D. 致力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8. 1938年丰子恺创作大树漫画(见下图),并在上面题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该漫画的主旨是( )
反映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
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滔天罪恶
赞颂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D. 弘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9. 有学者指出,冷战格局为原殖民地国家和其他受制于西方的落后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该学者意在强调冷战( )
A. 导致殖民体系瓦解 B. 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C. 促进第三世界成长 D. 加剧世界局势动荡
10. 下图曲线描述了1500年至2000年荷兰、英国、美国、中国国力发展相对趋势(以1.0为最高值的相对值比较)。其中②是( )
A. 荷兰 B. 英国 C. 美国 D. 中国
11. 下表反映了( )19世纪英国议会立法和改革情况(部分)
1813年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独占权,任何英商可自由进入印度市场。 1832年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 1846年废除《谷物法》,取消农业进口保护性关税。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 1900年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
A. 工业化推动世界贸易迅速发展 B.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立法权力
C. 技术进步改善了工人生活水平 D. 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社会变革
12. 下图为出土于英格兰的罗马霍克森胡椒瓶(350年-400年),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位罗马贵妇人的半身雕像,夫人的脸部由白银制成,眼睛和嘴唇却使用了黄金,瓶底部有精巧机关,可以控制胡椒的倒出量。同时出土的一把汤匙上刻着“VIVASINDEO” (愿主保佑你)。这说明当时罗马帝国( )
A. 社会奢靡之风兴盛 B. 手工技艺领先世界
C. 征服扩张推动文明交流 D. 国家治理体现政教合一
13.《高丽史》载:“高丽太祖开国之初,参用新罗、泰封(朝鲜半岛政权)之制,设官分职,以谐庶务。然其官号或杂方言,盖草创未暇革也。”这说明高丽( )
A.受到儒学深刻影响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全面仿效唐朝制度 D.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本土文化
14.11世纪以后,西欧产生了以《列那狐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提出一些市民关心的社会问题,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与聪敏,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愚蠢。这反映出
A.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B.英雄传奇备受颂扬
C.骑士文学走向衰落 D.教权王权矛盾激化
15.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早期的定居民族,也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最早者,创造了世界已知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以下属于苏美尔文明的是( )
①最早驯化家马和使用战车作战 ②使用金属工具以从事农业生产
③发明60进制用来计算粮食产量 ④泥偶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这一帝国和宗教是( )
A.罗马帝国基督教 B.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
C.拜占庭帝国东正教 D.基辅罗斯帝国东正教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县数 调查村数 村户总数 农户数
自耕农 佃农 雇农 总计
38个 152个 24776户 6840户 12013户 2144户 20997户
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 32.6% 57.2% 10.2% -
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 84.7%
材料一 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村户中的自耕
农、佃农和雇农户数进行统计,具体如表所示。
——摘编自陈翰笙主编《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材料二 在上海郊区宝山,因菜圃获利比农地要丰厚,县城内外以种菜为业者甚多。20年代初,穆湘瑶和葛敬中在上海杨思乡创办东大蔬菜农场,资本2万元,租用土地180余亩,共有雇工40余人。2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创办鸡场的热潮,此外还有鸭场,每年产鸭数万只,专供上海各菜馆之用。 ——据《民国上海县志》等整理
材料三 1934年,学术界围绕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甲方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经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村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
——摘编自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当地农村经济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双方所持观点共同的理论基础(2分)。评估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研讨材料三所述争论的价值(6分)。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材料二 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
——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相比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回答影响货币体系变化的因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教会法影响社会、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除了修道院内的神学法教育主渠道以外,神职人员的说教是最为广泛的神学法教育,神学法思想中的永恒法和自然法思想为人文主义法学派所汲取。而公开的法学问题争论和公共场所有关正义与自然法思想的辩论是最大范围的世俗普法教育。在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中,讲授的是古代罗马法,而讲授法律的方法是源自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辩证法。这些法律大学建立在西欧城市兴盛基础之上,针对当时社会教学市民法、罗马法、教会法等。
——摘编自马渭源《论中西传统法律教育的差异性及其影响》
材料二 明代朱元璋颁布“圣谕六言”,通过乡约对圣谕的内容进行逐条细致解释,讲解与律令相关的内容及有关案例,提升圣谕讲解的深度;还颁布《教民榜文》,涉及治安、法律、赋税等多方内容,通过张挂晓谕、聚众讲读和木铎老人沿途宣讲等方式将榜文所体现的治理内容渗透给普通民众。朱元璋还首创申明亭,张贴朝廷律令、公示犯人犯罪行为,为民众所知晓。此外,明清私家律学广受瞩目,或旁引标注、或图表释注,提升了律令受众度。
——摘编自乔石《明清时期法律宣教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法律教育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法律宣教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划分。有学者认为先秦是中国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秦汉是中华文明形成时期,魏晋至明清是中华文明的巩固发展时期。有学者认为先秦是中华民族多元共生阶段,秦汉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初步形成时期,魏晋至宋元是中华民族交融时期,明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最终形成时期。有学者认为秦汉至明中叶是佛家文化传入并与本土文化碰撞交融时期,明末清中是中华文明与异质西方文化交流过程。
——综合费孝通等学者的观点
选择上述一种历史分期,利用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其分期依据。(要求:可以赞成、修改或另提出一个划分分期,并阐述理由,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历史月考试卷答案2024年3月28-29日
选择题:1、C 2、D 3、B 4、B 5、D 6、D 7、B 8、D 9、C 10、A
11、D 12、C 13、D 14、A 15、B 16、B
17题(1)材料一:租佃经营普遍化;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微弱
材料二: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经营规模较大;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各2点共4点6分)
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2分)。
价值评估:①材料一为乙方观点提供佐证,材料二为甲方观点提供佐证。②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材料一平均每个县调查了4个村,材料二仅涉及蔬菜种植业、家畜饲养业,并且两则材料只能反映特定地区的情况,个案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故仍需搜集更多史料互证(6分)。
18题
1、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和沿海工商市镇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对世界的影响: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各2点共4点)
变化:从以英镑为中心的多元外汇储备到美元垄断外汇储备(以英镑为中心变成以美元为中心);从无国际监管机构(自发)到有国际组织机构监管。(6分)
因素:国家经济实力变化;经济全球化(2分)
19题原因:①中世纪基督教会在西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大学的兴起;③法律的教育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④西欧社会法律教育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特点。(3点即可6分)
手段:①讲读律令和圣谕;②张贴《教民榜文》; ③首次创设申明亭;④民间私家去注律。(2点即可2分)
影响:①加深百姓了解法律,强化其守法意识; ②有利于社会的教化,改良社会的风气; ③加强治理,稳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2点即可4分)
20. 选择的分期:以中华文明的演变为线索来划分古代中国历史。12分
理由: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秦汉是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交融进一步。隋唐时期完成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宋元时期,封建经济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处于繁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