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2张PPT。第三、四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皇帝制)1、确立于秦始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皆曰:“……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制曰:“可。”
材料二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材料三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四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请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教材,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本质。一、法令出一(皇帝制)1、确立于秦始皇2、特点:
*皇权至上
*独断、随意君主专制《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朱 元 璋康 熙慈 禧东汉后期的皇帝:
和帝10岁 殇帝百日
安帝13 顺帝11岁
冲帝8岁 质帝8岁
桓帝15岁 灵帝12岁
少帝17岁 献帝9岁晋惠帝司马衷以痴呆著称明熹宗 朱由校魏忠贤权臣外戚宦官专权根源: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一、法令出一(皇帝制)1、确立于秦始皇2、特点:
*皇权至上
*独断、随意君主专制3、结束于辛亥革命(1912)二、君权与相权——中国古代中央政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矛盾1、重要历史时期相权的调整
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才高齐天谋深如海
——秦朝名相李斯功冠群臣声施后世
——西汉开国名相萧何汉武帝 刘彻 三省六部制与现代三权分立制度相比,有何不同?讨论?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胡惟庸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提问: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相权的削弱,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四鼓冬冬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雍
正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秉承皇帝旨意
*决策封闭性浓厚袁 世 凯2、相权调整的趋势(特点)①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一定程度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统治
③明清以来,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消极作用突出,是导致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古代监察体制1、重要的监察体制秦: 御史大夫
汉(武帝时):刺史制度<州为监察区>
司隶校尉
以后有: 御史台、都察史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作用①监察官员,规范执政,有积极作用。
②为皇权服务,局限性大。四、古代的选官制度1、世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2、察举制(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3、科举制
(考试选官)①创立和发展隋: 开创
唐宋:发展隋炀帝 杨广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为主*“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后有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增加录取人数玄宗:高官主持考试成定制 *乡试——省试——殿试
*殿试成定制,且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
*实行糊名法、誊录制、锁院制等
*大大增加录取名额宋3、科举制
(考试选官)①创立和发展隋: 开创
唐宋:发展明清:八股取士**明清:八股取士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
形式:只用八种文体,因袭古
人思想,不得有创新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清末:
1898年戊戌变法中废八股
1905年废科举,开始推行近代教育体系明清科举考试
Ⅰ、院试:州府举行,通过为秀才
Ⅱ、乡试:省城举行,通过为举人,有做官和参加下一级考试资格
Ⅲ、会试和殿试:在北京举行。
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的第二年二月考,通过为贡生,可参加皇帝主持的4月殿试。
殿试只考策问,题目皇帝选定或亲自拟定。出榜分为三甲,泛称进士。一甲赐进士及第,只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清代科举殿试场所 中国科举制度最后一科金榜 ②作用:A、明清以前(前期)积极作用明显
*有利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有利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
*有利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读书学习风气的浓厚;
*影响深远(欧洲文官制度\现今高考制度)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孙中山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 B、明清以来(后期)消极作用明显:
* 思想文化专制,适应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 缺乏创新,压制思想人才,导致近代落后;
* “学而优则仕”思想浓厚,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五、地方行政制度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加强中央集权)1、秦:郡县制<郡、县、乡、里、亭>2、郡县制的沿用和发展蒙 古 西 征3、元代:“腹里”(中书省直辖,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宣政院辖地(西藏、四川和青海的部分)三、清朝的边疆政策&&秦汉时期:
匈奴、越族、西南夷*尊重习俗
*笼络上层
*因地制宜管理1、边疆政策2、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3、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土”:土司制度,少数民族首领世袭(明开始,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云南丽江纳西族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
“宫室之丽,
拟于王者。”3、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土”:土司制度,少数民族首领世袭
“流”:流官制度,中央委派,有任期**有利于巩固边疆,促进发展;
**促进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
——韦尔斯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亚当 ?斯密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这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在3—13世纪,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李约瑟
结合材料,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1.(2012·四川文综卷·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C2.(2012·安徽文综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D3.(2012·广东文综卷·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C4.(2012·上海单科卷·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C5.(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D6. (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7.(2011·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B8.(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C9.(2011·海南单科·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B