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23:1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
2024.03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 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 的项
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 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 2B 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
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感应美学来自中国传统美学。它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美,都是人与自然、心与物、主
观与客观交互感应、融合统一的产物。
“感应”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审美主体要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
体,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双向选择成功,“感应”才可能发生,美
也才能产生。其次,“感应”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双向选择成功以后,主客体之间就
会互相作用于对方,发生如皮亚杰所说的“S← →A T← →R”那样的过程。皮亚杰的这一理论
是就发生认识论而言的,但我们认为它也适用于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在这一公式中,
我们用 S 代表客体,用 R代表主体,A表示“同化”的心理过程,T 表示“顺应”的心理过程。
如果主体“顺应”客体,也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且完全被主体所接受,这就是“S→T→R”的
过程;如果主体“同化”客体,也就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而被客体所接受,那就是“S←A←R”的
过程。这两种过程在审美感应中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双向同时发生,交叉反复的。第三,“感
应”是主客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即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主体与客体共感同化,浑然
一气。如听音乐者与音乐发生节律感应,随着音乐的节律手舞足蹈。这舞蹈之中既有作为客体
的乐曲的节律,又有听音乐者的情感起伏变化,是听音乐者与乐曲之间感应渗透,合二而一的
产物。
(摘编自郁沅《中国感应美学论纲》)
材料二:
阅读《红楼梦》是何感受,各人自有体会,但总会有一致之处。我们对于《红楼梦》的阅
读经验,正像宝玉之初见黛玉——虽为初见但至为熟悉,是一种知己与知己“远别重逢”的感
觉。陌生的读者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他”亦成为书中的一分子。
即使如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可能成为《红楼梦》的理想读者,就像经典作品只能为少数
人欣赏一样。“如果不是林黛玉,而是一个缺乏文化知识的普通丫头,即使看到《牡丹亭》的演
出,也不一定产生共鸣,至少不会如此强烈,达到这样高层次的美学境界。”道理是一样的;成
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亦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脂砚斋,这位自视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
高一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BQKEogCgQJJAARhCQQXgCgCQkACAACoOQAAIIAIAyBFABAA=}#}
《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反复以自己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事件而赋予自己一种独特的权威:
“亲历亲闻”似乎是我们成为《红楼梦》合格读者的先决条件。这种做法显然是要将普通读者
从《红楼梦》的读者群中驱逐出去;或者说,《红楼梦》在唤起一种亲切感的同时也在抵制无法
进入书中情境的读者——“亲切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为此,作者和脂砚斋常用“个中人”
来指称前者。《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欣赏警幻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警幻评说道:“此曲不
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
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
后听其歌,反成嚼蜡矣。”。即使如此,宝玉仍觉“无甚趣味”,“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而“告醉
求卧”。众所周知,《红楼梦十二支》即为《红楼梦》的别名,书中直称为“《红楼梦》原稿”,
因而警幻所谓“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实际即指出阅读《红楼梦》的先决条件:阅读原
稿,成为“个中人”。显然,宝玉的表现说明仅靠阅读文本无法成为“个中人”,因而即使他阅
读了“原稿”仍觉“无甚趣味”而恹恹欲睡。无奈之下,警幻只得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
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脂砚斋等人所谓“真有其人,
真有是事”,就是强调作为“个中人”对于理解《红楼梦》的重要性。对于他们所谓实有的“真
人”“真事”的了解,“个中人”自然具有优先权。然而这种“个中人”无疑且有排他性,因为
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对这些人物、事件“亲历亲闻”。所以,对于数量更多的读者来说,除了理
解这些实有的人与事外,对于书中呈现的情感、情境的体验,显然更为重要。这时读者也应是
真正的“个中人”。一旦具备这个条件,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自然会获得一种亲切感和新奇
感:“我”的体验在书中出现,“我”亦为红楼梦中人矣!这正像脂砚斋指出的:“若观者必欲要
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若自料不是宝、林之流,则不必求解矣。”“须自揣自身是宝、
林之流”,是观者进入是书情境、成为“个中人”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王怀义《作为阅读方法的感应美学——以<红楼梦>为中心》)
【注】皮亚杰:瑞士人,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对后世影响
巨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影响是审美感应产生的基础,主客体互相渗透,合二而一,美
可以由此产生。
B. 不同读者读《红楼梦》的感受各不相同,当他们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能感受到一种远
别重逢的熟悉感。
C. 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因为他曾亲身经历书中所
写的种种事件。
D. 读者通过理解书中人与事、情感与情境,也可以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产生前文
所说的“亲切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两则材料都涉及“感应美学”,但论述的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理论阐释,材料二侧重实
践运用。
B. 感应美学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却要依托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阐释,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
于西方。
C. 两则材料都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都是为了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并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
高一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BQKEogCgQJJAARhCQQXgCgCQkACAACoOQAAIIAIAyBFABAA=}#}
体生动。
D. 成为文学作品“个中人”有两条途径,一是“亲历亲闻”,二是揣摩体验,后者对于多数
读者更重要。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审美主客体之间双向选择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B.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C.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D.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4. 请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过程模式,分析贾宝玉对《红楼梦十二支》从觉得“无
甚趣味”到成为“个中人”的过程。(4分)
5. 学校成立了“家乡文化生活”研究小组,正策划“古城一日游”活动,由你负责路线拟定和
写作导游词。请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列出这两项工作的注意事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
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
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
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
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
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
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
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
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
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
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
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
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
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
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
高一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BQKEogCgQJJAARhCQQXgCgCQkACAACoOQAAIIAIAyBFABAA=}#}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
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
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
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
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
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
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
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
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
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
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
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
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
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
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
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
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
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
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
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咳,疲劳啊——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休息?
——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你去吧,我到房子里……
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
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
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作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
高一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BQKEogCgQJJAARhCQQXgCgCQkACAACoOQAAIIAIAyBFABAA=}#}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
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
衰弱状况。
B. 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
仲由的思念和歉意。
C. 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
乡真是荒凉”的悲鸣。
D. “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
了恐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
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
B. “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
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
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D. 作者结合《史记 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
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8.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9. 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
①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
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高一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BQKEogCgQJJAARhCQQXgCgCQkACAACoOQAAIIAIAyBFABAA=}#}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
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褀,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
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
窃以为媪之爱燕后②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
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
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②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
王后。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3分)
今媪尊长安君 A 之位 B 而封之 C 以膏腴之地 D多予之 E 重器 F 而不及 G 今令有功 H 于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用事,指执政、拥有权力,也指起兵、使用武力,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C.黑衣,战国时,赵王宫中值宿警卫常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周制,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触龙说赵太后》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
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
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烛之武和触龙都是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烛之武用“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
“君亦无所害”等婉言相劝。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话题轻松,铺设
情境,利于接受。
D.烛之武和触龙都善施攻心术。烛之武抓准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的心理,
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来打动对方。触龙深刻了解赵太后爱子之心,便将心
比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日食饮得无衰乎?
14.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什么共同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高一语文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BQKEogCgQJJAARhCQQXgCgCQkACAACoOQAAIIAIAyBFABAA=}#}
点绛唇·桃源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章惇被起用为相,大肆打击元祐旧党。秦
观接连被贬杭州、处州、郴州等地。这首词可能作于词人被贬郴州之时。据传郴州以北
有桃花源。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醉漾”一句中的“醉”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喝醉酒,也指词人陶醉于眼前美景。
B.“烟水”两句勾勒出一幅壮阔而迷蒙的黄昏景象,“茫茫”“千里”给人天涯漂泊
之感。
C.“山无数”“烟水茫茫”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这致使词人“无计花间
住”。
D.“乱红”句运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花纷纷飘落的唯美画面,烘托出凄凉
的氛围。
16. 这首词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写了“桃源”,但抒发的情感有同更有异。请结合
两首诗歌对其情感的异同进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7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
歌咏而归的动人场景的句子是:“ , , 。”
(2)《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
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千里长
江明净、苍翠的群峰聚拢的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① 我国最早现存的兵书《孙子兵
法》,② 是研究军事理论的专著,③ 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方式,④ 蕴含着“知兵
非好战”“尚武不武“的战争观念,⑤ 滋润着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文化基因。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 A ,当其同舟,遇风,其相救也。”这个故事启示人们,
面对共同挑战、共同威胁,不论是朋友还是对手,唯一的出路在于伸出援手,守望相助。作为
军事家,孙子面对矛盾激化、斗争残酷的社会现实,并不是一味强调战争,而是难能可贵地提
出了合作。孙子讲的合作,不局限于盟友、朋友之间,即使是竞争对手,在面对共同灾难的时
候,也应该摒弃前嫌, B ,共渡难关。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于世界危机层出不穷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今能脱离世界把实现自身
安全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时序更替,时代面貌 C ,我们更需借鉴《孙
高一语文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BQKEogCgQJJAARhCQQXgCgCQkACAACoOQAAIIAIAyBFABAA=}#}
子兵法》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提炼其中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思想精髓,揭示其当代价
值,彰显其世界意义,坚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8. 请在文中三处横线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扇子在我国已有 3000 多年历史,不过扇子起初并不是用来纳凉的,①。古代皇帝、后妃及
达官贵人出行时,多以成双的仪仗扇来表示高贵的社会地位。古代文人墨客无论走到哪里,都
喜欢手握一把扇子,用以显示自己高雅,有品位。
因“扇”与“善”谐音,② 。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在房间里挂一幅大的
扇面画,或开一面扇形窗,祈祷善心,善行永驻,吉祥安康。扇子还是儒雅智慧的象征。诸葛
亮手执鹅毛扇,运筹帷幄。纪晓岚摇扇吟诗作对,口吐莲花。
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③。汉代宫廷女诗人班婕好失宠于汉成帝
时,写下了《怨歌行》“新裂齐纨索,皎洁如霜雪,我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诗人以扇作喻,道出了
被弃女子的悲惨命运。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帝平明金殿开,且将扇后共徘徊。玉颜不
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诗人将团扇与失宠女子联系在一起,委婉地表达了女子内心的
怨愤和惆怅。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个字。(6分)
22. 扇联是古代对联的一种。请从《红楼梦》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中任选一人,为其
题写一副扇联。要求符合人物形象,不超过 16个字。(3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阶段,陪伴我们的除了老师、同学,还有书本里的人物。班级计划举行以“书本内外 青
春成长”为主题的读书会,请从下面的人物中任选两个人物形成有机联系,并以“我读‘××
与××’”为副标题,写一篇发言稿。
参选人物: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要求:结合读书会主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BQKEogCgQJJAARhCQQXgCgCQkACAACoOQAAIIAIAyB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